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滩子沟村南,一条无名的小河北岸,有一所学校,人们都叫它朝阳寺。</h3> <h3>建校纪念碑</h3><div><br></div><div>集资建校 造福后代</div><div>培育人才 建设祖国。</div><div>中共新安县委</div><div>新安县人民政府</div><div>公元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三日</div><div>教育是实现四化的基础,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增加智力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又红又专的新一代是人民的渴望,时代的需要。滩子沟及毗邻的柴胡沟、乔家洼、水牛沟等村干部群众深明此理,身体力行,十年建校锲而不舍,新建校舍四十四间,计一千一百七十四平方米。其中一九七八年新建教学楼一千三百零六平方米。一九八二年建瓷厂作坊窑五孔,五百四十平方米,砌围墙添置教学设备,总投资十万八千元。施工期间,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捐款献料,好人好事层出不穷,高风亮节比比皆是。一九八四年四月,。当时群情雀跃,感人肺腑,民乐献技,百鸟朝凤,雄狮飞舞,山欢水笑,人民登台捐款,离乡干部赞助乡里可谓我县群众集资办学之壮观。滩子沟学校历史悠久,前身为清乾隆年间(1771年)的明新书院,1923年迁入朝阳寺,始名为小学,目前发展成有小学、初中的八年制学校。除旧布新,全靠党的英明领导,昔日古刹破庙,萧瑟零落,疮痍满目,断壁颓垣,而今古物生辉,万象更新,园丁耕耘,春苗茁壮。为使滩子沟等村人民群众自力更生、集资建校、兴学育人、造福后代的精神典范未来,光辉千古,特书文刻石纪念。</div><div>王天纲撰文 张汉杰书丹 王西川 王元顺刻石</div> <h3>那一年,怀揣父亲的重托,肩扛母亲缝制的棉被,还有妈妈起早准备的咸菜与饹馍,从四面八方,远远近近各个村子走向这里,汇成了一曲感人的歌。</h3> <h3>这也许是你曾经住过的宿舍,还留着你那起早贪黑,顽强学习的身影。</h3> <h3>前大殿是学校前门的走廊,走廊内还能闻到当年学校食堂饭菜的香味儿。中大殿,后大殿是初中一年级与二年级的教室,当年让我们用手擦的光溜溜的石碑,如今已布满灰尘。</h3> <h3>还记得,那年冬天,下课后大家蜂涌般的跑向瓷窑顶取暖。上课前埋下红薯,下课后就能美美的享用。</h3> <h3>当年的瓷窑,如今已将要坦塌,像一位步入暮年的老者……</h3> <h3>当年的后门,不是这样的,是木头的老式门。</h3> <h3>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你还认得出是谁吗?</h3> <h3>也许你也看到了亮点,一个学校三个大门,是的没错。一名校长,四位教师,二十几个学生。这就是如今母校的现状。</h3> <h3>你又听到那急促的上课钟声了吗?是的,这是母校呼你唤你的叫喊声……远行的游子,朝阳寺走出的校友们!当你们困了,累了,回来吧!走近母校,也许它能慰藉一下你那疲惫的心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