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张志华近照</h3> <p class="ql-block">《荆水流韵》集郭云. 序.水绿芙蓉秀,天然玉璞真</p><p class="ql-block"> 张志华(曾用笔名张鹏)是山东滕州市的一位中年女诗人。并任乡土作家协会理事,滕州市诗词协会理事等职。是当前诗坛界很有成就、有影响、很活跃的一位女中逸才。目前她已出版了《荆河流韵》等著作。这对于出生在上世纪非常困难时期的一位女诗人来说,是十分艰难的。她的家境并不富裕。她曾经响应国家的号召,插队到过农村;又在改革的大潮中下过岗。但是她并没有因下乡、下岗、失业的种种困难所压垮。她凭着自己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敬重而始终保持着无比的执著与虔诚。无论在平静的日子里,还是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她从未间断过自己的信念,未放弃美好的追求。至今他已创作了数百首作品,并不间断的发表在国内有影响的杂志上。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深受读者喜爱。</p> <h3> 张志华不仅是一位虚心好学,刻苦专研的诗坛之秀,更是一位勇于追求、敢于攀登。她求高标,研精深的精神令人敬佩。通过她的诗集,充分体现了她有比较扎实的底蕴功夫和艺术上的成果。充分展现了她艺术人生的魅力和艺术创作的格度。她的作品既继承和溶涵了古典诗词传统的艺术经典,更注重创作其个性风格和凸显时代特色;既注意广泛吸取当代诗词间的艺术精华,又不断与时俱进、创作中感悟、继承中创新。<br></h3> <h3> 她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握时代的旋律,内容健康;具有大众化的口味,浓厚的生活气象。使人感到意境高远,语言淡雅鲜活,素以为绚,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在欣赏中倍感亲切,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受。</h3><h3> 张志华的《荆水流韵》诗集,是从她所有作品中优选出来的部分精品力作。并把新诗与古典诗词集于一炉。其内容丰富,滋味新鲜。她的《荆水流韵》诗集出版一定会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乐趣,情感的碰撞、境界的升华。下面重点从几个方面介绍张志华作品的特色,更多的还有待于读者去深刻感悟。</h3><h3><br /></h3> <h3> 其一,石间藏劲草,雪里放新梅</h3><h3> 凡读过张志华诗词的人,大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蕴藏着一种气与神。有一股韧劲之气,所以可破土而出可夹于崖石之隙。同时又具有一种蕴藉之神,隽永无常。她的诗更多的给人一种新的希望,一个美好的梦想。如她的新诗《学诗》;"一种奇妙的感觉,一腔澎湃的激情,一个难以抑制的冲动,一座勇者攀登的高峰!"这虽然是一首仅有三十余字的袖珍小诗,确给人一种意味深长之感受。其弦外之音只能在吟诵中回味,无法使人叙述。其章法上诗人采用了层次递进的方式,从表象到情感,有激情到行为,尤其用感觉、激情、冲动、到攀登等词语,由自发到自觉的哲学层面递进。确实耐人寻味。读后给人留下一种鼓舞,一份力量。一片前景。催人径直高峰。不失为一首抒情好诗。</h3><h3><br /></h3> <h3> 还如她的五绝《吟坛乐》"夕阳无限好,谈笑抖精神。喜看吟坛上,萧萧银发人"。一首仅有二十字的小诗切勾画了一幅,老年人欢欣快乐的场景。给了读者一种生动,形象,逼真的感受。首句既是比喻,又是实景,紧接"抖精神句",给人一种虚实相生之美感。三句笔锋回转:"喜看吟坛上,萧萧银发人"出人意料的来了一个大转弯,读者瞬间眼界豁亮,方知诗中的主人翁原本是一群银发老人,吟诗觅句的情景。真可谓有蓦然回首之技巧也。章法上是一个典型的起承转合范例。境界上给老年人一种老有所为的精神寄托。跳出了古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悲苦心境。</h3><h3><br /></h3> <h3> 张志华的作品多数都是在虚与实,静与动,直与曲的变化中抒发着诗人的情怀。在如《贺新春》"佳节来临瑞雪飘,红梅绽放竞妖娆。渡江春色人间满,万象峥嵘喜听潮"。这些小诗明白如话,畅流如水。其语言都是随手拈来,新鲜活泼,清新自如,其意境十分高远。尤其"渡江春色","万象听潮"句大有创新之感。像这类思想健康,情绪饱满,语言新颖的作品,可以说是张志华诗集的一个亮点并贯穿始终。所以把她的诗比作:"劲草"与"新梅"一点不过分。</h3> <h3> 其二,为求心底静,偏爱汉唐风</h3><h3>张志华兴趣广泛,耽悦诗词,难能可贵。吟诗捻句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刘勰曾讲到,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即是说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张志华把写诗作为升华人生品味的滋养液。作为育人格,颐性情,抒胸臆,振精神,益社会的一剂妙方。孔子讲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孔子对诗的社会效应以及对人生的修身养性一种全面的概括。今天依然没有过时。张志华始终把作诗与做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不断的陶冶和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力求写出思想健康,鼓舞人心的精品力作。这是作者始终如一的创作原则。这个原则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于她的全部作品之中。她把名利看得如同尘埃,而把诗看得如同金玉斑斓。</h3> <h3>请读她的《心愿》"漫步青堤花已芳,幽香扑鼻沁诗肠。不与他人攀富贵,只求赋得好文章"。该诗采取了直赋其事,直抒其情的艺术手法,刻画了作者的内心活动。诗的前两句以景入境。给读者展现了犹如身临其境的漫步场景。作者在春草尨茸秀绿的堤上尽情地散步,那初春花草的浓郁香气扑鼻而来,并且浸透了诗人的五脏六腑。堤上绿茸茸的小草,参差着照人眼华的报春鲜花,可谓闲情雅趣也!无论谁走在这样的环境里都会怡情悦性。后两句来了一个形象大转折,意境大升华。这些句子真真切切,吟咏自己的心声。寄托了自己的追求。语言没有丝毫雕琢之意,随手拾取,随心捻出。这就是诗人创作技巧的独到之处。这里作者巧妙的用了两个限制词;即"花已芳"的"已"字,就自觉不自觉的传达了一个信息即不是鲜花盛开的时候。可以断定是初春之际。其二用了"诗肠",这就告诉读者作者对诗词独有情钟,爱的渗透。连散步都随时要拾取诗絮诱其灵感。</h3> <h3>其三,一池清澈水,不尽玉珠波。 张志华胸纳万象,吟咏千品。她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审美观。在她眼里千品万象都可感荡心灵。恰如诗品所言:"春风春雨,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都可为诗。古人说过,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陆游句),红尘不解送诗来,身在烟波句自佳,(杨万里句)。张志华就是这样一位诗人,诗成了她脚步的音符,心声的烙印,时代乐律。她的诗语言简朴无华,多是随手拈来,而题材多是身边事,眼前景。但含其不尽之意确在言外。在平凡中见锋芒。如同清澈见底的一池活水。能不断泛起如珠似玉的玻化。</h3> <h3>請欣賞下面詩句:《回鄉》"知青下鄉地,回訪樂陶然。不識當年路,還稱老社員。"該詩語言明白曉暢。但吟詠起來令人滋味。前兩句反映了作者回鄉的心態是那樣的興致勃勃,洋洋自得的樣子。"陶然"一詞,用的極致,妙到佳處。大有陶淵明"揮茲一觴,陶然自樂"的神氣、韓愈的"坐石磯,投竿而漁,陶然以樂"的雅氣 。深刻印正了作者對曾經插過隊的農村,懷有極其深厚的情感,令人折服。後兩句十個字高度概括了農村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萬千。尤其"還稱老社員"用的實在可親可愛。可謂妙中之勝也。</h3> <h3>对于八零后的年轻人来说如同一句寓意深刻的成语,是那么的陌生而亲切。可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文心雕龙)。还如《雨夜得句》"冷雨忽敲窗,灯前我正忙。欲删新得句,孰与共商量"?一首玲珑袖珍小诗却能融含无穷妙趣。前两句诗人画出了时空背景。坐在弹丸大小的灯光下吟诗觅句的诗人,可以说是全神贯注。突然一阵冷雨敲打在窗户上打断诗人的灵感,实在令人脑怒。反而诗人却没有责怪,而是诙谐幽默的说,你为什么要删掉我的诗句呢,何不和我一块探讨如何写诗呢!真乃淡中出奇句,凡中多彦才也!三言两语的委婉诙谐小诗,确融含了咀嚼不尽的滋味。犹如花中酿蜜,水中捞月之超脱。这就是诗人艺术的妙诀。能在浓淡之间辩证,大小之间转换,繁简之间升华。能盖华茂于平淡之中是诗的哲学境界。也是诗人追求的最高标准。最高理念。</h3> <h3>由于用了诗肠这个词,就顺理成章地为结句"只求赋得好文章"埋下了伏笔。使得该作品过渡自然,叙事完整,情感贯通。给了读者有一气呵成之感受。该作品平直无波,余韵悠然,涟漪不惊。揭示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灵,不爱富贵耽悦诗词的美好追求。像这样的,语浅情深,含蓄隽永,娴静淡雅,的作品不在少数。 再读她的的一首《一剪梅·欢聚》"撩我诗情任意裁,柳絮回徘,香气飘来。英男淑女莫相猜。歌舞登台,山水欢哉.。莫管他人笑笨才,诗荡云垓,墨透豪才。琵琶笙管绕巉崖,韵上天阶,词满胸怀",该词笔锋流畅,如一湾溪水疏宕不野,连绵无隙.前片诗人素描了一幅激情欢聚的场面。首句用了"撩我诗情任意裁",这是诗人不同于常人的审美观念的表现。同时隐约的可以推出,该聚会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般的聚会。也许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之间的活动,或许是诗坛挚友的交流座谈。"柳絮"和 "香气"句是作者用了眼前之景,眉睫之物勾画了一个场景,一种意象,百般鲜活之氛围。给人一种愉悦之感。接下来"英男淑女莫相猜"句有两层涵义:其一由于用了"英男淑女"相聚的对象应该多是中青壮年之间。否则会有少男少女,或翁妪等词汇。另外聚会应该是欢欣鼓舞,无忧无虑的,别开生面的一次活动。</h3><h3><br /></h3> <h3>结尾两句是聚会浓烈的氛围与情景。连同山水都在为挚友聚会而喝彩。展现了一群好友的高歌翩舞的闲情雅意,自在超脱的情怀。后片诗人主要用了“诗荡云垓,墨透豪才”等情语,抒发了自己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情志,体现了自己爱诗爱的波澜壮阔,荡气回肠。尤其用了“莫管他人笑笨才”说明张志华为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敢于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讥笑,勇于攀登的思想境界。相信自己一定会达到“韵上天阶,词满胸怀”的目的。这就是诗人的风采,诗人风度与风格。给人一种鼓舞与力量。读罢确有一唱三叹之感受。志华的诗有不少都是反应他追求诗的爱与追求诗之美。如“红装不爱爱诗词,宋韵唐风探索痴。出口成章皆隽永,后来居上众惊奇”(《致张鹏》),“山林茂盛郁葱葱,嫩叶含情春色融。泉水叮咚敲雅韵,诗情画意不言中”(《春游水泉》)等等都是感人肺腑的好诗,值得一读。</h3> <h3>宋梅尧臣是倡导古淡诗风的奠基者。他强调“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以及“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欧阳修也强调古淡有真味等。志华的诗不仅继承了古人的古朴高雅之精华,同时更是注重发扬从淡中求雅,浓中求朴的优良诗风。并结合现实走自己的路,兴自己的风格。如同《随园诗话》讲到的:“诗宜朴不宜巧,就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志华的诗是在平淡语言的外壳中,蕴含着丰胰,丽茂,隽永的思想境界。这种似平淡实隽永,似平常而实奇崛。这已成为志华诗词的一种特色与风格。也是她艺术上的一个闪光点。令人欣慰。还如:“任尔涂鸦立壁前,无言却可作交谈”(《咏黑板》)、“说地谈天寻雅趣,含英品味润诗肠。春风满座溢芬芳”(《浣溪沙·赞老年吟友》)、 “慈母笑容何处寻,秋风呼雁雨涔涔。掩门黯听萧萧叶,侧耳邻家唤女音”(《中秋忆母》)。这些诗句从审美角度上看都十分精彩,语言委婉,情味幽深。尤其“春风满座溢芬芳”新颖鲜活。别有风韵。</h3><h3><br></h3> <h3>从其技巧上看,志华的诗常常给人,一反常规,出其不意,声东击西。特别是"掩门黯听萧萧叶,侧耳邻家唤女音"这种逆人思维的技巧实属新奇。对于慈母的笑容欲求不得,鸿毛雁书欲盼不成,无奈掩门默默地听着萧萧的落叶声。可突然传来邻居有呼女之声。可见其言外之意,是不是母亲在乎唤自己呢?这种似是而非的想象,天真的梦想与幻觉令人同情,令人体味。还有她的:《家乡新貌》、《咏台灯》、《垂钓》、《落叶》都是值得一读的好诗。总之,张志华的《诗词集》涵盖广泛,高韵纷呈。特色诸多。她不仅对古典诗词怀有"赤子之心"同时能与新诗兼顾,并卓有成效,再创作艺术上比兴用的比较娴熟,形象与哲理并重。视野高远,总是催人上进,激人奋发。她的诗词集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个性。由于篇幅有限,不可能一篇小序涵盖穷尽。我衷心祝愿张志华诗家能着力写出更多的精品力作,回报读者,贡献社会,感染人间。</h3><h3> </h3><h3>是为序</h3><h3> </h3><h3> 郭云乙未年初冬</h3><h3> 于京华丽水斋</h3><h3><br /></h3> <h3>图片来自网络,在此谢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