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①<br></h3><h3>姥爷的上一辈家境殷实,有不少买卖,到了姥爷这一辈,由于历史原因,家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h3><h3><br></h3><h3> 姥爷曾是家族里的账房先生,往日是摆弄算盘子的,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土改后家徒四壁,没有了生活来源。生产队让姥爷去大队当会计,姥爷自命清高,拒绝了。</h3><h3><br></h3><h3>母亲自幼聪颖,纵使成绩优异,无奈家境贫寒,只读了二年级就辍学了。</h3><h3><br></h3><h3>苦于生活所逼,母亲在17岁的那一年,嫁给了贫下中农的父亲,开始了她短暂而辛苦的一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②</h3><h3>母亲还未曾老去,便离开了我。母亲走时年仅47周岁,满头青丝,尚无一根白发。那一年我刚满18岁,还有两个月高中毕业,母亲未能看到她的女儿考上大学。</h3><h3><br /></h3><h3>在这短短的18年里,母亲言传身教,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好多道理。母亲在世时,我们兄妹戏称母亲是个"哲学家",因为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给我们讲一些当时还不太懂的大道理。</h3><h3><br /></h3><h3>母亲走后,这些大道理反而在内心深处生了根、发了芽,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难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永远活在心里"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③</h3><h3>母亲是位聪明、要强的女人,只是生不逢时。曾跟母亲开玩笑说,妈妈,如果您能上学,一定能考个好大学。母亲只是笑笑。</h3><h3><br /></h3><h3>父亲原来在国家黄金地质队工作,经常是全国各地转悠,母亲便带着孩子跟着到处走。有一年,全家搬到了河北省邢台市,在那里度过了几年比较安稳的日子,我就是在那里出生的。</h3><h3><br /></h3><h3>母亲说,当年地质队成立了一个小卖店,需要一个会计,母亲虽然只有二年级文化,却自告奋勇当了会计。我上小学时,还见过母亲记的账,特工整,特漂亮!其实,母亲跟我们说这段往事,并不是证明自己有多厉害,而是告诉她的孩子们,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凡事不要退缩,要敢于挑战自己。</h3><h3><br /></h3><h3>小时候,家里一般都没有电视,最多也就是个收音机之类的。闲暇时间大家就一起猜谜语玩,母亲是猜谜语高手,一般都能猜到。最令人惊讶的是,有时母亲居然能猜出她没见过的字。我们都很佩服母亲。</h3><h3><br /></h3><h3>有时,我就想,其实人生中每一次的选择,谁能说不是一场猜谜的游戏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④</h3><h3>母亲的赏识教育算是做到了家,按现在的说法可以开班讲课了。在我的童年时代,还不提倡所谓的赏识教育,大部分家长还是推崇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论,而我的母亲,对我却表现出少有的耐心和信心,把赏识教育发挥到了极致。</h3> <h3>小时非常淘气,根本就不知道学习,也不知道怎么学习。记得我班有36人,一次考试后排了第28名。那时,班级的座位是按成绩分的,一组10名同学,我通常是分在第三组。最难为情的是,后10名的同学要走到班级的后面,对着墙上的排名榜,大声说出自己是倒数第几名。当时一紧张,居然说错了,老师讽刺,同学大笑,回家后大哭(虽然不爱学习,自尊心却还是有的)。</h3><h3><br /></h3><h3>母亲并没因为我学习如此之差而骂我,只是鼓励我说,我女儿最聪明,有一天一定会出人头地的。我便一遍遍的问妈妈,妈妈,我真的不笨吗?妈妈便一次次的告诉我,你很聪明啊,不笨!相信妈妈。</h3><h3><br /></h3><h3>也许,我真的不够聪明,只是在母亲的这种暗示下,逐渐的变得聪明了、变得充满了自信。</h3><h3><br /></h3><h3>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对我以后的成长影响非常之大。做事有自己的主见,自信满满,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坚持学习……而这主要是来源于母亲的教育,因为我相信母亲,相信母亲的判断~她的女儿是最棒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⑤</h3><h3>母亲常说,孩子不能管太严了,管太严了胆子小,成不了大事。记忆中母亲特别宠爱孩子,也许是最小孩子的缘故,对我尤其宠爱。</h3><h3><br /></h3><h3>儿时精力旺盛,闲着没事,拿来一根苕条,蹲在门口,看见有骑自行车的过来,就立马伸进去;夏天,邻居都开着窗子,当时的我会突然抓一把土扬进别人家的饭桌;看见单独的小孩子走过,会主动挑衅;和同学打架;和男生踢足球……</h3><h3><br /></h3><h3>如此林林总总,记忆中母亲并为此打过我,就让我这么自由的成长。也许,母亲心里有数,知道她的老姑娘人品不错,只是淘气罢了。</h3><h3><br /></h3><h3>长大后,在各种场合,我很少害怕、打怵,也许是小时练出来的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⑥</h3><h3>母亲说,一生中会有很多选择。当你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只要这条路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堂,这那就说明你选对了。<br /> </h3><h3>父母婚后来到了石咀铜矿,当了一名工人。60年全国范围的挨饿石咀也未能幸免。父母常说,那时根本就吃不饱饭,一点儿的供给不起作用,经常是把面和野菜和一起吃。母亲心疼父亲上班,一般都是让父亲多吃点儿,结果母亲吃野菜吃得全身发肿。父亲说,有些工人干着活儿,突然就饿昏了。</h3><h3><br /></h3><h3>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农村来的工人都逃回了农村。有段时间,父亲也动摇了,想回农村,母亲坚决不同意,认为不能把孩子再带到农村,一定要坚持到最后。就这样,父母终于挺了过来,没回到农村去。</h3><h3><br /></h3><h3>在生死关头,母亲还能坚持自己的选择,我们兄妹一直很佩服!包括后来父亲想去霍林河煤矿,说是孩子招工容易,母亲都坚决反对,母亲认为,她的孩子们要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不是去煤矿当个煤矿工人。这对于一个没念过几年书家庭妇女来说,其远见不得不令人佩服。</h3><h3><br /></h3><h3>每逢我要做什么决定时,我就用这句话来衡量,这么做是否会如母亲所说,机会会越来越多、越走越亮堂,如果是则毫不犹豫的选择。也许有人认为我办事有主意,其实,只不过是对照着母亲的生活哲学而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⑦<br /></h3><h3>母亲注重读书,督促孩子们学习,这也许跟母亲读书没有读够有很大关系。父亲是位普通工人,母亲是家属工,家里四个孩子上学,生活过得紧紧巴巴的,母亲平时精打细算,从不乱花一分钱。</h3><h3><br /></h3><h3>即使这样,每个月都会给每个孩子一定的零花钱,我们都统一交给哥哥,由哥哥统一去买些小人书,编上号码,比如《小铜锣》、《三妹》、《宋江》等等。在哥哥姐姐的熏陶下,小学时期就读了《林海雪原》、《水浒传》等所谓的大书,那时的书都是繁体字,而且是竖版的,一边看一边猜,基本上也能读懂。</h3><h3><br /></h3><h3>初中后,父母会给我们订几本杂志,这在当时还是很奢侈的。姐姐订了一本《散文》,我尤其喜欢看。所以,我们兄妹上学期间语文都还不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⑧</h3><h3>母亲性格偏内向,记忆中难见母亲大声说话、开怀大笑。母亲很少与他人争执,即使相当生气也不会跟别人打架,只是自己生闷气。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是这个样子。</h3><h3><br /></h3><h3>母亲有先天性心脏病,原本就怕生气,而有些事情偏偏又看不开,生生的把自己弄得左右为难。那么明白的一个人,遇到有些事情还是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听别人的劝阻,不管它是对还是错。</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br /></span></h3><h3>母亲在世时,常常说起一件事情,说是有天在路上,遇见一位算卦先生,母亲还是挺相信算卦的,于是就算了一卦。算卦先生说了几句话,大意是:辛苦挣钱买把伞,风大吹落伞,剩把老伞杆!这简直就是母亲一生的真实写照。儿子刚刚结婚一年,两个女儿也已工作,老姑娘考上了大学。好日子刚刚来到,母亲却撒手人寰。</h3><h3><br /></h3><h3>如果母亲性格中但凡多一点点的果敢,一点点的强势,也不至于这么早就离开了我们。母亲的教训我常常引以为鉴。</h3><h3><br /></h3><h3>天意乎?命乎?抑或性格使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⑨</h3><h3>记忆,这个东西,是可以选择性失忆的。一般来说,心酸的往事我会选择淡忘,幸福的回忆我会经常浇水施肥,让她枝繁叶茂,所以,我是快乐的。</h3><h3><br /></h3><h3>但是,还是有些人、有些事,任凭我如何说服自己,无论我看过多少心灵鸡汤,抑或是时间久远,终究也是难以释怀的。我非圣人,亦非超人,难以做到所谓的原谅,使他人心安使我心释然。所能做到的,只是把某些往事牢牢地封存起来,不再碰它一点。</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多想看到母亲满头白发的样子、多想看见母亲拄着拐杖慢慢老去的样子、多想牵着母亲的手就像儿时母亲牵着我的手……<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只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母亲走的太早太早,没能给女儿反哺的机会,这是我终身的遗憾。</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今年是母亲去世三十周年,谨以此文献给远在天堂的母亲,祝母亲一切安好!</h3><h3><br></h3><h3>文/阿开</h3><h3>图/网络</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