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是在一个小地方长大的,中学时班上转来一个大城市的女生,背带裤,高马尾,笑语琳琅,大方从容。我每每看到她,都觉得她通体发光,自惭形秽。</h3><h3>读大学时隔壁班有个女生父母是外交官,她常穿苏格兰格的伞裙,亭亭玉立带着mp3耳机在操场树荫下练口语,不算顶级美女,但卓尔不群。我会远远看她,再低头看看自己家教赚钱买的50元一条的牛仔裤,连say hi的勇气都没有。</h3><h3>工作后,某同事是厅长千金,开宝马上班。在我们面前威严正义的院长校领导一看到她就满脸堆笑,而她待人永远不远不近,似笑非笑,有种令人不敢近身的气场,我到离职也没和她说过一句话。</h3><h3>在这些被浮华迷眼,虚荣自卑的岁月里,我全靠一本书撑着一口气,并彻底走了出来。</h3><h3>这本书就是——《格调》</h3> <h3>这本书作者保罗 福塞尔是一位美国批评家和社会学家,气度不凡。这本书初次出版是1983年,传到中国是1998年。</h3><h3>有意思的是当时的中国读者因为时代背景之故,很难有共鸣,反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发现了真谛,并奉为上流社会宝典。</h3> <h3>此书刚出版,就惊起千层浪。它如同榴莲,喜欢的人爱不释手,大呼淋漓痛快,憎恶它的人如同被揭了伤疤,恼羞成怒,口出恶言。</h3><h3>有人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如下图),其中每个字我都高举双手,大为赞同,除了最后一句话——作为一个仰视者,我并不为那些人难堪,相反因为看到这些“所谓高高在上”者的不过尔尔,我从虚荣自卑中解脱,学会从容和不卑不亢。</h3> <h3>一千个人眼中有一个不同的哈姆雷特,我将触动我心的文字摘录如下,和大家共享!</h3><h3><br></h3><h3>作者开篇就提出社会阶层并不如鼓吹标榜的那样已经消失了,相反它一直存在。最敏感最不愿承认阶层存在的是——中产阶层,因为他们想拔高自己,心怀焦虑。</h3> <h3>而最愿意提及阶层差别的是最上层和最下层。因为最上层的人可以从中获取优越感,最下层已经认命,谈及阶级差异是为了诉苦和抱怨。真是一针见血,鞭辟入里!</h3> <h3>作者把整个社会划分六个阶层,常青藤的教授才属于中上层,上层是住白宫的美国总统。这都很合理。</h3><h3>令我无比意外的是:上层并不是金字塔尖,它上面有更高级别的:隐形的顶层。</h3> <h3>这么看来,世界富豪榜排名第一的竟不是最有钱的?!</h3><h3>难道类似传说中周公子为代表的中国六大世家?</h3><h3><br></h3><h3>有趣的是:社会的最底层也是隐形的…</h3> <h3>以前我印象中深夜飙豪车的都是是富贵子弟,不想作者竟对这群人嗤之以鼻!</h3> <h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买奢侈品露logo非常暴发户,而这一点作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指出来了,何等超前,何等敏锐!</h3> <h3>我等平民往往满心渴望,终于有余钱购得一件品牌新衣,不免沾沾自喜,感觉自己终于优雅得体了。不想分分钟就被作者戳破,碾压成灰!</h3><h3>原来真正有品的人不爱穿新衣啊,这套路实在太深!</h3> <h3>现在流行的连体裤,名牌牛仔裤配高跟鞋,还有染发,原来统统都是贫民的标志!哇,这下,有多少人中枪了呢?</h3> <h3>最致命的是:控制不住体重也是下层阶级的特点。</h3><h3>我就说嘛,最新法国第一夫人64岁还能维持这样的身材!</h3> <h3>还说,爱吃甜食和可乐是下层贫民另一特点。</h3><h3>品不出葡萄酒妙处的我第一个掩面中枪…</h3> <h3>这本书可谓挖之不尽的宝藏,我不过信手拈来片段以抛砖引玉,希望有兴趣朋友静心钻研,多多交流,读这本书感觉如入宝山,绝不会空手而归。</h3><div>所谓三代出一个贵族,格调这东西真不是有钱,上几节礼仪课就能有的。</div><div>我等平民,要戒除虚荣浮躁,认清现实,才不会出丑卖乖,令真正有品有格的人侧目!</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