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社戏---赣剧

莫 风

<h3>赣剧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赣剧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新与转换。</h3> <h3>赣剧是江西的古典戏剧,历史悠久,起源于明代,流行于江西东北一带,其声腔主要由高腔、昆腔和弹腔组成。赣剧的高腔包括中国戏曲史上声名遐迩的弋阳腔和青阳腔,前者产生于江西弋阳,系元杂剧与南戏声腔融合发展而成,至今有500多年历史。赣剧主要是以高腔为基础,吸收昆腔和乱弹,组成高、昆、乱于一体的新剧种。昆为雅部,高腔、乱弹为花部,以花为主,融雅人花,从而开辟了一条花雅同流,雅俗共赏的戏曲文化新路。</h3> <h3>赣剧长期在赣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演出,其舞台艺术形成了一种古朴厚实亲切逼真的地方风格。表演形式夸张、强烈、凝练、细致,如《珍珠记》中夫妻相会甩书,挥帚、跪抱等强烈而朴质的表演;《张三借靴》中通过祭靴、摔靴、脱靴等情节,揭示财主吝啬的夸张手法;《藏孤出关》中以眼神、水袖表达感情;《幽闺拜月》中以舞蹈刻画性格,《送饭斩娥》中用步法塑造人物,以及《黄鹤楼》中巧妙地运用一连串无言的喜剧性表演,把刘备、周瑜、赵云三者之间内心冲突,刻画的淋漓尽致。</h3> <h3>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传统戏曲剧种,所用方言为赣语。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赣剧的弹腔,以二黄、西皮为主,其它还包括秦腔、高拨子、浙调、浦江调和文南词诸腔,其中优美动听的文南词腔调尤受群众的欢迎。解放后,赣剧艺术进行改革,整理、改编演出了《梁祝姻缘》、《还魂记》、《窦娥冤》等优秀传统剧目。赣剧的发展对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h3> <h3>赣剧现在的高腔仍为弋阳腔和青阳腔两种。弋阳腔一直保持"其节以鼓,其调喧"的原始风貌:青阳腔由安徽转入江西北部的都昌、湖口、彭泽一带;因它和弋阳腔有渊源关系,1957年亦归人赣剧演唱。在音乐上,青阳腔除"横调"、"直调"以笛子、唢呐伴奏外,都以锣鼓助节,不用管弦,一人干唱,众人帮腔为特点。弋阳腔高昂激越,青阳腔柔和婉转。由于青阳腔具有通俗流畅的"滚唱",在扩大上演剧目和丰富艺术表现力方面较弋阳腔更胜一筹。高腔曲调结构均为曲牌联套体。</h3><h3>赣剧的乱弹腔,以"二凡"、"西皮"为主。"二凡",即二簧,来自本地的宜黄腔,"西皮"传自湖北汉剧。乱弹腔曲调平直朴素,板眼大致与京剧相同,但无慢三眼的唱法。此外尚有"唢呐、二凡"和"反调"。其它声腔有文南词、秦腔(即吹腔)、老拨子、浙调、浦江调、安徽梆子、昆腔等,其中文南词主要从民间说唱演变而来,又分文词(亦称北词)、南词和滩簧三种。其它大多来自徽班和婺剧。</h3> <h3>赣剧剧目分弋阳、青阳、乱弹三类。弋阳腔剧目,在高、昆、乱合班后有所谓&quot;十八本&quot;:《青梅会》《古城会》《风波亭》《定天山》、《金貂记》《龙凤剑》《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一记》《十一记》《鹦鹉记》《清风亭》《洛阳桥》《三元记》《白蛇记》《摇钱树》和《乌盆记》,到1949年,只能上演四本正戏和部分单折。青阳腔剧目,多数出自明代传奇,保存较完整的大小剧目80余出,如《吐绒记》《百花记》《三跳涧》《香球记》《双杯记》《五桂记》等。乱弹剧目,据统计,有清道光年间38种,称为&quot;老路戏&quot;。其中二凡戏有《三官堂》《四国齐》《禹门关》等;西皮戏有《祭凤台》《花田错》《芦花河》等;西皮二凡戏有《二皇图》《蓝田带》《龙凤阁》等;二凡拨子戏有《万里侯》《打金关》等。以后又不断从徽剧、婺剧、文南词中移植了一些剧目,大多只有提纲无准词,称为&quot;水路戏&quot;。</h3> <h3>谈到赣剧有一个人是不能不谈,而且是首当其冲,赣剧奠基人乐平凌田村人石凌鹤先生。石凌鹤先生历任江西省第一任文化局长、江西省文联首届主席、江西省剧协主席、中苏友好协会江西省分会秘书主任、江西省文艺干部学校校长、江西省文工团团长、上海市戏协副主席。石凌鹤先生学生时代即投身新文化运动,192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从事工运工作和戏剧艺术活动,1930年加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救亡演剧、战地演剧工作。建国后,就任江西省第一任江西省文化局局长、江西省文联主席。&quot;文革&quot;时期受到很大冲击。粉碎&quot;四人帮&quot;以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是集电影、戏剧创作、编剧、导演、表演于一身的剧作家。</h3><h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时任江西省文联主席、江西省文化局局长的石凌鹤先生,在组织戏曲工作者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和改革戏曲方面时,非常重视赣剧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工作,作了很多的调查,研究,并亲力亲为创作和参与改变了《三代》《西域行》《木兰诗》《西厢记》《梁祝姻缘》等大型戏曲剧目。特别是组织成立了江西省的第一个代表地方剧种——江西省赣剧团。</h3> <h3>2011年5月23日,江西省赣剧作为传统戏剧,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赣剧人对于赣剧发展信心倍增,&quot;非物质文化遗产&quot;称号,再次让赣剧人意识到赣剧是值得骄傲和珍视的文化财富,是赣文化的瑰宝。20世纪80年代以来,静剧新秀在党的教育和在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的培养下,已经茁壮成长起来,赣剧有了继承人。几百年的赣剧历史,从一个草台班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地方大剧种,凝结着党的关怀和赣剧艺人的辛勤劳动,才使赣剧这种艺苑奇葩,不断发展创新,成为观众喜爱流行全国的地方大剧种之一,成为我国戏剧舞台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h3> <h3>赣剧表演艺术家吴婷老师倚门小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