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上访先贤

鲲鹏

<h3>上午乘大巴去岳阳,车程大约两个半小时,游览洞庭湖,君山,岳阳楼,途中经过湖南电视台,大楼没江苏广电大厦气派,但节目比江苏台牛B!所以不可衣帽取人啊ll</h3> <h3>登楼而怀古,思贤而慨今</h3><h3><br></h3><h3>江南三大名楼指的是: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作为中国古代中华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象征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文一化、艺术和传统。亦被文人雅士所称颂。</h3><div>今天,我们专门来岳阳,登楼而怀古,追念先贤而慨今。</div> <h3>  </h3><div>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 。</div> <h3>唐代以来诗文更盛,如李白:"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等。宋代重修岳阳楼,范仲淹曾撰《岳阳楼记》,楼名更传扬天下。</h3> <h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抒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节,也让这座畔的名楼,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地方。历代还有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来到这里留下了很多佳作。如今,当你登上三层高楼顶,凭栏眺望,眼前是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水,耳边不由自主的回荡起那些千古佳句。</h3> <h3>宋岳阳楼仅从现存南宋岳阳楼图可略见一斑。现存岳阳楼重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在岳阳西城墙上,坐东向西,面临洞庭湖,遥见君山。楼平面矩形,正面三间,周围廊,三层三檐,通高近20米。屋顶为四坡盔顶,屋面上凸下凹,为中国现存最大盔顶建筑,覆黄琉璃瓦,翼角高翘。楼前两侧左右与楼品字并列,有三醉亭和仙梅亭作为陪衬。</h3> <h3>尔今登临岳阳楼,万家忧乐到心头,恨不将身回前朝,师法先贤壮志酬。</h3> <h3>历史上岳阳楼重建过多次,现存建筑是清代所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修,保持了清代原有的艺术风貌和建筑特色。除了登楼遥望思古,岳阳楼的独特建筑构造也非常值得一看。首先,全楼没有用一根铁钉和一道横梁。楼的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全楼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岳阳楼的楼顶形式也非常独特,采用了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这种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形式,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h3> <h3>历史上岳阳楼几经变迁的旧制铜模</h3> <h3>双公祠(范仲淹,滕子京)</h3> <h3> </h3><h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一</h3><h3><br></h3><h3>八百里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雄伟气势而享誉中外。岳阳楼、君山岛、洞庭湖,无疑是人类智慧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的极美景致。岳阳楼下的洞庭湖是远古时代云梦泽的遗迹,它的湖面十分宽广,自古就有“八百里洞庭”之说。虽然现在它的面积比以前已经小了一倍,但它仍是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泊,烟波浩淼、水天一色。</h3><div>洞庭湖由东、西、南洞庭湖和大通湖四个较大的湖泊组成,呈现一派水流沼泽、河网平原地貌景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滨湖风光秀丽,有许多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等名胜古迹。在东洞庭湖与长江的接界处——城陵矶,有一块名为三江口的地方。从此处远眺洞庭,但见湘江滔滔北去。</div><div>历代文人墨客都对美丽的洞庭湖作过热情的吟咏。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岳阳楼的视角对洞庭湖变化多端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至,脍炙人口。洞庭湖的气势雄伟磅礴,洞庭湖的月色柔和瑰丽。即使是在阴晦沉霞的天气,也给人别致、谲秘的感觉,激起人们的游兴。</div> <h3>君山系洞庭湖中小岛,位于岳阳市区西南方,水程12公里。总面积0.98平方公里.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隔湖相望。是一个山体呈椭圆形,两旁高、中间低的小岛。山上有大小峰72个。   君山在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公顷的小岛。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这浪漫神话传说,不足为信。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   君山,由七十二峰组成,峰峰灵秀,“烟波不动景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这灵景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那神奇美妙的传说,更引人遐想。</h3> <h3>昔日乘船上君山,如今坐车逛一趟,八百里湖今安在?愧对祖先毁家乡!</h3> <h3>弃舟登山,可先谒“舜帝二妃之墓。”墓两边的石刻对联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这“泪一人”典出:虞舜南巡,崩于苍梧,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和女寻夫来到洞府山,忽闻噩耗,悲痛万分,遂攀竹痛哭,泪血滴在竹子上,竟成斑竹。二妃因悲恸而死于君山并葬此。 </h3> <h3>湘妃竹一一会流泪的竹子</h3> <h3>湘妃祠</h3> <h3>帝尧传位帝舜,并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与舜帝,一为湘君,一为湘夫人。</h3> <h3>湘妃祠的守护神为一对孪生兄弟</h3> <h3>柳毅井</h3> <h3>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这两棵古树竟然靠一张皮活到今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