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回岭西

吴建华

<h1><b>  每次回江西老家进贤县池溪乡岭里洪源村,都必到岭西去看看。因那里有我难以忘怀的记忆,常常在梦里重现。这次回老家也不例外,当身临其境时,往事又浮现在我眼前。</b></h1><h1><b> 岭西位于进贤县城东北6公里处,依山傍水,景色秀美,是我奶奶的娘家。1966年文革开始,因为家庭出身的缘故,父亲被‘造反派批斗’,11岁的我和9岁的妹妹随母亲下放到了那里,定居了14年。<br></b><b> 按规定,我们当时应下放回我的祖籍地—进贤县池溪乡岭里洪源村的,因考虑到我的表叔胡玉瑞在岭西当生产队长,能够得到些许庇护,免得因出身不好遭到欺负,我们便争取下放到了岭西。<br></b><b> 我们一家三口从城里来到一个偏远的山区,所经历的困苦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表叔虽然是生产队的队长,但那时家庭生活也很困难,对我们的关照也是心有余力不足。我们当时无处落身,便住到了舅外公的石间里(过去是关牛的房子)。那石间四面透风屋顶漏雨,而江西的雨水又特多,每逢下雨母亲都总是坐在床上手里撑着一把雨伞,我和妹妹就趴在她的腿上睡觉。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外面不下了,屋内还在下。母亲的脸上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始终没干过。<br></b><b> 柴米油盐是生活的必需品,上山砍柴是11岁的我要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山高坡陡,我带着妹妹拿着镰刀上山砍柴,别说要背柴火下山,就是空身不负重我和妹妹上下山都很吃力。好在村里的小伙伴还算友善,我砍柴不行,村里的小伙伴就让我唱歌给他们听,以此给我换取柴火。柴火有了,背下山又成了难题,于是我就将柴火捆成捆滚下山去,但常常又会滚散了,自己再一把一把的捡起来,细嫩的小手被划得一道一道的血口子是常事。运回家的柴火还要经过晾晒干才可以烧火做饭。记得有一个冬天,老天总是在下雨,我们家没有干柴烧火做饭,刚巧邻居家附近有一双破烂的草鞋被我捡到,便用纸点着了把水焐热,再用温热的水泡米饭凑乎了一餐。<br></b><b> 也许是我遗传了祖辈争强好胜、不服输的秉性,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将我打倒,反而磨练铸就了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随着不断的磨练,再加上我不服输,做事力求完美,喜欢争上游的性格,18岁的我就拿到了壮劳力才能得到的满分评价。我曾经一天插秧2.5亩,打破了村里第一名的记录。农活三退难(扒沟、放绳、栽稻子)我都样样精通。生产队里人人都喜欢和我一起干活。村里分队,队队都争着想要我,无奈,村里便定了一条规定,抓阄选我,没选到我的就用一头大水牛作为补偿。就这样我在岭西不断磨练 、成长,度过了难以忘怀的14年。<br></b><b> 岭西,是你让我吃尽了苦头,也使我在磨难中得到了锻练和成长,是你帮我赢得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如果说我今天还算有所成就的话,岭西是你为我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岭西你让我魂牵梦绕,难以忘怀!</b><b><br></b></h1><div><b><br></b></div> <h1><b>我和妹妹下放前夕在邳县合影。</b></h1> <h1><b>下放到农村第二年与我表弟合影。(左边是我)</b></h1> <h1><b>1974年照片,为了将来生计,父母安排我学泥瓦匠,别人学三年出师,我必须学一年出师,因为我家境不允许。在这期间,饱尝心酸苦辣的同时,也有令我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b></h1> <h1><b>1979年,回城参加工作,第一次穿上工作服,内心喜悦无以言表,我是工人身份了!</b></h1> <h1><b>砍柴的路</b></h1> <h1><b>上山的路</b></h1> <h1><b>下地的路</b></h1> <h1><b>挑水的路</b></h1> <h1><b>进城的路</b></h1> <h1><b>回家的路</b></h1> <h1><b>现在的路</b></h1> <h1><b>既是路,又是桥,还是磨刀石。</b></h1> <h1><b>每天砍柴回来都要磨柴刀,岁月增长,它在变小。</b></h1> <h1><b>过河不用船了</b></h1> <h1><b>儿时朋友,40前我和他一同耕田耙地,今天他依然耕田耙地。</b></h1> <h1><b>邻居金安,比以前苍老多了。</b></h1> <h1><b>儿时最好朋友,我们一同抓鱼赶漕(抓鱼的一种方法),今天他离开岭西在路边给人做寿房(人老了,先准备好棺材,人没死就叫寿房)。</b></h1> <h1><b>土地是个宝,它像农民一样朴实,付出、收获对等,童叟无欺!</b></h1> <h1><b>再喝一次故乡的水,尽管大家已经不再用这口井了,毕竟我喝了14年。</b></h1> <h1><b>曾经住过的房子</b></h1> <h1><b>我家的新房</b></h1> <h1><b>房子易主,新瓦取代了老瓦,片片老瓦凝聚了我的辛劳!</b></h1> <h1><b>这道墙是我亲手造,依然那样亲切。</b></h1> <h1><b>我曾是这里的主人</b></h1> <h1><b>我离开,它还是小苗,如今它长大了,我却老了。</b></h1> <h1><b>和表弟合个影</b></h1> <h1><b>这头小牛可能它的祖辈与我打过交道</b></h1> <h1><b>芸禾靶子现在成为废弃品,将来可能是文物。</b></h1> <h1><b>捕鱼工具:撩,你们认识吗?</b></h1> <h1><b>镰刀生锈,再也不用了。</b></h1> <h1><b>我不说,你猜不到。第一代脱粒设备。禾釜</b></h1> <h1><b>第二代脱粒机</b></h1> <h1><b>这可不是磨,磨是将物料磨成粉或浆,这是将稻谷磨成米。它叫笼。</b></h1> <h1><b>放绳绞车,农活三退之一。</b></h1> <h1><b>这是将禾篼压进泥里的工具,攒子</b></h1> <h1><b>九九八十一,梨耙一起出。农耕时节</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