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 古城

林东 字龙雲堂 号独学人生

<h3>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地处云贵高原,面积为7.279平方公里。</h3><div>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等景点。丽江为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div><div>丽江古城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别具一格。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1]</div><div>2017年2月25日,经国家旅游局局长办公会审议,全国旅资委决定给予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古城景区严重警告,限期6个月整改。[4]</div> <h3>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 , 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 13 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 2416 米,全城面积达 3.8 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 6200 多户, 30000 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 30% 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h3><div>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div><div>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 354 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 93 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 14 ~ 19 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 100 米 的大石桥最具特色。</div><div>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 1271 ~ 1368 年), 1998 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 46 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 162 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div><div>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 1601 年),楼高 20 米 。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div><div>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 8 公里 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 10 ~ 14 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div><div>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 4 公里 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 1368 ~ 1644 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div><div>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div><div>●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div><div>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它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符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div><div>丽江古城</div><div>始建于南宋,距今约有800年的历史。历代均为滇西北的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元初,忽必烈南征大理,革囊渡金沙江进入丽江,曾在古城一带驻军整训,至今仍留下许多相关的纳西语地名。元初,古城居民至少已有千余户,明初,古城街道建设和集市贸易已初具规模,至明末已呈繁荣景象。大旅行家徐霞客记述丽江古城:“居庐骈居,荣坡带谷”,“民房群落,瓦屋皆比”。由此可见, 当时丽江古城已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高原集镇。由于古城处于滇川康藏交通要冲,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镇。自轻代初叶以来,商旅云集,各路马帮往来不断,大研古镇成为重要的贸易中转站。木里,源盐,永宁,下关,大理,维西及中甸,拉萨等地客商汇集于此,交换各种土特产品及日用品,曾一度成为内地通达印度的重要集镇。大研镇在土府时代不筑围墙,四周的高山可以作为天然屏障。据传,丽江世袭土司为木姓,木字若加上框,即成为“困”字,木府便因忌讳而不设城墙。丽江古城指大研镇,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古城始建于元初忽必烈南征云南大理之时,于南宋时期初具规模,自古就是西南重要政治和经济中心,四方街、丽江军民府(木家院)是历史的见证。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丽江游记中写道“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栉比”,是对当年丽江古城之繁盛景观的真实写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