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年味

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桐乡市文化馆、桐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营造过年气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 2016年1月30日在桐乡市非遗广场,举办了2016“我们的年味”第二届桐乡市臼打年糕大赛 。有幸作为体验家庭参与到镇街道的队伍当中,体验了一把“年味”。 年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们江南水乡,更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活背景。 年糕谐音“年高”,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年提高 打年糕首先要掺好米,就是把糯米与晚米按一定比例掺和起来,晚米掺入比例的多少,要看糯米品种的糯性,自己一家的口味偏好而定,当然当家人有多年积累的经验。 淘米,沥干,磨粉因时间关系,事先已做好准备。 现场生火烧水,洗锅,忙碌的准备开始了 步骤一:蒸米 灶上用大锅,大火烧开水,这时候一般女人老人在灶后烧火,锅上架一木制蒸桶,上口略大下口略小,便于出粉。底是通的,内中底部安有活动的竹片制成蒸架,形似清朝官员的红缨帽,上尖下圆。上覆蒸布,以防止粉漏下,又能使锅中蒸汽较均匀进入蒸桶之中。 这道工序叫上粉。上粉前视粉的水份含量加入小量水掺和均匀作最后调整,这叫[先粉],用大碗盛好粉,把粉均匀撒入桶中,经验是,那里蒸汽大往那里撒,到上面光线好了,看那里粉色暗往那里撒,因为暗是熟的标志。 慢慢地粉上到了桶口,待最后一层粉熟了,就要开始打年糕了! 步骤二:打糕 直接上图 打糕结束,大呼:抹面板! 步骤三:切糕 看出来是用什么切的吗? 对了,是用线,或用很细的尼龙绳。 步骤四:印红 把年糕整齐排在抹湿的蚕篇里,老人用木印蘸上鲜红的苏木片水,白白的糕、红红的印甚是好看。 OK,打年糕体验结束,接下来做了什么你们懂得! 顺便做下科普,年糕上了扁,在靠墙畏风处一个挨一个立起来,外覆稻草保温防冻。几天后干了就可以取下来了,浸在水中,数月不坏。水,说是必须用开春前的水,不然易坏。 注:竹丝脚箩——用竹丝编的谷箩,一般上圆下方。填篾脚箩——内用竹篾外用竹丝编成的脚箩,或单用竹篾编成的脚箩,紧密严缝,粉不易漏出。苏木——一种豆科木本植物,其木片煮水成红色,是天然植物染料。勃篮——竹编口径一米多的较蚕篇深的容器,内是篾片,外是竹丝。麻花梗——高粱梗 一户人家年糕打到结尾,往往把后一蒸粉中加入籽麻、桔皮、糖精,这个糕压平实后切成毛糕,不上篇,家人乘软切成小条晒干,炒熟即成年糕干,同玉米花、炒蚕豆一样是当时小孩最佳零食。 现在,随着农田征用、工厂的创办、城市化的推进、生活的小康,不种田了,好吃的东西也数不清了,要想吃年糕什么的什么时候也有得买,打年糕习俗逐渐淡化。打年糕是一种农业文化,是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