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

田戈

<h3>养育巷 原为石板路,石板下为排水沟,上世纪50年代拓宽改造成弹石路。</h3> <h3>养育巷 太平桥段</h3> <h3>养育巷(道前街) 南起道前街,北至景德路。宋代称中街巷,有丽泽坊和太平坊,明代俗呼羊肉巷,清代名养育巷。图为道前街与养育巷交汇处,右侧道前街粮油食品商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称五七粮店,其事迹传闻全国。</h3> <h3>大石头巷(东美巷) 旧称平权巷,清改今名。大石头据传是陨星,原在巷东段,刻“古坠星石”,下款“大明崇祯……”。巷内有沈三白故居及张爱玲祖父的故居。</h3><h3><br></h3> <h3>在大石头巷的高腰井</h3> <h3>西美巷(南) 宋称和丰坊,明为米行集中地,名西米巷,清转音称今名。旧时与东美巷之间有河道,抗战时填没。巷内旧有江西会馆,现存况公祠。1997年拆迁重建。</h3> <h3>  位于西美巷的况公祠。上世纪40年代前后为幽兰中心小学校址,46年改为苏民小学,50年代益民小学并入改名为西美巷小学。</h3> <h3>新春巷(南) 南起西美巷,北至景德路,曾名道堂巷。图为新春巷与西美巷、镇抚司前与铁瓶巷交界处。新春巷(南)西侧的桂和坊与镇抚司前之间为黄高墩墩。</h3> <h3>吴殿直巷 西接养育巷。宋代天圣年间殿中丞吴感所居,因名。张一鏖久居此巷。巷内8号为宣州会馆。</h3> <h3>乘马坡巷 位于古吴路南侧,北接古吴路,南至通和坊。乾隆《苏州府志》、民国《吴县志》均作“陈麻皮巷”。据传有陈姓麻子住此巷内。麻子,苏州人俗称“麻皮”,故名。后作“乘马避巷”及今作“乘马坡巷”,显系谐音所致。11号为吴荫培故居。</h3> <h3>牛车弄 在东美巷北,北起双成巷和幽兰巷口,南至大石头巷。旧出售桔槔、水车处,水车以牛引,故称牛车弄。 </h3> <h3>花街巷(东) 东出西美巷,过百善桥对幽兰巷,西出养育巷。此巷与柳巷、幽兰巷等所在的道前街、养育巷地段旧时为府道等官署聚集区,大小官员在两侧巷中筑宅赁寓,更有公差或谋职候缺来苏者亦麋集该地,于是寻花问柳,“花街柳巷”应运而兴。百善桥北侧观音院跨河而建,庙门朝南就在桥上,上世纪50年代拆除。</h3> <h3>上世纪30年代的思杜堂,1951年改名使徒堂,59年改名耶稣堂,今名使徒堂。1872年,美南长老会派遣杜步西牧师夫妇来苏州传道,在养育巷购地建教堂,住大卫弄(现市立医院内),1920年杜步西牧师去世后,杜步西太太及其子杜翰西再度来苏州继续工作,并翻建教堂,1925年新堂落成,为纪念杜步西牧师而命名“思杜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兼作幼稚园和养二小学初小部分校舍。教堂后的花高墩墩跨接花街巷和柳巷。</h3> <h3>养育巷使徒堂教堂南侧的128号民居天井,1998年街坊改造时拆除。</h3> <h3>柳巷</h3> <h3>柳巷(西) 东出西美巷,过马禅寺桥对大石头巷,西出养育巷。旧时为“花街柳巷”勾栏院风尘之区。1999年拆迁。</h3> <h3>仓米巷 宋、明两代此巷南侧有府仓,其址在今第二人民医院,故称仓后巷,后改今名。巷内有“南半园”遗址。巷内旧有河道,清代填塞。</h3> <h3>铁瓶巷</h3> <h3>铁瓶巷水巷廊桥</h3> <h3>中街路 位于景德路中段北侧,南起景德路,北至东中市。南段东百花巷以南旧称“清嘉坊”。为宋代古坊之一。中街路南的养育巷口,旧称水泼粉桥,据传“覆水难收”的典故就发生在此处。</h3> <h3>景德路与中街路口,左侧建筑为道教火神庙旧址。 2000年拓宽。</h3> <h3>盛家浜 剪金桥巷东侧,东接游马坡巷。古称成家浜巷,传是随宋高宗赵构南渡屡建战功拜太尉的成闵第宅所在,明代开始“成”讹作“盛”。巷中曾有皮场王庙,明太祖时命各衙门立土地祠,名皮场大王神,乃官吏贪赃,剥皮立此以警戒。旧时有河道,河上有盛家桥和小粉弄桥,上世纪30年代填没,照片摄于20世纪50年代。桃园前遗存的牌坊石柱据称系乃西禅寺遗迹,年代无考。</h3> <h3>余天灯巷 明代称天灯巷,沟通瓣莲巷与庙堂巷的小巷。</h3> <h3>富郎中巷 因北宋苏州知府富严居此而名, 位于庙堂巷之北,东起养育巷,西至剪金桥巷。巷内有“德寿坊”“南阳里”,旧有“林家花园”。</h3> <h3>富郎中巷内郎中里 位于养育巷西侧,南出富郎中巷,北无出路。原称“南阳里”。</h3> <h3>瓣莲巷,东出养育巷,西出剪金桥巷。宋明时称“板寮巷”,又作“版寮巷”(“寮”是小窗,“版寮”就是用木版搭建的房子)。清初演变成今名。</h3> <h3>瓣莲巷号4号,系清代名医曹沦洲祠。原养育巷83号和87号也属曹沧州祠,其中83号为诊所,87号为居所。,三处有备弄相通。解放后,瓣莲巷4号先后用作医院和幼儿园。</h3> <h3>瓣莲巷(西) 在养育巷西侧。旧时瓣莲巷南侧有河道,剪金桥和木柴桥横跨河上,清代填塞。</h3> <h3>庙堂巷 古有东岳二圣庙,故名庙堂巷。 位于养育巷南端西侧,东起养育巷,西至剪金桥巷。巷内有民国名人杨度,杨荫瑜和潘承锷等人的故居。</h3><h3><br></h3> <h3>壶园 建于清代,位于庙堂巷原仪表元件厂。</h3> <h3>庙堂巷的畅园旧大门</h3> <h3>庙堂巷畅园门前的“甘泉”义井。</h3> <h3>东支家巷 东出养育巷,西抵旧道台署衙界墙,沿袭宋、明巷名。古有支姓人家居此。巷底旧有清微道观,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为清微小学校址。原10号旧时为鸳鸯礼堂,后通瓣莲巷。</h3> <h3>剪金桥巷 位于道前街西端北侧,南起道前街,北至通和坊兔子桥(现干将西路)。旧有剪金桥和盛家桥。</h3> <h3>西支家巷 在剪金桥巷东侧,东接赵家弄。旧有支姓居此,其祖先为胡人月支(即月氏),以族名为姓。10号、11号、13号系清状元洪钧 老宅,民间称为洪状元府。</h3> <h3>太平桥弄俯瞰 太平桥弄与通和坊一带民居俯瞰。太平桥弄古称支使巷,俗称洙泗巷,上世纪80年代改成今名。</h3> <h3>通和坊 位于太平桥北堍西侧,东接养育巷,西接水潭巷。巷内旧有吴县文庙县学和湖南会馆,旧名“四天灯巷”。与洙泗巷平行隔河相邻。</h3> <h3>位于通和坊南端的严讷牌楼</h3> <h3>饮马桥 相传晋高僧支遁饮马于桥下,故称。摄于50年代。</h3> <h3>道前街 1980年分别由卫前街、府前街和道前街合并而成。饮马桥至西馆桥为卫前街,西馆桥至养育巷口为府前街,养育巷口至歌勲桥为道前街。明清两朝为官署集中之地。卫前即苏州卫治前,府前即苏州府署前,道前即兵巡道前。 19 84年南侧房屋拆除,道路拓宽。</h3> <h3>道前河</h3> <h3>学士街 位于道前街西端北侧,南起胥门内大街,与百花洲直线相通;北越道前街、新开河(干将西路)至景德路,与吴趋坊直线相望。</h3> <h3>来远桥 南宋时胥门有姑苏馆,接待北国使臣和往来官员,桥在馆前,“桥名取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句。</h3> <h3>学士街朱氏贞节坊</h3> <h3>学士街财帛司庙旧址</h3> <h3>学士街中段财帛司庙附近,弄内有财帛司庙,宋代其址为贡院。2002年道路拆迁拓宽。</h3> <h3>乘骝桥 石平桥,位于剪金桥巷中段,跨学士河。</h3> <h3>乘骝桥北水巷</h3> <h3>笑园 位于升平桥弄。</h3> <h3>新开河(升平桥弄) 在学士街升平桥弄西侧,19 5 6年在此凿河将第二横河向西延伸出城,俗称新开河。</h3> <h3>状元桥 原在昊县文庙与县学东(吴县文庙址在今通和新村),名青龙桥,后改名状元桥。</h3> <h3>司前街 位于道前街中段南侧,北接吉利桥出道前街,南至三多巷口与东大街相接</h3> <h3>三多巷 东起金狮河沿,西至司前街(南) ,西端南侧原有桥名杉渎,后遂为巷名。清中叶演变为今名。三多为“多福、多寿、多子”之祝颂辞。旧时曾有水巷,解放后填塞。1997年巷拓建后并入书院巷。</h3> <h3>侍其巷 位于司前街南端西侧,东起司前街,西至吉庆街。后因善士侍其沔居此,而得名“侍其巷”,巷内旧有两广会馆。</h3> <h3>潘环巷,旧称东(西)半爿巷。 位于东大街北段东侧,西起东大街,东折北为尽头。宋时名蒲帆巷,后称东蒲帆巷。</h3> <h3>位于东大街的的丽娃乡土谷神祠,又称“显圣明王庙”,供奉元末苏州的张士诚之女隆安公主偕夫婿潘元绍。为驸马府原址,驸马府堂前路名即出自此。</h3> <h3>新桥巷(西) 东出东大街,西至西大街,与吉庆街相连。宋时巷西端即有新桥,巷以桥名。</h3> <h3>师古巷 东出东大街,西至侍其巷民宅。东口原有桥名师古,巷同桥名,1958年河填桥拆。</h3> <h3>侍其巷(小教场口) 小教场,旧时不仅作演武之所,亦作刑场。</h3> <h3>吉祥街 书院巷支弄,东街蜜蜂洞,1997年街坊改造拆迁。</h3> <h3>朱家园 宋代朱勔为徽宗经办“花石纲”而自营“同乐圃”于此,故名。巷内有口古井,相传朱勔所遗。图中洋房建于民国,解放后作市政府招待所。</h3> <h3>朱勔井 在朱家园民居内。井壁由城砖砌成,相传为北宋朱勔故居遗物,井栏由八块青石合成。</h3> <h3>百花洲 在胥门城边。旧为姑苏馆驿花园,享有盛名,后湮没。</h3> <h3>位于胥门接官厅的“民不能忘”牌坊,清康熙43年立,纪念清康熙江苏巡抚汤斌,文革时拆除。</h3> <h3>万年桥 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h3> <h3>万年桥城河</h3> <h3>万年桥大街</h3> <h3>胥门万年桥大街牌坊</h3> <h3>位于胥门外万年桥大街的三山会馆</h3> <h3>万年桥大街 位于万年桥西堍,南起永安里东口(原大日晖桥北堍),北至南浩桥与南浩街相接。街在万年桥西堍,故名。</h3> <h3>泰让桥弄 位于万年桥大街南端东侧,东起万年桥大街,西至泰让桥北堍东侧。原名“由斯弄”,俗称牛屎弄。”</h3> <h3>长春弄(东) 此弄成十字状,东口在泰让桥北堍,西口在虎啸塘岸,南口在枣市街,北口在京兆里。巷内31. 42. 45号为古建筑,48号系清末状元陆润庠宅。2000年拆迁弄废。</h3> <h3>长春弄俯瞰 图为长春弄南首,接枣市街和胥门。</h3> <h3>地方弄 南连三多巷,北出东善长巷,其南半段旧名土地弄。弄名似与南口原有的都土地庙有关。</h3> <h3>东善长巷(福民桥弄) 旧称东船场巷,是修理打造船只的集中地,后演变成今名。福民桥弄旧称北采莲巷,正对福民桥。1 999年拆迁重建。</h3> <h3>西善长巷 旧称仓后巷,宋明时巷南为府仓。</h3> <h3>南采莲巷 在司前街东侧。相传吴王阖闾时此处有大莲花池,每当夏秋,吴王宫女来此采莲,莲池四方之巷都称采莲巷,并冠以东、西、南、北采莲巷。</h3> <h3>念珠街 旧称孙老桥巷,宋知州孙冕修白头桥,故名。</h3> <h3>念珠街(北) 1997年废,并入吉庆街。</h3> <h3>吉庆街(小仓口) 南起西大街,北接念珠街。</h3> <h3>寿宁弄(西) 西起念珠街,东至朱家园,1997年街坊改造拆迁。</h3> <h3>新市路 位于文庙前。宋代称昼锦坊,民国时称杨家巷。因路旁多碑刻,故俗称碑记街。东大街西至梅家桥旧称梅家桥弄。解放后开辟南园新村,筑新路,遂改称新市路。</h3> <h3>1905年左右的“道冠古今”牌楼 【文庙前碑记街(今新市路)东侧】</h3> <h3>东大街 ,其中三多巷口至东(西)半爿巷(现称潘环巷)一段旧时称驸马府堂前。</h3> <h3>瑞光塔</h3> <h3>植园 在今蜜蜂洞、植园弄和新市街一带。</h3> <h3>西大街 </h3> <h3>西大街1号的店铺</h3> <h3>镇抚司前 位于铁瓶巷西,东接新春巷,西至养育巷。</h3> <h3>桂和坊 西接养育巷。1号至4号为吴昌硕故居。明代曾设镇抚司衙门于此。</h3> <h3>绣线巷 东起新春巷,西至养育巷,原名修仙巷。</h3> <h3>幽兰巷(东) 位于憩桥巷西端,东起三山街,西至花街巷。清康熙时称勾栏巷,同治年间改今名。勾栏,本为殿上栏杆,亦称轩槛,即红粉青楼之地也。</h3> <h3>紫兰巷 南宋时称武状元坊,明洪武时称纸廊巷,为制纸坊。清乾隆时讹作紫廊巷,1927年定今名。</h3> <h3>豆粉园 本称窦废园,相传为吴王时窦妃墓。</h3> <h3>仁德坊 南起铁瓶巷,北至怡园里,原称王庙巷。</h3> <h3>马医科 南宋绍定四年(1231)吴渊创济民医局,开庆元年(1259)马扬祖重建,巷以此得名。</h3> <h3>1933年时位于马医科的申祠牌楼</h3> <h3>西麒麟巷(东) 东起新春巷,西至养育巷。原名许蕴子巷,后因平江路有东麒麟巷,此巷冠以“西”字。</h3> <h3>鹰扬巷(南) 南与三山街、幽兰巷接邻,北与紫兰巷与豆粉园交界。此地旧有鹰行桥,而鹰扬、鹰行实是“阴阳”的谐音,应与其东北方向的戮桥(今乐桥)作刑场有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