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眉浅笑说音乐。

岸芷汀兰~

<h3>文字:岸芷汀兰</h3><h3>图片:部分网络</h3> <h1>不知古人称之为糜糜之音的音乐形式是什么。想来该不是一种听了使人沉迷颓废的音乐?</h1><h3><br></h3><h1>不过,无论怎样,令听的人着迷喜欢,已经达到了它最原始的效果。就仿如一个妖艳的女子,她散发的磁场与魅力,目的也就在此:使人受吸引与迷醉。两者竟有异曲同工之妙。</h1><h3><br></h3> <h1><br></h1><h1>但还有另一种形式好象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此种更不简单,竟使孔老夫子三月不知肉味。可见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br></h1><h1>孔圣人还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h1><h1></h1><h1><br></h1><h1>暂且不讨论世上好德人多还是好色人多,此处大胆点说一句:色,并非人人所好,德更是。而音乐可以说是人人都所好,至少目前为止还不曾听谁说过:“我讨厌音乐吧。”夸张点说:“若为音乐故,两者皆可抛也。”</h1><h1></h1><h1><br></h1><h3><br></h3> <h1><br></h1><h1>音乐的门类和种类五花八门,但并非每一种都适合自己,正如这世界如此多的人并非每一个都是你想要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就像选择自己的意中人一样的意义。</h1><h1></h1><h1><br></h1><h1>如一个轻愁的女子,往往比较喜欢一些柔和的,感性点的音乐。又如一个愤怒着的新时代青年,应该也不会喜欢那种嘤嘤啼啼的哀怨乐曲,我猜。</h1><h1></h1><h1><br></h1><h1>从小时候听的儿歌,童谣,再到后来的校园民谣……伴随我们长大的音乐,带给我们多少纯美的记忆。</h1><h1></h1><h1>还记得吗?在夜深人静时,那些歌声浸润了感性的心……<br></h1><h1><br></h1><h1>一首《鸿雁》,让心灵听见中华民族的音乐之美,歌里的乡愁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情怀。</h1><h1><br></h1><h1>一曲《昨日重现》的旋律响起,滚滚的车轮碾转了时光的流向,带来了曾经的气味与情感,久久在心中萦绕徘徊。此时我们的内心,必定纯净得一尘不染。快乐,悲伤,又或是潸然泪下。</h1><h1><br></h1><h1>而一首《Guiding.Light》让渴望的眼睛寻找那点光亮,让迷失的灵魂打开自我的心灯:迷路的孩子啊,快回家吧。再单曲循环,聆听恩雅独特空灵,超凡脱俗的《onIy time》吧,让自己的思绪在一片天空一条河流中遨游……</h1><h3><br></h3><h3><br></h3> <h1><br></h1><h1>如今我已很少听流行的歌,不是他们唱得不够好,而是某些东西太过泛滥,视觉听觉上有些疲倦。<br></h1><h1></h1><h1><br></h1><h1>跟朋友聊歌的时候,常有我心老矣的感觉,因为我爱的大半是有些旧的。很多歌,是少年时代听过,现今回温,却是两种不同的情怀。或许,这样的歌会带给我一段记忆里的时光...</h1><h1></h1><h1><br></h1><h1>散发着音乐的人生,是幸福的。虽然有时不可得,但也可以努力让自己拥有一个散发音乐的思想或内心。相对来说这是公平的,自由的,不受限制的权利,人人都可以拥有,只要你愿意。</h1><h3><br></h3><h3><br></h3> <h1><br></h1><h1>我常常感恩母亲让我从小接触音乐,练习钢琴,而不执意让我用来谋生,传承她的职业。不为谋生的活,心就淡了,更容易感受美好。闲暇时,或是心情发作时,我会坐到那架钢琴前,纯粹地为自己弹奏。无名指轻轻一敲,清脆的音质,掉到地板上,如珍珠落地,跳跃,旋转,再铺满整个房间。</h1><h1></h1><h1><br></h1><h1><br></h1><h1>黑白键的配合,旋律就在指尖间跳跃,琴声肆意地吻着我的指尖,心情也在一点点地流动,感觉似乎微妙。间或亦想像着自己是贝多芬,或是半个贝多芬,然后稍作陶醉状,最后沉浸,其时仿佛没有了世界,或者你就是整个世界。效果可以说亦是不错。<br></h1><h1><br></h1><h1></h1><h1>音乐是灵魂的梦工场,当音乐响起的时候,你可以做梦。当音乐响起时,你可以越过千山,到达你任何向往的地方。</h1><h1><br></h1><h1>当音乐响起时,我,此刻正伴随着我的糜糜之音,飘进梦工场,希望到达维也纳,那个金色大礼堂,三角架钢琴,紫色晚礼服,还有鸡尾酒……<br></h1><h1><br></h1><h1>那么你呢?</h1><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