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情

章启昭

<h3>西藏在我的心中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她曾给过我许多联想,多年来很想到那里看一看,揭开那张神秘的面纱,亲眼目睹这片土地!</h3> <h3>西藏那山那水极有特色,望着远处的雪山,心里不由得感到震撼无比!</h3><h3>在那里,高寒是它永远诉说不完的神话!</h3><h3>勇毅是它永远不变的民族精神!</h3> <h3>在那里,险峻奇特的高原地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浓重神奇的宗教氛围,尤其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人涌向那高山之巅。</h3> <h3>来到西藏,才明白了什么是最虔诚的信仰,最悠远的文化,最真诚的胸怀,最豪放的气概,才看见了最圣洁,最淳朴,最接近原始氛围的土地!</h3> <h3>布达拉宫是西藏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已有1300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集宫殿、城堡、寺院为一体的宏伟建筑,它的主体分白宫和红宫两部分,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h3> <h3>拉萨的海拔高度是3658米,虽然不算太高,但是对于初到西藏的内地游客来说,不高的布达拉宫爬起来已感到力不从心,气喘吁吁了。</h3> <h3>到布达拉宫参观的当地人,看来生活得不错,他们举止文明,穿戴干净整齐,休息的时候,坐在那里规规矩矩。</h3> <h3>这对青年男女,打扮得十分妖艳,他们双手合十,面面相对,女士手中握着一支转经筒,他们微闭双目,送给对方最好的祝福!</h3> <h3>一位老妇人沿着长长的一溜转经筒缓步前行,她的专注和虔诚把我感动了!假若她每天都来转经,我想,即便是石头也要开花了!</h3> <h3>布达拉宫这座神秘而宏伟的宫殿。</h3> <h3>雨后布达拉宫的夜景。</h3><h3>在簌簌的小雨中,我拍下了这难得的雨中夜景。</h3> <h3>布达拉宫西侧药王山前的佛塔被灯光照得雪白,湿滑的路面反衬出佛塔的光影,更显玲珑俊美。</h3> <h3>在扎基寺,一家三口似是三代人,坐在墙根休息,老妇看到我端起相机,飞快地用手遮住孙子的脸,其速度显然快于我相机的百分之一秒,她这样做大概怕我的镜头会妨碍孙子超度,给他带来厄运。</h3> <h3>到这里参拜的很多人是从牧区赶来的牧民,他们风尘仆仆,衣服油污,落满灰尘,这对老姐妹大概就是从大老远赶过来的牧区人。</h3> <h3>扎基寺的屋顶上,矗立着巨大的、金光闪闪的胜利幢。</h3><h3>胜利幢在西藏是吉祥八宝之一,表示佛法高于一切,象征修成正果的胜利。</h3> <h3>寺院里到处有圣徒捐赠的钱,我在殿里悄悄地拍到这样一个画面,一位僧人坐在柜前,正在打理那些钱款,在他身边,放着一摞摞捆绑好的不同面值的钞票,这肯定是一笔不小的收入。</h3> <h3>寺院的庙门上,系着用五彩丝绳编织的长穗,这种五彩穗通常栓在寺院的门叩上,我喜欢看这幽暗的寺院里唯有的色彩斑斓的饰物。</h3> <h3>雪岭若浮,冰盖千峰,我们在行进的路上领略雪山带给人们的那种神奇。西藏独特的地质地貌,带给人们是神奇、是敬畏,她不愧是传说中的天堂。</h3> <h3>纳木错,是西藏的一片净土,是一个圣洁的神湖,望着清澈的湖水和白雪皑皑的远山,感到心灵都变得纯净!</h3> <h3>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水最深达120米,是喜马拉雅山运动凹陷形成的,纳木错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蓝色,远处皑皑白雪的是念青唐古拉山。</h3> <h3>紧挨纳木错湖边的一座小山,山顶上一片白色,远看以为是水鸟常年在这里栖息后的排泄物,但走近才发现,原来山上挂满了白色的哈达,足有成千上万条,竟然把整个山体覆盖!这是虔诚的教徒用哈达包住石块,奋力扔向山顶留下的!</h3> <h3>虽然有点儿不敬,但我还是拍下了她们的身影,藏族妇女在野外若遇内急,会从容不迫地就地蹲下,用她们的长袍遮盖,以解一时之需,你看她们优雅地蹲在那里,旁若无人,习以惯之。</h3> <h3>这是布达拉宫内传统藏式旱厕,便坑呈长方形,四周砌石墙,坑内落差10米有余,坑底完全是岩石。<br></h3><h3>我想象不出当年喇嘛们在寒风朔朔中怎样如厕的?</h3> <h3>著名的大昭寺,寺庙上方有一座金光闪闪的法轮与鹿,这是藏传佛教的标志,象征着佛法生生不息,万物皆有佛性。</h3> <h3>寺院里,措钦大殿上方的金顶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明亮,足以显示它的尊贵、神圣和宏大无比!</h3> <h3>我离开大昭寺人头攒动的大殿,来到一处废弃的院落,空无一人的通道,立着一排经年不用的转经筒,这里僻静、幽暗,甚至有一种神秘感。</h3> <h3>寺庙前的空地上,虔诚的佛教徒云集于此,不怨其烦,不怨其苦,一脸的肃穆和恭敬,他们反反复复趴在地上磕着长头,虔诚之至,千里不遥,坚石为穿,令人感叹!</h3> <h3>这些善男信女一旦磕起头来便轻易停不下来,他们可一气磕上几十上百个,一连好几天,甚至几年。</h3> <h3>在寺院门前,他们围坐在大门的栅栏前,将大块的黄布挂在上面,低头念诵着真经,不知这又是一种什么祈祷的方式。</h3> <h3>他们磕头磕累了,便坐在寺院前暂时休息一下,他们面前是装满水的暖瓶以及足够的食物,充足的水和食物是他们能有持久体力的保证。</h3> <h3>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不断涌向大昭寺,为了祈求福祉,他们手持各种佛器,传经筒也长短不一,一路上他们不停地转动经筒,口中念念有词。</h3> <h3>她从大昭寺广场前煨桑的烟雾中袅袅地走过,一手拎着佛珠,一手转着经筒,胸前斜挎着样式新潮的皮包,能感到她是一位生活富足的妇女。</h3> <h3>在大昭寺里,忽然一阵清脆且稚嫩的歌声传来,寻着歌声看去,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边唱边跳,她活泼的身影与幽暗寂静的庙宇恰形成了反差,她稚嫩的歌声为死气沉沉的殿宇带来了生气。</h3> <h3>八廓街,这条围绕大昭寺的著名街道,是拉萨城内商铺云集的地方,大昭寺参拜后的人们都要沿着这条街顺时针方向走一圈,当年西藏暴徒闹事就是在这条街上。</h3> <h3>自从那次暴徒闹事之后,当地加强了戒备,街上隔段距离便有全副武装的武警战士站岗。</h3> <h3>这座位于八廓街上的建筑是典型的藏式风格,门楣上蓝地金字写着“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这个大院名为“冲赛康扎康”,供驻藏大臣办公和居住,从雍正六年(1728)至宣统三年(1911),总理西藏事务大臣历任183年,83任,57人。</h3> <h3>八廓街上的人川流不息,男女老幼各色人等,传统的,新潮的,干净体面的,不修边幅的,着装齐整的,油渍麻花的,藏民的众生相皆可在此见到。</h3> <h3>巴松措,藏语是绿水之意,是西藏红教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h3> <h3>巴松措集雪山、湖泊、森林和名胜古刹为一体,景色殊异。</h3> <h3>巴松措是绿色的,是淡淡的玉石般没有杂质的绿色,湖水清澈,四周青山如黛。</h3> <h3>巴松措景色十分优美,各类野生珍稀植物汇集,实为人间天堂。</h3> <h3>巴松措的顶峰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雪山和湖水彼此相映,连绵不绝,壮观不已。</h3> <h3>忽然飘来的一阵云遮住了雪山,巍峨的山峰像是被一层薄纱遮挡,忽隐忽现的雪顶显得更加神秘、壮观、神奇!</h3> <h3>一组车拍的高原风光。</h3> <h3>那根拉,通往纳木错的必经之路,那里海拔5190米,山上骤然变得奇冷,强大的山风将经幡吹得倾斜,四处白茫茫一片,人且站立不稳。</h3> <h3>我站在这块巨石前,只穿了一条单裤,再加海拔有些高,风大寒冷,双腿瑟瑟发抖。</h3> <h3>山上山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天气,让我们有点儿措手不及,骤冷的空气让我们体验到了什么是高原气候!</h3> <h3>就连为游人修建的木台阶上也都结了一层冰雪,走在上面谨防摔倒。</h3> <h3>面对皑皑的雪山,游人情绪有些亢奋,不顾寒冷,纷纷端起相机拍下这壮丽景色。</h3> <h3>这是我的一名队友,他的装备和姿态以雪山为背景,颇有些高原攀登者的风范。</h3> <h3>清晨的阳光透过云层照在雪山上,呈现一片神秘的色彩。在念青唐古拉山,我们和初升的太阳一起出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h3> <h3>山脚下,五颜六色的经幡随着清晨的微风不断摇摆,一只牦牛懒洋洋地卧在地上反刍,我端起相机按动了快门。</h3> <h3>这时,一位康巴汉子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他用含混不清的汉语说,我拍了他家的牛,开口就要10块钱,看他那凶悍的样子,心想,这10块钱不给怕是不行了,于是赶紧塞给他10块钱转身走了!</h3> <h3>我一直很想看看藏民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我们来到桑珠区罗林村,走进了一户藏民家。</h3> <h3>罗林村的巷子里排列着藏家的住宅,每家的大门都很讲究地挂着经幡,门前有很宽的遮沿,多数为红漆大门,土坯或石垒的院墙上刷着白粉。</h3> <h3>我们来到的这户人家,女主人接待了我们,她家有宽畅的院子,一座二层住宅,底层放置杂物和饲养牲口,二层住人,房屋的柱子上用红绿蓝和金色绘着藏族风格的彩绘,栏杆上点缀着一些花卉。</h3> <h3>她就是女主人拉泽卓玛,卓玛向我们介绍了她家和整个村子的概况。她真诚地向我们表示,是共产党给了她和所有藏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她由衷地感谢党和毛主席,他们现在不愁吃穿,生活的很好。</h3><h3>她说,依据当地的生活习俗,她嫁给了兄弟二人,两兄弟对她都很好。当地这种特殊的婚姻习俗,使我想起曾看过的一部小说《伸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里面就有类似藏民婚姻的描写,当年这部小说刊登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并引起全国范围的很大轰动,刘心武为此丢了主编的职位,作者马建被迫去了香港。</h3> <h3>这是普通藏民家的厨房,藏民家是不允许拍照的,我趁主人不注意偷拍了一张,厨房收拾的很干净,墙上挂着十世班禅的照片,煮饭用的电饭锅和各种炊具锃光瓦亮,铸铁的方形炉子上放着水壶,粗大的烟囱立在屋子中央。</h3> <h3>这是藏民家的房门口,门上的装饰极具特色。</h3> <h3>藏族村中的卫生间,虽然简陋,却起码可以反映出从野蛮到文明的过度。</h3> <h3>清晨的阳光透过云层沥撒在草原上,蜿蜒的河水泛起粼粼的波光。</h3> <h3>近处一个红色的机械与霞光中的远山恰形成了空间与时间、原始与现代的交错。</h3> <h3>旅行车下正在兜售奶酪的女孩。</h3> <h3>她一手拿着装满酥油茶的杯子,一手端着糌粑,正准备吃午餐,当我问起如何操弄时,她热情地要我也尝尝她的糌粑。</h3> <h3>羊卓雍措海拔4998米,有高山反应的人在这里也要出现症状。</h3> <h3>这是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的现场照,舞台建在山前,和山体结合在一起,分不清哪个是舞台哪个是山体,舞台横向和纵向比一般舞台大出许多,场面极为宏大。</h3> <h3>巨大而真实感极强的布达拉宫在舞台上占据显耀位置,几百人组成的舞蹈表现了山南地区的卓舞,昌都地区的热巴舞以及盛大的“打阿嘎”舞,场面喧腾热烈,加上不断变换的音响灯效,场面极其震撼!</h3> <h3>身穿色彩艳丽服饰的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h3> <h3>在西藏,虽然多数人家住在砖房里,但也有住在野外的帐篷里的,大概为的是放牧而临时居住,不过以往帐篷外都是骑乘的马匹,现在则是以汽车或摩托替代了它们。</h3> <h3>挂满哈达的树。</h3> <h3>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留影。</h3> <h3>藏家小女孩,眼睛里闪动着天真和淳朴。</h3> <h3>这是个牧民的孩子,大概自打生下也没见过多少陌生人,在我的镜头前,他保持着高度的警觉,眼里还深藏着敌意。</h3> <h3>这是接近与印度交界的麦克马洪线的南伊沟原始林的景色,当时天降小雨,木质的甬道因雨水浸湿而反着天光,别有一番韵味。</h3> <h3>米拉山口也海拔5000多米,应该在此留影。</h3> <h3>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尼色日山下,是后藏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庙,它可与达赖的布达拉宫相媲美。</h3> <h3>扎什伦布寺中白墙的建筑是僧人生活使用的僧舍,红墙建筑是重要的佛殿和佛堂。</h3> <h3>行走在寺院小巷中的小喇嘛。</h3> <h3>一位老年喇嘛步履蹒跚地从低垂的大树下慢慢走向寺院的深处,这一情景让我浮想联联。</h3> <h3>寺院大殿昏暗的烛光下,几个喇嘛不知在议论着什么,无论怎样,这种暗淡沉闷的环境总让我感到是在有神灵的、虚幻的梦境中。</h3> <h3>一个很年轻的小喇嘛,按耐不住年轻浮躁的性情,尽管是在庄严肃穆的庙宇里,仍然把持不住自己,几乎是蹦跳着晃进大殿里。</h3> <h3>几个年轻的喇嘛坐在一起看着来往的游人,他们的心正在虚幻与现实中徘徊,他们不知究竟神的世界与眼前的世界哪个更适合于自己!</h3> <h3>走在寺院深巷中的小喇嘛,他身边的摩托一定对他有着极强的诱惑。</h3> <h3>这是西藏特有的格桑花,最后以这朵花作为美篇的结束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