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田头水乡的田头那么旺休闲农庄大厅的农庄全景图。画壁画跟宣纸有点区别,类似半生熟的煮锤宣纸。</h3> <h3>大部分是我画的,后来因为赶工,叫上同行农民画家方海忠帮忙。</h3> <h3>海忠画了这座庙和池塘,风格不算冲突很大。</h3> <h3>八十年代初开队会的情景。七零后的我,依稀记得当时的情况,创作此图绞尽脑汁回忆以前的情景,“闽江”牌缝纫机,竹编热水瓶,红色年画等等。</h3> <h3>某些细节,画完了仔细观察,发现女人给孩子喂奶时,左手按的地方有点错位了,可惜没法改。</h3> <h3>闽南以大米为主食,因此磨米浆的石磨跟北方的也就不太一样。小时候经常是母亲磨磨,我们在一旁加米。</h3> <h3>画这婴儿是因为无意中发现农庄内有儿时的站椅,完成时刚好因为家中的哈巴狗因为产儿死亡,因此画了此狗以做纪念。九岁的儿子眼尖,来到现场看我做画的时候马上就认出这是我们家的狗狗。</h3> <h3>习惯了在生宣上画写意的鸡,壁画这种类似半生熟的绘画形式竟然无从下手。不过几只小鸡画得还是有板有眼的。</h3> <h3>由于拍摄角度的问题,这舀米的女生有点变形。</h3> <h3>这位仁兄有点像我一位画友高仁伟老兄😁😁😁。</h3> <h3>从小干过一些农活,而且我的祖父是木匠,所以对扬谷机非常熟悉。图中的女性大都很壮。那是因为有位老前辈说当时女人都很勤劳的在干活,所以身材要画的壮硕一点,觉得有点道理,所以只有把所有的女人都换成男人的身板儿。</h3> <h3>北方的犁跟南方的比还是有差别的。图中的犁是以南方的形式为主。画这一幅图的时候有个插曲。农民的右手原本拿的是一根竹子,后来有位60多岁的老农民说,由于犁田的时候人跟牛的距离较远,所以一般都是直接用牛绳打牛。</h3> <h3>有不少人反映这位农妇身材太好了。😂😂😂</h3> <h3>插秧有个规矩,初学者插六行,老师傅们都是八行。以从头到尾都是一条直线为高。以前村里有时候会组织插秧比赛。</h3> <h3>看着这个门空空的,随手在旁边画了几株竹子,还有一丛兰花</h3> <h3>以下这几幅画都是龙海农民画家方海忠先生画的。</h3> <h3>龙海的农民画在80年代闻名全国。方海忠也是当时的画家之一,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创作农民画。你看看他的画,农民画的风格很明显。</h3> <h3>杨振坤,笔名觉庐、偷闲斋主人。龙海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幼承家学,对书画及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五岁习书,七岁习画。弱冠而学雕塑。国画喜作人物,尤其以关公、钟馗、弥勒佛见长。并擅长玻璃雕刻、木雕、泥塑、烙画、影雕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