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香茗 悟人生》

索白散木

<h3>作者:索白散木</h3><h3>音乐:《春江花月夜》</h3> <h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繁华都市、美酒佳肴、各种压力日盛,人们渴望追求健康、追求养生、高雅,追求修身养性的欲望日渐增多。虽然养生的方法很多,但是喝茶养心却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歌、茶",就充分说明了茶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仅代表着生活的必须而且还代表着文化底蕴……</h3> <h3>  茶,在中国由来已久,从唐代至今,历代文人墨客把茶和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文化并蔓延到了周边国家,如日本的就传承了中国宋代的茶文化并把它发扬光大到自己的茶道。更有百年茶马古道的遗风如今依然飘香……这就充分说明了茶文化的内涵和魅力。</h3> <h3>  品茶就是品人生,品茶就是品文化。因此茶不仅带给人健康还给人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更带给现代入减轻压力、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之意境。</h3> <h3>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澹然一瓢饮 桃林忘归游"</h3> <h3>  "诗情画意,轻轻泉水,澹然一饮,桃林忘归……"不正是我们爱茶者向往的田园吗?古人的"澹然一瓢饮"即是茶与心的合一又是茶与文化的交融。</h3> <h3>  毛尖的清香淡雅、铁观音的香气悠然、普洱茶的沉香醇厚、茉莉花茶的浓香四溢、龙井茶的清新、红茶的厚重、更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无不使人心旷神怡,陶醉在茶香四溢的仙境里。</h3> <h3>  我们从大搪瓷缸泡茶到现在的功夫茶,从"牛饮"大碗茶到现在的静心品茗,就是我们文化层次的提高也是对修身养性的提高,更是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发扬……</h3> <h3>  "一遍水,二遍茶,三遍四遍是精华"就是说喝茶是一件可研可琢的事情。不讲究的会把茶之营养破坏,会把茶的甘甜香浓所淡化,会把品茶、品文化、品人生的意境和氛围搞的荡然无存,使人乏味和遗憾。</h3> <h3>  对于品茶,似乎很难找到统一的口感和模式,这与人所处的环境、生活习惯、爱好修养、阅历等有直接关系。你喜欢的可能是别人最讨厌的,这一切造就了茶品的多样性和差异化。茶之韵在于它给了人们一种全方位的体感,调整着你的思维和心境,也由此赋于了茶拟人化的灵魂而使其变得更加意味深长,茶性的柔和醇美使其与一切恶名无关,彰显着达者的宽容和大度,这和中国人的血脉是那么的相通……</h3> <h3>  "人生如茶"并不是空空的感慨,有人品质高贵,一生精彩,有人三岁见老,碌碌无为,有人积蓄力量,先苦后甜,有人少年得志,寂寞终老……人生百态一如茶之百味。茶也要讲品的,不是所有的茶经过时间的积淀都能灿烂,灿烂者自有其内在的潜质。有的茶自釆摘之初便绽放美味,在时间的融合下越发醇厚迷人,弥足珍贵,为茶者珍藏推崇。有的茶经过时间的积累,厚积薄发,终成大器。还有的穷尽时间也无法让你适口,更有者时好时坏,变幻莫测,就像淘气的孩童,让你担心受怕……</h3> <h3>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茶与人结缘之始,便始终和人类息息相通,不舍不弃。</h3> <h3>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卢仝的《七碗茶歌》可以说把喝茶的雅境唱的淋漓尽致,后文人骚客多以茶为载体,或文釆飞扬,歌之颂之,或寄情山水,游戏人间……涤荡出多少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得以百世流芳……</h3> <h3>  茶文化是一种大众生活文化,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底蕴。</h3> <h3>  真正的茶者,其功夫绝对是在茶外,那些仅仅为了追求快感的饮者永远也无法达到自由风雅的境界……</h3><h3> 一盏清新淡雅的茶汤缓缓进入口腔时,茶的醇香、甘甜、生津……都会荡漾在你的心田里,凝神静气,心神合一来回味茶的回甘、爽滑、绵柔、醇香……你就会陶醉在香飘四溢的仙境里,让袅袅茶香轻轻的萦绕着你,使你悠哉悠哉的享受不尽……</h3> <h3>  索白写于2011年6月2日。今日借助美篇,请大家雅正拱手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