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 营志宏,摘自他的搜狐博文。</h3> <h3>营姓的来源如何,我们营姓子弟岂能不知?先从典籍着手。[辞海]上对营字有这样的解释:[姓也,周成王卿士营伯之后。]又称:[地名,古十二州之一,在辽宁河北二省境内。]这个说法的来源,可能是郑樵[通志]氏族略第三[以邑为氏]谓:[营氏]。又[风俗通]:[周成王卿士营伯之后也。]历史上的营姓名人不多,可考的只后汉有一位京兆尹营合,望出成阳。<br></h3><div> </div><div>根据这个说法,营氏始于周代的营伯,被封于辽宁河北一带的营州,日后以邑为姓。史书上称安禄山为[营州杂胡],则营州在唐代犹具其名。至于后汉的京兆尹营合,他是成阳人,而成阳在今天的山东,则这一支营姓人在东汉时已南下居于山东了。</div><div> </div><div>还有一支营姓家族,世居陕北。在安定县(现称子长县)有营姓数百户,安定县西北之定边县有百余户,也是由安定迁去的。据了解,安徽宿县亦有营姓者千余户,其远祖是由山西洪同县大槐树下迁来。大槐树是洪同县一地名,古代移民南方,多由此集合成群,再向南行;所以南方有很多姓,追其源头,是由大槐树而来。大槐树即在安定县之东南数百里,则今天居于安徽的这一支营姓家族,恐怕也是自陕北迁出的。</div><div> </div><div>秦始皇的子孙</div><div> 陕北的这一支营姓,未必与河北山东的一支同源。我们家并无家谱;陕北历经明末流寇及清同治回变,地方上的文物县志及书籍,皆遭焚毁,所以各县世族均找不到数代以上的家谱,并非我家独然。然而世代口语相传,我们这一支营姓,却另有来源,而且正是始于两千年前中国历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阴谋与悲剧。</div><div>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曾派大将蒙恬及太子扶苏到陕北重镇绥德(距安定仅百余里)屯兵,督修长城,防御北方外患匈奴。及后始皇帝东巡时暴死于途,赵高伙同丞相李斯密不发丧,并矫诏赐太子扶苏死。扶苏领旨而死,蒙恬认为其中必有奸谋,不从而被使者所害。一孝一忠,百世流芳。然而仁贤而对儒家有好感的扶苏太子一死,天下遂失所寄望,终于导致秦帝国的覆灭。扶苏蒙恬皆死于陕北,绥德至今尚有扶苏太子墓。</div><div>始皇帝嬴姓,太子扶苏死后,不久秦即亡,扶苏后人不敢姓嬴,遂改为营。秦亡后更不敢复其本姓。</div> <h3>我每读历史到此一段,都不禁掩卷叹息。并不是为一个家族的命运而叹,而是叹息历史的轨道往往因为一两个事件,而作了大幅度的曲折转弯;倘若扶苏不死而废秦苛政,历史平顺地往前走,又何至于有秦末及楚汉相争多年的天下大乱百姓涂炭呢?也不至于国力耗损而有汉初面对匈奴的几代屈辱,直到汉武帝时才能再重建国威。</h3><div>另有一事,营家在地方上以学术见长,远早不知,近几代多有功名,如曾祖父奏凯公是前清拔贡,祖父立生公是前清举人,然而在科场取得功名后都只在家乡办学,并未出仕。并不是没有机会,何以如此?据说是[不准做异姓的官]的祖训。天下虽失,而傲骨犹在。直到民国肇建,曾祖父在民国元年担任县议会的副议长,祖父后来担任省议员,父亲和我都担任过立法委员。这是因为民国人人都是主人,已不是哪一姓的天下,何况民意代表也不是官。由[不做异姓官]的祖训看来,后汉的京兆尹营合不是我们的同一支。</div><div>我们家人有一特色,就是民族感情都很强烈。大家说我是[统派]。我开玩笑说:[我怎么能不是统派?我的身体里就流着统派的血液,我的祖先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派!]</div><div>知道我们营姓的出处后,有人劝我何不复姓嬴?我说不必了,我们姓营姓了两千年,跟这个姓有共患难的感情。何况有一位著名的祖先,子孙若不争气,徒然让姓氏蒙羞,那不是更糟?倘若真是始皇帝的子孙,不论历史上的恩怨情仇,我们曾为中国修建过长城,抵御过外侮,当时机来临,我们仍愿为中华民族贡献智慧洒出热血! </div><div>營志宏 写于(2009-02-14 08:43:07)</div><div>祖籍陕西,台湾出生。法学博士。 曾在台湾政坛跑了一回,担任过立法委员,新党召集人。 现在洛杉矶执业律师。 著作有[美国移民法],[立法院风云]等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