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1><b>医者存仁 以身弘毅 师者楷模 学者风范</b></h1><h3><b>--记恩师张存泓教授二三事</b></h3></div><br><br> 在如今人海如潮的华西医院门诊部,还活跃着一位年过八十,满头白发,面容慈祥的内分泌科“名老专家”,他就是华西医院内分泌科的张存泓教授。一位病人在网上如此评价道:“1,张医生处处为病人作想,有很好的医德。2,医术精湛。3,对病人的态度很好像对家人一样“。这的确是广大病人对张存泓老师最精准的评语。<br><br> 张存泓教授是我国内分泌医学界的一位元老,是华西医院(原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的三位学术奠基人之一。我非常荣幸,考上当年华西医科大学内分泌科的研究生生,有幸成为恩师张存泓教授门下最早的弟子,能够最早接受到他的手把手培训,也更多地沐浴到了他的关爱。<br><br> 张老师于1957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是中国最著名、最顶尖,也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医科院校之一(其前身是建校比华西大学医学院更早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等名校改组而成)。 毕业后即分配至四川医学院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至今。<br><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老师正和他指导的研究生在讨论论文答辩的安排。</div> 说到恩师,张老师是当年极力支持收录我进入内分泌领域的人。1978年,万物复苏,国家开始招收文革后的首研究生。我当时尚在公社医院做穿鞋医生。得此消息,要跳出农门,必须加紧复习赶考。原基础课生理系主任柴慧霞老师对我关爱有加,给我送来不少刚现世不久,以前教科书上还没有出现过的最新医学进展资料和英文教材。<br><br> 正好后来内分泌科的研究生考题上就有类似一题(大约占五分之一考分的疑难题):简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心在内分泌疾病中的作用。这是当年最新潮的进展,生理学,内科学上都还没有列入,答题也无限制,可深可浅,正好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我按照柴老师资料上的内容,对此题用图解和中英文描述做了详细解答。据说出题的人正是张存泓老师,因为他是一直从不间断地紧跟学术前沿的学者。他正是想用此题的最新进展来考验考生的学习态度。<br><br> 当时据说科里对我的录取存在一些争议,张老师是同意录取最坚定的支持者。后来进入内科学习后,一位华西老医生告诉我,张老师当时拿着我的考卷在内科大楼里到处跑,连喊:“不得了,农村医生都知道世界最新医学进展,这就是我们一定要录取的新学生!必须录取!”当时报考内分泌的考生有几十个,也包括分配在城市里大医院的我以前的同学,作为农村考生,在坐满考生的考场上我魂都吓掉了。最后我终于得以录取,估计被录取的两人都是此题的幸运回答者。<br><br> 张老师毕业于医学名校,在校期间就是上二医的高材生,不过在反右整风的极左思潮下,学业的好坏往往是思想好坏的反面鉴定指标。记得我初中时曾考过一次期末考试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当年的期末评语上就得了一条:“希望以后能进一步端正学习目的”。张老师估计是因成绩太好被整肃到了西南边疆的成都(成都历来是上海流放的目的地)。其中一条验证指标是,和川医不少好学生被分到甘阿凉一样,当时外校分配来的医学毕业生大多成了后来川医附院的栋梁之材,不能说当时川医的教学质量大大低于外校吧?<br><br> <br> <br><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国土伦大学医学院授予张老师的内分泌与代谢疾病亚专业学习优秀访问学者证书</div> 进入川医后,张老师很快成了川医内分泌教研组的骨干和内分泌元老梁荩忠老师的得力助手。张老师勤学好思,严谨治学,温厚谦和,求真务实,关爱学生,体贴病人,很快成了科里教学,科研,医疗的顶梁柱。在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后不久,张存泓老师就因表现突出即就任了医院的新中国第一届住院总医生。据原内科老主任回忆,“张老总”是他任主任以来最放心的住院总医生。张老师也一直是深受病人和医学生喜好的好医生,好老师。当时的医生行医还大多是“隔着口袋买猫”一种行道,现今的先进检验技术还基本没有,坚实的医学基础,仔细的临床观察与逻辑的医学思维是正确诊断的必要基础。张老师扎实的医学根底和认真的治学态度使他在医疗实践中受益匪浅,也常给病人带来精准有效的治疗。<br><br> 在川医附院作住院医生期,张老师曾参加过一个由外院名老专家权威参加的一位疑似“柯兴氏综合症”病人的联合会诊。多位医学权威都判定此病人体征符合典型的“柯兴氏综合症”的体征表现,可以考虑为“柯兴氏综合症”而建议泌尿外科会诊或手术探查。但张老师注意到此病人除有较典型的“柯兴氏综合症”体征外,她还有较突出的颈静脉怒张,感觉应该首先排除上腔静脉综合症的可能,而两者的治疗方向完全不同。经其他科会诊后,此病人果然是一位起病较缓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而多位医学权威都判定的所谓典型的“柯兴氏综合症”病体征,只是该病造成的疑似表现。张老师正确的诊断为病人带来了及时的正确治疗,会诊医生们都为张老师的仔细观察和逻辑分析表示了赞赏。<br><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老师在美国学习时在美国国会山门前的留影</div> 人们常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张老师一直将“传道授业”作为师者可以为师的基本条件,但他更清楚地意识到传道授业的精湛不能仅仅是停留在“经师”的层次上,而学生和社会更需要的是“人师”。所以,他时常告诫学生,医学上要志存高远,笃学不倦,学业上不能停滞不前,但更要做一个诚实、正直、品德高尚医生。在对医学生、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他坚持认真细致,扎实示范;在对病人的态度上他更坚持要仁心待人,将心比心。在目前华西医院门诊病人的医疗网评中,张老师一直是好评最多的医生之一,他热情友善的诊病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医疗实践的确是所有后辈医生们学习的楷模。<br><br> 我进入临床学习后,作为扎实的专科培训,首先是要学习收集病案资料,撰写病案分析,书写外文医学的进展综述等去送杂志发表。张老师和梁老师亲自和我们一起去病案室抽取资料,分别在不同内容各自负责一篇综述文章的撰写。从资料分析,内容编辑,经验总结,都一一示范,逐条修改,对我们的学习进步帮助极大。记得张老师指导的是“高渗性非酮性糖尿病昏迷”。这两篇文章也是我在医学杂志最早发表的的医学文章。 此间还翻译编撰了不少内分泌病的综述性文章在“国外医学”杂志上发表,也编写了更多的临床医学文章,大多在国内省内的医学杂志上发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老师的上海圣约翰中学毕业证书</div> 张老师的外语水平很高。改革开放后国家组织高校教师出国学习进修。张老师是首批人选之一。记得当时国内普遍英语水平不高,出国人员都要预先进行英语考核和培训,不少人因无法语言过关被迫中止出行。张老师是在锦江宾馆由国内的外语和外籍教师考核。结果一开口,考官就打住了。“你在哪里学的?你的英文没有任何问题呀?”张老师回答:这都是我中学的英语水平了,当时在上海就读的圣约翰中学是英文教学的。结果张老师顺利去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土伦大学医学院进修一年,同期参与学校教学和指导下的临床诊治工作,获得土伦大学医学院的一致好评并授以学校外籍讲师证书。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担任华西医科大学教务长期间张老师(前左2)参与主持的中美文化教育讲习班留影</div> <p class="ql-block">张老师任华西教务长期间,正值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始。华西医科大学决定开办解放后的第一次全英语教学的80级医学英语班。张老师对此极为重视。认真安排他们的每一节课都有英语较好的华西老教授和名医们带习。他们的临床教学更安排了由美国著名哈佛医学院毕业并任美国排名前10名的德州贝勒医学院的刚退休并来华西兼职的贝勒医学院内科主任布朗医生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批英语班学生后来大多数都得到机会出国深造,他们中约有三分之一现在正在美国行医,面对美国繁复而艰巨的医生资格考试过程,相信他们一定比其他中国医科毕业生要轻松得多,因为他们受到了和美国医学生几乎一样的培训,他们是华西最受关注的教育计划培养并由美国名牌医科大学的杰出医学带头人布朗医生培训过的学生。不论这批学生后来在中国或者美国服务病人,他们都是华西的光荣,他们都是病人的救星。张老师的关爱及美国名医布朗医生教学,是他们医学教育成功的关键。 </p> <p class="ql-block">这是华西首届80级医学英语班与他们的临床教学带习老师布朗医生的合影。站在布朗医生左边的就是华西负责医学英语班教育计划的负责人及华西教务长张存泓老师(左),右边是内科副主任李秀钧老师(右),和心脏科罗学琚老师(右2)。</p> 后来我因得到机会出国学习,失去了更多向张老师学习的机会。听说张存泓老师先后担任华西医院大内科副主任以及内分泌科主任。从1986年开始至退休一直担任华西医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世界银行贷款办主任。1994年退休后接受返聘,长期作为名老专家,在门诊和病房为广大内分泌代谢病患者服务。1985-1994年张老师还担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成都分会副主任,1990年后担任过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内分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2010年获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内分泌学会突出贡献奖证书。<br><br> 张老师曾撰写过不少有关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嗜铬细胞瘤、高泌乳素血症、多毛症等论文,主编及参编内分泌及内科专业书籍7部;张老师还主编了《世界银行贷款在医科院校科教研领域中使用情况及成效》中英文各一册,并上交世界银行及卫生部保存。<br><br> 张老师出身誉满江南的上海名医世家。上海历史博物馆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曾出版纪念张存泓老师家庭的“海上名医”大幅画册。张老师自幼接受中国古老文化道德的熏陶,琴棋书画,都是爱好。他写得一手好书法,曾应约为不少机构题字,但从不张扬。得知我正在学习国画,立即拿出名贵宣纸相赠,以资鼓励。<br>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记述张老师家庭 名医世家的“海上名医”大型画册。书中的多数文件实物已被上海博物馆收藏。 张老师生性淡泊名利,温厚谦和,其仁爱之心,从不吝啬,对名利地位,从无争斗嗜好。张老师平易近人,待所有人如家人。他谈吐幽默,举止儒雅,很受学生,病人和医学同道的欢迎。他看过的病人的感谢网评,不计其数,大多赞誉他的德艺双馨,既医疗精湛,又有急病人所急,视病人如亲人的仁爱之心。他经常延长门诊时间,不看完病人,绝不下班,他的病例书写,认真细致,字迹清秀,我看到过一张他开出的化验单签字,工整秀美。我说:张老师真是认真的医生。他说:“你啥时看见过我不认真过?病人是人,而且是有病的人,更不能大意”。他曾鄙视过华西医院的一位“两字”医生。病人千里迢迢,来华西看病,病例上只有两字:甲亢。他认为,这是对病人健康的极不负责。<br><br> 不久前仙逝的百岁知名文人杨绛先生曾这样定义她自己的人生:“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杨绛先生以内心的淡定来评价和赞颂了自己颠簸不定的人生。张老师的经历也不尽顺利,他既是一个诲人不倦的老师,他也是一个救人苦难的医者,他展示于众的从容淡定的品德、精湛求真的医术和仁爱体贴的魅力正是他给自己绘制的一幅美妙的风景。<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