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历史上有“求官到长安,求佛到江西”的说法。佛教净土宗始于晋代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禅宗五家七宗之中,三家五宗源于江西。有“不到江西,不能得禅宗之要”一说。道教汉代张道陵在鹰潭龙虎山开创天师道,葛玄在樟树阁皂山创道教灵宝派。灵宝派阁皂山、天师派龙虎山、上清派茅山并称为江南道教三大名山。</h3> <h3> 我国宗教主要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这些宗教当中只有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h3> <h3>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郊西南20公里处。“北孔(孔子)南张(张天师)”,张天师修炼宝地的龙虎山是我国道教的发祥地。</h3> <h3> 龙虎山是中国道教圣地,在海内外道教界备受推崇,来此朝圣、观光者络绎不绝。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第一代天师张陵携弟子云游,由淮入鄱阳湖,溯信江,沿泸溪河逆水而上,见两岸奇峰怪石林立,恍如仙境,便弃舟上岸,结庐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此得名。</h3><div> 大上清宫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妇孺皆知,上清宫内的镇妖井,走出36天罡,72地煞、演绎出一部惊天动地的农民起义的故事。书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龙虎山的秀美景色:“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横飞,藤萝倒挂。” </div> <h3> 在鹰潭火车站等客车时,认识从重庆来的黄先生,聊天了解到两人同年,兴趣相投,又都爱好摄影,于是结伴同行。</h3> <h3> 上清宫。一路跟在导游后面,听他讲述有关道教的历史和文化。该宫始建于东汉,是道教的祭神之所,是中国古代在敬天祭祖的基础上形成的建筑群落之一,其规模大小,等级高低不等,遍布全国。上清宫不仅独居江南宫观之首,且在全国也是举世无双,素有“仙灵都会”和“百神受职之所”之誉。</h3> <h3>左边门进得财,右边门出得富。</h3> <h3> 一元硬币砸一次,砸中铜钱眼与风铃意味功成名就,财源滚滚。大伙你扔我砸,就图个开心。</h3> <h3> 两棵古树,左边一棵是樟树,中间碑上有清朝皇帝题的字。</h3> <h3> 康熙十八年,圣祖皇帝与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一同立了个规矩:每三年由张天师负责,从龙虎山选派年轻优秀的道士来京担当“御前值季法官”。这些法官由皇室供养,潜心修行办道,并全权负责一切重大的宫廷道场:如每年的皇帝万寿圣节要举行连续三十六日的宏大“金箓大醮”;每月若干次的小型“礼斗道场”;遇到帝后驾崩,还有极为隆重的“升天道场”。</h3><div><br></div> <h3>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曾有过三次向老子请教,内容包括了礼、仁、道、乐等中国文化元素。孔子本身的姿态更多是以学习的心态,越往后,问礼的内容越深奥,开始涉及中国文化的根本——中国道学与中国儒学的核心内容。</h3><div><br></div> <h3> 东汉后期,老子渐被神学化,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民间巫术与神仙方术开始依托于《老子》的学说。《太平经》就将道家与神仙家相揉和,五斗米道则称老子为太上老君,以五千文为经典,这是道教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唐代尊称《老子》为《道德真经》,《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老、庄、列、文皆为道教尊神。道家一般为讲内外丹和符科教,甚至反对巫术和鬼神。但以老子为开端的道家,视“道”为超越形器的宇宙最高法则;道教进一步突出了“道”的超越性、绝对性和神秘性,使“道”变成具有无限威力的至上神的抽象形态。道家宣扬清净无为、静观、玄览、含德、坐忘、虚心,追求内心的安宁;道教发挥这种离俗语超脱的精神,形成出世的心性炼养理论。至于《老子》书中“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的养生论,《庄子》书中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仙家言,更是道教可以直接吸收的思想资料。道教原本是世俗迷信的杂合,由于它能利用、改造道家理论,形成一套独特而又系统的神学,才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与儒、佛鼎足而立的大型宗教,所以道教始终抓住道家不放,长期纠缠难分。</h3><h3> </h3> <h3> 大上清宫在上清镇东陲,距嗣汉天师府约一公里。古代这里称为仙源乡招宾里。其街曰: “琼林”。左拥象山,右注沂溪。溪山环拱,实乃仙灵都会也,古老相传。这里是九龙聚会的宝地。民谣云: “九龙集结上清宫.天师擒妖显神通。唯有一龙不伏法.顺水飘游遇虎凶。”这九龙指的是上清宫周围的天门山、台山、乌剑山、狮子山、冲天峰、应天山、西华山、乌龟山和圣井山。</h3> <h3> 血雨腥风中登上大宝的雍正,是一名感性、机智、文艺而又多疑的皇帝,这种纠结的人格,使他的艺术修养及思想境界在清代帝王居第一。他具宗教神秘主义以及超越生命的追求:他自号“破尘居士”,将自己所居住的养心殿东暖阁命名为“长春方丈”,还是亲王时便长期供养王府一侧的柏林禅寺,这些行为都带有极为浓厚的汉文化道家—禅宗色彩。</h3> <h3>据导游讲,这房间清代雍正皇帝曾住过。</h3> <h3> 雍正发现江南来的娄近垣道士精通诗书,融汇三教,不仅道行高深,更是一名能和他一起参禅悟道的“道友”,由此各类恩赐不断,先是各种宸翰墨宝,后又封为“妙正真人”,并亲自辑选“娄真人”法语,编成《御选妙正真人语录》,这已经绝非一般的恩宠,而是“知遇”了。四爷对于娄法官最隆重的恩典,莫过于重修龙虎山上清宫。雍正九年正月,内阁抄出“上谕”说:“朕之此举,非崇奉道教,以祈祥福也。以娄近垣忠诚,实本于真人之道法。夫人见其家有贤子孙,必推乎其祖先,而称美之。况乎道法相传,阐教护国,著有明效,可忘所自乎”也就是说,我们国家以忠孝立本,我修这大庙并非是为了要求福报,而是为了嘉奖娄法官的忠心,只因他是方外道士,故乃重修龙虎山祖庭,是为光宗耀祖了,四爷与娄法官的君臣之情可见一斑。</h3> <h3>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德,五学习。五行相生相克,人生路上带眼识人,结识益友,远离损友。</h3> <h3> 108位梁山好汉出生地。城市套路深,殿里面算命道士好几个,也不知套路深不深,反正见交了钱的都呲牙裂嘴的笑模样。</h3> <h3> 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它诞生以后,成为近两千年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直接发生着巨大而复杂的社会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结构有几次变换,战国是百家争鸣,秦朝是法治至上,两汉由儒道竞行发展为儒术独尊,汉末佛、道兴起,思想文化主体由两家(儒家、道家)、两教(佛教、道教)构成,四者以儒为核心形成一种共同体,这种思想格局基本上保持到清末。以地位与影响而言,儒家第一,道家第二,佛教第三,道教第四。由于道教与道家彼此纠结,其力量往往足以与儒、佛相抗衡。儒释道互相斗争又互相融合,形成封建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h3> <h3> 上清古镇上名胜古迹很多,长约2公里的上清古街上有长庆坊、留候家庙、天师府、留候第、天源德药栈、天主教堂等景点。沿河栉比鳞次的吊脚楼和船埠头更让小镇显现出江南水乡的风格。</h3> <h3>长庆坊。</h3> <h3> 上清古镇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距鹰潭市区20公里左右。 </h3> <h3> 留侯家庙,是天师祖庙,是天师及家族祭祖的地方。</h3> <h3> 道教的直接社会作用:</h3><h3>第一,为上层统治集团提供精神支柱。一方面借道教神威巩固皇权,另一方面借以满足个人的精神追求。</h3><h3>第二,道教领袖扶佐王政,贵为国师辅臣。道教在显贵的时候,它的领袖人物不仅统领道教事务,还能对国家大事施加巨大影响。</h3><h3>第三,道教也常常成为社会改良思潮的旗帜,或者成为洁身自好者的归宿。</h3><h3>第四,道教在儒释道三教斗争与融合中起了重要作用。</h3><h3><br></h3> <h3>第五,道教对于民间信仰有直接和深广的影响。</h3><h3>第六,道教中一些道士对于古代医药卫生体育事业有重要贡献。道士欲长生必先做到健康长寿,所以极重养生健身和发展医药。许多道士同时也是著名的医药学专家,</h3><h3> 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它进入中期以后,对许多文化领域的辐射作用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大凡一种重要宗教,都有四个层次,从内向外,一为宗教信仰(基本宗旨),二为宗教理论(教义、学说、戒律),三为宗教实体(宗教组织、设施、活动),四为宗教文化(在宗教推动和影响下形成的多层多向文化)。宗教文化是关于宗教的最广泛的概念,它的边缘与非宗教文化交渗,具有模糊不定的性质。如果说道教的形成表现出较强的吸附性,那么道教的影响则表现出较强的辐射性。道教文化的涵盖面极宽,可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整个文化都染上了一层道教色彩,道教文化的印痕随处可见。</h3> <h3>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圪坤。</h3> <h3> 龙虎山天师府,全称为“嗣汉天师府”。明太祖易天师之号为“大真人”,故亦称“大真人府”,是历代天师祀神和起居之所。天师府坐落在今鹰潭市上清镇的中部,面对琵琶峰,门临泸溪河,背靠华山,依山带水,气势非凡。</h3> <h3> 天师府门五间坐北朝南,碧瓦红墙,丹楹朱扉,临街耸立,气势雄伟。上悬“嗣汉天师府”直额,前正中两柱上有抱柱对联一幅:“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门前一对石麒麟,备增威武。进门为宽敞的硪石甬道,翠柏林立如列队警卫,远望府内,门第重重。循甬道前进50米,即达二门。二门上悬“敕灵旨”额,六扇门上画有六尊门神:秦琼、尉迟恭、程咬金、单雄信、罗成、杨林。两柱上有“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楹联。进入二门,院内豫樟参天,浓荫蔽日。沿甬道往北,道中有一古井,曰“丹井”或称“灵泉井”、“法水井”。经古井再北原为“演法大堂”,现为新建之“玉皇大殿”。重檐歇山式建筑,占地600余平方米,殿宇巍峨。内祀玉皇大帝,金童玉女分侍左右,十二天君陪祀两边,八条金龙飞舞楹间。原演法大堂内,康熙御书“碧城”匾额和乾隆御书“教法宗传”匾额,仍悬挂在此殿内。玉皇殿西南为“钟亭”,内置道教稀世珍宝原大上清官重达9000余斤的大钟</h3> <h3> 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h3> <h3> 正一观,观建置为正殿五间,祀奉张道陵、王长和赵升三人,俱铜像俗金,左右两庑各三间,正门三间,正殿后玉皇殿五间,东西建钟鼓楼。正一观最早的名称为“祖天师庙”,是第四代天师张盛自四川回龙虎山“永宣祖教”,为祭祀祖天师而建的庙宇。同时,天师张盛还在这里修复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旧址,并在此居住下来,每年三元节时,登坛传彔,各地学道者千余人涌向这里。从此,这里宫观林立,道士云集。</h3> <h3>道士身披鱼鬣衣,</h3><h3>向日忽向青天飞。</h3><h3>龙虎山中好明月,</h3><h3>玉殿珠楼空翠微。</h3> <h3> 龙虎山的二绝是“丹山碧水”。丹山碧水中山指的是龙虎山的99山峰、24岩石。它们属于典形的丹霞地貌。多数山高度约在50米——200米之间,最高的也只有800多米。这些山石形成大约在一亿二千万年前的晚白垩至八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当时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红色砂砾石不断的下沉与海底的泥页岩、鹅卵石交结而成大小不一的赤石岩群。在赤石岩层形成后,发生了造山运动,即喜马拉雅山运动。使赤石岩群发生平缓皱和断裂,以后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使断块垂直升降。岩层断裂发育由于是不同岩层,抵抗风化的强度不同,长期受地表水侵蚀作用,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的强烈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今日的峡谷、峭壁。而丹山碧水中的水指的是素有“小漓江”之称的泸溪河。清辙秀丽、婀娜多姿的泸溪河,发源于福建的光泽县,经过龙虎山流入信江最后注入潘阳湖。全长286公里。它由南向北把整个龙虎山的景点串成一体,今天所乘的竹筏游,十几里地是龙虎山的精华景点所在。</h3> <h3> 竹筏码头。明净秀美的泸溪河,由南向北似一条玉带,把上清宫、龙虎山、仙水岩等丹霞地貌串连在一线。乘竹筏顺泸溪河而下,十里山水宛若仙境。</h3> <h3> 从龙虎山山麓沿泸溪河乘竹筏西行,在七里之内有一百多座山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为“仙水岩”的24座山峰。这里的清溪绕山蜿蜒、奇峰横卧碧波,四野景色美不胜收,有“小漓江”之称。两岸的岩石千奇百怪、气象万千。</h3><div>从上清码头可以乘到竹筏,一路上不仅可以看到“十不得”景点,还能看古代悬棺表演。在二十四岩的尽头有水岩,这是一个临溪的大岩洞,里面可容纳数百人。洞前江水澄清、洞顶悬空伸出江面,人站在洞口颇有些惊险之感。</div> <h3> 尼姑背和尚走不得。此峰状似相依相偎的夫妻,又名夫妻峰。相传此峰对面仙人城的尼姑庵中有一位多情的尼姑爱上了一个和尚,两人相约私奔,被法僧追赶慌忙中和尚扭伤了脚,尼姑便背上和尚逃跑。张天师念其两人真心相爱,有意帮她们便使定身法将她们定在这里,让她们终生相依。</h3><div><br></div> <h3> 听竹排船工讲,后面的山就是龙虎山,前面是龙,后面是虎。</h3> <h3>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山形同一本翻开的书,眼尖细辨真能发现诗中讲的东西。</h3> <h3> 云锦披不得。此峰色彩鲜艳,状若一面红紫斑斓的云锦,故称“云锦披不得”。传说这是一块披肩布,为七仙女亲手织成,后玉帝急召七仙女回天宫。七仙女走的匆忙,便留下了这件珍贵的纪念品。</h3> <h3> 蘑菇采不得。此小峰状若蘑菇而得名。</h3> <h3> 道堂坐不得。此块巨岩状若道教做法事的道堂,因其下临深渊,水流湍急,漩涡翻滚,所以称为“道堂坐不得”。</h3><div><br></div> <h3> 石鼓敲不得。传说铅山葛仙寺有一面神鼓,这鼓一年敲一响鬼怪发抖;一年敲二响五谷丰登;一年敲三响六畜兴旺。可有一个游僧不懂寺规,连敲十响,惊动了天师,玉帝降旨封存禁用,神鼓认为错误处分了它,不服便从鼓架上滚了下来投奔张天师,来到了龙虎山为家。</h3> <h3> 莲花采不得。传说这朵莲花来自天宫瑶池,为白莲仙女所变。玉帝听说白莲仙女下凡与柳青婚配,犯了天规,派太白金星下凡捉拿,白莲仙女死也不愿再回天庭,在天兵天将即将捉到她时,她宁为玉碎,坠地自焚,化成了含风不动的水中莲。</h3> <h3> 芦溪河,溪水清澈,风景秀丽。一边看两岸秀丽的风景,一边听动人的传说,坐在竹筏上,欣赏移步成画的景色。</h3> <h3> 仙桃吃不得。传说这是一个仙桃,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从皇母娘娘的蟠桃会上偷来的。孙悟空大闹天空后将吃剩的仙桃装满了一袋子,径飞花果山而去,经过龙虎山时不慎将刚咬了一口的仙桃掉了,便成了现在这个仙桃山。</h3> <h3> 传说西汉末年,龙虎山有个怪人叫“绿毛仙”,他冬不衣,夏不浴,生绿毛,隐居碧鲁洞炼丹,炼出的丹药能治百病,炼丹用的就是这把勺子。</h3> <h3> 传说它是昆仑山上生长了八百年的黄杨木精所变的御梳,乃天宫稀世之宝。一天清晨,宫女在后花园中拿出御梳为皇后娘娘梳头,突然草丛中冲出一条大蟒蛇,宫女因惊吓而失手将玉梳跌落凡间,正好落在泸溪河中,其中一根梳齿跌断,变成梳型巨石。又说黄杨木听说仙水岩有一美丽的仙女,有意下凡看看,故意遣出一条大蛇惊吓宫女,自已乘机滚落下凡,为在河边洗浴的仙女作梳妆打扮之用。</h3> <h3>半个小时后,从水路到达仙女岩。</h3> <h3> 仙水岩是“仙岩”和“水岩”的总称。仙岩因唐代诗人顾况写有“楼台翻腾翠远分明,闻说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无路上,水边花里有人声”而又名叫仙人城。整座山峰拔地而起,犹如一柱擎天,经三道山门,攀588级台阶。沿途有仙鼠石、凤凰桥、仙水井、仙如庵、清浊水池、龙化池、兜率宫等十多个景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