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民国"大上海计划"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据史料记载,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迫切要求站稳上海、控制上海,但是上海黄金地带已分别被上海法租界和上海公共租界占据,原南市区老城厢所处的沪南地区人口稠密无法再行建设,为了与租界相抗衡,连结闸北、南市等华界,制订了"大上海计划",选址今五角场地区的翔殷路以北、闸殷路以南、淞沪路以东、黄浦江以西的土地约7000亩作为市中心区,规划设有行政区、商业区、住宅区,以及相应的交通设施。</h3><h3> "大上海计划"是近代上海第一个大型的城市规划。</h3><h3> 但后来遭遇抗日战争,计划搁浅。目前,该区域内仍保留着旧上海市政府新厦、市博物馆、市航空协会楼、市体育场、市图书馆等一批历经百年沧桑风采依旧的优秀历史建筑群。</h3><h3> 近日,借客居上海之便,先后对"大上海计划"尚存的建筑遗址进行了探秘。</h3> <h3>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今上海体育学院主楼)</h3><h3>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是1929年国民党"大上海计划"的主要建筑,1933年落成。其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三十年代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代表性优秀作品。是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r /></h3> <h3> 资料显示,大厦高四层,入口处在第一层,十字形穿堂,有前后东西四门,宽大扶梯两处和电梯两座,直达四楼。底楼有设传达室、保险库、接待室、食堂和厨房;二楼为大礼堂、图书室、会议室;三楼中部为市长和高级职员办公室,两侧为各科室办公室;四楼为公役休息处、储藏室、档案室和电话总机房。大楼各室装有防暑扇119只,御寒用的热水管道逾9千平方米,保证了当户外温度为0度时,室内可达22度。各楼还均设厕所、盥洗间与消防设备。</h3> <h3> 旧上海市政府大楼外中内洋、中西结合,既具备了民族风格的外貌,又有了现代建筑的坚固性和实用性。</h3> <h3> 如今这里是上海体育学院的主楼,从体院大门望去就能看到这座宏伟的建筑。</h3> <h3> 旧上海市博物馆(今长海医院影像楼)<br /></h3><h3> 长海医院内,藏着旧上海市博物馆。其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拨款筹建的博物馆。为筹建此馆,政府还发行了350万圆公债。</h3><h3> 博物馆在1936年建成,1937年元旦开放。此建筑目前是长海医院的影像楼,可以从医院入内参观。</h3> <h3>博物馆奠基铭记</h3> <h3> 博物馆外墙用大石块砌筑,骨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北京鼓楼造型,重檐歇山杏黄色琉璃瓦顶,四周平台用仿石望柱栏杆围护门厅及陈列厅内有朱红色柱子和传统的彩画、梁枋及藻井。</h3> <h3> 博物馆于1994年2月1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h3> <h3> 旧中国航空协会楼(今第二军医大学校史馆)</h3><h3> 旧中国航空协会,俗称飞机楼,也在今长海医院内。<br /></h3><h3> 据说,从长海医院住院部18层俯视,此楼如一架"双翼战斗机","机头"朝南,"机翼"迎风,"尾翼"翘然。可惜我因不便未能登上去俯视,留下些许遗憾。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模样?其因为: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飞机轰炸之下,闸北、虹口一片瓦砾。淞沪停战后,以上海为中心,"航空救国运动"风起云涌。1933年元旦,中国航空协会在上海成立,民意沸腾,"大上海计划"添建了航空博物馆,这就是"飞机楼"。遗憾的是,这幢承载了军事强国梦想的大楼,仅举办了一次临时性的航空征集展览会,就在"抗战"中遭受严重毁坏,并沦为日军军火库。<br /></h3> <h3>飞机楼现为第二军医大学校史馆。</h3> <h3> 旧上海市体育场(今上海市江湾体育场)</h3><h3> 上海江湾体育中心,原名上海市运动场或江湾体育场,曾有着"远东第一体育场"之称。位于今中国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245号。1935年8月底竣工,体育场东西两侧设有司令台,由人造白玉筑成,高20米,其左右顶巅置古铜色大鼎各一尊,十分壮观。<br /></h3> <h3> 当年的江湾体育场:大门入口三座宝带桥,桥堍耸立着伟岸的镂花石坊;正面门楼高达20米,左右顶端两只古铜色大鼎显示着力量和庄严,椭圆型大看台可容纳6万名观众,34个出入口,可在5分钟内使全部观众退场完毕。</h3> <h3> 抗日战争爆发后,运动场建筑为日军毁坏。后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拨款全面修复,修复设计由华东建筑工业部建筑设计公司(现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于1954年8月竣工。</h3> <h3> 2006年,古稀之年的江湾体育场恢复了当年"东亚之最"的宏伟气势。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江湾体育场主体建筑———运动场、体育馆和室内游泳池重现初时光彩。</h3><h3> 与众多知名学府为邻的江湾体育场已更名为"江湾体育中心",这个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在修复改建后变身为国内第一个体育休闲中心。<br /></h3> <h3> 旧上海市图书馆(今同济中学图书馆)</h3><h3> "大上海计划"中的市图书馆(今同济中学图书馆),这栋25米高的古城门式建筑,朱红色柱子,孔雀图案雕梁画栋,黄色琉璃瓦覆顶,铮铮风骨屹百年。 </h3><h3> 旧上海市图书馆,当时位于"大上海计划"中的市中心区域行政区,与市博物馆相对,由中国建筑界一代宗师、著名建筑设计师董大酋设计,张裕泰合记营造厂承包施工,1934年开工,1935年完成。当时由于经费的原因,并没有按其设计蓝图实施,仅完成接近一半的体量规模就投入使用,随着淞沪抗战及后来不断的战事纷扰,"大上海计划"被搁浅,该建筑也被挪作他用。</h3><h3> 抗战胜利后,该建筑一直为同济中学所用,曾被当作教学楼、宿舍或体育活动室等。<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 有消息称,旧上海市图书馆将修葺一新成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由于近日该馆正围着设障维修,未能进入其内观视,也算留下些许遗憾。</h3> <h3> 孙中山塑像</h3><h3> 旧特别市政府大楼之北,建中山纪念堂,堂前建孙中山总理铜像,铜像连座高九英尺,整体呈棕色,总理穿马褂长袍,右手持呢帽,左手持手杖,足登颤毡鞋,神采奕奕,颇显庄严,为美术家江小鹣雕塑。铜像在英国铸造,四周植树栽花,景色清雅。"八*一三"沪战爆发,市府大楼东南一角,被日军炮击数拾弹孔,整个大楼幸存下来,但孙中山铜像被日军横加污辱后推到运走,仅留底座。重建的孙中山铜像于2009年12月8日落成在原址,由著名雕塑家江海平教授制作,据他介绍:新铜像是原铜像的基本复原,铜像的台基及其下的三级九层,直径24米的圆形台阶仍是原建筑物。</h3> <h3> 孙中山铜像铭碑</h3> <h3> "大上海计划"建筑的建造,离不开设计师董大酉。董大酉(1899~1973),浙江杭州人。民国11年(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即去美国留学。先后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民国17年回国,民国18年与美国同学菲利普合办建筑师事务所。同年加入中国工程师学会,被推选为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1930年,董大酉担任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顾问,同时兼任委员会下设的建筑师办事处的主任建筑师。主持了该计划中的一系列建筑。</h3><h3><br /></h3> <h3> 沧海桑田,历史演变。大上海计划如同一个被搁置的旧梦而荒芜寂静了,一系列充满民族主义的建筑写满了沧桑,骨感的现实与计划形成差距,唯一难得的是这些建筑遗址,可以供后人凭吊大上海计划曾经的辉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