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沐氏家族家训——沐英不倒之谜

湘潭嘉荣.贺氏楚风.id2690

<h3>沐国公金冠</h3> <h3>有明一代,能够经久不衰的功臣世家,非沐氏家族莫属,这个家族轻松躲过明初对功臣的血洗,逃过靖难之役的浩劫,很多诸侯、王族都望尘莫及。沐氏家族从始祖沐英算起,镇守云南二百八十年,十二代人效忠朱家,陪伴朱家王朝一直到老,成为大明帝国的铁杆粉丝。</h3> <h3>沐英,汉族,朱元璋养子,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沐英出生在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定远县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早逝,随母度日,家境贫寒。1351年,江淮地区爆发红巾军起义,元朝对于红巾军的起事随即展开镇压。由于战事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沐英跟随母亲躲避兵乱,可是不久母亲就死在逃难的路上。</h3><h3>于是八岁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被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朱元璋发现并收留,朱元璋夫妇当时膝下无子,就认小沐英为义子,沐英改姓朱,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至于沐英本姓是什么,一直是一个谜。</h3><h3>1362年,年仅十八岁的沐英先是被朱元璋封为帐前都尉,参与镇守镇江;后提拔为指挥使,守江西重镇广信(今上饶)。从此沐英开启了他的征战之路,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佥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积务繁积。沐英年纪虽轻,聪明敏悟,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解决问题明快,毫无遗漏,马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深得朱元璋器重。</h3><h3><br></h3> <h3>1381年农历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的元朝残部。云南平定后,朱元璋下诏命傅友德及蓝玉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云南。从此沐英便镇守云南,其镇滇10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h3><h3><br></h3><h3>1389年,沐英去京师朝见朱元璋,朱元璋在奉天殿赐宴沐英。朱元璋高兴地说:“自从沐英镇守在西南,朕就高枕无忧了。”</h3><h3><br></h3><h3><br></h3> <h3>朱元璋像</h3> <h3>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农历六月,沐英获悉皇太子朱标去世,哭得十分伤心,不久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朱元璋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末年,历代的黔国公也是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权力的勋臣。</h3> <h3>明太祖朱元璋像 藏于故宫博物院南薰殿</h3> <h3><b>少年英豪</b></h3><div><br></div><div>沐氏家族世代镇守云南,从不与中原王公大臣、皇亲国戚结党攀附,洁身自好,独守大明西南一隅,俨然西南地区的独立王国。沐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创造这个历史奇迹,其功劳当首推始祖沐英。</div><div><br></div><div>沐英,字文英,豪州定远人,出身贫苦,幼年丧父,跟着母亲艰难度日,躲避战乱时母亲又不幸身亡,十二岁时成为孤儿,追随朱元璋起义军,开始了戎马生涯。</div> <h3>朱元璋像</h3> <h3>朱元璋与马氏夫妇很可怜沐英,就收为义子,改姓朱。元至正二十二年(1356年),十八岁的沐英被授为帐前都尉,防御镇江。</h3><div><br></div><div>明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以副帅之职随征西将军邓愈征讨吐蕃“西略川藏,耀兵昆仑”,以战功卓著封西平侯,荣获丹书铁券(享受特殊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洪武十年拜为征西将军,奉命讨伐西番,“拓地数千里,俘男女二万、杂畜二十余万,乃班师。”</div> <h3>沐英像</h3> <h3>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讨云南,云南平定,沐英受命留镇滇中。在某一次出征前,明太祖曾抚摸着沐英的头感慨:“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足可见明太祖对沐英的器重。</h3><div><br></div><div>沐英在云南平定了多起叛乱,为明朝初年的边疆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后兴修水利,开垦农田达百万亩;劝课农桑,礼贤兴学,十年之间,云南呈现繁荣景象。</div> <h3><b>有情有义</b></h3><div><br></div><div>沐英是朱元璋的小老乡,也是他二十多个义子中最得恩宠的一个。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驾崩,沐英闻讯后失声痛哭,因悲伤过度,竟致咳血。</div><div><br></div><div>有人认为沐英作秀,义母去世不至于如此。这种观点有些不近人情,要知道沐英年纪不大就跟随在义母马皇后身边,与马氏情同母子,与太子朱标情同手足,和朱元璋一家感情很深。</div> <h3>孝慈高皇后马氏</h3> <h3>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沐英再遭打击而染重病,两个月后在云南任上病逝,年仅四十八岁。</h3><div><br></div><div>沐英为人宽厚,“沉毅寡言笑”,好礼贤下士,军中从未滥杀无辜,在陕西、云南等地用兵,多次“问民疾苦”,深为将士及民众爱戴。沐英在任内去世时,军民号哭相送于巷。爱子英年早逝,朱元璋痛惜不已,下诏将沐英遗体运抵京师,安葬在南京,追封黔宁王。</div> <h3><b>偏安一隅</b></h3><div><br></div><div>沐英死后,他的长子沐春、次子沐晟、三子沐昂均驻守在云南边疆,沐春、沐晟先后承袭西平侯爵位;沐昂官至右军都督同知,掌云南都司事;四子沐昶早卒;五子沐昕被明成祖封为驸马都尉,迎娶明成祖第五女常宁公主为妻。</div><div><br></div><div>沐英早年与太子朱标年龄相仿,两个人朝夕相伴,情谊深厚,两人死亡相差仅两个月,真可谓同生共死的好兄弟。</div> <h3>明成祖朱棣</h3> <h3>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从大哥朱标的儿子手中夺取皇位,一时间残酷迫害异己势力,株连九族。</h3> <h3>明成祖朱棣</h3> <h3>而疑似“太子党”的沐家却能在这场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独善其身,而且还能与朱棣攀上亲家,奥秘何在?</h3><h3><br></h3><h3><b>不外乎这三种原因:</b></h3> <h3>靖难之役</h3> <h3>其一,沐英虽然与太子交好,但他与刚刚确立为皇位继承人的皇太孙朱允炆并无交集。朱允炆上台与四叔朱棣争斗,形成两大阵营,沐氏家族没有选边站,而是观望中保持中立。</h3><div><br></div><div>其二,朱棣比沐英小十多岁,不在一个年龄段,当初两个人一个镇守北方,一个镇守云南,相隔万里之遥,几乎没有往来,没有往来,恩怨也就无从谈起。</div><div><br></div><div>其三,朱棣上台伊始,处处为敌,天下人几乎都被他得罪遍了,他犯不上跟手握兵权,势力根深蒂固的沐家讨麻烦。</div> <h3>朱允炆画像</h3> <h3><b>世代殊荣</b></h3><div><br></div><div>明成祖遍观天下权贵,他认准了具有文韬武略的沐家老五——沐昕是个精英人物,于是就与沐家联姻,封沐昕为驸马都尉。</div><div><br></div><div>朱沐两家联姻的政治目的很明显,把沐昕及其生母颜氏调往京城,多多少少有点人质的味道,对沐家是一种无形的牵制。</div><div><br></div><div>沐昕在驸马都尉任上,一直充当着朝廷对外交往、皇陵祭祀、京城卫戍等重要角色。</div> <h3>沐昕(李昊翰饰)</h3> <h3>朱棣在位,驸马还算谨慎,等到朱棣死后,沐昕时有违法行为,比如“擅取官木、窃造私第、胁人女子为妾”等等,大臣弹劾,明仁宗朱高炽往往以“亲亲之故”宽宥其罪,顶多给个口头批评。</h3><div><br></div><div>明英宗时,沐昕私刑处死家奴,皇帝照样口头严厉指责一番了事。景泰四年(1453年)沐昕病逝,朝廷“辍视朝一日,遣官赐祭,命有司营葬”,葬礼规格还是很高的。</div> <h3>接替父亲镇守云南的沐春“材武有父风”,自幼就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明初以军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袭爵后平定了多起当地土著的叛乱,继续大力屯田,兴修水利“灌宜良涸田数万亩,民复业者五千余户”。沐春病死军中,由弟弟沐晟嗣位。</h3><div><br></div><div>沐晟“少凝重,寡言笑,喜读书”,朱元璋很喜爱他。建文元年(1399年)嗣位,继承了父兄的未竟事业,平定战乱,安抚百姓。永乐三年(1405年),八百大甸(今缅甸掸邦东部萨尔温江以东)寇边,沐晟率军平定。此后在平定交趾作乱等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div> <h3>明仁宗时,沐晟因攻打高黎贡山兵败,畏惧发病,死于楚雄。朝廷追赠定远王,以其幼子沐斌袭爵位,居京师,由其弟沐昂代镇云南。</h3><div><br></div><div>沐昂死后,追封定边伯,由侄子沐斌接替。从沐昂开始,沐家的爵位虽然逐步降低,但是朝廷依旧十分倚重沐家将,平定边疆频仍不断的战乱。可以说,有沐家镇守边陲,大明朝皇帝坐在北京金銮殿的宝座上,感到格外安心。</div> <h3><b>满门忠烈</b></h3><div><br></div><div>明朝灭亡,在南方残存着以朱姓皇族宗室建立的南明政权苟延残喘,做为云南一方诸侯的沐天波,选择追随南明最后的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开始了流亡的生涯。</div><div><br></div><div>沐天波是沐英十一世孙,崇祯元年(1628年),父亲沐启元暴卒,年仅十岁的沐天波承袭爵位,任职征南将军。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军进逼云南,云南开远土司趁机叛乱,沐天波被迫出逃,沐氏一族几乎被屠戮一空。</div> <h3>朱由榔在沐天波等人辅佐下,逃亡缅甸。缅甸国王莽达喇容留了他们,莽白发动政变杀死莽达喇自立,新国王莽白对这些明朝遗老遗少早有抛弃的念头,表面上还要伪装一下。当年七月,缅王莽白托人捎口信,约定永历帝过河,二人同饮咒水盟誓,永结同好。</h3> <h3>永历帝也怀疑,但是寄人篱下,不得不听从人家的安排。永历帝与武将沐天波、大学士马吉翔等部分文武官员仓促前往,不料被三千缅军团团包围。</h3><div><br></div><div>紧急关头,沐天波夺刀反抗。可惜寡不敌众,“大明”官员四十二人全部遇难,缅军随后赶往永历帝住处,将其随从三百人斩杀殆尽,此次事变史称“咒水之难”。至此,沐家十二世十六任黔国公效忠的大明王朝彻底寿终正寝了。</div><div><br></div><div>金庸的鹿鼎记中有一位沐剑屏姑娘,没错就是云南沐王府的小郡主,沐英的后代,沐天波的女儿,出身沐王府的郡主,最为天真。她既有大家闺秀任性的气质,又有书香门第的优雅性格。</div><div><br></div><div>然而沐剑屏是个没落的王族,身世飘零,藏在深宫之中。苦去甘来,冬离春至,在大船上开心的远望风景,童心未泯的观察雪花的形状。</div> <h3>1974年,南京将军山沐叡墓出土了一枚金牌,上面刻有沐英留给子孙的家训——“凡我子孙,务要忠心报国,事上必谨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忠烈家风,可见一斑。</h3> <h3>大明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册封开国功臣为“六公二十八侯”,计34人。</h3><div><br></div><div>六公情况为: 1、 善终4人:魏国公徐达(追封中山王),曹国公李文忠(追封岐阳王),卫国公邓愈(追封宁河王),郑国公常茂。</div><div><br></div><div>2、 被杀2人:韩国公李善长(胡案被杀),宋国公冯胜(赐死)。</div><div><br></div><div><br></div> <h3>二十八侯情况为: 1、 善终7人:中山侯汤和(信国公,追封东瓯王),济宁侯顾时,六安侯王志,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广德侯华高,蕲春侯康铎;<br></h3><div><br></div><div>2、 论罪除爵4人:淮安侯华云龙(病死,胡案除爵),临江侯陈德(病死,胡案除爵),巩昌侯郭兴(病死,胡案除爵),安南侯俞通源(病死,胡案除爵)。</div><div><br></div><div>3、 被杀15人:延安侯唐胜宗(胡案被杀),吉安侯陆仲亨(胡案被杀),荥阳侯郑遇春(胡案被杀),平凉侯费聚(胡案被杀),南雄侯赵庸(胡案被杀),宜春侯黄彬(胡案被杀),汝南侯梅思祖(胡案被杀),河南侯陆聚(胡案被杀),宣宁侯曹良臣(蓝案被杀),东平侯韩政(蓝案被杀),德庆侯廖永忠(赐死),颍川侯傅友德(赐死),豫章侯胡美(赐死),江夏侯周德兴(赐杀),永嘉侯朱亮祖(鞭杀)。</div><div><br></div><div>4、 其他情况2人:杨璟营阳侯(胡案,诈死),耿炳文长兴侯(燕王之乱后自杀)。</div><div><br></div> <h3>洪武三年之后,陆续册封公侯26人(不包括子承父爵后改封之人),主要情况为:<br></h3><div><br></div><div>1、善终或阵亡者15人:平西侯沐英(黔宁公,追封黔宁王)等</div><div><br></div><div>2、被杀11人:凉国公蓝玉(蓝玉案主角)、靖宁侯叶升(胡案被杀)、怀远侯曹兴(蓝案被杀)、景川侯曹震(蓝案被杀)、会宁侯张温(蓝案被杀)、普定侯陈垣(蓝案被杀)、鹤庆侯张翼(蓝案被杀)、舳舻侯朱寿(蓝案被杀)、沈阳侯察罕(蓝案被杀)、会宁侯孙恪(蓝案被杀)、崇山侯李新(被杀)。</div> <h3>洪武公侯大致如此,伴君如伴虎。</h3> <h3>“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中国历代开国君王都有杀功臣的传统,其中以明朝朱元璋杀的最多,他的原则就是能杀的统统杀掉,而且杀人大多没有什么正当理由,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杀,以至于很多官员出门时都要先与家人诀别。</h3> <h3><b>明朝开国五虎将</b></h3> <h3><b>NO5 傅友德</b></h3> <h3>傅友德是宿州相城(今属安徽淮北市)人,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归降明玉珍得不到重用,又到武昌投靠陈友谅,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归顺朱元璋,从此变成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为其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在千秋,堪比西汉战神霍去病。朱元璋大业已成,便处处为难功臣,命傅友德杀自己儿子,愤愤的傅友德当着朱元璋面自杀,朱元璋不念旧情,随便找了个理由屠灭傅友德九族。</h3> <h3><b>NO4 李文忠</b></h3> <h3>李文忠泗州盱眙(今安徽明光)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十二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找到朱元璋,李文忠十九岁便率领亲军,骁勇善战,为平定江南中立下汗马功劳,明朝建国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征讨北元,获封曹国公。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因病去世。朱元璋十分喜爱李文忠,一度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加之还是自己亲外甥,自然不会杀掉。</h3> <h3><b>NO3 常遇春</b></h3> <h3>常遇春,明南直隶凤阳府(今安徽怀远)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常遇春横行天下,当时在军中被称“常十万”,先后鏖战衢州、大战九华山、大破陈友谅、攻取元大都,朱元璋对常遇春很爱重,认为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名将,未有过之”。1369年,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常遇春英年早逝,如果活到天下大定那一天,也难逃被杀的命运。</h3> <h3><b>NO2 汤和</b></h3> <h3>汤和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之所以把他放在第二位,完全是因为他的睿智,他是明朝开国功臣中少有得到善终的人。汤和和朱元璋是一起玩大的朋友,而且带朱元璋参加红巾,改变了命运,先后驻守常州、平定福建,一步步帮他走上皇位。建国后,朱元璋封赏功臣,却只给汤和封了侯爵,事实上朱元璋已经把他列入杀害的对象,汤和不去争,而是默默地继续替朱元璋打拼,天下已定,汤和借机告老还乡躲过一死。</h3> <h3><b>NO1 徐达</b></h3> <h3>徐达,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元末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1363年大败陈友谅,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洪武元年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徐达一生戎马一生,善于治军,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之死野史记载是朱元璋策划,他明知徐达吃鹅过敏,反而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涕泪交流之下吃完朱元璋所赐的烧鹅,不治身亡。</h3> <h3><b>明太祖朱元璋简历</b></h3> <h3>1328年11月19日 (农历十月十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明王朝第一任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朱国瑞(1328-1398),出生于元朝文宗天历元年八月初八(公历1328年11月19日)丁未时(另一说是:农历九月十八未时即10月21日),汉族,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h3><div><br></div><div>他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位于凤阳城西门外)为小沙弥,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重八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后于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觉寺。因其友汤和(疑似)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大脚”马皇后。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div><div><br></div><div><br></div><div>至正二十七(1367)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div><div><br></div><div><br></div> <h3>明太祖真像</h3> <h3>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军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蒙古在中国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身上集合了秦始皇的英明与残暴,汉高祖的用人智慧,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宋高祖的专制集权,这些皇帝有的他身上有的他都有,并且超出前人,他可以说是集合了很多皇帝特点的人。</h3><div><br></div><div>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div><div><br></div><div>朱元璋安排后事简朴,将自己的陵墓修在了钟山南麓,为孝陵。明孝陵方圆四十五华里,规模宏伟。1398年6月24日,71岁的朱元璋驾崩,葬于孝陵,谥号“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div> <h3>民间流传的 明太祖朱元璋真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