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亲

华萱

<h1><font color="#ed2308">  掐指算来,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35个年头了。但无论岁月如何流逝,时光怎样兜转,父亲的音容笑貌、深情教诲还是那样清晰的留在我们心头。每每想来:父亲虽然早已不在我们身边,但我们的一路成长,家里大事小情的变动、疑难问题的处理等等,每每遇到解不开的心结时,我都会从内心深处向他报告,跟他谈心,寻求他的指点,渴望他的庇佑,就像父亲从未远离一直活在我们的身边一般。</font></h1> <h3>父亲在南京参观中山陵</h3> <h1><font color="#ed2308">  父亲虽然生命短暂,但他形体中个性鲜明的体貌骨血、身影形姿、思想教养、文化学识等特征均有形无形地传承给了我们;父亲虽然没有陪伴我们走出多远,但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以言传身教、注重熏陶、有意培养、严格要求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待人处事习惯却让我们受益匪浅,终身享用…… </font></h1> <h3>父亲在家门口小歇,终于有了我们自己的家</h3> <h1><font color="#ed2308">  父亲于1939年11月出生在一个多子并且思想比较开放的家庭。爷爷在解放前后一直担任村里的社长,组织村民“支前”(支援前线)、响应共产党(解放前)的号召“建村立社”、土改、送弟、送子参军、带领村民们发展生产、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项工作爷爷都是带头发动,走在前面。所以我们家也就出现了满门忠烈、全部参军的客观事实(爷爷的一个弟弟,四个儿子全部入伍,家里五名军人,两个烈士)。</font></h1> <h3>父亲的中学时代</h3> <h1><font color="#ed2308">  由于爷爷的思想开明和奶奶的勤俭持家,我的父辈们虽然出生在一个比较贫苦的家庭(六个男孩一个女儿,由于生活困难送出二个男孩),但他们的求学意愿和成长理想一直没有因为身处农村、家庭贫困而放弃。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尽管因为家庭贫困我的父辈们经常是衣裳褴褛、忍饥挨饿,但我的伯父、父亲、姑姑、叔叔都接受了当时所处环境和爷爷所能培养的最高学历教育(二爷爷(年龄比大伯大不了几岁,由爷爷带大)在解放太原战役中牺牲;大伯高小毕业后参军,在解放忻州作战时牺牲,年仅19岁;二伯初中毕业后参加了太原警察部队;父亲在大同煤校上学时被选中飞行员而参军;叔父高中毕业后到海军部队服役;姑姑高中毕业后回乡任“铁姑娘工作队”队长,多次参加全区的“学运宣讲活动”,后因工作表现突出被推送到山西大学深造)。</font></h1> <h3>父亲的第一张照片,可见当时生活的贫苦</h3> <h1><font color="#ed2308">  爷爷奶奶的思想开明和对知识的重视为父辈们后来的工作学习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font></h1> <h3>70年代的农村生活</h3> <h1><font color="#ed2308">  由于家庭困难的原因,父亲在忻中毕业后没有像家境较好的母亲一样去读高中,而是考取了能够尽早就业的中专学校(大同煤校)去上学。</font></h1> <h3>父亲参军前的留影</h3> <h1><font color="#ed2308">  在大同煤校上学期间,空军部队到学校适龄学生中选拔飞行员,由于身体素质不错,家庭成分、政治品质合格,父亲荣幸被部队选中,直接从学校参军并送航校参加训练,开始了他十几年的军旅生涯。 </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参军入伍后,父亲先后在辽宁沈阳、山东高密、北京昌平、江苏如皋等多个部队服役,经历了飞行学员、政治部干事、连职参谋等岗位的历练,1969年转业到大同矿务局武装部工作。1976年为迁就母亲家庭、解决两地分居困难等原因调回忻州工作,1982年去世。</font></h1> <h3>父亲和战友们在一起</h3> <h3>飞行学员照</h3> <h1><font color="#ed2308">  父亲一生酷爱体育,到四十多岁去世时还是单位篮球队的主力。早年我在一次收拾父母亲的旧东西时发现一块60年代(记不清哪年)山西省运动会长跑比赛第三名的奖牌,母亲告诉我这是父亲在中学时代代表忻州参加省运会体育比赛的最高荣誉。由此我记起小时候有一次自己曾不想走路时,父亲跟我谈起过他年轻时的往事:当时,在奇村学校、忻中上学的父亲,每次回家(老家距忻州近50华里)都是步行(一个人时基本上是跑步,有人结伴时是走、跑相伴),但在父亲的双腿上每次都会自发的绑一对自制的沙袋,父亲曾对我们讲,别看他绑上沙袋时与同行的同学走路、跑步的速度一样,但等沙袋解除后,他就会健步如飞,轻松上阵,远远的领先于与其同行的同学好多步,这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练了意志。</font></h1> <h3>训练基地照</h3> <h1><font color="#ed2308">  不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努力,就不能够在将来比赛时领先于别人;负重前行是为了更好的轻装上阵;回乡虽然路途遥远,但也是一种带强制性的难能可贵的锻炼机会……,大概这就是父亲在青少年时期就悟出的做事做人道理。</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在小时候跟父亲有限相处的时光中,除了按时做完指定的作业外,记忆中跟父亲相处的经历大多是被父亲带着去参加游泳、看摔跤、打篮球的活动中度过。小时候的我经常随着父亲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去游泳,但往往是我玩我的,他游他的,好像一点都不惧怕我在水里会有什么不测。据母亲讲父亲的游泳水平极高,她们新婚燕尔时到青岛(父亲当时的部队在山东高密)游玩,在大海边,父亲一个猛子跳下去后好长时间没有踪影,当时便把母亲吓得大惊失色,大喊救人,谁知父亲却在远处的海水里探出头来挥手致意,让母亲不要慌张,可见父亲的跳水、潜水能力不是一般的强,所以对他女儿的安全也就会有十足的把握。</font></h1> <h3>父母蜜月照</h3> <h1><font color="#ed2308">  父亲对篮球、摔跤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篮球是每打都到,逢赛必上;摔跤几乎是遇有大型的比赛必看,由于这些体育比赛一般都在晚上举行,那么去参加、看比赛的父亲只好每次都把我带着(妈妈不在,没人带我),所以夜晚的灯光球场、摔跤比赛的体育场馆至今仍在我的记忆深处留有深刻的印象。记着有一次坐车到旧城里的灯光球场去看摔跤,比赛到了下半场时,对比赛了无兴趣的我开始打盹瞌睡,东倒西歪。这时父亲就会强制把我摇醒,说再等等看,崔富海快上场了,他和爸爸是同学,爸爸看完他的比赛我们就回家。虽然,我对摔跤届的人物不大懂,但6.7岁时的我就已经记住崔富海的大名,不是因为其它,就记得爸爸说跟他是同学,看完他的比赛才能回家。 </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下象棋这个爱好是融在我们家男性骨血里的遗传基因,在小时候的记忆中,晚年的爷爷每天上午、下午两次在村里小树林里雷打不动的组织、参赛,每次见到伯伯时基本都在棋盘对弈的印象,爸爸因为下棋忘乎所有、导致妈妈等面做饭却无影无踪的情形都不同程度的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虽然没见过叔叔下象棋,但听说棋艺好像也还可以。就连没怎么见过下棋的弟弟,在网上报名参加了一个“武夷山”杯的全国性的象棋比赛,还拿了个位置比较靠前的什么奖,组委会奖了他不少的“武夷山”茶,一直分给我们一起喝。</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父亲性格直爽,工作认真,热爱生活,不拘小节。由于是军人出身,父亲的对待工作的态度特别认真,性格非常直爽,我记得在我小时候放暑假到父亲工作的地方时,父亲经常是晚上加班到深夜,往往是我一觉醒来父亲还在哪里看书写字,整理资料。单位安排工作时父亲总是认真负责,身先士卒;遇有大型活动时父亲都会积极参与,主动上手。但听母亲说,由于见识的广博,知识的丰厚,经历的丰满,父亲的见解是有个性的,行为是直爽的,有时有事是不拘小节的,内心有时还是孤傲的,回到忻州后,原来的这种工作作风和态度会时不时的流露一二,工作中的耿直爽朗,直言不讳也使得他在后来的工作中因个性鲜明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父亲思想进步,政治坚定。多年的部队生活和政治部干事的工作经历使得父亲的思想单纯上进,关心时政,这从我们姐弟的起名一事就可印证。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一曲《东方红》乐曲在卫星上奏响,并随着卫星的旋转飞向世界,响彻寰宇。爱国爱家的父亲兴奋激动,就和母亲商议,把尚在母亲腹中还不知是男是女的孩子取名为“东方”,并约定第二个孩子的名字就叫“东红”。时隔六年妹妹出生,按约起名,但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又给妹妹换了一个名字—东青。现在想来,可能在父亲的内心深处又有了再添一个男孩的想法,所以这个名字不想过早的用在妹妹身上。又过两年,弟弟如愿出生,父亲开心不已,对这两个孩子的名字也是一再斟酌,再叫“青红”显然不太合适,受到时代发展的启示,父亲斟酌再三,更名为“英明”两字,“东方、英、明”,连贯起来寓意美好,分开呼唤朗朗上口,至此,父亲的家庭愿望圆满达成,全身心的把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中。 </font></h1> <h3>父亲和他的侄儿在一起</h3> <h1><font color="#ed2308">  父亲多才多艺,乐于交往。在我们的家里一直都存放有父亲的一把二胡和口琴,虽然与父亲聚少离多的我们由于相聚的短暂没有亲眼看到过父亲为我们拉奏乐曲,演唱歌曲,但听妈妈说父亲在部队时爱好组织,经常领诵,到地方后往往是脱稿发言,非常出众。父亲性格开朗,乐于交往。无论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大同,调回忻州,每到一地,爸爸都能很快的和当地的人们打成一片,相互扶持。在大同矿务局,爸爸不仅与普通的人们相处和睦,结识了不少的忻州老乡,还与时任大同矿务局的闫武宏(后任山西省副省长)局长家庭相处往来,从不会因为位微而轻视,也不会回避权贵而不往;回忻州后,不仅与老乡同学重续旧情,迅速熟络,还与单位的不同人群很快地处成了好朋友、好同事,得到了大家的帮助和支持。</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父亲重视亲情,爱护家庭。大约在80年左右,现在的忻州跤乡体育馆刚刚建成,新馆举办一次大型的摔跤比赛,父亲就把爱好体育的爷爷专程从老家接来,带着他观看规格较高的摔跤赛事、游历忻州,还请人给爷爷在体育馆前合影留念。由于年龄小、一起生活时间少,对父母之间的感情印象很少(大概这也是我写“父母爱情”一直难以续笔的重要原因),但从母亲的口中、家人们的叙述中、母亲朋友们的闲聊中听到的多是父亲对母亲的关心爱护、呵护有加。母亲的每次探亲相聚,无论是房子的租住,车站的接送,食宿的安排,父亲均已安排周到布置妥当,不需母亲费任何的心思。母亲的文笔、笔迹都属上乘,但她的工作总结、思想汇报等文字性材料一般都是由不在一起工作的父亲代笔,书信捎回;母亲每次参加忻州城区召开的晚上或者加班会议时,父亲均会在会场外耐心等待,专程接送,让同时散会的妇女干部们羡慕不已;短暂的全家一起生活的记忆中,家里的午饭一般都是父亲主厨,母亲打下手;母亲讲她骑的自行车从来都不用自己操心,父亲周日时都会检查,早已把各种不适、是否有气等问题及早解决。直至现在,妈妈的女友们谈起父亲时还是赞誉有加。</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父亲活波开朗,诙谐幽默。由于父母的两地分居、相聚不易,父亲就给我们分别起了不同的名字来释然。比如我是常住姥姥家,由姥姥姥爷常年抚养,父亲给我起的名字是:家里的“驻外大使”;妹妹由于居无定所,在爷爷家,姥姥家,奶妈家,亲戚家轮流寄住,爸爸就称呼妹妹是:我们家的“游击队员”;弟弟常住爷爷家,父亲认为唯一的男孩,又住在本家,归根回祖,更希望他子承父业并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_翱翔蓝天,就把弟弟称为是:“爸爸的接班人”。我们姐弟三人,也就是每年在过年或者家里面有特别重大的活动时才能团聚一下,平时基本上就是按照父亲的“分工”,分别履行“驻外大使、游击队员”、“接班人”等各自的“职责”。</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父亲注重对子女们理想信念的树立,严于对孩子们行为规范的要求。每年过年是我们全家团聚的日子。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能与父母弟妹一起居住嬉戏几日,但就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父亲也会给我们灌输不少的理念和要求。比如,父亲给我们姐弟三人拟定的未来人生目标是:我是当大学老师、妹妹是当医生、弟弟是飞行员。由于平时难得一见,所以父亲就会在春节这个短暂团聚的时间中以不同的方式一遍遍的传导给我们,并要求从内心深处变成我们自己的目标和信念。按照惯例,每年大年初一早晨的吃饭之前,我都必须带着弟妹先给父母磕头拜年。跪拜完后,父亲就会逐个的问我们长大后做什么?而我们就会把父亲给我们树立的理想大声的说出来后方能起身,领取红包。妹妹小我6岁,弟弟小我8岁,在刚会说话不久,口齿还不太清晰的时候他俩就已经能大声的喊出自己的未来理想了,就这样年复一年的灌输、复述,父亲为我们确立的目标逐渐变成我们内心深处的未来发展方向。</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儿时的我在妈妈单位的后花园</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  我天生的习惯是左撇子,一切活动都是左手用起来比较顺手,但年幼时用手脚的活动少,其它的习惯还未显现,到五、六岁时只有拿筷子这个习惯明显的表现出来,姥姥和妈妈娇惯我,见我比较执意也就随我方便顺手了,不再严格要求,但春节相聚时的父亲发现了我的问题,就说将来到社会上不方便,执意要求我必须改过来,年龄小,再加上刚学会拿筷子,换手后的我连饭菜都夹不起来,便又换回了左手,但父亲执意不允许,在与父亲的僵持中我撒泼打闹、鼻泪齐飞,但父亲面对所有家人的打劝一直毫不松退,只是放下筷子慢慢地教我方法、陪我改变。就在这样严格的监督和善意的教育下,我的生性习惯硬是让父亲强硬地给改变了过来,现在想来,后来生活习惯的方便顺手,都得益于父亲的严格教育、明确要求。</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父亲不仅自己爱好学习,知识丰富,而且善于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教导子女。父母团聚前,我们很少和父亲在一起,1982年父母调到同一个城市工作,我们全家团圆有了自己的家以后,我才第一次见到爸爸的书,一个大扣箱外加一个中型的方木箱,满满的全是爸爸的书,“四大名著”、蔡东籓的“演义系列”,“数理化自学从书”……。当时年幼的我还处在懵懂无知的年龄,看着那么多的书倍感兴奋,只挑我感兴趣和能看懂的《镜花缘》、《第二次握手》、《西游记》等囫囵吞枣的看,一本又旧又薄的《甲申三百年祭》让我撕了封皮当手纸放到了厕所,父亲发现后严厉的指责我为什么把书当手纸用,我嘟囔着说我看着旧也看不懂,以为是没用的所以就……,父亲就语重心长的给我讲述了郭沫若写的这本书的内容以及他的重要,并让我找回书皮粘好,告诫我今后绝不要损坏书,现在看不懂等以后长大后可以再慢慢的看。父亲的书在我的面前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陪伴我度过了那段失去依靠(父亲在我们全家刚刚团聚不到一个月后离开了我们)的岁月,为我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font></h1> <h3>我可爱的单颗小虎牙让父亲以不对称不完美而强行让医生拔去,有点遗憾</h3> <h3>妹妹和父母在一起</h3> <h1><font color="#ed2308">  父亲注重乡情,善于教育。每年回爷爷家过春节,都有很多的规矩要求,比如初一早晨起来后的发旺火、吃烤花馍、喝红糖水等一系列过年程序,必须先给长辈拜年后才可以开始吃早饭,给长辈拜年时必须下跪磕头、说祝福语,必须跟着父亲走亲访友的系列拜年后才可以自由活动等都深深的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长大以后的规矩意识。父亲在世时,每年的春节对联都是由父亲亲自动手书写,爷爷家里有很多的房子,其它的对联内容父亲都按乡情民俗来写,但唯独我们家的家门对联父亲每年都要特意选择书写,并要求我带头必须背下来。现在回忆,从我记事起能牢固记下来的有四年(我12岁时父亲去世)的家门对联,其中一年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有一年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另外两年分别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时的我和弟妹都很小,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父亲就边写边讲,并不管我们能够理解多少,都让我带着弟妹们背下来,然后在大年初一的早上给父母拜年时考我们是不是已经背下来了。作为家里的老大,在每年的大年三十下午到晚上的这段时间里,我都会按父亲的要求带着弟妹们逐字指着对联一个字一个字的背诵,直至晚上睡到被子里还念念有词。现在看来,父亲的励志教育不同程度的对我们都产生了效果,直至如今,好学上进、吃苦耐劳、严于律己、待人诚恳都是我们姐弟赖以发展的优点。</font></h1> <h3>妹妹和我</h3> <h3>上小学时的弟弟妹妹</h3> <h1><font color="#ed2308">  父亲异常重视教育的举动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态度打下了重要的基础。父母团聚前,我们除了重大的节假日外,很少和父亲团聚,但在每次短暂的回乡时,父亲第一站所去的地方一定是我的学校,见的第一个人不是我而是我的老师,了解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我的学习和在校表现,而我每次与父亲见面的地方就是被班主任通知到他的办公室。除了到学校与老师的沟通了解,父亲还给我定了家里对我的功课要求:“每门功课80分以上”,并且期末考试考到全班第一奖励10元(当时父母的工资大约是每人40到50元左右),并且是真奖,所以小时候的我根本不缺钱。现在想来,面对妻子、孩子们各居一处,难以全家团聚的现实,也许父亲的内心是心存愧疚的,并且也是害怕他的孩子们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无法陪伴我们一起生活成长、学业会受到影响的,所以每次相聚中的父亲总会利用不多的团聚机会给我们树立理想、强调学习、灌输知识。比如,当时我们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父亲就会在载着我们回家、走亲的路途中给我们讲解历史、叙述时事。我记着因为我喜欢历史,父亲就给我从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讲起,每次到达目的地后父亲就会让我记住这次讲到了哪里,然后我们下次就从这里续着讲,到父亲去世时,刚刚讲完秦史,而当时不到12岁的我就从父亲的讲授中知道了赵高的“指鹿为马”,了解了李斯的“串改政令”,也晓得了扶苏公子“盲目听令”的可悲。</font></h1> <h3>妹妹和我</h3> <h3>弟弟和我</h3> <h1><font color="#ed2308">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贯穿人生的始终。由于父亲的英年早逝,我们姐弟的人生轨迹都被迫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父亲从小给我们树立的理想均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但母亲的坚强、父母良好基因的传承、从小父亲教育熏陶带给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我们虽然在后续的求学、工作岁月中,都比别人多走了一定的路程,也付出了更多的艰辛和汗水,但时代的机遇、不同阶段好心人的支持和帮助都不同程度的汇集给了我们,现在的我们虽然与儿时的目标相比还有太多的遗憾,很多的缺陷,但幸运的是:与同龄人相比在学业上还没有拉下太多的步伐,这一切都源于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和培养。</font></h1> <h3>相濡以沫</h3> <h1><font color="#ed2308">  父亲虽然走得很早,走得很远,但他对我们的影响和教育、爱护与要求一直埋藏在我们心中。冥冥之中,我清晰的感觉到这么多年来,不管做什么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化险为夷,都会是我们想要的最好期盼,我想这一切,都是父亲在那边默默地在帮助我们吧!父亲虽然走了,但我知道他一直牵挂着我们每一个人,护佑着我们每一个人,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后记:今年以来一直有写一篇题为“父母爱情”的文章的想法,但酝酿很久都不好下笔,上个月好不容易开了头,但一直不太满意便搁置下来。在一次参加诵读的活动中,我因为没有准备而无从下手,便把自己所写的“父母爱情”的开篇语拿出来诵读,顺便也想让一起学习的同学们提提意见和不足,但没想到大家比较感兴趣,一再催促我继续写下面的篇章,于是我便鼓起勇气来继续搜集资料、充实内容。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对父亲的回忆、儿时的经历由不得渐渐涌上心头,汇入脑海,所以便放下写前一篇的思路,先行下笔叙述了对父亲的思念与缅怀,并以此回报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