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井凉糕——千年古镇的小家碧玉

南蛮野鹤.静波

<h3>我的家乡座落在风景秀丽的蜀南竹海之滨。峰峦叠翠的群山似万马归朝紧紧拥抱着千年古镇。城外清澈的东溪西溪婉延曲折,如两条飘逸的玉带绕城而过,会合于北门通济桥下流向山外的世界。家乡因水而得名——双河。</h3> <h3>林间小溪水潺潺</h3>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家公(外公)五尺长的叶子烟杆里装满了古镇的故事……周洪谟骑着竹马早上去京城应卯、晚上又回到古镇家中挑灯夜读……北门外那‘五车书’究竟要运回东门外的‘万卷书’堆还是从‘万卷书’堆里运出来的,谁也说不抻抖……家公说在前先古镇风水好,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善良勤劳的人们生活富足,幽雅的小镇宛若世外桃源。东街卢家「幽庐」古木参天,修竹摇曳,青舍游廊、古朴典雅……南门程氏庄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松青柏翠、豪气万千…西郊酱园作坊千缸陈醋、十里飘香、手工酱菜,美名远扬……北门通济桥下竹排万杆,浩浩荡荡,舟楫扬帆,通济八方……十字路口的杨氏府第书斋雅致、古籍万卷,文房刻版、墨迹飘香……道不尽的古镇风韵,忘不了的乡土情怀。 </p> <h3>龙背岭云海</h3> <h3>云雾飘渺</h3> <p class="ql-block">家公最恨的人就是那个‘狗日的朱县长’。古镇历史悠久、始于汉兴于唐,历朝中央政府均在此设立州、府、县治直至民国末年。是长宁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虽"偏居川南至远、然每有事能长远安宁也"……一丈多宽的城墙方方正正地围护着城里的人们休养生息。四道城门高大威武,碉楼耸立。东南西北四条大街青石板铺就,抻抻展展。城里商贾云集,店铺阰邻。来自云、贵、川的各色山货集散于此地,好一浱繁荣景象……不晓得双河的风水到底是不是克死了朱县长的亲爹,反正最后朱县长把北门外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铁门坎挖了、把南门外塔光山的宝塔拆了、把东门外阴阳坟给平了、把西门外笔架山上那支大毛笔毁了,……更可恶的是把金鸡山中的金鸡杀了、把燕子坪上一对金燕子放飞了……总之,古镇的风水断送在朱县长的手头,双河所有老辈子都可以证明这点。家公说的朱县长最后干的一件坏事是拆毁北门外登云亭的亭子和宝塔,还下令削地三尺,结果挖出来一块前朝人埋下的石碑,石碑上赫然刻着一行字迹:汉时兴城代代发、凶煞败镇猪拱塔。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千年古镇要败在"狗日的朱县长"手中,由此双河这个千年古县城最终沦落为一个落泊小镇。</p> <h3>"九宫十八庙"的晨钟暮鼓在古镇山野间迴响。三坎九溪十八坝、坝坝不离城脚下"、十八坝的田园中菜花正黄、炊烟袅袅、牧笛悠扬……,沿着"长宁老八景"一路走来足以让人景仰到古镇当年的气势和富庶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久的历史沉淀。然而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伤害了她,那一群不屑子孙们用一双双腌脏的黑手除去了古镇久远的"四旧",只留下一个千疮百孔、毫无生气的小乡场。美丽不再,只有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在寒风中呼号,只有开不完的斗争大会在狂吠的口号声中无休止的重演……风干了棫山霁雪、吹散了淯井晴烟、败坏了笔架文峰、玷污了嘉渔清泉……宝屏秀色已不在、桃源仙硐再难寻……曾经恢弘雄伟的宫殿在残破中呻吟、往昔气宇轩昂的庙宇在苦难中哭泣……天主堂的圣殿里天父惶惶逃去、孔圣人的大庙中早已斯文扫地……隔河两榜眼的牌坊轰然倒塌、五里七进士的圣迹随风飘去……呜呼,我的千年古镇……哀哉,我的大美双河……</h3> <h3>牛背山云海</h3> <h3>那时候古镇的文庙是全镇最高大最豪华的建筑物。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首当其冲被无情毁坏,只剩下个日夜通天亮、四季透风霜的空架子。传说中的汉白玉围柱、洗笔池、状元桥、九龙头石雕、琉璃牌坊成了永远的传说。只有九龙头鼓耳磴忠实地顽强地支撑着几人才能合抱的楠木柱子、支撑着依然金碧辉煌、雕檐画栋的孔府屋脊……孤零零地向世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h3> <h3>参与欺师灭祖的人渣中绝对没有我。我保证那时候还穿叉叉裤,更何况我跟孔家二大爷是亲亲的邻居。然而我却絲毫没有沾上半点孔圣人的斯文气气。67年岀生的我就那乱哄哄的日子里度过了童年的岁月。在那个点煤油灯、穿䃼巴巴裤儿的年代,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仍顽固的留下许多儿时童趣……零食从来都不会缺少的——走马岭上叫鸡粮(又叫救军粮)、南门口田坝子头的桑泡、文昌宫麦地头的野豌豆儿,龙王庙的黄桷泡都是伙伴们最爱的零食……东街的鸭儿粑热呼呼、西街的整猪粑黄双双、十字口的豆腐脑赚大钱、北门桥的糖块子蜜蜜甜………偶尔也能尝个鲜。柳二孃扯起喉咙喊"冰粉凉快"、王长发大声武气震"花生碰香"……王青元的烧腊硬是不摆了、从摊子面前走过,厚重的茴香夹着桂皮的味道卷裹着浓郁的肉味扑鼻而来、深深地吸一口气、清口水一包一包的流……闻到香、得不到尝……阿Q般在心头狠狠骂上一句——瘟猪儿汉……唉、包包头一分钱看小电影惊木走走肯定不够,只能到龙大爷屋头看本娃娃儿书……</h3> <h3>龙王庙位于东门外万卷书山脚下的东溪河畔。这里是古镇人们祈求龙王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所在。庙前一棵老黄桷树长在一块大石包上,枝繁叶茂、虬枝苍劲、宛若游龙直冲云霄。几个大人才能合抱的树干上挂满了红布条,那是人们拜求平安的信物。树荫下一口方方正正的古井丰沛盈溢、清澈见底,水草茂盛、鱼游虾戏……井底草丛间冒起一串串气泡、此起彼伏、争先恐后,若粒粒珍珠、似串串葡萄……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井旁护拦正上方的青石板上镌刻着三个大字:葡萄井。这就是古镇人引以为傲的长宁老八景之一的"嘉渔清泉"。</h3> <h3>井中两道暗洞直通山门外厢。井水从两个石雕龙头嘴里缓缓吐出,流进一个半月型的小水池中,池底细沙金黄、犹如金沙。奇特的是井水永远是恒温的,一年四季都保持在十一、二度,给人们带来的独特魅力就是冷天头热呼呼的、热天头冷冰冰的。 古镇先人没有辜负这般奇炒之天工造物。于是乎,亦或是自然而然吧,葡萄井凉糕这一小家碧玉悄然绽放,美食人间。 </h3> <h3>顽强的生命</h3> <h3>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外地的凉糕和我们古镇葡萄井的凉糕完全不一样,虽然只有几里地之遥,然而味道口感却是天差地别—— 外地凉糕口感粗糙、味道夹口、汤色浑黄、入口起腻。连红糖水都是清汤寡水的,还加了点糖精水在里面,总的感觉就是三个字——不好吃! 而葡萄井凉糕就完全不一样了,嫩滑绵软、色泽亮丽、入口化渣、冰凉清心、似软玉、若凝脂。红糖糖浆更讲究,用纯红糖加少许水蒸化后滤掉杂质,浓香扑鼻,这样做岀来的红糖浆舀浆工具亦有讲究的——是用一根竹筷穿一个铜钱,再用铜钱提糖慢慢浇到凉糕上的,待凉糕吃罢,一些糖浆沾在嘴角,硬是伸出个舌头舔好几个来回才舔得干净,真真的回味悠长……</h3> <h3>葡萄丼凉糕一般是在龙王庙山门外那个龙吐水的半月型金沙水池里漂着卖的。炎热的夏季,老黄桷树伸向空中的巨大桠枝恰是为半月池抻开的一把巨伞,将炙热的太阳光遮得严严实实。一碗碗鹅黄嫩绿的凉糕静静地躺在金黄的沙子上,享受着冰凉井水的润浸、将多余的石灰味吐岀来,静静的迎侯客人到来。金沙随波逐流,偶有几点调皮地跑到凉糕上面点缀一番,然而、沙与凉糕是和谐的,绝无相害之意,只要凉糕轻轻一荡,沙乖乖的回到水中,绝不沾染……一块干净的木板上放着几个瓷盘,两把竹子削成的小关刀,几个锑匙,一壶红糖浆,竹筷穿着铜钱的提子插在糖浆中,这就是卖凉糕的全部家当。食客们踏着水来了,从池水里端出一碗用小关刀两刀四砣。放一砣在瓷盘中,再用小关刀轻轻划拉出几道口子、用竹筷穿着的铜钱提子飞快地浇上两三铜钱的糖浆,一盘既解馋又管饱的美味、为每一位食客送去一絲甜美和清凉……整个夏天里,劳作了一天的古镇人们吃过了夜饭,大人带娃娃儿摇着蒲扇,走出东门口,穿过水巷子,跨过踏水桥,绕过大水井,踩着叫鸡砣浅浅的浪花悠哉游哉间漫步到龙王庙,爽爽的享受一盘只需要5分钱就能买到的清凉。一盘整了,顿觉神清气爽、暑气尽消,方才觉得这一天祘是圆满了。 在那个吃苞谷饭、嚼红苕干的年代,五分钱对小娃娃儿来说是金贵的,于是家头的米缸子就糟了秧——偷两把米换两盘凉糕吃了…… 大人若是晓得了、再来一盘"楠竹笋煎腿鸡肉"…… 夏季的傍晚便是儿时最深的期盼、葡萄井便是儿时最大的向往……美哉!葡萄井凉糕!美哉!古镇的小家碧玉!,</h3> <h3>青峰泻玉</h3> <h3>近水楼台先得月。小小的半月池总在初夏时节就让几家靠近井畔人家的凉糕摊子挤得满冬冬的。 于是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就多了几挑担担。"凉糕凉快"的脆生生的吆喝声极富诱惑地回响在古镇的大街小巷。一担洗得白生生的水桶一头装着漂在井水里的碧玉般的凉糕,上面围一块白沙布遮阴防尘。一头装着同样漂在井水里的瓷盘锑匙和竹蔑小关刀,桶面上一块干净的小木板上是浓浓的红糖浆,竹筷穿着的铜钱糖提子靠在一旁……一套完整的养家糊口的傢伙——担担凉糕闪亮登场。 中午的阳光毒花花的把古镇的青石板晒得焦干滚烫,光脚板踩上去硬是烫得你跳。大太阳天干活路的人们早就整得干口叭嘴热得心头慌……一盘凉糕整下肚……心头那个爽呀……活路都要多干两样。 下午太阳倒不大晒人了,活路也干得差不多了,只是少午吃的那点萝卜丝丝下红苕早就几爬尿屙干净了、肚皮头哗哗哗的乱叫,身上软绵绵的、看到看到就像要倒桩……一盘凉糕整下肚……马上让你心头不慌……晚上回家还节省半晚麦儿饭。 谢了!葡萄井的凉糕担担……感谢你一路陪伴!</h3> <h3>有人吹牛逼说葡萄井凉糕是诸葛亮发明的。又有人扯靶子,说是湖广填四川时从麻城带来的。吹嘛,反正吹牛逼扯靶子通通不上稅。 其实探寻葡萄井凉糕在双河古镇的来龙去脉,就不能不提到古镇的曾氏『凉糕世家』。远的不说,就前年曾氏『凉糕世家』传承人曾建中(二师兄)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就自豪地讲曾氏先人是第一家在葡萄井边卖凉糕的。这在古镇凉糕界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早在当年,随便问一个古镇人都晓得曾家的凉糕口感最好。曾家的担担凉糕挑进古镇总是最先卖完。只是在当时葡萄井凉糕作为一种地方小吃,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甚至可以说卖凉糕这个行当根本就让人瞧不起。那时候的葡萄井凉糕恰似千年古镇之小家碧玉,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深藏闺阁待人识。 如今『曾氏凉糕』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喜可贺!</h3> <h3>感谢父母给予我一个斯文的名字——静波。然而我却辜负了这个斯文的名字。 从小到大都不喜欢读书,好不容易混上了高中只一年就退学了。有句俗话叫:封火太长了、抵门又短了,形容我再恰当不过。十五岁开始、学裁缝、卖针铜麻线、卤烧腊、杀猪匠、开饭馆、理发店……干了太多行当最终一事无成。唉、果然少壮不努力,老大硬是徒伤悲…… </h3> <h3>我的发小五哥在落难时让那个嫌贫爱富的女人抛弃了。然而天无绝人之路,五哥绝对是在别人讥笑声中把葡萄井凉糕带进宜宾城的第一人。林家巷那个小小的凉糕摊子在众人怀疑的目光中渐渐地火爆起来的时候,摊前排成长龙的食客队伍终究没能逃过人们的白眼。于是人们的白眼中开始露出稀许的红。葡萄井凉糕——这个千年古镇深藏不露的小家碧玉——在众人的冷落中华丽转身! </h3> <h3>人生路漫长</h3> <h3>那段时间无所事事的我老往五哥店里去耍。一个多月后凉糕摊摇身变为凉糕铺子了,顾客总是把铺子挤得满满的,我心里也开始有些想学做凉糕的冲动。 尽管五哥做凉糕从来不避着兄弟伙的面,然而过中奥妙和关键配方绝对不会讲岀来的。我终于还是没能瞧见半点明堂。于是回到了古镇葡萄井。 父交子往的关系和壶酒片菜的礼节后,古镇曾氏凉糕世家的掌灶师傅王二孃正式收我为徒弟。古老的葡萄井凉糕制作工艺并没有文字记载、秘制配方和生产流程就在师傅的毫无保留和言传身教中传授给了我。感谢您!我的恩师。感谢您!我的嘉鱼清泉!</h3> <h3>葡萄井凉糕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而深受古镇人喜爱并得以发扬光大。其绝妙的配方和地道的传统手工技艺并不是外行人所言的米浆熬熟那样简单粗糙。首先你得将经过精挑细选的优质粳米淘洗三遍、再用富含矿物质的葡萄井水浸泡几个时辰。古老稳重的石磨在𠲖呀声中不紧不慢地磨岀细腻的米浆……一大黄锅秘制的汤汁开始沸腾起来……米桨均匀地倒入滚汤后不急不缓顺着一个方向搅拌成就了凉糕绵软爽滑的口感……在冷浸浸的井水中漂制既可以让凉糕吐去多余的灰水、又带给食客泌人心脾的冰凉。古镇流传下来这样一句话:一行服一行、凉糕就服漏子糖。用文火慢慢蒸化的漏子糖反复过滤几番,浓香扑鼻,甜而不腻,正是葡萄井凉糕的千古绝配。 </h3> <h3>广子石灰在民间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药用价值。古代《本草求真》注解:石灰入肝、脾。外用燥湿、去毒、止痛……内服止泻痢、杀菌避瘟……澄清亮的石灰水在现代化学书中被解释为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古镇的先人们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地创新抑或是大胆的尝试,在某一天把澄清的石灰水混入了米浆中,于是才有了葡萄井凉糕的横空岀世,我们已无法探寻就里。现代科学则强有力地证明了先人们的创意美食的智慧勇气:米凉糕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的石灰水,促进米浆凝结爽滑,增强米凉糕的清甜清香,丰富味觉……改变食物的性质,使之从酸性食物改变为碱性食物,并且成为低热量的健康食品……由此可见,石灰水对于葡萄井凉糕不可或缺的功绩……</h3> <h3>已经记不清多少回离乡背景,虽然心里并不愿意。曾几何时"只生一个好"的嚎叫声中,我再一次让计生工作队追岀家乡。凉风嗖嗖的夜晚、没有送别的人群。只有真武山的两棵老黄桷在昏暗的月色中默默的目送着我,也只有它们才记得我一次次的逃离……怀抱襁褓中的超生游击队员,背着空空的行囊,没有带走家乡的一草一木,只带走了古镇的小家碧玉——葡萄井凉糕……</h3> <h3>江津是个好地方!万里长江在此画了一个大大的几字,又称几江。是川东地区重要物资集散地、漁米之乡。常年日照充足,真真一个卖凉糕的好地方!。 </h3> <h3>初到江津,陈旧的桶子楼里租了个两室的屋子,总祘有了安身之处。两居室空间一间住人、一间作为工作室,凉糕生意开张大吉。 街边的檐坎上一米宽的小推柜,一个保温桶漂着凉糕,一个糖壶。构成一个再简陋不过的凉糕摊。 两个人默默地守着小摊子,守着希望……</h3> <h3>凉糕,这款以大米为原料的时令小吃,在江津这块渔米之乡,并不稀罕。 街边一个小桌子上摆着一个瓷盆,瓷盆里浑黄的水中浸泡着几块颜色发白的像豆腐一样的东西,这就是本地凉糕了。红糖水清汤寡水里头绝对抖了几颗糖精。爱干净点的在盆上放一块旧玻璃片遮着,有的就连玻璃片也省了。看一眼就让人全无食欲了。 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口感细如凝脂、滑似软玉的葡萄井凉糕凭实力在江津渐渐站稳脚跟并慢慢地得到大多数顾客的认可。</h3> <h3>重庆是个火炉城市,重庆人更是热情豪爽。当人们在享受过麻辣鲜香的火锅之后,总爱吃一盘冰凉爽口的葡萄井凉糕……渐渐地……葡萄井凉糕在人们良好的口碑中美名远扬……深受津城人们喜爱。</h3> <h3>门庭若市</h3> <h3>曾几何时,当年的葡萄井凉糕恰是养在深闺的小家碧玉、无人问津……曾几何时,当年那些个带着葡萄井凉糕挤进都市辛苦拚搏的人、无人关注、无人欣赏……然而却在不经意间、蓦然回首,才发现葡萄井中的小家碧玉已然被那泼精明之辈"强奸"了,于是乎:某某井、某某泉、乌猫皂狗、之乎者也……俨然成为了强加在葡萄井中这小家碧玉头上的法定"夫姓",强抢入册、其他人等不得染指! 无奈之下,我等玩劣之辈也只好不甘落后地俗上一回,于是乎,葡萄井凉糕在江津这个好地方就委屈地无奈地被唤成了"李氏凉糕"……</h3> <h3>再摆一桌</h3> <h3>《好食记》记者采访李氏凉糕总店</h3> <h3>重庆著名本土麻辣笑星‘干豇豆’先生莅临李氏凉糕总店并合影留念。</h3> <h3>一门冷生意却是热火朝天,津城十几年只为人民服务。十几年来,李氏凉糕沿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选用优质富硒粳米、优质矿泉水精心漂制每一碗凉糕,在炎炎夏日为人们送上一丝清凉。以优秀品质换来了众多客人的慧顾,老人爱吃、小孩喜欢,良好的口碑使之家喻户晓、众人喜爱。《江津报》特别报导热情推荐……巜江津旅游》作家专栏隆重刊文赞扬宣传………全国最大美食平台《好食记》记者亲自采访并在《今日头条》发布介绍给全国观众……重庆电视台著名本土喜剧演员‘干豇豆’先生莅临李氏凉糕总店指导并合影留念……所有的喜爱、关注、赞誉都化作李氏凉糕前进的动力。李氏凉糕的宗旨是:做良心产品、做放心食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h3> <h3>在当下济经不太景气的市场环境里,人们都在寻找一项本钱少、见效快、吹汤见米的生意,于是乎卖凉糕就如同臭鸡蛋吸引苍蝇一样受到很多人的追逐。仓促间,原本一款传统精细的纯手工制作的美食开始变得粗制滥造,掺杂使假。有学艺不精者,加入各种粉类混合增加绵软度、有追逐暴利者直接加入工业明胶制作假凉糕、凡此种种、令人瞠目结舌……其结果却是适得其反,把一份清凉精致的夏令美食硬生生演化为垃圾食品、看了让人反胃、吃下令人作呕。</h3> <h3>一夜之间,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充斥着各种旗号的凉糕——"袓传"、"正宗"、"古井"、"山泉"、"竹海"……林林总总、多如牛毛。 市场是残酷的,「看疗效、不看广告」是赵本山说的。现实淘汰了一泼又一泼的黑心凉糕、然而又一泼不怕死的仍在前赴后继。 葡萄井凉糕之精髓在于传统纯手工制作,加之原材料的选择以及恰到好处的比例配搭,其制作过程中掌握火候也是关键中的关键。 一些道听途说之流 手艺未成、却急于牟利。掺杂使假、添粉加㬵、企图欺骗顾客,却忘了欲速则不达的古训,几个回合下来、让人吃出问题了你不倒才怪。 而今 市面上的凉糕多数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浑汤、二是不绵扎。其根本原因就是原料配搭比例失恒。米浆过于浓稠、水米比例不均造成无法熟透,等到熟透了锅底又糊了……结果就是百分之八十的凉糕都是夹生的。食客看官们要区分凉糕的生熟其实很简单——漂凉糕的水浑浊了绝对没熟。反之水清亮的说明凉糕熟透了。 做凉糕这行真可谓是看天吃饭。天气晴好可以卖到成百上千,一旦阴雨连绵可至分文不进。再加上出门在外就要租住房租门面治傢伙……一火色下来几万十来万先报消了岀去,若遇那年「九龙治水」雨量丰沛……哦豁……血本无归……。 这正是:小生意亦有风险、卖凉糕还须谨慎! </h3> <h3>李氏凉糕在坚持传统纯手工制作、严格选用优质原材料、绝不掺杂使假的同时。不懈努力、推陈出新,在保持传统葡萄井凉糕品质、口感、色泽的基础上,把产品在原来的产量上番了一番,也祘是为葡萄井凉糕创下了新的高峰,作了点小小的贡献。如今我可以自豪地大声说:葡萄井凉糕、我没有辜负你的美名!我的授业恩师、我没有辜负你的声誉!</h3> <h3>想要经营好一个凉糕美食店,说起容易做起难。 首先保证产品品质最最重要!其次还要考虑到季节的制约。凉糕冷饮热天卖得欢,冷天卖个铲铲。这就必须考虑品种的持续性和多样化。 李氏凉糕总店在精心做好每一份凉糕的同时,取长䃼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引入各种时令美食,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夏季里,凉糕、凉虾、冰粉、仙草蜜冰凉爽口、乐山钵钵鸡麻辣鲜香、再来上一碗凉面、凉皮配一碗绿豆子稀饭……冬天的牛杂汤、酸辣粉、醪醩汤圆吃下去直冒热汗、"老板、多加点花椒面海椒面、麻得倒就麻、麻不倒正祘……"</h3> <h3>李氏凉糕江津店——接头暗号:13983791797</h3> <h3>如今,葡萄井凉糕已荣登四川省宜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多少年的追寻,多少次的叩问。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一曲《乡愁》唱出了几多游子的思乡之情……。 离乡背井二十几年,不是不爱我的家乡、不是不爱我的亲人、不是不爱古镇的山山水水……而是情非得以…… 身在他乡、心恋着家乡的山水、家乡的故事……犹其怀念家乡的燕子坪。 燕子坪位于双河古镇西北方向。古早的名字不叫燕子坪,而叫茅坝。顾名思义,就是茅草丛生的山旮旯中的一个平塔塔。</h3><h3><br /></h3> <h3>对于茅坝最早的记忆是从两叁岁开始的。那时候,在"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运动的感召下,我的七舅下放到了燕子村成为一名光荣的「知识青年」。 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午后,七舅带着两三岁的我到乡坝头耍。啃了烧苞谷、吃过麦汤包已是月挂东山头。晚上轮到他跟一个叫陈幺爷的村民看山,我便也跟着去了。睡到半夜时分,满山遍野尽是叫鸡子的‘叽叽’声夹杂着鬼冬官的‘咻咻’嚎叫……心头一紧双手乱抓乱舞、迷糊中两个小手指似乎插进了两个凉风洞……一个打雷般的喷嚊在荒野里炸响……原来黑暗中我乱舞的爪子插进了陈幺爷岩腔似的鼻孔之中……</h3> <h3>燕子村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场面莫过于当年开劈"公社茶场"的时候。那段日子里,全公社各大队抽派的‘骨干’分子云集燕子村的荒山野岺,没日没夜的突击建设社会主义新茶场。满山遍野人潮涌动,山山岭岭饮烟弥漫……好一派胡闹景象!</h3> <h3>大锅饭的集体行动终于随着茶场的烟消云散而收场。燕子村一夜之间又回复到民风淳朴、没有喧嚣、没有纷扰的山野乡村时代。茅草依然环绕、人们依旧勤劳……大草山满山大草、蚂蝗坡遍地蚂蝗……燕子坪上燕不归、响水洞中水断流……好一个悠闲去处……</h3> <h3>当『盛园食品有限公司花椒基地』的牌子傲然矗立在频临荒废的曾经的「公社茶场」那块土地上时,茅坝再一次沸腾起来。 燕子村民欣喜的口碑中满是赞扬、满是感激。四川省优秀农民企业家李世元先生承包了几近荒废的「公社茶场」以及周边村社荒山,花巨资打造出一个近万亩的花椒基地。不仅仅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创收致富,更是将茅坝周围村庄千百年未曾改变的泥泞小路改造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大道。真可谓千古壮举、造福百姓! 那些日子,村民们笑了,燕子坪上春燕飞舞、荷叶山庄莲花盛开、笔架雄峰山清水秀……真真一派皆大欢喜之气……</h3> <h3>竹楼隐翠</h3> <h3>闲亭漫步</h3> <h3>岁月如流、光阴似箭。世间万物皆有定数……盛极一度的花椒基地终究没能逃过年轮的摧残…… 一棵一棵曾经丰硕累累的花椒树在秋风中老去…… 此时此刻,沒有了赞扬的声音、没有了往日的感激……只有几个跳梁小丑在无情的狂吠,极尽上窜下跳之能事、满嘴喷粪、四处拉稀……而它们嚎叫的理由竟然是当年的承包费低了。试问这些个小丑们:你们当年吃一角三分八的米、穿几分钱一尺的布……今天要不要补回去? </h3> <h3>云锦花黄</h3> <h3>在燕子村第一书记杨光军的正确指导下,在优秀农民企业家李世元的不懈努力下,招商引资工作在燕子村如火如荼地展开。他们不远万里的自费考察,辛苦奔波,引进了优质的广西沙糖桔苗木。古老的茅坝再一次展现出昂然的生机。昔日老去的花椒基地旧貌换新颜,种上了绿油油的沙糖桔和鲜艳的花木。山清水秀的牛背山中,负责生产管理的技术员兼股东曾德清先生正带领一大群妇女们忙碌着,为沙糖桔苗铲草捉虫……一度冷清的擦耳岩畔、二台地里,又飘荡起辛勤劳动的人们爽朗的笑声……</h3> <h3>牛背山云景</h3> <h3>峰峦叠翠</h3> <h3>牛背山朝霞</h3> <h3>小院清幽</h3> <h3>儿时记忆</h3> <h3>云卷云舒</h3> <h3>小桥流水</h3> <h3>川殇</h3> <h3>洋为中用</h3> <h3>孔府遗梦</h3> <h3>旭日初升</h3> <h3>田园秀色</h3> <h3>印象桂花湖</h3> <h3>茶马古道</h3> <h3>云涛日岀牛背山</h3> <h3>在全国人民都等着实现中国梦的大好形势下,我也应该有我的梦吧!我梦想把凉糕卖到非洲去,让黑人兄弟凉快凉快……我又梦想把凉糕卖到欧洲美洲去,让欧美兄弟减减肥……我还梦想把凉糕卖到阿拉伯国家去,让那边正在打战的人们歇一会儿、解解渴……我梦想……唉哟、天都亮了——还得去做凉糕……</h3> <p>那一年,我带走了千年古镇的小家碧玉——葡萄井凉糕。如今,我又把你带回来。你化着了牛背山翠绿的沙糖桔、你化着了龙背岭挺拔的红豆杉,你为我——远方的游子守护着那份浓浓的乡愁。</p> <h3>本篇文字排列者:本人。李氏。男。年近半百。高中一年、初中文化、小学水平。职业:卖凉糕的。对前半生小结:艺多不养身!有艺不孤身!</h3> <h3>慎重声明加友情提示:由于本人书读得少。如出现错字别字,纯属正常!如某些故事与你雷同,纯属巧合!如某些细节与你相似,纯属虚构!如某些哥弟自愿对号入座,本人概不负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