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母亲节,其实是个美国节。</p><p class="ql-block"> 严格说来,今天你们祝来祝去的,既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母亲节,也不是欧洲人的母亲节,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的节。</p><p class="ql-block"> 母亲节的传统起源于古希腊。但古希腊的母亲节并不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而是在1月8日这天,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瑞亚致敬。到古罗马时,这些活动的规模就变得更大,庆祝盛况往往持续达三天之久。当然,古时人们对女神的崇拜只不过是一种迷信,它同今天人们对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p> <h3>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的母亲节同样不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而是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h3><div> 世界上许多国家有母亲节,许多国家的母亲节也不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div><div> 挪威:母亲节定于2月的第二个星期天。</div><div> 阿根廷:则在10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庆祝母亲节。</div><div> 黎巴嫩:在春天的第一天庆祝母亲节。</div><div> 南非:母亲节则定于5月的第一个星期天。</div><div> 埃及: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是母亲节。</div><div> 法国:每年5月29日是法国的母亲节。</div><div> 泰国:每年的8月12日是母亲节。</div> <h3> 啥叫文化霸权?文化输出?美国人的母亲节就是个极好的例子,原本是美国人自己过的一个节,却随着美国经济、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而步出美国,走向世界。</h3><div> 美国的母亲节是怎么来的呢?那是在1876年,美国还在悲悼南北战争的死者。安娜·查维斯夫人在礼拜堂讲授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讲到战役中捐躯的英雄故事后,她进行祈祷时说:“但愿在某处、某时,会有人创立一个母亲节,纪念和赞扬美国与全世界的母亲。”</div> <h3> 美国的母亲节首先是在中国港澳台地区流行起来,随后后才进入大陆。20世纪80年代,母亲节逐渐被中国内地的民众所接受。从1988年开始,中国南方的广州等一些城市开始举办母亲节的庆祝活动。</h3> <h3> 一个原汁原味的美国节,竟然登堂入,被我们中国人所接受,而且接受得理所当然:谁让中国没有母亲节呢?</h3><div>是啊,我们中国的文化比美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人何等聪明,创立了那么多的节,为什么不设一个母亲节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中国古人是多么重视孝道。</div><div> </div> <h3> 中国古代社会由六行、六德、六艺这几个基本价值观构成。六德既指、义、忠、智、信、圣、仁。仁对应“子”、就是为人子、通俗来讲就是,你作为一个父母的孩子应该配有言行作为,既我们所说的孝道。</h3><div> 中国古人非常尊重父母,《弟子规》对子女的言行进行了规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子女在父母以及长辈面前不可大声说话、直呼其名,父母、长辈吩咐你坐、你才可以坐。在父母、长辈面前不可有大的动作。</div> <h3>的确,中国古代并没有特别为女性设定什么节日。但在非常讲究礼法的那个时代,对子女来说,每一天都是母亲节,哪一天都得孝敬父母,尽孝道,只要在家,天天都要给父母请安,等于天天都是母亲节父亲节,搞个母亲节出来,那不是画蛇添足嘛!</h3> <p class="ql-block">美国的母亲节长驱直入,不能说是一件坏事,但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当今社会,不肖子孙越来越多,才让美国的母亲节钻了空子----人们,尤其是商人,发现可以好好利用美国的这个节日,一方面提醒人们不要忘了自己的母亲,另一个方面促进了销售,何乐而不为!</p> <h3> 中国各地口语中,母亲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包括妈、妈妈、妈咪或阿妈,阿家妈。有些地区子女(特别是古代)对母亲的称呼是娘、阿娘或娘亲。还有阿母、老妈子(粤语,北方话“老妈子”是指中年或老年女仆)、老母等称呼,满语称额娘。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有家母、家慈,称已去世的母亲为先妣,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是令堂或令寿堂。</h3> <h3>要特别注意的是,有时候父亲或母亲的丈夫(继父)也会用儿女对母亲的称呼(妈妈或孩子他妈)代表他的妻子。 子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其母亲的称呼也有所不同。幼儿及少儿时期,子女通常用一些较亲切的称呼,如妈妈等。青年之后,称呼通常为妈等。而另一些称呼,如妈咪、娘、额娘等,可见于大多年龄阶段。</h3><div> 在古代中国的汉族皇族中,皇后所出的皇子和公主称母亲为母后,嫔御所出的子女需认皇后为嫡母,称皇后为母后,称生母为母妃,皇子、亲王的子女亦称母亲为母妃。清代的皇子和公主则称母后作皇额娘。</div> <h3>咱们中国的一夫多妻家庭中,父亲的正妻相对于庶出子女而言是嫡母,庶出子女称嫡母为“大妈”、“大娘”。父亲的妾相对于正室或其他妾所生的子女而言是庶母,子女会把庶母称为“小妈”、“X妈”(X为在妻妾中的排行)、“阿姨”、“姨娘”等,“阿姨”、“姨娘”的称呼则是源于一些地区对母亲妹妹的称呼。</h3><div> 是不是很复杂?外国人学中文,光一个“娘”就会被搞得晕头转向,蒙圈了。</div> <p class="ql-block"> “妈妈”这种叫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有人说“妈妈”外来词,是新文化运动之后与英文相结合,“妈妈”才有了今天这个意思。</p><p class="ql-block"> “妈妈”是母亲的口语,是天下最神圣的称呼。“妈” 从造字上看,妈是形声字,从女,马声。本义是称呼母亲,重读仍为原义。母亲,简称母,是一种亲属关系的称谓,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的百科词典《广雅·释亲》这样解释:“妈,母也。”《康熙字典》的解释:“俗读若马,平声。称母曰妈。”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妈”的叫法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就代表“母亲”。</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历史长河中,“妈妈”这个词的含义经过多次变化,但必须强调的是,“妈妈”不是外来词,人类的各种语言中,MAMA的发音总是用来称呼母亲的,因为这是人学会的第一个音节。在上古汉语中“母”也发ma音。</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教子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而教女尤为重要。有贤女,方才会有贤妇贤母。无论如何,母亲之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许许多多被后世尊崇的好母亲。</p><p class="ql-block"> 岳母刺字: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妈妈,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励子从戎,把“精忠报国”4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孟母三迁:孟母乃孟子之母仉(zhang三声)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3岁丧父,靠妈妈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等教子佳话。</p> <p class="ql-block">"有母如此,儿子焉能不伟大</p><p class="ql-block"> 倡导母亲节,无外乎提醒子女们对母亲多一份孝心。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流传至今: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p> <h3> 美国人的母亲节,被过出了中国风格和中国味道。从昨天起,微信群和朋友圈就被各种对母亲的祝福刷爆了。对母亲的祝福本应直接说给母亲,发群里做什么呢?提醒各位宗亲朋友孝敬父母?对很多人来说,提醒是没有用的。还是从我做起,真正把母亲放在心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h3> <p class="ql-block">三迁故事传古今</p><p class="ql-block">励子培儿不辞辛</p><p class="ql-block">相夫持家担重任</p><p class="ql-block">孝敬公婆福后馨</p><p class="ql-block">德泽光辉千秋照</p><p class="ql-block">寸草春晖永铭心</p><p class="ql-block">浩荡慈恩比珍宝</p><p class="ql-block">人间母爱最纯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