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是五十年前的一个早春,春寒料峭。</h3> <h3>枝头刚刚萌出的新芽,嫩嫩绿绿的透露出那一丝生机。</h3> <h3>1969年3月23日,就是在那个早春的日子里,在上海的军工路码头。</h3> <h3>一张上海至大连的五等舱船票:战斗九号轮006航次69年3月23日下午1:00时启航。</h3> <h3>货船战斗九号轮载着几百名稚嫩的学生,经大连转火车赴北大荒“上山下乡”。</h3> <h3>经过几天的水陆奔波,于28日在茫茫的夜色中来到了当时的黑龙江省德都县永丰农场三分场</h3> <h3>从此,这些来自上海南市区的文建、塘桥、市南、建浦四所中学的139名学生将在这里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第二年的5月来自虹口区的24名69届学生又来到这里,使人数增加到163名,后来又增加1人,使连队的总人数为164人。</h3> <h3>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那是多多少少个晨曦。</h3> <h3>那又是多多少少个晚霞。</h3> <h3>这164个同学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承受了多多少少的艰辛和困苦,也经历了多多少少的欢快和欣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着被称为“屯垦戍边”也好,“战天斗地”也好,“修理地球”也好,“自食其力”也好,“变相劳改”也好的生活过程。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现在虽已经无法重现当时紧张、艰苦、简朴的生活、工作场景,但这一张张微微发黄,略显模糊的照片为我们揭开了这尘封了半个世纪的记忆!</h3> <h3>头道桥,三分场道口的一座水泥建筑。这里有绿树摇曳,有流水孱孱,算得上三分场的一道风景线,用现在的说法那就是‘地标性建筑’,于是大家纷纷在此留影。</h3> <h3>宿舍前的空地也是大家留影的选择之一。</h3> <h3>在这茫茫的黑土地上与自己的伙伴一起留个影,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用现在的说法那就叫作“组合”。</h3> <h3>这是两人组合</h3> <h3>三人组合</h3> <h3>四人组合</h3> <h3>五人组合</h3> <h3>六人组合</h3> <h3>七人组合</h3> <h3>八人组合</h3> <h3>九人组合</h3> <h3>十人组合</h3> <h3>这可是集体组合了</h3> <h3>这是“大团圆”。</h3> <h3>这里还有一种“渐进式”的留影,或可唤作“加盟”。</h3> <h3>那时的“车模”可全是男的。</h3> <h3>这叫车模们集体“拗造型”。</h3> <h3>那时的男神们还喜欢骑着马拍照,以显示其阳刚之气,为了追求效果,往往还喜欢穿一双长统雨靴以假充那锃亮的马靴,用现在的说法那就叫“山寨”。</h3> <h3>同样的套路,如是重演。</h3> <h3>十分珍贵的田间劳动场面的留影。</h3> <h3>这是在晒葵花籽,还是在晾“颗粒肥”有待进一步的考证。</h3> <h3>当时田间休息时的“低头一族”。</h3> <h3>噢!这可是七十年代的“裸照”太时髦了!</h3> <h3>也有文艺生活</h3> <h3>音乐三剑客</h3> <h3>体坛的“蓝球健将”!</h3> <h3>许多的照片其实只是在摆拍,或说“摆波势”,又叫“作秀”。</h3> <h3>“小心”!别睡着了!</h3> <h3>这张好有范!</h3> <h3>接下来是一组分解动作:对刺开始!</h3> <h3>下刺,刺!</h3> <h3>“杀”…………!!!</h3> <h3>看你还招架得住???</h3> <h3>打飞机?</h3> <h3>走,去哪儿看看!</h3> <h3>准备就绪,等待“接头”。</h3> <h3>这里出一道题考考你的眼力:照片中一共有多少“童靴”?17、18、还是19、……?你做对了吗?</h3> <h3>最后出一道题,仍旧考考你的眼力,请在一秒钟内找到画面中隐藏的人。哈哈,你完成了吗?</h3> <h3>思绪在脑海中萦绕,那五十年前的思绪犹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h3> <h3>当那流星划过夜空时,一定会想起这五十年前的点点滴滴…………那被尘封的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