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说,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此次第十工作坊就十分荣幸的邀请到了区幼教研室的陈敏倩老师和清华洁华幼儿园的晏红老师共同指导研修工作,与工作坊的业务管理者们欢聚在明天六幼小灵通园,共享一场研修的盛宴。<h3></h3><h3>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天六幼王园长致欢迎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天六幼付老师主持本次教研</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教研活动以破冰游戏“几个人来的”拉开序幕,充分调动起老师们的积极性,思维一下就紧张起来,为接下来的“较量”做好铺垫。</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正式辩论即将开始……付老师播放了两段教师组织过渡环节的视频,围绕视频的辩题为:教师组织过渡环节的方式属不属于高控行为?甲方认为属于高控行为,乙方认为不属于高控行为。</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辩论双方在做最后的辩论准备……</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舌战”一触即发,首先由双方一辩依次阐述观点,然后进入自由辩论阶段,最后是总结陈词。在辩论过程中,老师们妙语连珠、有理有据、深度参与,还注意结合理论与实际反驳对方观点,不放过对方一点语言漏洞。每一个老师都是有备而来,可见前期做了大量的教研准备工作。</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在辩论间隙,观摩老师们时而沉思、时而交流,可见,这场辩论引起了观摩者的思考,也调动了观摩者参与的积极性,在热烈的氛围中,辩论接近了尾声。</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辩论结束时,付老师带领老师们梳理了此次教研的经验:1.真正理解一日生活宽松自由和规则要求的关系,发挥幼儿自主性的同时,要培养幼儿基本的规则意识。2.要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之上,利用各环节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与生活能力,将幼儿发展目标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3.教师要更多地给幼儿提供自主选择、自主决策的机会和空间,让幼儿有机会进行自主表达。4.理论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桥梁是实践,逐步做到知行合一。</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魏老师代表全体观摩老师向明天六幼的老师们表示真诚的感谢,感谢为大家呈现了精彩的教研现场。魏老师还请老师们将甲乙双方的桌签收起来,她问:“刚才有没有对方老师的某一个陈述触动到你?使你所持的观点有一些动摇?”老师们给出了肯定的回答。</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随后,付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园所本学期教研的思路和初步成果,魏老师向陈老师、晏老师介绍了第十工作坊本学期的研修重点:不同教研形式对教研的促进作用是怎样的?提示大家可以围绕活动设计、组织形式的适宜度及引导策略三个方面来进行研讨。</font></h3> 贾老师:今天教研活动的形式特别好,与选题非常契合,属于老师们日常工作中会碰到的问题,引起了老师的共鸣。<h3> 齐老师:从研究目标来说,教研形式起到了烘托氛围的作用,值得借鉴。和以往教研不同之处在于,本次活动的筹备非常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动性,教师在辩论中能够踊跃阐述观点。付老师的小结起到了总结梳理的作用。</h3><h3> 戴老师:组织者精心设计了本次教研活动,破冰游戏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给予教师充分的表达空间和时间。建议在辩论核心概念界定方面再凸显一些。</h3><h3> 孙老师:我曾经在园本培训中也用过辩论的形式,梳理过辩论流程,想在群里和大家分享一下。</h3><h3> 李老师:组织形式很新颖,教师参与性很强,发言水平很高。辩论结束后是否要给老师们一个结论?(付老师:不一定要辩出谁对谁错。)我可能跟您观点不太一样,我觉得要体现出导向。小建议:每个环节要有总结性引领,便于教研中心更聚焦,短时间的教研结束时要给老师总结一个很经典的内容。(付老师:我注重于请老师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一次组织没有太多经验。)</h3><h3> 魏老师:建议当老师辩论离题时我们需要抓住重点,重申辩题;过程中组织者最好不要出现辩论导向性,确保过程的公平性;辩论结束后,要帮助老师脱离角色,进一步梳理经验,实现教研目标;作为组织者,一定要明确核心点,让老师们的思维在一个层面上。</h3><h3> 邢老师:作为一个新手,我看到更多的是闪光点,今天的教研形式特别自主、自由,老师们的理论知识很深厚。我有一点疑问,如果站在教师的角度,我到底要怎么做呢?怎么才称得上自然、自主、有序呢?</h3><h3> 魏老师:这又回到了教研目标,我们还要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教研中的关键提问就非常重要,用什么教研形式都可以,最核心的事情是教研目标的达成。</h3><h3> </h3><h3> </h3><h3> </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晏老师:今天教研的参与性真的很高,而且是组团参与,辩论的形式让老师放松的表达自己,有利于老师们说出真实想法,有利于组织者挖掘真问题。那么,主持人的角色是怎样的?甲方和乙方都各执一词,主持人就需要去整合矛盾双方的观点。支持人的导向不是给结论,而是给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此结论放在彼环境就可能不适合,理论本来就有这个特点。关于这两个过度环节是否是高控,主要是看情况,得看具体的环节之间的关系。“组织”分为强组织、弱组织、不组织,相对应的活动是集体活动、过渡环节、区域活动,同样是集体活动,可能在若干年前和现在的组织类型也不一样。即便是强组织的集体教学,也可能存在高控,也可能不是高控,在日常工作中,没有绝对的对错,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最佳方式,还是需要给老师一个分析框架。关于主持人的把控方面,主持人要注意在辩论过程中,会存在偷换概念的现象,例如:指导就是高控了吗?主持人一定要抓住核心概念,概念模糊时很容易导致各说各话,所以要在基本概念统一的情况下大家再一起辩论。</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陈老师:感谢六幼给大家观摩的机会,呈现了特别真实的教研现场,老师能够深度参与、主动参与,有观点交锋。但采用辩论的形式需要把握住一些关键点,准备前思考选题是否适宜?教师的准备不是背一些理论,要更多以事实来说话;教研节奏的把握很重要,自由辩论环节时间稍长,如何适时介入?教研后,组织者需要帮助老师理清思路、澄清观点,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业务干部在指导老师时需要给老师一些思维方法。就今天的主题,我尝试这样思考,生活环节的价值是什么?回归原点,过渡环节是幼儿身心调整的时候,要尽可能给孩子一些自主空间,自主是有基本前提的,幼儿园是否给孩子提供了多种选择的空间和可能?乙方观点认为,老师集中组织很有规则,那么,难道提供一种选择的机会就是规则吗?这两个概念之间不是对等关系。还有个观点,我这样组织很快、很高效,那么,高效和有序是有关系的,但有序是否只有一种选择?等等。实际上高控和非高控是一个度的问题,不要一刀切,我们作为评价者,要慎用词汇去评价老师的行为,与大家分享,谢谢。</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通过观摩“提升教师在组织幼儿过渡环节中自然、有序、自主的教育策略”主题教研活动及研讨,我们从一个个独立的“钻研者”,转变成一群“教研者”。在思维的较量中,检验所学、完善认知、共同提高,在追寻教育真理的道路上又往前迈了一步!</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