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敢和别人活得不一样

容哥🇨🇳

<h3><br /></h3><h3>我要反驳身边的亲戚好友,我并非是挑三拣四眼光高,我只是清楚自己想寻找什么样的人,这辈子那么短,一晃就过去了,总得找个有趣的人相伴,不然怎么凑合我都觉得是孤独终老,那岂不如一个人一身轻松来得自在。所以呢,找个志趣相投患难与共的人相守一生是才有意思的,不苟且,不投降。我有选择的权利,为什么要妥协?等待虽苦,后悔更甚!</h3><h3><br /></h3> <h3>至少现在我还是不会改变我的标准:我崇拜他像英雄,他疼爱我像小孩子。因为我也会在和他逛街时我会忍不住看婚纱,经过珠宝店会盯着橱窗看,看到蛋糕都会想到婚礼。感情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不是曾有多少人追我,而是有个人告诉你我,他希望余生能和我相伴。求婚对于女人的意义之大,远非男人可以理解,我认为求婚是对一个女人最隆重的赞美,比婚礼要重要得多,所以我才愿意等。</h3> <h3>因为我始终害怕,自己会变成一个俗气的人,然后被迫和同样俗气的人混在一起,然后匆忙的过完平凡的一生。</h3><h3>因为每向上爬一点,就会甩掉一些人,甩掉一些苟且和不希望出现的可能的不美好,甩掉那些原本就不应该出现在我们身边,原本就不应该让他们感觉自己也有机会的人啊。</h3><h3>我最害怕的那种情况,就是明知道那个人配不上自己,但是却没有能力离开他去找到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h3><h3>因为自己不够强大,所以只能委屈着和不喜欢的人过着不喜欢的日子,因为自己无法自由选择,所以只能接受这种毫不受尊重的劣质的追求。</h3><h3>那太可怕了,我可能永远都接受不了。</h3> <h3>如果说林徽因的智商很高,那么她的情商则可以说是天下无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情场,林徽因的爱情智慧,值得后世女子顶礼膜拜。有这么一个桥段:有一天,诗人徐志摩收到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电报,一个女子向他款款倾诉自己在美国的孤单苦闷,并梨花带雨地说只有他的来电,才能让自己感到安慰。大诗人欣喜若狂,一颗心猫抓似的。第二天一早,就冲到邮局,要把自己熬夜写下的情意绵绵的文字,发到遥远的美人手中。</h3><h3>经办人看了内容,面露惊愕:"今天在你之前,已经有四个人给这位密斯林发去电报了。"诗人抢过名单,全是熟人,遂一一对质,没奈何,人家都收到了同样内容的来信。</h3><h3>没错,这位为了排解寂寞,同时向五位男士copy了一模一样的情书的女子,正是年仅20岁的林徽因。</h3> <h3>单看了这么一段,难免会对这位林美人生出腹诽,认定钱钟书的《猫》里那个李太太分明就是林徽因,兴趣在于随意指使她那些男朋友,"好像变戏法的人,有本领或抛或接,两只手同时分顾到七八只在空中的碟子"。</h3><h3>这也让我想起了,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里的一个故事:一位武士犯了重罪,由王后处理,王后让他回答一个问题,答对了,就不砍他的头。问题是:"什么是女人最大的心愿?"结果,那个武士给出了答案"有人爱她!"经过所有贵妇人的讨论,一致认为说出了心声,武士因此保住了头颅。</h3><h3>可见,希望有人爱是女人共同的心愿,那么,希望有很多人爱是不是女人共同的心愿呢?林徽因一生争强好胜,感情方面亦喜欢被人众星捧月,正如《我们太太的客厅》所说:"我们太太"只有一个女朋友,且黑且矮胖,以便陪衬出"我们太太"的白皙、苗条。为了不让别的女人抢去男人对她的注意力,这样的小心思或许也是有的。</h3><h3>为了虚荣心,而向每个男人发出邀请,是虚荣女子的通常伎俩。但,并不是每个女人都有本领或抛或接,两只手同时分顾到七八只在空中的碟子。这一切,林徽因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h3> <h3>1920年4月,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情窦初开的林徽因像所有的闺阁少女一样,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h3><h3>诗人激情洋溢,写下一首首这样的情诗。</h3><h3>少女的心弦被拨动了,但依据林徽因的性格,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是挥散不去的。</h3><h3>据说,当时她回了一封信:"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选择。你不能对两个女人都不负责任。"</h3><h3>当时的徐志摩,24岁,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第二个孩子正怀在妻子张幼仪的腹中。然而,爱情令人发疯,写诗的人就更添几分疯魔,一心追求爱、自由和美的徐志摩在接到林徽因的回信后简直疯狂了。</h3><h3>冰火两重天,说的就是诗人的感情。他对林徽因有多么热情似火,对张幼仪就有多么冷酷无情。他二话不说,直接找到张幼仪就要离婚。张幼仪惴惴不安地告诉徐志摩,她怀孕了,而正陷入疯狂中的徐志摩为了方便离婚,甚至逼着妻子打胎,在妻子生产后不久,又逼迫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因此成为中国离婚第一人。</h3><h3>可是,现实粉碎了徐志摩的梦想,命运对他,正如同他对张幼仪一样无情和冷漠。</h3><h3>徐志摩疯魔了,林徽因却冷静下来。她经过深入的思索,决定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而且是与徐志摩不辞而别。</h3><h3>当徐志摩兴高采烈地拿着离婚协议书来找林徽因的时候,却已是人去楼空。林徽因对于这段感情的"快、狠、准"的处理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她在少女时期就已经与众不同的、早萌的智慧的闪光</h3> <h3><br /></h3><h3>大多少女,跟随感情的懵懂的指引,一意孤行,不惜跟全世界的人作对。美其名曰是为了自由,为了爱情。当年龄渐长,就会慢慢体会,长辈反对的事情,自然有他们身后几十年的沧桑变化做底子,未必没有道理。可惜的是,当她们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已经是年华老去,在感情的路途上耗费了大量时光。</h3><h3>无疑,林徽因的眼光是超前的。或许她只是出于虚荣,那封要求离婚的信,也只是为了试一试自己的魅力。又或许,她真的爱上了徐志摩,但是当她看到他不顾妻儿死活,真的离婚后,她又恐惧了。再或许,连她自己都说不清楚原因,只是冥冥中觉得徐志摩这个人不可靠。总之,关键时刻,理智告诉她,踏实稳重的梁思成才是真正适合陪她一生的伴侣。</h3> <h3>林徽因年轻时也在选择,最终也一生如自己所愿。我们年少时候的爱情,结局可能会不尽人意。就好比那个很喜欢的人、那段感情,最终成了我们人生旅途中来去匆匆的转机站,不论停留了多久,我们还是离去坐了另一趟航班。</h3><h3>可是在</h3><h3>对于有婚姻需求的人来说,人生最重要的决定是跟谁结婚,选择一个人,不仅仅是戒指互换约一大群人吃一顿饭,而是你选择了余生活下来的方式,无数的忠告都没用,你还是要一步一个跟头的修行。</h3><h3>但愿你每一步都走的踏实有力。</h3><h3>放弃只需一秒钟,坚持却需要一生。 </h3><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我是朱容 我说 你还年轻 别凑合 </b></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