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聊聊诗词格律

浅浅

<h3>格律诗入门(一)格律</h3><h3>文/疏一影</h3><div>图来源于网络</div><div><br></div><div><br></div><div>陈老师安排我说说诗词知识,我实在勉为其难。一个是我没有时间,更主要的是我自己不懂。</div><div><br></div><div>我除了读一些古人的作品,读了王力诗词格律的某些部分外,从来没有读过指导如何进行诗词创作的书,专家讲座和加入培训班。因此,除了知道一点儿浅显的套路外,我就是诗词理论的门外汉。让我讲,我能讲什么?</div><div><br></div><div>既然都是一家人,我也不需要怕丢人,就说说我随时想到的一些格律诗方面的东西。</div><div><br></div><div>现在,诗词格律方面的书籍,视频,网络上的文章,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可是为什么大家都说自己不熟悉格律呢?</div><div><br></div><div>我觉得有三个原因,第一太忙,没时间学习。第二静不下心来看书。这种知识无比枯燥,如果不能坚持看完,就会一知半解。第三不得要领,没有人解释,云里雾里,理解不了。这是正常的,只有自己边创作边体会,才能融会贯通。</div><div><br></div><div>我们这群里都是有一些写作基础的诗词爱好者,有好多诗友比我写的要好。所以我在讲的时候,不需要系统的,多么完整的面面俱到,只需要提出来要注意的问题就可以了。我们在写作时注意了这些问题,诗作就没有硬伤,我们就可以在没有硬伤这个最基本的前提下尽快进步。至于艺术水平,一个得点儿天赋,再个得慢慢积累,急不得。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篇幅,最主要的是能节省大家的时间。</div><div><br></div><div>下面我谈谈对格律的认识。</div><div><br></div><div>格律对于写古体诗词来说,是基础的基础,没有格律,就谈不上古诗。</div><div><br></div><div>有的说,我不要格律,写古风。古风更难写,它不受格律限制,但是那种高古的味道很难表达。不会写律诗,古风也难写好。像一些顺口溜,只让真正的行家觉得油滑和肤浅。</div><div><br></div><div>有的戏称自己打油,其实油也不好打。如果只想停留在这个水平,那就不要学格律诗,打一辈子油的人也有。</div><div><br></div><div>其实,相对于古诗词来说,格律是最好掌握,所有人都不会有差距的一方面。如果面对面,或者有一本书,一会儿就可以学会,就可以写一首中规中矩的律诗。真正的差别,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学好的,是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div><div><br></div><div>所以,掌握格律并不难,大家不要有怕难的想法。</div> <h3>格律诗入门(二) 押韵</h3><div><br></div><div><br></div><div>新韵——现在大多数初学者都用新韵,和普通话韵一致,没有入声韵。</div><div><br></div><div>宽韵——和词林正韵差不多,保留入声韵。</div><div><br></div><div>平水韵——这是现代人写格律诗的主流。</div><div><br></div><div>我倾向于用平水韵,尽管很多读音与普通话相去甚远,但是民国以前的以及现在的绝大多数格律诗都是平水韵写的,懂平水韵有助于我们阅读古诗。</div><div><br></div><div>现在不反对用新韵。但是一直用新韵是无法提高的,因为用新韵写律诗问题不大,但是写古风就差一些,特别是基本无法写词和曲。某些词曲的情调不押入声韵是表现不出来的。</div><div><br></div><div>同一首诗,要么按平水韵,要么按新韵,绝不能混用。另外,如果是用新韵,惯例是在诗题后用括号标明“新韵”两个字。</div><div><br></div><div>想学古体诗词,先得买两本书,一本平水韵书,一本词林正韵书。不过如果只有词林正韵也行,它是根据平水韵编的,我就只有这一本,没有平水韵。我写了几年诗,现在仍然每首都必须查,不查就容易弄错。清人科举考试,如果不合《佩文韵府》,用错了韵就一票否决。</div><div><br></div><div>律绝对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其它起句不能押韵,并且还要尽量离韵脚远一点儿,防止挤韵和撞韵。</div><div><br></div><div>如果起句(白脚)用了和对句(韵脚)同韵部的仄声字,叫撞韵。如果同一句中用多了和韵脚同韵的字,叫挤韵。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岸”和“还”撞了韵,“南”挤了韵。</div><div><br></div><div>但是我写诗很多时候不考虑这两个戒忌。写完了自己读,如果不拗口就行。因为诗句的重音落哪儿,是开口音还是闭口音,上下句的音甚至意,都对韵律有影响,有的是死韵,有的是活韵。上面的例子就是千古名句,是活韵,撞得好,挤得好。</div><div><br></div><div>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我甚至选择故意挤韵。</div><div><br></div><div>一直</div><div><br></div><div>一直谁知是几时,悲怀深浅且由之。</div><div>诗行抹去三秋泪,杯酒消除两段痴。</div><div>晚树经冬残叶落,秋心入暮老神疲。</div><div>既然生在膏肓世,此病何须扁鹊医?</div><div>用“四支”韵,音本身就低沉。然后第一句连用六个字挤“时”这个韵,读起来非常不顺,非常压抑,为了这种效果,我故意不改它。还是这首诗,尾联的撞韵,因为“扁鹊”两个字的音比“医”重,所以“医”就不是死韵而是活韵。</div><div><br></div><div>除了挤韵和撞韵,近体诗押韵,还有几种戒忌,下面的十个戒忌,还是要尽量避免。</div><div><br></div><div>网上总结的十个戒忌:</div><div><br></div><div>一:戒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div><div><br></div><div>二:戒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者。</div><div><br></div><div>三:戒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之谓。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div><div><br></div><div>四:戒倒韵——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有可颠倒而用之者。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凄惨、辉光、牛马、地天、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然须于义不碍方可。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div><div><br></div><div>五:戒哑韵——哑韵者,为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谓。如“东”韵之“忡、懵”等字即是。‘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div><div><br></div><div>六:戒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div><div><br></div><div>七:戒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div><div><br></div><div>八:戒别韵——别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别者,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解。</div><div><br></div><div>九:戒犯韵——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同一句诗中)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div><div><br></div><div>十: 戒连韵——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比如一二或二四或四六或六八句,用了同音字作韵脚。如果能避开,整首最好都不要连韵。</div> <h3>格律诗入门(三)入声</h3><div><br></div><div><br></div><div>格律诗不过入声字关,很难提高。</div><div><br></div><div>普通话取消了入声字,分别归入了阴阳上去四声中。对于现在读上去声的入声字,没问题,对于现在读阴平和阳平的入声字,最让人头疼。</div><div><br></div><div>古人今平的字大概四五百个,常用的一二百个,我们得记。</div><div><br></div><div>下面是我从网上搜的记入声字的规律:</div><div><br></div><div>(一)凡b、d、g、j、zh、z六母的第二声字(阳平),都是古入声字。</div><div><br></div><div>(二)凡d、t、L、z、c、s等六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div><div><br></div><div>(三)凡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div><div><br></div><div>(四)凡b、p、m、d、t、n、L七母跟韵母ie拼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die字例外。</div><div><br></div><div>(五)凡d、g、h、z、s五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div><div><br></div><div>(六)凡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例如:fa:法发伐砝乏伐阀罚发。fo:佛缚。</div><div><br></div><div>(七)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嗟」jue,「瘸」queˊ,「靴」xue三字除外。</div><div><br></div><div>一字有两读,读音为开尾韵,语音读i或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div> <h3>格律诗入门(四)平仄</h3><div><br></div><div><br></div><div>格律诗平仄要掌握三点:相间,相对,相粘。</div><div><br></div><div>同一句平仄相间,同一联平仄相对,两联间平仄相粘。</div><div><br></div><div>不合平仄格律的叫失粘或失对,律诗大忌。</div><div><br></div><div>律句只有四种句式,我们用四个字母代替:</div><div><br></div><div>A 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br></div><div>a 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div><div><br></div><div>B 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div><div><br></div><div>b 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div><div><br></div><div>把七律前面的两个字去掉就成了五律,掌握了七律就掌握了五律。</div><div><br></div><div>律诗八句,确定了第一句的平仄,后七句就确定了,不能改了。</div><div><br></div><div>比如七律,</div><div><br></div><div>首句用A,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句b,仄仄平平仄仄平</div><div><br></div><div>第三句B, 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四句A, 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br></div><div>第五句a, 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六句b,仄仄平平仄仄平</div><div><br></div><div>第七句B, 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八句A, 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br></div><div>大家可以体会下,这八句,每句平仄相间,两句相对,两联之间相粘。第一联两句(出句和对句)之间A和b对,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b和B粘,第二联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B和A对,第四句和第五句之间A和a粘。以后类推。</div><div><br></div><div>相间相对好懂,关于相粘,大多数人不注意。就是上一联对句(第二句)第二个字是平,下一联出句(第一句)第二个字一定要平,好像同类的,粘在一起。反过来,上联是仄,下联也是仄。</div><div><br></div><div>如果上平下仄或上仄下平,就是失粘。有人把失粘的诗叫折腰体,虽有先例,但毕竟不合律,能避免要避免。</div><div><br></div><div>我把四种平仄格式都写下来,大家写诗时可以一句句,一个个字对照。</div><div><br></div><div>平起平收:</div><div>[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平起仄收:</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仄起平收:</div><div>[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div><div>仄起仄收:</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div><div>[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div><div>七律以首句入韵,也就是平起平收,仄起平收为正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也就是平起仄收和仄起仄收为正格。</div><div><br></div><div>带括号的是可平可仄的,没带括号的字,必须严格按平仄。</div><div><br></div><div>一三五不论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句子都一三五不论。</div><div><br></div><div>不合这种平仄格律的句子就不是律句,而是拗句。初学者不会救拗,那就别写拗句。如何救拗,等大家写了一段时间再说。</div><div><br></div><div>现在应该注意的,是避免三平尾和三仄尾。这个容易,只要诗句后面三个字都是平声,或者都是仄声,这一句就错了,一定不合律句的四种句式。</div><div><br></div><div>更忌讳的是平仄相间变成了每个字相间,五言如果是“平仄平仄平”或者“仄平仄平仄”,绝对不行,七言更不行。</div> <h3>格律诗入门(五)对仗(上)</h3><div><br></div><div><br></div><div>律诗通常四联八句,也有三联六句的,也有上百联一二百句的。</div><div><br></div><div>律诗要求对仗,绝句可对可不对。</div><div><br></div><div>通常的情况,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div><div><br></div><div>也有第二联或第三联不对,第一联对的,(偷春体),也有中二联只对一联的。</div><div><br></div><div>但是,我们平时都是按规矩写,四联八句,中二联必须对。</div><div><br></div><div>一联之中对仗的最基本要求是:</div><div><br></div><div>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量词)相同,</div><div><br></div><div>结构(主谓,动宾,偏正,并列)相同,</div><div><br></div><div>节奏(2-2-2-1或者2-2-1-2)相同,</div><div><br></div><div>意思相关。相关绝不是相同,相同就“合掌”了。比如我初学写诗时写过“斧劈双峰立,刀削断壁悬”,合得严丝不漏缝,自己还不觉得。对仗,反义词对最好,近义词对也可以,同义词容易合掌,不能用,比如“忧和愁”“芳和香”“花和葩”等。</div><div><br></div><div>两联之间更不能合掌。</div><div><br></div><div>两联之间对仗的基本要求是:上面的几个相同,最好都不相同。比如两联的第一个词都是名词,形容词,数量词,一定会“平头”,有些诗首联二联平头,有的甚至一二三联都平头,应该避免。</div><div><br></div><div>节奏也要有变化。二联2-2-2-1,三联可以2-2-1-2,节奏相同也让诗显得单调。</div><div><br></div><div>为了让两联富于变化,可以一实一虚,一景一情,一叙一议等。</div><div><br></div><div>两联不要写的“太满”,否则就实,就滞,好像吃多了胃转不动。要空一点儿,比如用典,一联用一联不用。同样一个层次的景物,只写一联,另一联调个角度写。视听闻触,远近虚实,古今中外,富于变化最好。</div><div><br></div><div>对仗的十几种格式,有些我没有完全掌握就不讲了。</div><div><br></div><div>我的理解就这样吧,对仗(下)是我从网上搜的对仗要求,内容虽多,但是详尽,大家耐心看一看:</div><div><br></div><div><br></div><div>格律五入门(五)对仗(下)</div><div><br></div><div>律诗的对仗有那些要求呢?基本要求有七点:律诗对仗联语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对仗联中对应的词词义要相近或相反(相对),构成对偶;对仗联中运用叠音词、连绵词和重复词时位置要相对应;对仗联中出句、对句的结构要相同;对仗联中出句、对句的节奏要相同;对仗的两联的结构、节奏要相异;律诗对仗联要与声律相合。下面把关于对仗的七条规则一一说来。</div><div><br></div><div>第一 律诗对仗联语出句、对句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div><div><br></div><div>律诗中的词性划分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划分不完全相同。律诗中只把词分为九类:代动数位名,颜色副虚形。代词,即代指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动词,即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数词,即表示数量的词;位词,即单位词;名词,即表示事物名称的词;颜色词,即表示事物颜色的词;副词,即表示程度范围的词;虚词,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形容词,主要是指修饰事物形象的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杜甫绝句的对仗联。联中的“两”和“一”是数词;“个”“行”是单位词;“白鹭”“黄鹂”是名词,而其中的“白”和“黄”又是颜色词;“鸣”和“上”是动词;“青天”和“翠柳”是名词,而其中的“青”和“翠”又是颜色词,这两句诗中相同词性的词处在的对应的位置上,两两相对。再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这是一联对仗联。联中“天”和“地”都是名词,“连”和“动”都是动词,“五”和“三”都是数词,“银锄”和“铁臂”都是名词,“落”和“摇”都是动词,对应的词词性相同。还要知道一点,就是颜色词相对时,可以借对。如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其中的“清”不表颜色,但可以借用“清”为“青”,用来与“白”相对。</div><div><br></div><div>对仗联出句、对句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想同,这一点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不及物动词可以和形容词相对。如杜甫的《阁夜》中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是一联对仗联。上联的“悲壮”是形容词,下联的“动摇”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形容词是与不及物动词相对的。这种情形在律诗并不少见。这也是一条规则。</div><div><br></div><div>第二 律诗对仗联出句、对句对应位置的词意义要相近或相关,或相对</div><div><br></div><div>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的对句为例,用“大渡”对“金沙”,都是水名;“水”“桥”相关;“拍”“横”都是动词,表动作;“铁索”“云崖”都是事物,一指桥,一指河岸,相关;“寒”“暖”都是表示温度的形容词,意思相对。这样是为了保障出句、对句对仗,句型整齐美观。这一点也是必须遵守的。不然,就是对仗不工整,是违律。</div><div><br></div><div>对仗的诗句分工对和宽对。工对,一般是指同类次词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飞鸟对飞鸟,花草对花草,等等。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黄鹂”,飞鸟对飞鸟,是工对。如果是天文对地理,也是可以的,近类相对也可以看作是工对。宽对,古代不同类相对就认为是宽对,现在似乎可以宽松一些,但不能半对半不对。</div><div><br></div><div>对仗的诗句,分正对和反对,以反意相对为优。正对就是对仗联的出句和对句从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写来。如杜甫的《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出句写锦江春色,对句写玉垒山浮云,都是写景,有都是从赞扬的角度写来的,是正对。反对,一般说来,出句、对句是从不同方面或说相反方面,不同角度或说相反角度写来。如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中”有”“无”是反义动词。构成反对。岑参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中的“星初落”“露未干”,出句写已然,对句写未然,角度相反是反对。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的“宜将”“不可”,词义相反,构成反对。对仗联中正对与反对相比,以反对为优。对仗的诗句,不得合掌。合掌,就是对仗联的对句与出句的意思相同,重复。在律诗中是不允许的。古代律诗对仗联没有合掌。</div><div><br></div><div>第三 律诗对仗联叠音词、连绵词、重复词必须相对应</div><div><br></div><div>作律诗对仗联,还有一些要注意的,就是对仗联的出句用了连绵词,那么,对句的对应位置也必须用连绵词。如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出句用了连绵词“逶迤”,对句用了连绵词“磅礴”,且又同旁。如果出句用了叠音词,那么对句的对应位置也必须用叠音词,如韦应物的“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中用叠音词“黯黯”对叠音词“茫茫”(叠音对古人称作连珠对)。律诗中对仗联语必须运用重复词的,在上下联中的位置必须对应。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出句的“惶恐”是重复词,在句首和句尾,对句的“零丁”也必须用重复词,且位置必须对应,也要放在句首和句尾。再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句的“峡”是重复字,在第四、第七字位置,对句的“阳”也是重复字,也同样在第四、第七字的位置。这几点也是必须遵守的。不然,同样也是违律。此外,有同旁对、双声对、叠韵对等,这些应属于技巧,可加留意。</div><div><br></div><div>第四 律诗对仗联出句、对句结构要相同</div><div><br></div><div>讲诗句结构,首先要讲一下汉语的句子成分。汉语语言有六大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什么是主语?一般说来,一句话中表示陈述的对象,施动的成分就是主语。如:我参观工厂。“我”是动作的发出者,就是施动者,就是主语。再如:我们消灭了敌人。“我 们”是动作的发出者,施动者,就是主语。如:花儿是美丽的。“花儿”就是主语。什么是谓语?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其中大多数情形是表示主语的动作的。如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参观”“消灭”这两个动词,都是谓语。什么是宾语?在句子中,用来陈述主语或接受动词支配的句子成分,就是宾语。如上面例子中的“工厂”“敌人”,都是宾语。什么是定语呢?在句子中修饰名词的成分就是定语。如:鲜艳的红旗高高地飘扬。其中的“鲜艳的”是修饰名词“红旗”的,就是定语。再如:我们的祖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我们的”就是修饰“祖国”的,是定语。什么是状语呢?在句子中用来修饰动词谓语的成分,就是状语。状语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的句子成分。如:她飞快地跑着。其中“飞快地”就是状语。什么是补语呢?补语就是用来补充说明谓语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等情形的句子成分。如:解放军把 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其中的“落花流水”就是补语。上面说明了六种句子成分。这六种成分,不是每个句子中都有的。作律诗的联语时,出句有哪些成分,对句的对应位置必须是同样的成分。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一联对仗联。其中的“金沙”与“大渡”是江河的名称,在句中作定语,分别修饰主语“水”与“桥”,“拍”与“横”是动词,分别作谓语,“云崖”和“铁索”是名词,与“暖”和“寒”是主谓关系,形容词作谓语。这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结构是相同的,都是“定——主——主——谓”式的结构。这一点很重要,写律诗是必须做到,不能违背的。古人没有现代汉语语法的概念,但在意念上是明白的。</div><div><br></div><div>第五 律诗对仗联出句、对句的节奏要相同</div><div><br></div><div>诗句和文章一样,读起来要有节奏。律诗的对仗联出句和对句的节奏必须一致。如上面举的例子,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的颈联,其节奏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出句、对句的节奏都是“2——2——2——1”,是相同的。这一点也是不能违背的。</div><div><br></div><div>第六 律诗对仗两联结构、节奏要相异</div><div><br></div><div>这一条规则应该在讲律诗结构时讲,但它与对仗有些关联,写律诗作对仗联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在这里也要讲到它。</div><div><br></div><div>律诗的颔联、颈联的结构是不得相同的,这是为了避免节奏的过多重复。因为律诗要求对仗联的出句、对句的结构必须相同,这就是说一联的两句的结构已经是相同的了,如果另一联的结构再相同,那就意味着两联四句的结构是都相同的,其节奏也必然是相同的,一首诗共八句,有四句的结构、节奏是重复的,可以想象那时很烦人的。所以,这两联的结构、节奏是不得相同的。如王禹偁的《村行》的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其中“万籁”“数峰”是数词修饰名词作主语,“有声”“无语”是动宾,“含晚籁”“是动宾“立斜阳”实际是动补语关系,而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动宾。这一联的结构是“主——谓——宾——谓——宾”。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其“棠梨”“荞麦”是名词作定语,修饰“叶”和“花”(当然也可以把“棠梨叶”“荞麦花”看作是一个名词),“叶”和“花”是主语,“落”和“开”是谓语,“胭脂色”和“白雪香”都是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作宾语。诗句的结构是“定——主——谓——宾”,很明显,这两联的结构是不同的。其节奏也是不同的。颔联的节奏是“2——2——1——2”,颈联的节奏是“2——2——2——1”,这两联的节奏也是明显不同的。律诗要求颔联、颈联的结构和节奏不得相同,这一点是容易被忽视的,但又恰恰是万万不可忽视的。</div><div><br></div><div>第七 律诗对仗联要与声律相合,要遵守“三相律”</div><div><br></div><div>“三相律”就是一句诗句内平仄节(以二字为一节,以每节第二字平仄为准)相邻(相间),一联内的两句诗的平仄节要相对(相反),两联之间相邻的两句诗的平仄节要相粘(相同)。这是律诗声律的基本要求。律诗对仗联的平仄要合律,这是声律的要求,更是必须做到的。如崔颢的《行经华阴》的颔联、颈联“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其中“武帝”仄声,“词前云”平声,“欲散”仄声;“仙人”平声,“掌上雨”仄声,“初晴”平声;“河山”平声,“北枕”仄声,“秦关”平声,“险”仄声;“驿路”仄声,“西连”平声,“汉畤”仄声,“平”平声,以上四句,句内平仄声节相邻(相间),每一联的两句诗平仄声节相对,如“仙人”平声对“武帝”仄声,“掌上雨”仄声对“祠前云”平声,“初晴”平声对“欲散”仄声。下一联完全相同,不再赘述。两联之间平仄相粘。“河山”平声粘“仙人”平声,“北枕”仄声粘“掌上”仄声,“秦关”平声粘“雨初”平声,可见颈联的出句与颔联的对句相粘。作律诗,对仗联语是要合于律诗的声律的。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是违律,不能算作是律诗。</div><div><br></div><div>律诗一般不要重字,一联的对句与出句更不得用重字。</div><div><br></div><div>以上概括地讲了关于律诗对仗的七条规则,都是学作律诗时必须严格遵守的。依此写来,就可以写出合于规则的对仗句子了。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写律诗,也就算提高一步了。但要学会写对仗联,还是要多读律诗的对仗联和经典联为好。此外,要增强文字、语言、历史等多方面文化知识的底蕴。</div> <h3>格律诗入门(六)用词</h3><div><br></div><div><br></div><div>律诗用词有两忌,一忌僻,二忌熟。</div><div><br></div><div>如果有大家熟知的,理解的字词,那么就不要用生僻的字词。有位朋友写一句“久居庠序里”,为什么不写成“学校长居久”呢?“庠序”这个词,已经消失了很多年了。</div><div><br></div><div>由这个我又想到,现在已经消失了的事物,就不要在诗里出现了。比如“更漏”,“捣衣”都是写夜的,古代用的非常多的意象,如果没有特定的条件,现在还用就不合适了。</div><div><br></div><div>现代人词汇掌握的不多,用生僻字的现象并不严重,严重的是用词太熟,全是现成的,整个词整个词,整个成语拿来用,结果诗太平白,太直露,形成了“老干体”的一个最大特点。</div><div><br></div><div>比如《中华诗词》2017年第四期第5页,《莫斯科红场雨中瞻仰列宁遗容》</div><div><br></div><div>炮隆十月裂长空,史启新元万世功。</div><div>卷地潮流摧腐朽,漫天风雨忆豪雄。</div><div>山重水复猿声乱,柳暗花明春意浓。</div><div>祭告百年身后事,红旗猎猎地球东。</div><div>第28页《听董明珠讲话有感寄董明珠女士》</div><div><br></div><div>明珠闪耀照中华,爱国情怀感万家。</div><div>壮语豪言惊世俗,兴邦实干重桑麻。</div><div>亲民本色初心在,创业忠诚业绩佳。</div><div>自古英雄多苦难,急流险境浪淘沙。</div><div>不说立意,不说对仗,不说凑韵,遣词用字就不好。</div><div><br></div><div>什么“鸟语花香”“山欢水笑”“改革开放”“国富民强”等等,都是这一类。</div><div><br></div><div>另外,古诗词是雅的艺术,格律诗是雅中之最雅者。我觉得如果词是清雅,曲是谐雅,那诗就是古雅,不可用俗字。我开始写诗,曾经用了一个“屁”字,一位前辈把我好一顿批,以后再不敢用了。至于毛泽东,他是伟人,爱放多少都可以</div> <h3>格律诗入门(七) 拗救</h3><div>我先摘录网上对拗救的表述:</div><div>第三,两句口诀。</div><div>这里要说一说“可平可仄”的规则。有一句俗语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对七言律诗说的,对五言律诗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话的意思是七言诗律句“一三五”字不论平仄,“二四六”字平仄必须严格。五言律句当然是“一三”不论平仄,“二四”必须严格平仄。但是,这话是有条件的。如果不讲条件,这话就是错的。即以仄声结尾的律句“一三五”平仄可以不论,但仄仄脚的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最好还是用平声字。以平声结尾的律句,仄平脚(单平脚)的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字,如用仄声字,则成了拗句,犯孤平,这是律诗的大忌。而平平脚(双平脚)七言的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字,否则犯三平脚,这是律诗的又一个大忌。简言之,仄声结尾的“一三五不论”;平声结尾的不得犯孤平和三平脚。顺便说一下,单句仄声结尾,结尾的字声调以上声、去声、入声交错为好。这说的是“一三五不论”。再来说“二四六分明”。“二四六分明”当然是指七言律诗来说的,对五言律诗来说是“二四分明”。这句口诀的意思,就一般情形来说,“二四六”的平仄是严格的,按照标准的声律格式固定不变的。但有一个特殊句式,(下面有一条要讲到),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也有些变化,所以“二四六分明”也是有条件的,绝对化也是不对的。一般情形,“二四六分明”是正确的。</div><div>第四,一个特殊句式。</div><div>律句除了上面的标准格式和允许变通的以外,还有允许的特殊格式的句式:五言“平平平仄仄”可以改用“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用“仄仄平平仄平仄”。但要注意,用这个特殊句式时,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可平可仄。这个特殊声律句式,常常用在第七句。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的第七句“无人信高洁”,这个句子第三、第四字平仄对调了,“洁”是入声字,在“九屑”部,仄声。杜荀鹤的《山中寡妇》第七句“任是深山更深处”,毛泽东的《送瘟神》(其二)的第七句“借问瘟君欲何往”都是这个特殊句式。</div><div>第五,两种拗救方法。</div><div>律诗的律句还讲究拗救。拗,就是违背正常律句格式;救,就是进行补救。五言:“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就是“拗”,犯了孤平(韵脚的平声不算,只有一个平声);这时必须把第三字改用平声,这就是“救”,这是本句自救。七言亦同,即“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拗,犯了孤平;第五字必须用平声来补救。“仄仄平平仄”,第四字用了仄声,拗;对句第三字必须用平声来“救”,这是对句相救。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吹”救“不”。七言亦同,即“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用了仄声,拗;对句第五字必须用平声来补救。陆游的《夜泊水村》第七句“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有万”“向”拗,“无”即是本句救“向”,又是对句救“有万”。顺便说一句,这种情形,第六字亦是不分明的。</div><div>以上是在网上搜的,大家如果不对照例诗,仔细琢磨,可能会看得云里雾里,我解释一下:</div><div>1、有时一三五要论,有时二四六不论。</div><div>2、七律仄仄平平平仄仄,五律平平平仄仄句式,如果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是特殊句式,不算错。但是七律第三字,五律第一字绝不能是仄。如果仄了,整个句子就成了仄仄仄平仄平仄,或者仄平仄平仄,平仄一字一隔,是比孤平还大的错误。</div><div>3、只有两种情况的拗句可以救,分别用两种方法救,其它的拗句救不成,所以不能拗。</div><div>4、当句救:如果七律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律平平仄仄平,你写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就犯了孤平,绝不能存在这样的句子。怎么办呢?把第五字或第三字改成平,写成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就算救过来了。一首诗里只能救一次孤平,老是犯病老是救,肯定不好。</div><div>5、对句救:如果七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你上头一句写成了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在下一句你可以写成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把对句的第五个字或第三个字,由仄声改成平声作补偿。</div><div>只有这两种拗可以救,其它的无救。</div><div>补充说明一下:</div><div>我的意见是尽量不要拗,因为拗毕竟是不合律,不顺口。拗了再去救,是不得以而为之。就像新衣服破了,打个补丁而已。</div><div>犯孤平,是律诗大忌,应该避免,五律一拗三救,七律三拗五救,也容易,可以用。</div><div>出句拗对句救,一点儿道理都没有。本来拗一句就不顺,第二句又拗了,又不顺,更不合适。但是,如果因为诗意的需要,确实出句拗了,那么对句一定要救,否则,以现在的理论,这首诗就是不合律的,就会被人指责。</div><div>绝对不要因为自己知道如何拗救,就故意的写拗句然后去救,这样大多数时候,只会影响诗的水平。</div><div>只要平仄不合律就是拗,自己又救不了又改不动,怎么办呢?随它,自己喜欢就算了,但是不要拿去参加比赛,会被一票否决的。</div> <h3>格律诗入门(八)结构</h3><div>不管是律还是绝,最标准的结构就是起承转合。</div><div>下面是网上文章,举例说明:</div><div>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div><div>起笔一联只概括大概。</div><div>承笔应点明题意,以开启下文转笔一联。(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联自然衔接,不可松泛。)我国元人杨戬《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div><div>“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杨戬《诗法家数》又说:“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div><div>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例如杜甫的《春望》:</div><div>国破山河在,破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div><div>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div><div>首联、颔联写安史之乱后春城败象,颈联运用进一层转,实仍写安史之乱严重后果尾联结以衰老,通体呼应,和谐一致。</div><div>转笔推开一步,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胸襟开阔,遂成千古名句。尾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文气舒荡,活泼自然,转笔呼应,跌宕有致、珠联璧合。</div><div>反转是从反面着笔,前后对比,产生反差,造成奇趣。如王安石的《示长字君》。</div><div>示长安君</div><div>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div><div>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div><div>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div><div>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div><div>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或回应收束全诗,或拓开一步含不尽之意。</div><div>上面是网上的文章。</div><div>我觉得,以上的结构只是最基本的,也有很多变化。</div><div>中间两联,也有并列关系的,比如《钱塘湖春行》中二联,只是从景转到了人。</div><div>特别是绝句,太短,大多数的起承转合都不明显。&nbsp;只看到了起,然后一路写下来,或者是并列,或者是顺承。比如:</div><div>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div><div>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div><div>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div><div>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div> <h3>格律诗入门(九)题材</h3><div>哪些可以入诗,哪些不能入诗,其实因人而异。我们了解的,往往容易写一些,不了解的,就难以写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能够熟练的驾驭语言等技巧,甚至可以达到无事不可入诗。比如古人,他们的写景抒怀,迎送唱和,题材如浩瀚的大海。聂绀弩,搓草绳,挑粪水,打柴火等等,都可以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诗。</div><div>写诗需要感触。一个对象让自己有了表达的念头,我们就可以构思了,先立意,再用什么意象,把这个对象表现出来,用什么词句,慢慢完成一首诗。自己本来没有想法,别人提示一下,自己也可以往那上面去想,也可以写出诗来。</div><div>我们提倡题材的多样,既可以景,也可以人,也可以事,还可以议。清人以后,议论过多入诗,当然不好,但是,也不是不能用。既可以写实的,还可以写虚的,写某一个概念或一瞬间的意识。</div><div>我写了很多实在的景,物,人,事,但是也写了大量的虚的东西。那么多无题,都是虚的,还有有题的,也是虚的。比如抑郁,栖隐,乘桴,可忆,可待,可哀,今年,羁旅,时宜等等。</div><div>有了这些,我们就会走进一个广阔的诗词世界。</div><div>初学者,最容易陷入一种狭隘的局面,春天就写春,夏天写夏,秋天写秋,冬天写冬,然后是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新年元旦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只写这些,如何出新?自己没有感觉,只能写应时应景的虚假文章,无病呻吟。</div><div>再一个不好的倾向,是意象的概念化。比如上次写茶,我们有的诗就写美丽的少女,漂亮的衣服,唱着茶歌,这不是采茶,这是舞台上的歌舞,我们把她移植到诗里,怎么可能动人?</div><div>在用词那一部分中,我也说过,现实中不存在了的东西,你一般的也不能写在现在的诗里。</div><div>这一段,大家经常出去采风,这是拓宽思路的好办法,古人就有“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说法,可是我们不可能有那样的条件。</div><div>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的人生体验,当然可以。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写别人。同样可以写出真情实感。比如我没有打过工,自然也没有春节回老家的体验,但是,我照样可以写《春节返乡》,因为这符合打工者以及自己这样的中年人的普遍的心理,所以不虚假,不是无病呻吟。</div><div>且惜新春小聚缘,清茶清酒伴清眠。</div><div>人家屋上迎风鸟,老井台旁照月泉。</div><div>半记半消寻旧景,一来一去到中年。</div><div>心无定处随流徙,逆旅城乡两地悬&nbsp;。</div><div>古代文人写思妇,写宫怨,写青楼,他们都是男的,但是都是钻进别人的心里写,因为贴切,所以有很多动人的佳作。</div><div>也就是说,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只要有独特的感触也可以作为写诗的题材。</div> <h3>格律诗入门(十)立意</h3><div>古诗不同于现代诗的一点儿,就是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就算是李商隐的朦胧诗,也有主题,只是不同的人理解的主题有不同而已。</div><div>现代诗,只要写出一种意识,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读者通过阅读,产生某种感觉就可以了,不一定非得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不一定要像教小学生一样,通过什么,表达了什么。</div><div>古体诗主题应该明确而突出,在写作之前作者就应该明确,这首诗表现什么思想和情感,定出基调。是高亢还是沉郁,是清新还是和雅,是喜悦还是忧愁,是批判还是礼赞等等。</div><div>立了意,才可以确定韵,挑选意象,组织语言,确定用什么样的形式,才可以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明白而不直露,深刻而不晦涩,新奇而不怪异,这样的主题才好。别人有同样的想法,但是没有表达出来,而你首先写出来了,这是最打动人心的,所谓共鸣,是最好的,但是,这是多么难啊。诗,古人基本写尽了。</div><div>我手写我心。这是立意的唯一宗旨。</div><div>如果不是写自己的内心的真情实感,别人怎么说自己怎么写,那种诗就没有灵魂。</div><div>下面是我从网上搜的一段文章,大家看看究竟怎么立意:</div><div>诗词作品立意应该遵循的一般原则。</div><div>诗词作品,包括其他文学作品的立意,必须符合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必须倡导先进文化理念和高尚道德情操,倡导公序良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进步等等……</div><div>诗词作品的立意是作者的人格操守的直接反映。</div><div>无论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落魄文人狱中囚徒、起义领袖圣明皇帝,其诗词作品中无不反应其境遇诉求志向决心感怀忧思……诗人只有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表达自己的诉求,否则就会沦落成御用文人政治投机分子,无论其才气多么了得,也终免不了落下千古骂名或者被岁月的长河洗涤殆尽,了无痕迹。我们所传诵的千古名篇中,有多少是才情非凡的状元榜眼探花的作品呢?多数都是落魄之人抒写心意的忧怀之作。甚至很多绝世名篇,都曾经一度被打入禁书的牢笼,但其不朽的生命力,终将放射夺目的光芒。虽然诗人从性格上大多表现出一些浪漫的情怀,但诗人更应该从深层次对社会对人生给予更多理性的思考。所以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必须耐得住寂寞,看淡名利,坚守操守,做大众的代言者和正义的吹鼓手。</div><div>说到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于弘扬主旋律的看法。什么是主旋律?我以为,普世的价值观,即公平正义与民主科学的精神,便&nbsp;是人类最值得弘扬的主旋律!我们歌颂祖国歌颂党,是因为祖国给了我们和平与尊严,党给了我们公平正义的希望,社会给了我们民主科学的氛围。但是假如我们不能得到这些,或者说这些普世价值观被少数败类给破坏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批评声讨呢?这难道不也是为了弘扬主旋律吗?我们歌颂公平正义民主科学是弘扬主旋律,批评斗争反正义反民主反科学的一切人和事,也是为了弘扬正气,所以也同样在弘扬主旋律。如果我们没有公平正义与民主科学的精神,只是唯命是从,做长官意志的传声筒,那么我们就沦为了文痞和政治投机分子,做一些马屁文章,成为人们的笑柄甚至人民公敌!</div><div>让大家见识一下我们当代大才子郭沫若先生的几首应时主旋律作品:</div><div>《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 》</div><div>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div><div>《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1976年10月21日</div><div>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梁</div><div>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div><div>多么大的反差!作品为应时而立意,发出的不是作者自己的声音,不是人民的声音,注定会被时间证明,此人必是投机分子软骨头。</div><div>然而几乎同时期出现的很多普通百姓的诗歌作品,却成为了时代的丰碑。最为典型的,要数《天安门诗抄》中的一些作品,还有早期朦胧派代表作品。</div><div>结束语:</div><div>写了这么零零碎碎的几篇,与大家磋商。不对的地方肯定多多,请批评指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