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b> 四海之内,名山荟萃。比之于鼎鼎五岳之属,座落于古永宁(今河南省洛宁县)的嶕峣山,可谓藉藉无名。</b></h1><h1><b> 外界鲜有闻者。如今,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洛宁人,对嶕峣山也知之甚少。笔者少小离家老大还,有眼不识嶕峣山,但我曾就此问诸家乡的不同人士,他们大多茫然以对,不知所指。</b></h1><h1><b> 然而,历史上,嶕峣山曾经声名远播。</b></h1><h1><b> 唐《十道志》载:“广成子往来嶕峣,放逸山谷”。广成子何方神圣?读过《封神演义》的人应该知道,此子乃道家十二金仙之首,法力非凡,曾替天行道,助武王、姜尚吊民伐罪,取殷商而代之。广成上仙就是在嶕峣山上修炼得道的。据说,他的修为已经到了“千二百岁而形不衰”,可以“入无穷之间,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的境界。</b></h1><h1><b> 传说轩辕黄帝曾经二度入嶕峣山问道,向广成子请教“至道之要”。上仙口传秘诀,并授轩辕氏《自然经》一卷,从此,世间万民始得休养生息之术。嶕峣山至今仍有“问道石”遗迹。</b></h1><h1><b>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嶕峣山因仙而名,历代名人雅士,多登临吟咏者。如韩愈、白居易、岑参、元好问、宋濂等,近代如王铎、张论、张鼎延、车云等。</b></h1><h1><b> 真人飞遁去,凭吊一悲歌。</b></h1><h1><b> 孤岭云霞上,双崤岁月多。</b></h1><h1><b> 春花迷至洞,秋影渡银波。</b></h1><h1><b> 惆怅仙迹去,空山长薜萝。</b></h1><h1><b> 清名士张琯这首题《嶕峣仙迹》的诗,散发着一丝消极的意味。我禁不住疑问:如此仙山胜迹,为何会随着时间的波流而声名式微,以至于“养在深闺人未识”呢?</b></h1><h1><b> 嶕峣山身处河洛文化的大氛围中,但处地永宁,历史上分属“秦头韩尾”,近有华山、嵩岳之掩肩,又临洛河、洛邑之避摭,在炫晔的河洛文化光焰下,嶕峣山关于神仙的传说,也难免相映失色。</b></h1><h1><b> 答案亦或在此?</b></h1><h1><b> 无论如何,有关嶕峣山的神话传说,毕竟给人不着边际的意味,而倘若能从传说中剥离出一些历史的蛛丝马迹,无疑更具有说服力。和嶕峣山“轩辕问道”的传说一样,从其脚下悠然流过万古的洛河之水,同样浮现着许多耐人寻味的传说故事,如:灵龟负书,禹王则之制《洪范》、《九筹》;仓颉造字,开书契记叙之先河;伶伦制管,始定律吕,等。人们在追寻这些远古传说的时候,更迫切于探求故事中历史的真实性信息。</b></h1><h1><b> “嶕峣”意谓“高耸”。现实中的嶕峣山,平野突起,孤峰高耸,确有些名副其实了。嶕峣山的风景也是美丽的。我到那里的时候,正值三月小阳春,阳光下,金灿灿的黄花锦缎般铺满原野,山腰间桃李竞放,粉白艳红,灿若云霞。据说,旬日之后,满山的槐花也将开放,届时花动四方,香飘十里,蜂飞蝶舞,十分热闹。寻径而上,一路松柏掩映,荆棘牵绊,偶然间,会冷不丁跳出几枝调皮的连翘,让人眼前一亮。山顶绿草如茵,乱石错列,松涛灌耳;纵目远眺,阡陌交通,姹紫嫣红,一派美妙的丹青画卷。倘为赏景悦情而来,此行不虚,但那些所谓的道踪仙迹,却支离破碎,几无寻处,让人惆怅而难意满。</b></h1><h1><b> 比较鲜明的感受是,嶕峣山仿佛一位在沧桑中兀立了无数岁月的老人,对四野重复变幻的景色,已经毫不在意,它微阖双目,似乎在努力整理着一些来自遥远的记忆。当它即将离开你的视线,而你蓦然回首的时候,嶕峣山浓缩成了一朵寂寞的莲花。</b></h1><h1><b> 据说,近在咫尺的嶕峣山,平日里人迹罕至。</b></h1><h1><b> 一天,我坐在电脑前,有意无意间将“嶕峣山” 词条输入了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结果让我訇然一惊。</b></h1><h1><b> 原来,围绕着寂寞的嶕峣山,竟然上演了多少幕振荡中国历史的悲喜剧——</b></h1><h1><b> 商周的天空应该是蔚蓝的。但在一个阴霾的日子里,一个名叫姬昌的来自西鄙的贵族,正在嶕峣山的僻野里体察民情,忽然间风雨大作,这个麻衣蓑笠的人,慌不迭的将身体佝缩到岩崖下躲避。后来,这个人成了历史上的周文王,人们感恩戴德地把那爿山崖称之为“文王风雨台”。再后来,还是这位富有平民意识,能将政策惠及鳏寡孤独,使殷商天下三分有其二的周文王,在经历了“羑里之厄”后,为了讨好殷商王朝,掩饰吞并九洲的霸心,竟将这片洛西膏腴之地,连同他的人民,一起贡献给了殷纣王。</b></h1><h1><b> 春秋经历了一个乱云飞渡的漫长时期。雄才大略的秦穆公,虽有与邻国永结秦晋之好的魄力和愿望,却为了扩张国势,最终无视用五张公羊皮赎来的谋士百里溪等人的泣血劝谏,执意发动了那场令他痛悔不已的肴之战,致使无数三秦子弟魂落异乡,直到三年后,伐晋大捷,才在嶕峣山下的故战场,为当年的冤魂堆土立坟。</b></h1><h1><b> 被王莽军追赶而落魄山中的刘秀,饥肠辘辘,靠农妇的玉米黄汤疗饥果腹,最终得以复国。</b></h1><h1><b> 魏武曹公恶南道之险,挥鞭驱卒,开拓北道,打开了车不方轨的丝绸之路瓶颈,重现了驼队穿梭,车辚马啸,商贾竞行的繁荣景象。</b></h1><h1><b> 人神共愤的隋炀帝,被旧臣弑杀后,却在唐太宗的仁义招牌下,从嶕峣山锦阳川觅得一处安静的栖魂之所。</b></h1><h1><b> ……</b></h1><h1><b> 血雨腥风,不一而足。多少历史竟然躲藏在了嶕峣山的背后。</b></h1><h1><b> 毫无疑问,今天的嶕峣山要传达给人们的,已不仅仅是关于神仙的传说,它是永恒的历史见证。</b></h1><h1><b> 嶕峣山阅尽沧桑,在现实的风雨中无悲无喜,寂寞如莲。这,不正是它道法自然的仙风道骨吗?</b></h1><h1><b> 我忽然想起了那句歌词:“让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抛下……”</b></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特邀互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