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理解孩子的家长

小涵

<h3>亲子关系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h3><h3><br></h3><h3><b>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b></h3><h3><br></h3><h3>父母是这个世界上难度最高的职业,当你觉得你已经熟练掌握相关技能时,你的服务对象却在不断升级中,当你想要努力追赶时,发现他们是带着加速器的,很多和我一样,意识到自己的“系统老化”的家长朋友们,一起走进了《自在家长》的课堂,进行“改造升级”。还有一部分家长是未雨绸缪,宝贝还小,为了能和孩子一起成长,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br></h3> <h3>2017年5月19日的下午,我们自在家园俱乐部的家长们,相约在一起,举行了第二次《自在家长》的地面沙龙活动。共同交流探讨如何把在课程中学习到的理念,技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h3> <h3>一聊到孩子们,各位妈妈都打开了话匣子,各种困扰,各种担忧。</h3> <h3>通过大家的互相“照镜子”,我们从他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平时意识不到的部分,就是所谓的“盲区”,会令人有一种被敲醒的感觉。原来我和孩子相处时是这个样子的:</h3><h3><b><br></b></h3><h3><b>我觉得我很耐心的啊!</b></h3><h3><b>我觉得我很温和的啊!</b></h3><h3><b>我是为了ta好啊!</b></h3><h3><br></h3><h3>其实,我们经常忽略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的感受</h3> <h3>@小南瓜 分享:</h3><div>感谢小涵姐线下的分享会,每次都收获满满。通过姐妹们为我分析支招,我深深感受到姐妹们就是我的一面镜子,把我自己看不到的部分如实折射出来,直击我心。我总试图用道理层面解决问题,没有真正做到无条件地爱孩子,感受孩子的感受。自以为是地教育孩子,习惯于居高临下的看孩子,批评孩子,而没有真正蹲下来看见孩子。是姐妹们帮助我看到了我自己。汤兰老师说得好,一切皆是心相。心在哪,你的看见就在哪。我要争取改变自己,相信孩子,真正去看见孩子。要做自在家长,从改变自己开始,从心出发。这真正是个有大爱的大家庭,谢谢小涵及姐妹们的帮助。</div><div><br></div><div>小涵:其实,看到你自己,就会看到孩子。咱们原有的模式已经用了好多年了,要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给自己一点时间,慢慢……来,会比较快。记得咱们昨天说的“录像机技术”😉,咱们结伴而行,用心发现生活的美好。👀🌹🌺🌸🌷💐</div> <h3>@红山果 分享:</h3><div>你看见孩子了吗?可能你会很惊奇地说,当然,他一直在我视线范围里。可是,当你的孩子受到委屈向你诉说时,你是和他讲一番道理,还是告诉他,妈妈在这儿,妈妈看到了你的委屈;当你的孩子叽叽喳喳告诉你一些趣事时,你是一挥手说我忙着呢,或是心不在焉地嗯嗯应答,还是看着孩子的眼晴笑眯眯地和他一起分享着快乐;当你的孩子要求你陪伴时,你是拿着手机,盯着屏幕坐在他身边,还是全身心地看见他,陪他一起聊天阅读…看见孩子,确认孩子的感受,是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亲子间情感流动的美妙音符。所以,请看见孩子吧!<br></div><div>5月19日线下相聚感悟,感谢小涵姐,感谢各位姐妹相伴!</div><div><br></div><div>小涵: 特别欣赏你家宝贝那份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率真的状态,愿意主动和你说出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情绪……好好守护你的天使👼,我们一起结伴前行👭👭👭</div> <h3>@紫色的玲 分享:</h3><div>线下沙龙心得感悟:今天我用孩子的身份当了一回倾听者,我发现当家长用道理来说服我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孩子要跟家长对抗的原因。我们总是以评判的姿态和强势的手腕试图说服孩子听我们的,但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忽略了孩子的诉求。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我发现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源自我们的焦虑:焦虑孩子的蛀牙,焦虑孩子的胃,焦虑孩子的学习,焦虑孩子的社交。。。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首先我得学着放下焦虑,然后倾听孩子,感知孩子,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我的双手,给予爱和帮助!</div><div><br></div><div>小涵:你知道吗?你今天完全以孩子的身份去感知,倾听家长的各种表达,这个方式在简快课程里面,有一个类似的技术,叫“感知位置平衡法”,你是无师自通的天才😀👍👍👍,下一次地面沙龙,我带大家来实践体验这个技术。咱们一起来学习,实践,倾听孩子,感知孩子[拥抱][拥抱][拥抱]</div> <h3>@培 分享:</h3><div>1学习在关系中真实的表达自己,昨天做了一个决定周末带儿子一起送奶奶回一趟老家,安照以前的习惯我会努力找一个伟大的理由要回去然后再告诉老公送奶奶回家是顺便的(他不喜欢我照顾娘家的事),当我果敢的说送奶奶回老家的时候,他没有不同意,只是希望奶奶过一些日子再回去,我很惊讶也很感激,他还说担心我一个人开车希望我弟弟陪我一起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的体会是在关系中真实的表达自己,也许收获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多。</div><div>2中午我和小涵姐约好去接她,其实我内心是希望有多点时间和她学习好东西[呲牙],每次和她在一起都会让我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此处有掌声。</div><div>3下午的聚会谈到最多的是关于老师,孩子和家长的话题,也让我感觉到学习简快后我收的成长,没有成为焦虑的家长,很淡定从容的面对小升初。</div><div>4晚上7点钟到家,此刻正准备好好和爸爸妈妈交流我们的感受,感觉和感情。希望爸爸更爱妈妈,妈妈也就少一点抱怨,我们的小家才能够更好,更加幸福!</div><div><br></div><div>小涵:直面真实的自己,其实是需要勇气的,当你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并用心感受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一刻改变就发生了。这个部分对于你来说是一个突破,我看到了。I see you!为你的勇气点赞👍👍👍</div> <h3>@💮方方  分享:</h3><div>5月19日线下感悟:从小灌输给孩子的是独立自主的意识,13岁的女儿也成长成了一个女汉子,好强倔强、爱表现、有目标、爱好丰富。深刻记忆的是去年老师交给孩子一个趣味作业,“木兰诗”快速朗读,一分钟内读完,微信群内展示出来,看谁读的又快又清晰。刚开始看到孩子认真朗读新学的小古文,我非常支持鼓励,“这不是你的强项吗,你肯定会让老师同学们惊喜的”,我还给她拍读书小视频表示我很欣喜她的学习热情。但是,从傍晚五点--八点,整整三个小时,除了中间快速扒完饭以外,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一直不停的重复着读读读,问题是一分钟以内不断读着那首诗,重复着“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我感受到的是她几近疯狂,我受不了,硬生生的打断她不能再继续,下令必须立马发送群内告一段落,当天的作业还没着手,完全主次不分[尴尬][尴尬]这只是生活中一个小小插曲,但昨天小涵姐的一句话点醒我:她内心深处其实很脆弱的!由此我沉思许久,也勾起了这段回忆。是的,日常的我更多用头脑而忽视用心去觉察孩子,很少倾听孩子的需求,甚至用我的意识层面中的“应该这么做”来压抑孩子的情绪。我需要改变自己!我需要去了解孩子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正面的、负面的都去用心体会。我对学习自在家长的思路更为清晰了,感谢这次线下交流的机会。</div><div><br></div><div>小涵:其实,从你的女儿身上我看到了小时候的我自己,所以,我特别能体会到孩子那份希望<b>“爸爸妈妈理解我,允许我”</b>的渴求,放下过去,从现在开始,看见孩子,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咱们一起做个理解孩子的家长,自在的家长[拥抱][拥抱][拥抱]</div><div><br></div><div>@💮方方 </div><div>嗯,我会加油的!做自在家长,做理解孩子的妈妈💪真心感谢小涵姐能提供线下交流这么好的平台</div><div><br></div> <h3><br></h3><div>学习《自在家长》的副作用:</div><div>我们都是为了孩子而来,成长的却是我们自己。</div> <h3>有了精神食粮,也需要物质食粮的补充。</h3><h3>@红山果带来了沁人心脾的铁观音茶;</h3><h3>@方方和我们分享了先生老家的特产;</h3><h3>我自己制作了蛋糕卷作为下午茶点。</h3><h3><br></h3> <h3>真正的陪伴,是需要一点代入感的,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同龄甚至更小的孩子,感受对方的各种焦虑与渴望,还需要动用一点记忆力,回想当初的自己,那些不能言说的小小想法。更需要的还有耐心,耐心地等待自己终于被接受,等待各种奇迹发生。总之,真正的陪伴,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实力。</h3><div><br></div><div>大多数父母,面对孩子呈现的各种问题,抓耳挠腮,不得其法,殊不知以心换心的陪伴能治百病,如若做不到,则可能留下各种后遗症。</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有共同的目标(做理解孩子的家长),共同的话题(让孩子收到父母的爱),共同的思想境界,大家相谈甚欢。沙龙刚结束,已经约下一次了。</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作为一名鼎狐的自在家长准导师,我有着和鼎狐一样的使命:<b>把有价值的学问,分享给需要的人。</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鼎狐人的心声也是我的心声:</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ed2308">做一个呐喊者,用一根小小的火柴,点燃其他小小的火柴。也许可以多温暖一个小小的孩子。也许会多一双翅膀飞翔!</font></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