<h3>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村。每年牛一,总会嘘吁岁月的各种荏苒,无一例外。今年献给自己一份美篇吧,把2015年在中摄协做的网上展览再回顾一下,寻梦,上下而求索。</h3> <h5> </h5><h5> 《荷笠伴夕归》 </h5><h5> 这应该算是我的第一幅作品了吧,摄于1999年,用的是陈强兄弟的佳能C2 卡片机。两个人到外沙桥拍照,他在桥的东边,我在桥的西边,当看到这艘小船摇过来时,我迅速从陈强手中把相机抢过来,来不及调整参数了,直接P档!好吧,这是一幅不可能重现的记录了。</h5> <h5><br></h5><h5> 《渔舟唱晚》 </h5><h5> 这是D70比较早期的作品,那时每晚都会守在北岸,目送渔船次第出海,拍得最多的却是晚霞,殊不知,这样的场景最经久。</h5> <h5><br></h5><h5> 《丰收喜悦》 </h5><h5> 2005年摄,获当年美国塔尔萨友城国际摄影赛特等奖,评委会给的评语是:用最简练的手法,描述了现阶段中国农村的风貌。</h5> <h5><br></h5><h5> 《风生“潮”起》</h5><h5> 这是一张毁誉参半的片子,难得的决定性瞬间风景片,在恰当的时间处于恰当的位置。2006年,鲍昆把此片批为毫无灵魂的糖水片,不建议影友们再沉迷于朝霞落日。此观点在很长的时间里影响着北海影友的创作思路。时至今日,观点的争论依然见仁见智。</h5> <h5><br></h5><h5> 《老街印象》 </h5><h5> 我生于珠海西,长于双水井。从小就与老房子的古旧霉味相伴相生,只有太阳西斜,金色洒满整条老街的时候,才是我们孩童时刻最欢乐的游戏时光。这就是我从小最喜欢的北海老街的印象。</h5> <h5><br></h5><h5> 《青葱岁月》 </h5><h5> 我的第一次人体习作,得到了David Lai老师的指点。</h5> <h5><br></h5><h5> 《腊月》 </h5><h5> 我从小就很熟悉这样的场面,爱美之心,无关年龄。</h5> <h5><br></h5><h5> 《鱼市棒棒》 </h5><h5> 那个谁说过,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所以拍得不够好,这张靠得够近,舍身跳到臭哄哄的渔船里,14端夸张的表现力,淋漓尽致的刻画。</h5> <h5><br></h5><h5> 《热火战士》 </h5><h5> 舞台照,也是我工作中接触得最多的一部分,光影之美,弥漫着一种张力。</h5> <h5><br></h5><h5> 《小生意》</h5><h5> 近年把注意力比较多的转移到人文记录,张黄菜市里,一个卖老式扫把的老人,生意惨淡。</h5> <h5><br></h5><h5></h5><h5> 《乡味》</h5><h5> 这是我第一支电影头的力作,万轮鲨的表现很有特色。从此我立志于挖掘电影头在人文片的潜力。</h5> <h5><br></h5><h5></h5><h5> 《天街之门》</h5><h5> 泰山天街,我一直在寻找如何表现泰山“五岳之首”的气派。</h5> <h5> </h5><h5></h5><h5> 《海语崖言》</h5><h5> 这是我斜阳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山海无言,照片有情。</h5> <h5><br></h5><h5></h5><h5> 《一丝不苟》</h5><h5> 每年都有消防摄影大赛,这是我拍得最好的一张。于细微处显精神。</h5> <h5> </h5><h5></h5><h5> 《期盼》</h5><h5> 斜阳村小卖部的阿婆88岁了,依然神采奕奕,我就坐在小卖部对面的网床上等着拍她,等她走到合适的光影里,等她自然流露的神情,不厌其烦拍了数十张。</h5> <h5> </h5><h5></h5><h5> 《风景》</h5><h5> 黄姚古城的每个角落几乎都被影友们拍烂了,我在人来人往中捕捉到这么一瞬间,灵感来源于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h5> <h5> </h5><h5></h5><h5> 《华彩》</h5><h5> 斜阳风光照里,最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无不带有自己的情绪。</h5> <h5> </h5><h5></h5><h5> 《晨韵清幽》</h5><h5> 我多年喜爱懒觉,所以很少去拍日出,这是仅有的几张早晨的片子,我也不喜欢盯着日出拍,反差太大,不如这种有神仙气质。</h5> <h5> </h5><h5></h5><h5> 《云无心处任平生》</h5><h5> 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喻情风光片,摄于我的人生低谷期。</h5> <h5> </h5><h5></h5><h5> 《火岛秘影》</h5><h5> 算是我的代表作之一吧<br> 摄影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突破。</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