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4年11月28日,第一次走进内蒙松山,走进松山区第三小学的学生和语文课堂。接下来,也先后去过几次,或是与老师们集备,或是听课评课。今年的5月19日,受华樾教育发展中心乔楚雄老师相邀,再一次踏上这片热土。松山,以历史上同期最高的温度——39摄氏度来欢迎我,像极了松山人的心情。</h3><div> 说真的,对松山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原本我还是有些担忧的,生怕松山的课不被其他实验区的领导老师认可。可这次,满满一天的活动下来,我真的吃了定心丸,我是在享受和欣喜中度过的。欣喜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欣喜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迅速,欣喜于学校课堂课程改革的力度,还欣喜于松山教育扎实的行为、前瞻的理念。这变化,太大了!</div><div> 上午的四节课,课型丰富多彩:曲曼的口语交际课《打电话》、张雪的阅读整合课《最大的“书”》、张灿的《触摸春天》、娄术祯的习作评改课《特点鲜明的人》。每节课,教师都在扎扎实实地落实“语文”和“育人”并重,亮点纷呈。毫不夸张地讲,这几节课,参加全国大赛获奖都不成问题。如,二年级的《最大的“书”》,教师紧紧围绕着“低年级学生读对话要‘关注提示语’‘自然地读’‘人物心理’”,教扶放,拓展阅读也一以贯之,行云流水般,识字写字教学也抓得扎扎实实。</div><div> 不但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好地落实了《课标》精神,而且学生的变化成长更彰显了阅读的魅力。学生的读书的确做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没有“拿腔拿调地读”;课堂发言,主动而条理。下午我的课堂,学生台上坐好后,才知他们居然没有预习,没有看过一遍书。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用5分钟的时间速读了两篇文章,然后师生共学。真没想到,短短的40分钟,孩子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鱼怎么游到纸上”?“茨威格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到自己解决问题;由读得不太熟练,到重点段落基本背诵下来;由开始一点儿不知学啥,到找到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全神贯注、动作神态的描写”,再到运用,学习力之强,令我佩服。这些,并非一日之功,都是孩子们平日大量阅读的结果。读书,使孩子变得会思考、会学习、学习习惯好。</div> <h3> 下午的评课环节,我一改往日“教师讲,我来评”的做法,独出心裁——课堂大家评。整个活动下来,我特别得意于自己的这个创意。因为全场的老师动起来了,他们在思考,在交流,在点评,点评有广度,有深度,远远超出我的预期。老师们一边评,陈一新老师和宋主任一边记录。智慧众筹,团结力量大,得到了最好的验证。</h3> <h3> 参加这次活动的,除了松山区的实验教师外,还有来自奈曼区的部分实验教师。</h3><h3> 活动结束, 松山区基教股王桂相股长在总结中把上课教师姓名、文章题目、评课感受等融汇一起进行了趣谈,带来了欢笑,消解了疲劳,给会议带来一份清爽之风:</h3><div> </div><div>五月流火暑逼人,</div><div>主题学习似甘霖。</div><div>曲曼上课《打电话》,</div><div>《特色鲜明》娄术祯。</div><div>《触摸春天》在盛夏,</div><div>张灿莫非奈曼人?</div><div>二年就读《最大的“书”》,</div><div>五小张雪气干云。</div><div>《鱼游纸上》真奇妙,</div><div>《全神贯注》养童心。</div><div>大家评课开言路,</div><div>真知灼见尽才俊。</div><div>全员参与深思考,</div><div>条分缕析苦追寻。</div><div>研习路上谁引领?</div><div>北京华樾毕英春。</div> <h3> 后续: 陈一新老师评价。</h3> <h3> 闫方兴老师聊天记录。感谢闫老师和可爱的孩子们。</h3> <h3> 会议主持:</h3><h3> 照片提供: 松山区小学语文教研员 郝海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