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仍停留在能手赛教中

陈忠云

<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ed2308"> 一年一度的教学能手赛教可谓是我们教师的“奥运会”。自陕西省开展“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以来,似春风拂面,似夏日激情,教师的成长动能迸发了。老师们都渴望成为这个骨干体系中的一员,不是渴求这种荣誉,而是希望能成长,能获得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font></b></h1> <h1><b><font color="#b04fbb">  5月13日-5月14日,2017年安康市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在三沈故里汉阴拉开了帷幕。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同时开赛,一时间让这个非常低调、谦虚的文化小县城熠熠生辉,全市近900位老师齐聚汉阴,更有90多位安康的名师、学带、省能手行走在汉阴的大街小巷,小城瞬间沸腾了。</font></b></h1> <h1><b><font color="#ff8a00">  我有幸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名评委,在语文组目睹了16位选手的参赛过程。今年的赛教最有意思的是增加了学生打分,就是学生听完课后对教师的课堂进行评价,学生打分占课堂教学成绩的10%。正因为这样,老师们想尽办法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课前交流更是绞尽脑汁、花样百出。跟着我来回味、回味……有老师与学生交朋友,有反口令游戏,有歌唱,有脑筋急转弯,有手指操,有跟着老师游戏等等,每一个老师都精心设计了课前的交流,让连续听课两天的20个学生在课前兴奋不已。</font></b></h1> <h1><b><font color="#57a7ff">  于是,我就在想,要是平日上课老师们都能用这些奇思妙想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学生肯定喜欢你的课堂。可见,设计学生来评价老师的课堂教学真的值得细细揣摩。</font></b></h1> <h1><b><font color="#ff8a00">  整个赛教过程实施“裸备”“裸赛”,在备课中选手抽中题签后只提供教材和电脑,电脑里没有没有任何素材,而且切断了互联网。在90分钟的备课时间里,全靠选手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对教材的准确解读来设计教学。但是,我们丝毫不必为选手担心,看看交上来的教案,格式规范、条理清晰,或手写、或电脑打印,处处凝聚着每一个选手的智慧。</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说课时自然、大方,不仅能说出了知其然,而且能说出知其所以然。课标、年段、学情、教法、学法、核心素养这些关键词在每个选手的言语中跳跃着。甚有脱稿者,出口成章、侃侃而谈。答辩时,虽是相同的问题,但回答也是百花齐放、不尽相同,有的谈主题式校本研修、有的谈校本研修的过程,有的侧重谈校本研修的成果等等。可以看出校本研修已经深入到每所学校里,深入到每位教师心中。</font></b></h1> <h1><b><font color="#b04fbb">  精彩莫过于上课,这是选手的重头戏,20分钟里,每个选手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方法,巧破教学难点,凸显教育理念。每一个选手都在力求完美的展现课堂教学。擅读者,书声琅琅;擅写者,颜筋柳骨;擅画者,丹青妙笔;擅演者,激情四射;擅说者,口若悬河。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位老师在展示基本功的同时,把课堂教学臻于完美。</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我是一个喜欢的思考的人,我一直认为奢华的背后必有其隐藏的奥秘。能走到市级层面的老师都经过了层层比拼,甚至“魔鬼”式的训练,乃至背后有强大团队不断打磨。所以我能看到每一节课的设计几乎找不到漏洞,环环相扣、轻车熟路。但是“形”有了,似乎缺少了内在的东西。很多课浮于表面,有形无心。什么意思呢?看似有板有眼,实则未能潜入文本深处,未能深入学生心灵,有“走马观花”之感。如,课前让孩子们围绕课题质疑,孩子们质疑后,疑惑不了了之。课堂上“满堂问”,几乎不断的向学生提问,把学生的阅读感受置之不理,说课时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放在上课时已经石沉大海,这就是典型的光说不做“假把式”。多数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设计的环节过多,为了赶时间,只有草草收场。这就是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所讲的“溜冰课”,不仅学生在课堂上毫无收获,还给孩子设置一些无效问题让孩子钻死胡同。我们所要看到的“成长课”却寥寥数节。我想,无论如何,一节课让学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至少要有变化吧,至少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吧?</font></b></h1> <h1><b><font color="#39b54a">  看着这些选手赛课,我那年赛教的画面就不断地浮现,似乎就在昨天,然而已经7年过去了。回想当年,我似乎也没有付出大多的准备,也没有人给我总结一个模式去磨课,就连大多数选手共有的“紧张感”也只有少许。这并因为我过于自信,而是我有个理念就是:“我就要跟平常给孩子上课那样去赛课。”所以有了这个思想,我只管平日里把每一节上好即可。那时赛教,因为是第一年,也不知道答辩什么?更不知道要讲那个年级?所以我没有去一节一节磨课,而是抱着3-5年级的六本教材,把里面的课文一遍一遍的读,把里面生字一个个的练写,把课后的问题一道一道的琢磨。除此之外,不断地阅读课程标准,聆听名师的课堂。其实,要上好课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钻研学生,了解不同年龄孩子的需求和心理特点,只有“拿”住孩子的心,孩子才能把“神”留在课堂之中。所以,那时我就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听他们平时聊得话题,看他们交流的方式,学他们交流的语言。久而久之,我总结了一句上课的制胜法宝:“心中有生,上课不惊。”时至今日,我依然受用。</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赛课已经结束,但我的思绪还在赛场上,因为只有回味才能知道缺什么味。我想,如果在这些课堂中加入一些“家常”味,是否就更值得的细细品味呢?如果每位老师把常态课也能当做赛教课、公开课对待,少一点虚设多一点实招,,少一点迁就多一点放手,少一点空谈多一点真实,少一点速度多一点厚度,教学能手——就非你莫属了。</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