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札记

吴建华

<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b>  2017年5月我因去江西九江洽谈业务,顺道再次回到了我魂牵梦绕的江西老家-进贤县池溪乡岭里洪源村,那里留存着我对祖辈的眷顾和我童年、青年时代的梦想与足迹。<br></b></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b> 我的爷爷出就出生在那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爷爷在兄弟五个中排行老五,当地人都叫他“老五”。成年后的爷爷曾靠摆渡船为生,一天只能摆一个来回,靠着“一天一渡”,挣点粮食维持生计,可想当时的生活是多么窘迫。<br></b></span></h1><h1><b><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的奶奶娘家在岭西,与池溪乡岭里洪源村相隔不是甚远。奶奶曾经在别人家做童养媳,因不满现状,经人牵线介绍嫁给了我的爷爷。 奶奶嫁过来时,爷爷家里穷的连做饭都只能用缺了半边的破锅。好在奶奶很好强,不甘心继续过穷日子,婚后便督促我爷爷到安徽屯溪向爷爷的四哥学木匠活,学成后就回到了进贤县城大石桥头开了个木匠铺。由于爷爷心灵手巧,做活又很细致用心,做的家具被当时的县太爷相中,其嫁女儿时的全套家具都由我爷爷亲手制作,爷爷因此而出了名。后来爷爷收了八个徒弟,生意日渐红火。有了钱就要置办田地,奶奶便回到洪源村买了一些田地租给农民种,这也为我们家在土改时划成分“手工业兼地主”创造了条件。<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奶奶一生勤奋要强,自己虽没文化却将两个孩子-我的父亲和姑姑培养成了大学生,在当时是很受乡亲、邻里羡慕的。爷爷在我父亲还没成家时就因病去世了,奶奶相信风水,便请了风水先生并按风水先生的指点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将我爷爷遗骸停放在家中一年(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用生石灰放在棺材里吸水消毒去除异味)听说地风俗,没有儿媳妇拖丧不能安葬的,直到我父亲结婚后才将爷爷入土为安。<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尽管文革期间因为家庭出身问题,使我们一家人经历了许多磨难,吃了很多的苦头。但不知是因遗传了祖辈勤奋好强的品格,还是好风水给我们带之的好运,当苦难过去之后我们一家人在工作、事业、生活上总体都还不错。直至现在在洪源那个小地方,我们家还是很被老百姓认可的,祖坟附近挤的满满的“沾光”者,扫墓连个下跪的地方都很困难。<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回到老家,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由我堂哥炉彪引领着前往墓地,拜祭我的祖先。我的堂哥吴炉彪是一个十分聪慧的农民,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但会木匠、石匠、篾匠,还会烧砖瓦窑,修理油榨等有相当技术难度的活,其中做小瓦桶是他拿手绝技,当年一个县城就他一个人会此技艺。因此堂哥被当地老百姓称为能人。目前他已年逾八十,身体日益衰老,但还是坚持住在村里,不愿与已走出去的儿女们同住。我们村里原有300多人,目前只有不到20人住在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此次我在老家的活动大都是由堂哥陪同。</span><br></b></h1><div><span style="font-size: 16px;"><b><br></b></span></div> <h1><b>回乡扫墓首先要先拜祭全村共同的祖先</b></h1> <h1><b>  堂哥吴炉彪带着我们去墓地</b></h1> <h1><b>我们穿过田埂来到小树林</b></h1> <h1><b>湖边是去墓地必经之路</b></h1> <h1><b>山上长满了荆棘,堂哥带着砍刀开路。</b></h1> <h1><b>首先见到的是墓群,把我们家祖坟包围了。</b></h1> <h1><b>到了目的地。</b></h1> <h1><b>开始祭奠,地方特挤。</b></h1> <h1><b>跪拜</b></h1> <h1><b>这些都是来此“沾光者”</b></h1> <h1><b>奶奶去世本应安葬在爷爷西面,但因为“沾光者”抢先占用,奶奶改在了东边。</b></h1> <h1><b>当年爷爷摆渡的地方</b></h1> <h1><b>一个聪慧农民:吴炉彪</b></h1> <h1><b>听说要照相,堂哥专门整理一下头型。</b></h1> <h1><b>夫妇二人合影</b></h1> <h1><b>我和村支书参与合影</b></h1> <h1><b>石榴树,生长在北方,是我父亲从邮政寄去几颗小苗,如今已长大,据说进贤县只有两棵。</b></h1> <h1><b>银杏树,又称为长生树,银杏果对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有好处,是我父亲20年前带去的小苗,如今已成大树。</b></h1> <h1><b>银杏果挂满了枝头。</b></h1> <h1><b>屋后竹林是堂哥亲手栽植的,每年还能收取一些竹笋。</b></h1> <h1><b>听说我要回来,堂哥专程骑摩托到镇上买菜。</b></h1> <h1><b>嫂子忙于摘菜</b></h1> <h1><b>我们的到来,哥嫂一个烧火,一个做菜,忙的不亦乐乎。</b></h1> <h1><b>女儿专程从县城回家帮忙。</b></h1> <h1><b>虽已年逾八十,农活还要自己干。</b></h1> <h1><b>堂哥是一个普通农民缩影,但他给我感觉却多么伟大!</b></h1> <h1><b>生活要继续,路要走下去。</b></h1> <h1><b>小小瓦桶,里面技术含量不低,进贤县只有他一人会做,如今没有人再做小瓦了,这手艺要失传了。</b></h1> <h1><b>修理油榨可是难度很大的技术活,堂哥常去帮别人修油榨。</b></h1> <h1><b>砖瓦窑风光不在,堂哥也老了。</b></h1> <h1><b>木工活精通</b></h1> <h1><b>篾匠活也会</b></h1> <h1><b>农具自己做</b></h1> <h1><b>捕鱼抓虾是水边人的拿手绝技</b></h1> <h1><b>这是一双巧手,现在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这样的人。这双手告诉我们他的辛劳!</b></h1> <h1><b>老井告诉我们这里历史悠久,为了生计人去房空。</b></h1> <h1><b>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来的基本都是老人,他们舍不得离开家乡,坚守着,等待着,期盼着.......</b></h1> <h1><b>堂哥的故事也许只有生长在洪源村这棵百年古树说的清楚,愿他像古树一样健壮,坚守在洪源,等待即将到来的辉煌兴旺!</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