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海----从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一)

昆仑草

<h3>  地中海地处亚、欧、非三大洲之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地中海沿岸多种文明,被称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公元前3000年,伟大的埃及文明发端于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其范围从地中海东部广阔的三角洲地区一直延伸到克里特岛、希腊和意大利南部。正是在这片三角形海域上,埃及文明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以及腓尼基文明在公元前的二十多个世纪里繁荣发展。他们相互通商,自由贸易,触角甚至延伸到意大利半岛及周围岛屿、北非沿岸和地中海西部,最远到达西班牙。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地中海沿岸多种文明——大希腊文明、伊特鲁里亚文明以及罗马文明,他们相互碰撞、交融,为人类社会发展、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h3>  意大利,是地中海沿岸的重要国家之一,其撒丁岛和西西里岛就坐落于地中海中,是地中海多种文明的汇集地。中国和意大利都是文明古国,两国人民均为各自古老的文明感到自豪,彼此相互欣赏和借鉴。</h3><h3>&nbsp; &nbsp; &nbsp; &nbsp;湖北省博物馆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河北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共同引进"文明之海——从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展览,<span style="font-size: 16px;">汇集了意大利</span>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庞贝考古博物馆、罗马国家考古博物馆、塔兰托考古博物馆、巴勒莫考古博物馆、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等十余家博物馆的500余件藏品,包括大理石雕塑、青铜器、陶器、金银器等,其中不少是首次出境展出。此次展览从地域划分、文明延续的角度,逐次向我们展示地中海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h3><h3><br /></h3><h3>展览分为八个单元</h3><h3>1、地中海的历史和神话</h3><h3>2、埃及人:法老的辉煌&nbsp;</h3><h3>3、地中海航线沿途的古文明:迈锡尼、塞浦路斯与腓尼基</h3><h3>4、希腊人</h3><h3>5、大希腊地区的文明</h3><h3>6、伊特鲁里亚文明</h3><h3>7、罗马时代</h3><h3>8、蛮族之主和拜占庭皇帝</h3><h3>&nbsp; &nbsp; &nbsp; &nbsp;主要展示了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7世纪,这1000多年以来地中海文明的黄金时代。</h3><h3>展览时间:2017年3月21日——5月22日</h3><h3>展览地点:湖北省博物馆综合馆临展厅</h3><h3>合作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河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 、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庞贝考古博物馆、罗马国家考古博物馆、塔兰托考古博物馆、巴勒莫考古博物馆、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等十余家意大利国立博物馆</h3><h3><br /></h3><h3>&nbsp; &nbsp; &nbsp; &nbsp;本篇为展览的第一、二、三部分。篇中所用图片均由作者拍摄于展览现场。本篇仅供学习交流,不当之处请各位指正。</h3><h3>&nbsp; &nbsp; &nbsp; &nbsp;在此,特别感谢湖北省博物馆优秀志愿者王红云老师的精彩讲解。</h3><h3>&nbsp; &nbsp; &nbsp; &nbsp;</h3><h3>  </h3> <h3>&nbsp; &nbsp; &nbsp; &nbsp;走进湖北省博物馆综合馆大厅,就看见左边这个醒目的具有欧式特色的四个女像柱子。王红云老师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文明之海……从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特展展厅。</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在进入展厅之前,我们跟随王老师先来欣赏一下欧式建筑,了解这些建筑遗迹背后的传说和故事。</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在古埃及,这些女像柱被称作"少女",后来希腊人给她们起了另一个名字——卡利亚提德斯。这个名字来自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一座叫做卡利埃的城邦,那里有阿耳忒弥斯(女月神、狩猎女神)崇拜和"阿耳忒弥斯庆典节",卡利亚提德斯就是该女神殿的女祭司,或"阿耳忒弥斯节"上跳圈舞的妇女总称。据古代希腊旅行家保萨尼亚斯(公元前2世纪)记载,每年的阿耳忒弥斯·卡利亚提斯节期间,妇女们都头顶盛有鲜芦苇的篮筐舞蹈,好像她们自己就是舞动着的芦苇。</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卡利亚提德斯少女柱正面细部,可以看到少女纤细匀称优美的颈部。</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卡利亚提德斯少女柱背面细部,浓密的头发编成粗壮却美丽的发辫垂于脑后。</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卡利亚提德斯少女柱侧面细部。纤细的颈部和粗壮的发辫构成的不规则却敦实的承重面。</h3><h3>&nbsp; &nbsp; &nbsp; &nbsp; 看了这个,我们不得不佩服古老的西方人在建筑设计中将力学、美学和社会学的完美结合。</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门厅的四根柱子源自于伊瑞克提翁神庙。走过四根少女柱进入展览的前厅,位于右侧的墙面就是伊瑞克提翁神庙的大型图片。</h3><h3>&nbsp; &nbsp; &nbsp; &nbsp; 伊瑞克提翁神庙是雅典卫城的著名建筑之一,本为放置八圣徒遗骨的石殿,传说这里是雅典娜女神和海神波塞东为争做雅典保护神而斗智的地方。</h3><h3>&nbsp; &nbsp; &nbsp; &nbsp;伊瑞克提翁神庙位于埃雷赫修神庙的南面的一块凹凸不平的高地上,建于公元前421年~前405年之间,是雅典卫城建筑中爱奥尼亚样式的典型代表。它是培里克里斯制订的重建卫城计划中最后完成的一座重要建筑,设计非常精巧。</h3><h3>&nbsp; &nbsp; &nbsp; &nbsp;伊瑞克提翁神庙有三个神殿,分别供奉希腊的主神宙斯、海神波塞冬、铁匠之神赫菲斯托斯,分别有两条别具特色的柱廊把它们连接起来。北方廊柱的天花板和地板上都有方行孔,据说是被波塞冬的三叉戟刺破的。</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如今,这座神殿以六尊女像柱闻名。这六位少女身着多利安式单侧开边长筒裙,披着折叠披风,发型典雅大方,一条粗辫子分成两股垂在身后,几缕厚厚的卷发披在胸前。她们头顶圆形篮子,而胳膊和手持的物品都已遗失,从罗马奥古斯都广场和哈德良别宫的女像柱复制品推测,她们一只手撂起长裙一角,另一只手或拿着献祭用的浅碗。尽管她们的高度和体型相同,装扮和发型也类似,但她们的容貌、站姿、发质都不尽相同。左边的三位重心在右脚,右边的三位重心在左脚,每位都向前抬起一条腿,似翩翩起舞。她们面向"大型泛雅典人节"的圣道,就象加入到全体雅典人参加的大游行之中。女像柱下方是雅典老国王科克洛普斯的墓地,而六位少女手持祭酒浅碗,证明她们就是祭酒者,在向雅典国王献祭并表达敬意。</h3><h3>&nbsp; &nbsp; &nbsp; &nbsp;人们在卫城上看到的这六尊女像柱都是复制品。为了长久地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原件都保存在博物馆里。其中的五尊陈列在雅典新卫城博物馆,而第六尊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她是于1801年被厄尔金勋爵搬运走的。卡利亚提德斯女像柱被安置在雅典新卫城博物馆的中心。</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前厅的左侧墙面是帕耳特农神庙大型图片。</h3><h3>&nbsp; &nbsp; &nbsp; &nbsp;在希腊首都雅典卫城的古城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岗上,耸峙着一座巍峨的长方形建筑物,这就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全希腊最大的、雅典卫城主体建筑——帕耳特农神庙(意为贞女的),为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而建。设计者是卡利克拉忒斯和伊克诺斯。这座神庙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庙顶已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剥蚀严重,但从巍然屹立的柱廊中,还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h3><h3>&nbsp; &nbsp; &nbsp; &nbsp;帕耳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此庙不仅规模最宏伟,坐落在卫城中央最高处,庙内还存放一尊由斐狄阿斯(又译菲狄亚斯)亲手制作的黄金象牙镶嵌的雅典娜女神像。它从公元前447年开始兴建,9年后大庙封顶,又用6年之后各项雕刻也告完成。帕耳特农神庙的正式启用是在公元前438年,借着盛大的帕那太耐节奉献给雅典娜。帕那太耐节是雅典人的重要节日,在节日期间,常常举行体育竞技、歌舞活动和穿过全城直至神庙的巡行。巡行活动中最有特色的是:一件由雅典城少女织成的羊毛长袍被挂在一只船的主桅杆上,船被抬在牛车上,这样缓缓移向神庙,羊毛长袍最后被奉献给雅典娜。接着进行的是祭祀活动,献给女神的牺牲是牛或羊。牲口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它必须强壮、健康,没有伤口更没有缺陷。在出土的众多陶器上有许多祭神的场面,惟一奇怪的是宰杀牲口的场景总是被省略。牺牲品身上的骨头和肥肉被堆在祭坛上烧,重要的是从这里升起的烟必须升到神像上方,这样神才能充分享用祭品。这种祭神方式显然很特别,据传说是普罗米修斯发明的,在分割牺牲品之后,他诱使宙斯选择骨头和油肉那一部分,将精肉留给人类。</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帕耳特农神庙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腊国宝"之称,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5世纪中叶,神庙被改为基督教堂,雅典娜神像被移去。1458年土耳其人占领雅典后将神庙改为清真寺。1687年威尼斯人与土耳其人作战时,炮火击中了神庙内的一个火药库,炸毁了神庙的中部。1801-1803年,英国贵族埃尔金勋爵将大部分残留的雕刻运走,损失最为严重。许多原属神庙的古物,现散落在不列颠博物馆、卢浮宫、哥本哈根等地。19世纪下半叶,曾对神庙进行过部分修复,但已无法恢复原貌,现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h3> <h3>从宙斯头颅里诞生的雅典娜</h3><h3>&nbsp; &nbsp; &nbsp; &nbsp;依据赫西俄德《神谱》和伪阿波罗多洛斯《书藏》所述:在提坦之战结束后,宙斯成为了主宰,他先娶了墨提斯为妻,而在这之前墨提斯曾通过种种变化避免他的追求,但宙斯最终得到了墨提斯。然而在她怀孕的时候,因为盖亚曾预言,在她生下所怀的女儿之后将生下一个儿子,成为神人之王。由于惧怕这事的发生,所以宙斯把她吞进了肚里。等到产期时,宙斯得了严重的头痛症,普罗米修斯或赫淮斯托斯,用斧子劈开宙斯的头颅,于是雅典娜全身武装的从头颅里跳了出来,落在特里同的河畔(或特里托尼斯湖畔)。墨提斯仍留在宙斯腹中,为宙斯出谋划策。</h3><h3> <br /></h3><h3>雅典守护神</h3><h3>&nbsp; &nbsp; &nbsp; &nbsp;依据伪阿波罗多洛斯《书藏》所述:雅典娜成为雅典的守护神的传说和女神与波塞冬之间的争斗有关。当雅典首次由一个腓尼基人建成时,波塞冬与雅典娜竞争为之命名的荣耀。最后达成协议;能为人类提供最有用东西的人将成为该城的守护神。波塞冬用他的三叉戟敲打地面变出了一匹战马。而雅典娜则变出了一棵橄榄树——和平与富裕的象征。因战马被认为是代表战争与悲伤,因此雅典就以女神的名字命名。女神很快将该城纳入她的保护之中。这就是在雅典的卫城上还残存着的古希腊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崇拜雅典娜女神的帕耳特农神庙的来历。</h3> <h3>&nbsp; &nbsp; &nbsp; &nbsp;狄奥尼索斯剧场。 最早是向酒神祈祷的地方。也许是哲学家的论坛或者是祭拜神灵的人们休息的场地。 现在最标志性的宣传就是,由于特殊设计的地下管道通往每一个坐席下方,在任何地方都能听清楚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在每座神庙附近都会有一个剧场,这些剧场也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对艺术的热爱。</h3> <h3>穿过柱子构建的廊道将进入展厅。</h3><h3>欧式建筑的柱子有:多立克柱,爱奥尼克柱,科林斯柱和复合柱。这个展厅廊道所用的就是爱奥尼克柱。</h3> <h3>&nbsp; &nbsp; &nbsp; &nbsp;爱奥尼克柱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克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h3><h3>&nbsp; &nbsp; &nbsp; &nbsp;爱奥尼克柱式起源于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小亚细亚西南海岸和岛屿,上面住着超爱奥尼亚方言的希腊人。爱奥尼克柱式在前5世纪传入希腊大陆。第一个爱奥尼风格的大神庙,是建筑师罗伊科斯(Rhoikos)设计,于前570年至前560年间建于萨摩斯岛的赫拉神庙,仅仅存在了10年即被地震摧毁。</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共有的文化记忆及遗产,使地中海成为了这一地区的文明载体。然而,在交通运输工具落后的古代世界,地中海最初并非作为一个统一而共通的文化意象而存在,不同族群相对独立地生活在分散的区域内。地中海文明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渴望扩张商贸活动的腓尼基人与希腊人推进了地中海文明的交融。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800年,为了寻找制作青铜的原料,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海域建立了密集的商业殖民点,统治了这一时期的地中海贸易。大约自公元前8世纪始,地中海海域内的交流日益频繁。希腊文明的影响力开始在地中海地区不可阻挡地散播开来,公元前4世纪,伴随着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统一东地中海,地中海区域内的民众开始更主动地接纳希腊文化。地中海历史上唯一一次政治统一由罗马帝国完成。公元3世纪初,罗马帝国版图的范围达到最大,地中海成为了罗马帝国名副其实的"内海",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深刻地影响着地中海世界。</h3><h3><br /></h3><h3></h3><h3></h3><h3><br /></h3><h3></h3> <h3>《地中海世界地图》</h3> <h3><b>第一单元:地中海的历史和神话</b></h3><h3>&nbsp; &nbsp; &nbsp; &nbsp;在展览现场,我们首先进入了横跨地中海的海上航行:著名的伊斯基亚岛双耳喷口杯、已知的最古老的海难场景、小船模型,代表了古埃及的整个故事。而精美的陶器、雕像则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媒介,其描绘的图案主要来自古代神话,它表现了特洛伊战争以及其它海洋神话中的英雄。</h3> <h3>航海之舟</h3><h3>&nbsp; &nbsp; &nbsp; &nbsp;考古学家在围绕第勒尼安海域周围的数个地点发现了许多陶或青铜船模型。这些文物充满神圣和象征意义,通常在伊特鲁利亚的坟墓和撒丁的圣殿中被发现。它们也许是用于照明的灯具,但却让人联想到地中海民族参与远途海上贸易的场景。</h3> <h3>船模型</h3><h3>埃及中王国时期</h3><h3>长24厘米;高(包括桅横杆)17.6厘米</h3><h3>木</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船头插着一根桅横杆,并连接着船舵和吊杆。船上有九名坐着的桨手和一位躺在床上的女性。这类船模型通常放置于坟墓,以模仿死者沿尼罗河前往阿比多斯神殿向冥王欧西里斯的朝圣之旅。&nbsp;</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所有人的发式和形象都是统一的规规矩矩的模样,这从艺术角度显示出古埃及皇权时代的约束和管理。</h3> <h3>欧西里斯(Osiris),另译名俄塞里斯, 大地之神盖布(男)与天神努特(女)[1]的第一个儿子。&nbsp;是埃及最重要的九大神明"九神"(Great Ennead) 之一。他生前是一个开明的国王,死后是地界主宰和死亡判官。他还是复活、降雨和植物之神, 被称为"丰饶之神"。他是文明的赐予者,冥界之王,执行人死后是否可得到永生的审判。他与其姐妹伊西斯结为夫妇将埃及引向繁荣的伟大法老。被自己的弟弟赛特嫉妒。并在一次酒宴上,被弟弟用阴谋害死。</h3><h3>&nbsp; &nbsp; &nbsp; &nbsp;</h3><h3>&nbsp; &nbsp; &nbsp; &nbsp;欧西里斯为一个留着胡须、手持曲柄杖、连枷及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权杖、头戴王冠的绿色木乃伊。他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色王冠,王冠周围插满了红色羽毛。他的皮肤为绿色,代表着植物——他在做国王时教会了埃及人耕作。</h3><h3><br /></h3><h3>埃及神话中,阿比多斯是奥西里斯神祇肉体的埋葬处。</h3><h3><br /></h3> <h3>撒丁船模型Sardinian Model of Ship </h3><h3>公元前750年——公元前725年</h3><h3>最长20.4厘米;最宽7厘米;高6.8厘米</h3><h3>青铜</h3><h3>出土于波普洛尼亚(Populonia),里波斯蒂廖拉的瓜迪奥拉(Ripostiglio della Guardiola)</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船模型有一个吊环和一个兽首。</h3> <h3>撒丁船模型</h3><h3>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25年</h3><h3>长18厘米;最宽6厘米;最高23.2厘米(包括公羊桅杆)</h3><h3>青铜</h3><h3>出土于维图罗尼亚(Vetulonia)、勒佩利切(Le Pellicce)、奇尔科罗德尔的特纳维勒(Circolo delle Tre Navicelle)</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船头是牛头的形状;桅杆顶部有两个相对的公羊。</h3> <h3>船模型Model of Ship </h3><h3>公元前7世纪</h3><h3>首尾26厘米</h3><h3>布凯罗黑陶</h3><h3>出土于奥尔维耶托(Orvieto)</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 <h3>船模型Model of Ship </h3><h3>公元前7世纪</h3><h3>首尾长26厘米</h3><h3>陶</h3><h3>出土于比森齐奥(Bisenzio)</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在船模型的两端,一端是风格化的兽首和灰皿,另一端是两个盛液体葬礼祭品或焚香颗粒的钵。</h3> <h3>神灵和海怪</h3><h3>&nbsp; &nbsp; &nbsp; &nbsp;古希腊人不仅是航海专家,还是被大海包围的民族。古希腊的许多神话都反映了对大海的迷恋。尽管海神波塞冬通常被描述为具有人类的特征,他的儿子特里同也是半人半鱼模样,但神话故事里充满了神秘的海洋生物。其中一些海洋生物无疑是恶魔,例如斯库拉,对任何穿越其所控制海峡(很可能是卡拉布里亚和西西里之间的海峡)的船员,她都进行恐吓。其他较为温顺的生物,如海妖涅瑞伊得斯和那伊阿得,都具有美丽年轻女性的外貌。</h3> <h3>宙斯雕像Statuette of Zeus</h3><h3>罗马帝国时期</h3><h3>高71厘米</h3><h3>大理石</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宙斯是众神的父亲。雕像按传统肖像模样雕刻,成站立姿势,头发蓬松,胡子浓密。</h3> <h3>赫拉雕像Statuette of Hera</h3><h3>公元前5世纪</h3><h3>高55厘米</h3><h3>大理石</h3><h3>出土于帕埃斯图姆(Paestum)的赫拉神殿</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赫拉是宙斯的妻子。雕像中,赫拉坐在高背王座上,身着华贵的长袍,头戴高耸的王冠。高背王座是皇家的象征。女神手上拿着她的象征物:右手是奠酒的酒碗,左手是石榴。</h3> <h3>  赫拉是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是克洛诺斯和瑞娅的长女,主神宙斯的姐姐和妻子,主管婚姻和家庭,被尊称为"神后"。她是战神阿瑞斯、火神赫准斯托斯、青春女神赫柏和生产女神狄斯科尔狄娅的母亲。她在奥林匹斯山的地位仅次于她的丈夫——宙斯,高傲的智慧女神雅典娜也要服从赫拉的旨意。</h3><h3>  在奥林匹斯山永生的众神中,赫拉是天后,她梳着美丽的头发,分享着她丈夫的权力。她往往以战服的装束出现,手持钢刀,头戴镶有花叶的冠冕,威风凛凛。随侍她左右的是季节女神奥雅丝,社交女神卡莉丝和彩虹女神伊里斯。赫拉贞洁而贤能,掌管婚姻和家庭,罗马人称她为"使婴儿见到日光"的女神,是忠贞妻子的形象,是妇女的保护神。</h3><h3>  她的罗马名字是朱诺(Juno),她是宙斯的姐姐,在宙斯取统治权后成为宙斯妻子,与宙斯结合生下战神阿瑞斯(Ares)、火与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Hephaestus)和青春女神赫拍(Hebe)。赫拉是掌管婚姻的女神,是生育及婚姻的保护者,她代表女性的美德和尊严。赫拉生性善妒,对于宙斯婚后的外遇很不满,常利用很多手段打击丈夫的情妇和他的私生子。她曾经将宙斯的情妇卡利斯忒和她的儿子变成熊,在赫拉克勒斯出生时阻碍他,之后又令他发疯,杀死妻儿,因而要完成十二项劳动赎罪。</h3> <h3>阿芙洛狄特雕像Statuette of Aphrodite </h3><h3>公元1——2世纪</h3><h3>高33.8厘米</h3><h3>青铜</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nbsp;关于阿芙洛狄忒最有名的爱情故事莫过于她和美男子厄尼多斯的一段情史。传说厄尼多斯是凡间最为俊秀的男人,阿芙洛狄忒对他可谓是一见钟情,可惜厄尼多斯只知道在林中打猎,对爱情根本没有兴趣,这令单相思的阿芙洛狄忒不禁暗自神伤。后来这件事被小丘比特知道了,为了帮助自己的母亲,丘比特向厄尼多斯射了一箭,于是厄尼多斯和阿芙洛狄忒马上陷入了热恋当中。事后阿芙洛狄忒知道是丘比特在暗中帮忙,她感到格外伤心,要求丘比特立即解除魔法,因为她认为这样强迫的爱情是不会长久的。当厄尼多斯恢复原样并得知真相之后,看着面前的阿芙洛狄忒,厄尼多斯禁不住为她的美丽而惊叹,他跪在地上,亲吻着阿芙洛狄忒的双手,说道:&quot;啊!你是我的女神!看到你,我心中能够深深地感觉到爱情的甜蜜!为了你,我愿意放弃一切!&quot;于是,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就了一段神与凡人的爱情故事。</h3> <h3>雅典娜雕像Statuette of Athena </h3><h3>罗马帝国时期</h3><h3>高13.5厘米</h3><h3>大理石</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雅典娜是宙斯的女儿,智慧女神。雕像中,雅典娜成站立姿势,头戴阿提肯头盔,左肩膀挎着埃癸斯神盾。</h3> <h3>狄俄尼索斯头像Head of Dionysus</h3><h3>大理石</h3><h3>罗马帝国时代</h3><h3>出土于泰阿诺</h3><h3>泰亚诺西堤邱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br /></h3><h3>&nbsp; &nbsp; &nbsp; &nbsp;狄俄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与古罗马人信奉的巴克斯相对应。狄俄尼索斯是古希腊色雷斯人信奉的葡萄酒之神,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以布施欢乐与慈爱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他推动了古代社会的文明并确立了法则,维护着世界的和平。此外,他还护佑着希腊的农业与戏剧文化。在奥林匹亚圣山的传说中他是宙斯与塞墨勒之子,又有说是宙斯与珀耳塞福涅之子。古希腊人对酒神的祭祀是秘密宗教仪式之一,类似对于狄蜜特与泊瑟芬的厄琉西斯秘仪。在色雷斯人的仪式中,帕身着狐狸皮,据说是象征新生。而专属酒神的狄俄尼索斯狂欢仪式是最秘密的宗教仪式。</h3> <h3>赫尔墨斯像Herma of Hermes</h3><h3>大理石</h3><h3>出土于安迪卡加普亚</h3><h3>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赫尔墨斯是希腊神话中后期的神。宙斯和阿特拉斯的女儿迈亚所生。是希腊神话中的商业之神、旅者之神,主要为众神的使者、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宙斯与阿特拉斯之女迈亚的儿子,罗马又称墨丘利。出生在阿耳卡狄亚的一个山洞里,最早是阿耳卡狄亚的神。奥林匹斯统一后,他成为畜牧之神,是宙斯的传旨者和信使。他也被视为行路者的保护神、商人的庇护神、雄辩之神。传说他发明了尺、数和字母。他聪明狡猾,又被视为欺骗之术的创造者,他把诈骗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他还是七弦琴的发明者,是希腊各种竞技比赛的庇护神。后来他又与古埃及的智慧神托特混为一体,被认为是魔法的庇护者,他的魔杖可使神与人入睡,也可使他们从梦中苏醒过来。</h3> <h3>阿波罗头像Head of Apollo&nbsp;</h3><h3>青铜</h3><h3>帝国时出水于萨勒诺</h3><h3>萨勒诺省立考古博物馆</h3><h3><br /></h3><h3>&nbsp; &nbsp; &nbsp; &nbsp;1930年12月从萨勒诺海湾的水里发现的阿波罗头像,这座神态逼真、看似完好的青铜雕塑竟然是一座大型雕像的"遗物"。看这个头像浓密的头发塑造的栩栩如生,应采用失蜡法浇铸制造。</h3><h3>&nbsp; &nbsp; &nbsp; &nbsp;意大利诗人朱塞培·翁加雷蒂曾描述了阿波罗头像被发现的情景:"当夜幕完全降临时,捕捞凤尾鱼的渔民与渔船都返回了港口。有一晚,当他们往回拖拽渔网时,其中一个渔网包着一颗阿波罗的头像。它被一只充满皱纹的手举起,为血红色晚霞带来新生……"<br /></h3><h3>&nbsp; &nbsp; &nbsp; &nbsp;馆长大叔很遗憾,应是当一座靠近海边的建筑倒塌时,这座青铜雕像一起落入了水中。"遗憾的是,该雕像的身体尚未被发现。"对于艺术,遗憾也是完美,这是一件意大利国宝级文物,它的出境需要意大利高层专门批文。</h3><h3>&nbsp; &nbsp; &nbsp; &nbsp; 阿波罗为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是众神之王宙斯与黑袍女神勒托之子,狩猎神阿尔忒弥斯之弟。阿波罗又被称作福珀斯·阿波罗,而福珀斯意思是"光明"或"光辉灿烂"。他主管光明、预言、医药、畜牧、音乐等,是人类文明的保护神、光明之神、预言之神、迁徙和航海者的保护神、医神以及消灾弥难之神。阿波罗是所有男神之中最英俊的一个,他快乐、聪明、拥有着阳光般的气质,在许多艺术家的诗与画中被视为光明、畜牧和音乐之神。</h3><h3>&nbsp; &nbsp; &nbsp; &nbsp;阿波罗是一个精力充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容貌英俊,散发着芳香且略微飘起的长发垂在肩上。前额宽阔,显得精明、坚定、安详、端庄和自豪。深深的带些忧郁的眼睛,稍带厚重气息又略带稚气的嘴唇,那挺拔的鼻梁牵引着两颊,给人留下一种除了高雅和粗俗以外,莫可名状的某种纯洁野性的印象……人们通常用天鹅、鹰、狼和知了作为献给他的祭品。</h3><h3>&nbsp; &nbsp; &nbsp; &nbsp; 集才华与美貌为一身的完美的阿波罗,在艺术家的雕塑创造中有一双深沉忧郁的眼神,从中体现出人性的本质中所具有的所有完美之中所伴随的付出及压力。</h3> <h3>骑着海豚的涅瑞伊得斯小雕像Figurine of a Nereid on a Dolphin </h3><h3>希腊化时期</h3><h3>高10.6厘米,宽8.8厘米</h3><h3>青铜</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涅瑞伊得斯是海妖,是海神涅柔斯(Nereus)的女儿,象征着大海的变幻莫测。</h3><h3><br /></h3><h3>&nbsp; &nbsp; &nbsp; &nbsp;涅瑞伊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海洋女神。它们是有着蓝色头发的海之宁芙,涅柔斯和多里斯的五十个女儿。他们一家都居住在地中海,同波塞冬做伴,并乐于帮助同风暴作斗争的古代水手。她们之中最有名的是忒提斯,是珀琉斯的妻子和阿喀琉斯的母亲;以及安菲特里忒(有时也被归入水仙女),是海神波塞冬的妻子,常被称为海后。</h3> <h3>海神和海豚的小雕像Figurine of Neptune with a Dolphin </h3><h3>公元前2世纪</h3><h3>高7.6厘米,最宽5.3厘米</h3><h3>青铜</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nbsp;海神波塞冬统治着所有海洋、内陆水域以及其中的生物。小雕像为海神波塞冬,他的右手握着一只海豚。</h3> <h3>&nbsp; &nbsp; &nbsp; &nbsp;特里同是古希腊神话中海之信使,海王波塞冬和海后安非特里忒(Amphitrite)的儿子。他一般被表现为一个人鱼的形象,上半身是人型但带着一条鱼的尾巴。就像父亲一样,他也带着三叉戟,不过他特有的附属物是一个海螺壳,用来当作号角以扬起海浪。当他用力吹响这只海螺的时候,就像一只凶猛的野兽所发出的咆哮,连具有神力的巨人都为之动容。</h3><h3>&nbsp; &nbsp; &nbsp; &nbsp;根据赫西俄德的《神谱》,特里同和他的父母住在大海深处的金殿内;而阿尔戈英雄记中他居住在利比亚的海边,当阿尔戈号驶上小叙尔特斯(Lesser Syrtes)的海岸后,船员们将船带到了特里同尼斯湖(Tritonis),当地的神抵抵特里同指引他们驶人了地中海。</h3> <h3>特里同造型骨灰瓮Cinerary Urn with Triton </h3><h3>公元前2世纪</h3><h3>高69厘米,长108厘米,宽38.5厘米</h3><h3>雪花石膏</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 <h3>丘比特裸像和海怪的装饰屋瓦Antefix with Putti and Sea Monsters &nbsp;<br /></h3><h3></h3><h3>公元前2世纪</h3><h3>高27.5厘米,宽分别为44厘米、57厘米、38厘米</h3><h3>赤陶</h3><h3>出土于博尔塞纳(Bolsena)</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本件装饰着骑着蛇尾海怪的躶体丘比特(putti),它代表着海洋世界的求爱场景。</h3> <h3>特洛伊战争中的众神和英雄</h3><h3>&nbsp; &nbsp; &nbsp; &nbsp;在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是指阿开亚人(希腊人)对特洛伊人发动的战争。特洛伊战争的直接起因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勾引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的妻子海伦,并将其带回特洛伊。特洛伊战争是希腊神话中最重要的事件,主要见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而《伊利亚特》也仅仅讲述了战争中的一个片段。特洛伊战争的原因是雅典娜、赫拉和阿芙洛狄特的争吵。宙斯将冲突女神的金苹果给了帕里斯,让其评判谁是最美的女神,帕里斯选择了阿芙洛狄特。为了报答帕里斯,阿芙洛狄特使海伦爱上帕里斯。为了报复特洛伊人,迈锡尼之王阿伽门农率领希腊诸城邦的英雄远渡重洋围攻特洛伊长达十年。最后希腊人使用木马计攻入特洛伊,屠杀了全城人,引起众神的愤怒,许多英雄在归家途中或归家后横死。罗马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特洛伊逃出的埃涅阿斯。</h3> <h3>双耳喷口杯Krater</h3><h3>公元前530年——公元前520年</h3><h3>高47厘米;直径55厘米</h3><h3>阿提卡陶,黑绘</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出土于奥尔维耶托Orvieto</h3><h3>&nbsp; &nbsp; &nbsp; &nbsp;&nbsp;正面描绘了为争夺一具死尸的决斗。该图案让人想起了为争夺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的尸体进行的搏斗——他是阿喀琉斯(Achilles)的朋友,被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Hector)杀死于特洛伊战争中。</h3> <h3>双耳喷口杯Krater</h3><h3>公元前460年——公元前450年</h3><h3>高47厘米;直径55厘米</h3><h3>阿提卡陶,黑绘</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出土于奥尔维耶托Orvieto</h3><h3>&nbsp; &nbsp; &nbsp; &nbsp;正面描绘了农业之神德墨忒尔女神正在教特里普托勒摩斯耕种,让他在人间传播。。</h3><h3>&nbsp; &nbsp; &nbsp; &nbsp;德墨忒尔(Demeter)是希腊神话中司掌农业的谷物女神,亦被称为丰收女神,为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她是第二代众神之王与众神之王后克洛诺斯与瑞亚的女儿,赫拉、哈得斯、波塞冬和宙斯的姐姐,后与宙斯生下了冥后珀耳塞福涅,与伊阿西翁生下了普卢托斯(财富之神)和菲洛墨洛斯,与波塞冬生神马阿里翁。</h3> <h3>双耳喷口杯Krater </h3><h3>公元前530年——公元前520年</h3><h3>高34厘米</h3><h3>阿提卡陶,黑绘</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正面描绘的是乘坐战车前往战场的勇士</h3> <h3>安法拉罐Amphora </h3><h3>公元前530年——公元前520年</h3><h3>高40厘米</h3><h3>阿提卡陶,黑绘</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正面描绘的是战斗前穿戴盔甲的勇士</h3> <h3>安法拉罐Amphora</h3><h3>公元前530年——公元前520年</h3><h3>高40厘米</h3><h3>阿提卡陶,黑绘</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正面描绘的是前往战场的勇士</h3> <h3>安法拉罐Amphora </h3><h3>公元前530年——公元前520年</h3><h3>高36厘米,最大直径24.5厘米</h3><h3>阿提卡陶,黑绘</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本件正面描绘的是乘坐四马二轮战车前往战场的勇士。</h3> <h3>(左)安法拉罐Amphora </h3><h3>公元前530年——公元前520年</h3><h3>高33厘米</h3><h3>阿提卡陶,黑绘</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正面描绘的是乘坐战车前往战场的勇士。</h3><h3><br /></h3><h3>(右)奥伊诺克伊罐Oinochoe</h3><h3>公元前6世纪</h3><h3>阿提卡陶,黑绘</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奥伊诺克伊罐是宴饮场合的重要陶器,是将酒从酒缸倒入杯中的容器(酒壶)。罐的正面描绘的是在一具死尸旁进行的决斗场景。这一场景使人联想起在阿喀琉斯为挚友帕特洛克罗斯与赫克托耳发生的决斗,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耳杀死于特洛伊战场。</h3><h3><br /></h3> <h3>彩绘带盖安法拉罐Amphora with Lid </h3><h3>公元前530年</h3><h3>高54厘米;带盖高62厘米</h3><h3>阿提卡陶,黑绘</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外壁绘有希腊诸神。宙斯坐在王座上,两边站着四位神,唯一能从其带翼的拖鞋和节杖辨认出的神灵是赫耳墨斯。</h3> <h3>埃涅阿斯的逃亡</h3><h3>&nbsp; &nbsp; &nbsp; &nbsp;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埃涅阿斯是特洛伊的英雄。他是特洛伊王子安喀塞斯(Anchises)和阿芙洛狄特(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之子。他的父亲和特洛伊老王普里阿摩斯(Priam)是堂兄弟。埃涅阿斯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曾经出场,不过只有到了罗马人那里,埃涅阿斯才受到充分重视,尤其是在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埃涅阿斯逃离特洛伊来到意大利,建立城邦。他是罗马创建者罗慕路斯(Romulus)和雷穆(Remus)的祖先,是第一位罗马英雄。</h3> <h3>安法拉罐Amphora</h3><h3>公元前530年——公元前520年</h3><h3>阿提卡陶,黑绘</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埃涅阿斯在阿芙洛狄特的引导下,身背着老父亲安喀塞斯,与他年轻的儿子阿斯卡尼俄斯一起逃离特洛伊火海。</h3> <h3>安法拉罐:是一种高且带有双耳的罐子,用于贮物或贮酒。其表面绘画的题材大多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和荷马史诗中的情节,在这些画面中人们既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对神祇的信奉和对人神合一的敬仰,也能体会到在吟游诗人在口中叙述历史的真实情节。</h3> <h3>奥德修斯的远航</h3><h3>&nbsp; &nbsp; &nbsp; &nbsp;奥德修斯是希腊伊萨卡(Ithaca)国王,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主人公,同时也是《伊利亚特》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德修斯以其智慧、狡诈出名。《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在从特洛伊返回的途中迷失路途,在外漂流了十年,历经种种磨难后,在神的帮助下,回到了伊萨卡,与妻子佩涅洛佩(Penelope)、儿子式勤玛科斯(Telemachus)团聚,重登王位。</h3> <h3>陶酒坛Oenochoe </h3><h3>公元前530年——公元前520年</h3><h3>高24厘米</h3><h3>阿提卡陶,黑绘</h3><h3>出土于蓬得卡尼亚诺(Pontecagnano)墓群第4774号墓</h3><h3>蓬泰卡尼亚诺考古博物馆藏</h3><h3>图案描绘的是奥德修斯紧抓着一只绵羊的下侧,逃离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Polyphemus)洞穴。</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在荷马的史诗《奥德赛》故事中,经历过特洛伊十年鏖战的英雄奥德修斯于回家途中登陆独眼巨人聚居的西西里岛。他带著十二个希腊人为了寻找补给来到一个巨大的洞穴,那里正是波吕斐摩斯的巢穴。</h3><h3>&nbsp; &nbsp; &nbsp; &nbsp;波吕斐摩斯回洞后发现了奥德修斯一伙,立刻用巨石封堵了洞口,并随后残暴地摔死和吞食了其中几人。奥德修斯悲痛万分之下想到了一个逃走的计划,他把没有勾兑的烈性葡萄酒给波吕斐摩斯喝,并告诉他自己的名字叫"没有人"。乘著巨人醉酒熟睡,奥德修斯带著剩下的人把巨人用作武器的橄榄树桩削尖磨锐,然后几人一起举著插入了巨人的独眼。盲目的巨人大声痛呼,希望岛上其他的巨人来帮忙,但他呼喊的"没有人攻击我"只被当成了玩笑,因而没人前来。</h3><h3>&nbsp; &nbsp; &nbsp; &nbsp;第二天,巨人和往常一样把他洞里圈养的大羊放出洞外吃草,在洞口他一一摸著羊的脊背,防止奥德修斯等人骑羊逃走,但奥德修斯和他的手下还是藏在羊的肚子下面安全逃出。回到船上的奥德修斯大声嘲笑波吕斐摩斯"没有人没有伤害你,伤你的是奥德修斯",这一傲慢举动为他招来后来的不幸。波吕斐摩斯向他的父亲波塞冬祈祷,要求报复奥德修斯,波塞冬唤起巨浪和大风,将奥德修斯的船吹离了回家的航线,后面遭遇了更多艰险。</h3><h3>&nbsp; &nbsp; &nbsp; &nbsp;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一卷第264行中出现的人名,指住在奥林波斯山附近的拉皮泰人部落的首领。后文中"甚至消灭了那些住在山洞里的马人"指的就是在波吕斐摩斯的婚礼上众英雄与马人的战斗。</h3> <h3>骨灰瓮</h3><h3>Case for Cinerary Urn</h3><h3>雪花石膏</h3><h3>公元前2世纪</h3><h3>出土于马蒂诺阿伊科利(S.Martino ai Colli)</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骨灰瓮正面描绘的是奥德修斯被捆绑在自己船的桅杆上。在塞壬(Siren)的歌声中,他处于癫狂状态。塞壬来源自古老的希腊神话传说,在神话中的她被塑造成一名人面鸟身的海妖,飞翔在大海上,拥有天籁般的歌喉,常用歌声诱惑过路的航海者而使航船触礁沉没,船员则成为塞壬的腹中餐。</h3><h3> <br /></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在古代地中海,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希腊人、腓尼基人等民族开始在地中海进行贸易等活动,而与此同时古埃及人并不热衷于向地中海发展。原因很简单,古埃及人已经在尼罗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文明,因此地中海在其地缘政治中是无足轻重的。但随着文明发展的持续,特别是随着贸易交流的不断扩展,古埃及为控制通往安纳托利亚半岛的陆路通道和叙利亚海域,才将目光转向地中海。因此拥有独特文明的古埃及人也自然而然地对地中海各族人民产生了深刻而又独特影响。</h3> <h3>第二单元:埃及人:法老的辉煌</h3><h3>&nbsp; &nbsp; &nbsp; 尼罗河孕育的古埃及文明是构成地中海文明的重要篇章。一度统一而强盛的古埃及王国拥有独特的生死观和信仰传统。对伊希斯、荷鲁斯等神明的信仰崇拜,是古埃及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精神投射。古埃及人视死亡为新生的起点,渴望生命不朽并最终获得永生,这一部分展出的夏勃梯、卡诺皮克罐等皆是这一观念的现实注脚。</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在埃及,社会稳定、政治集权和对安然之死的追求(来世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是这些因素促成了大型墓葬纪念物和木乃伊的保存方式的产生,有学者称其为&quot;墓葬文化&quot;。强大的政治结构和谨慎的墓葬安排之间的联系在中国文明中也存在,尽管二者在具体的宗教信仰方面差别很大。</h3><h3>&nbsp; &nbsp; &nbsp; &nbsp;在古埃及独特的生死观和信仰传统中对伊希斯、荷鲁斯等神明的信仰崇拜,可以看做是古埃及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精神投射。这种信仰可以从法老的陪葬品中很好的体现出来。荷鲁斯是古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伊希斯是荷鲁斯的母亲,是古埃及万神庙中最受人欢迎的女神,以她的魔力和治愈疾病的力量而闻名。</h3> <h3>赫巴墓碑Heba Stele </h3><h3>古埃及中王国时代第二中间期</h3><h3>高53厘米,宽31厘米</h3><h3>彩绘石灰岩</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墓碑为门形,顶部雕刻着波状花边纹饰。在墓碑中部分,已故女孩赫巴被绘制了两次,并由两名站在祭品前的女性陪伴着。图案上方的铭文是典型的"献祭文",而死者亲属的姓名则雕刻在下方。修建该墓碑的目的在于保证灵魂来世生活所需的物品。</h3> <h3></h3><h3>&nbsp; &nbsp; &nbsp; &nbsp;与我们中国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传统观念不同,古埃及人对于尸体的处理方式显得很独特,比如他们会将尸体的内脏取出,处理后放入容器内保存,这种用于保存死者内脏的容器称为卡诺皮克罐,与石棺以及其他葬礼用品一起摆放在墓室里,一般是以石灰石或陶制成的平底罐形,颈部稍宽,以塞子封口。从新王朝时期开始,封口的塞子就做成了代表荷鲁斯四个儿子相应的人和动物形象。分别是:人形守护神伊姆塞特,保护肝;狒狒模样的神哈匹,保护肺;鹰头模样的神凯伯塞努夫,保护肠;豺狼头模样的神多姆泰夫,保护胃,在古埃及墓穴中,多姆泰夫的陶偶像放在东面。在将尸体制成木乃伊的过程中,肺、肝、胃和肠都会被移除,分别保存在这四个罐中。</h3> <h3>编织托盘Tray In Vegetable Fibre </h3><h3>古埃及新王国时期</h3><h3>直径35厘米</h3><h3>植物纤维和皮革</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托盘制作采用典型的古埃及工艺:从物品中间开始进行螺旋型编织。皮革的每边都被缠绕缝合。托盘上绘有红黑相间的几何装饰图案。</h3> <h3>1、荷鲁斯之眼形护身符Amulet in the Shape of an Udjat Eye </h3><h3>古埃及</h3><h3>长3.8厘米</h3><h3>彩陶</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nbsp;护身符的造型为鹰神荷鲁斯之眼,意味着"完整、无损"。</h3><h3><br /></h3><h3>2、喜神贝斯护身符Amulet Representing Bes</h3><h3>彩陶</h3><h3>古埃及晚王朝时</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h3><h3></h3><h3>&nbsp; &nbsp; &nbsp; &nbsp;护身符表现的是喜神贝斯,他是新生婴儿的保护者,他有着一张鬼脸,粗粗的眉毛,浓密的胡子,面部凶恶,以驱赶恶灵。头上有四片羽毛。贝斯神特别具有保护女性和孩子的能力,并且与舞蹈、快乐和音乐有关。</h3><h3><br /></h3><h3>3、纸草花式柱形护身符Amulet in the Shape of a Wadj Column </h3><h3>古埃及</h3><h3>高5.5厘米</h3><h3>彩陶</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h3><h3>护身符为纸草花式柱形。它的寓意是"再次变绿"。</h3><h3><br /></h3><h3>&nbsp; &nbsp; &nbsp; &nbsp;北方的下埃及以纸莎草为图腾崇拜。睡莲和纸草花分别是上、下埃及的国花,合并后定睡莲为国花。 埃及国家博物馆门前把睡莲和纸草花种植在一起,寓意埃及的永远统一。纸莎草是埃及人在从中国学到造纸之前所用的书写载体。</h3><h3><br /></h3><h3>4、画有守护神的饰片Small Plaque with Tutelary Deity </h3><h3>古埃及晚王朝时期</h3><h3>高6.4厘米</h3><h3>彩陶</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奈佐利收藏,1824年入藏</h3><h3>&nbsp; &nbsp; &nbsp; &nbsp;饰片上描绘有豺头多姆泰夫(Duamutef)的图案,他是荷鲁斯的四个儿子之一。饰板上有两个洞,表明该物品用于缝在干尸护罩上。该物品原为一套四件,其余三件已遗失。</h3><h3><br /></h3><h3>5、绘有守护神的饰片Small Plaque with Tutelary Deity </h3><h3>古埃及晚王朝时期</h3><h3>高8.3厘米、8.2厘米、8.3厘米</h3><h3>彩陶</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法国-托斯卡纳探险队,1828-1829年入藏</h3><h3>三块饰板分别描绘了荷鲁斯四个儿子中的三个儿子,他们负责保护死者的内脏。他们被描绘成干尸模样,分别是人头(艾谢特Amset)、狒狒头(哈比Hapi)和鹰头(杜米特夫Qebehsenuf)。饰板顶部和底部的洞表明,这些饰板用于缝在干尸护罩上。本套饰板的第四块已经遗失。</h3> <h3>荷鲁斯之眼</h3><h3>来源一</h3><h3>&nbsp; &nbsp; &nbsp; &nbsp;它的来历与荷鲁斯神为父报仇有关。奥西里斯与伊西斯之子荷鲁斯长大成人后,在与杀父仇人塞特神的搏斗中,荷鲁斯的左眼被塞特夺走了。他的眼睛可非同寻常,因为他的左眼代表的是月亮,右眼代表的是太阳。左眼被夺走了,月亮神孔斯自然要出手相助。在一个月圆之时,荷鲁斯在月亮神的帮助下,经过殊死搏斗,终于打败了塞特,将左眼夺回。后来,荷鲁斯将这只失而复得的眼睛献给了父亲、冥神奥西里斯。再后来,荷鲁斯之眼就成为辨别善恶、捍卫健康与幸福的护身符。这是一种拥有非凡魔力的护身符,尤其是真正的,来自埃及神界的护身符。为古埃及人最常用做避邪的护身符。</h3><h3> <br /></h3><h3>来源二</h3><h3>&nbsp; &nbsp; &nbsp; &nbsp;还有一种说法是,荷鲁斯在与赛特的战斗中杀死母亲伊西斯(后来伊西斯凭借神力复活),太阳神要求众神追回荷鲁斯惩罚他,众神中赛特先找到侄子荷鲁斯,并挖出了荷鲁斯左眼,由于荷鲁斯左眼代表月亮,所以月亮的光芒黯淡下来,但是塞特却说自己并未找到荷鲁斯,众神之中只有抚养过荷鲁斯的女神哈托尔没有放弃寻找,当女神哈托尔找到荷鲁斯,并以羊乳治好荷鲁斯左眼之伤,后在和赛特战斗中,荷鲁斯取回左眼,将其献给父亲,保护父亲冥神奥西里斯在黑暗的冥界不受伤害。</h3><h3><br /></h3><h3> <br /></h3> <h3>6、陶耳特女神之护身符Amulet Representing Taweret</h3><h3> </h3><h3> </h3><h3>古埃及</h3><h3>高5.7厘米</h3><h3>彩陶</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法国-托斯卡纳探险队,1828-1829年编号460</h3><h3>&nbsp; &nbsp; &nbsp; &nbsp;&nbsp;护身符表现的是陶耳特女神,自古王国时期起就是家族繁衍、孕妇和产妇的保护神,并广受尊崇。塔沃里特女神以手撑像形符号Ω、呈站立分娩姿态的河马首、鳄鱼尾、狮子后腿的神秘怪兽形象出现。</h3><h3><br /></h3><h3>7、伊希斯哺乳喂养荷鲁斯护身符Amulet Representing Isis Breastfeeding</h3><h3>古埃及</h3><h3>高6.2厘米</h3><h3>彩陶</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法国-托斯卡纳探险队,1828-1829年入藏</h3><h3>&nbsp; &nbsp; &nbsp; &nbsp;护身符表现的是伊希斯女神坐在王座之上,用母乳喂养其膝上的荷鲁斯。她头戴日轮和牛角王冠。伊西斯是古埃及宗教信仰中的一位女神,对她的崇拜传遍了整个希腊-罗马世界。她被敬奉为理想的母亲和妻子、自然和魔法的守护神。她是奴隶、罪人、手工业者和受压迫者的朋友,她也听取富人、少女、贵族和统治者的祷告。伊西斯经常被描述为是鹰头战神荷鲁斯的母亲和保护者(尽管某些传说讲荷鲁斯的母亲是哈托尔),也被称作亡灵和幼童的保护神。</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在古埃及,人们将这种圣甲虫作为图腾之物,当法老死去时,他的心脏就会被切出来,换上一块缀满圣甲虫的石头。有学者认为,古代埃及人给国王制造木乃伊并把他们埋葬在金字塔里的传统,就是仿效把圣甲虫的幼虫埋在粪球中的习惯而来的。正如甲虫从粪便之中长出新的生命来,埃及人也相信,他们的法老也会从埋在地下的茧中获得新生。</h3><h3>&nbsp; &nbsp; &nbsp; &nbsp;圣甲虫是古埃及的叫法,其实它的学名是蜣螂,如果各位还不知道,那它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叫做屎壳郎,都一样是屎壳郎,地位差距相当大啊。</h3><h3><br /></h3><h3>8、有翼圣甲虫Winged Scarab </h3><h3>古埃及晚王朝时期</h3><h3>高5.5厘米,最大宽度14.6厘米</h3><h3>彩陶</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法国-托斯卡纳探险队发掘,1828——1829年入藏</h3><h3>有翼圣甲虫由三个穿孔部件构成,用线串在一起。圣甲虫身体精细雕刻而成,涂有红色颜料。圣甲虫背面和羽翼光滑平整,身上的其它孔洞表明,该物品用于缝在干尸的护罩上。</h3><h3><br /></h3><h3>9、女性雕像面部</h3><h3>Face of a Female Statuette&nbsp;</h3><h3>木</h3><h3>古埃及晚王朝时期</h3><h3>埃及佛罗伦萨博物馆,法国-托斯卡纳探险队,1828-1829年入藏</h3><h3>&nbsp; &nbsp; &nbsp; &nbsp;本件为一座女性雕像残件,只有光滑假发的上半部得以保存,面部特征痛过浅浮雕细致入微地雕刻出来。</h3><h3><br /></h3><h3>10、圣甲虫Anepigraphic Scarab </h3><h3>古埃及晚王朝时期</h3><h3>长5.7厘米,宽4厘米</h3><h3>片岩</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本件正面用浮雕精细刻画出圣甲虫身体的细节。侧面用高浮雕刻画出了圣甲虫的腿。背面光滑平整,无铭文。圣甲虫放置于死者干尸身上,以确保在来世的审判时有利。</h3><h3><br /></h3> <h3>&nbsp; &nbsp; &nbsp; &nbsp;古埃及人信奉"死后会复生",一起放入棺材的东西也会重新获得生命。所以为了保证复生后的生活质量,古埃及人会在陵墓中陪葬一种叫"夏勃梯"的小雕像,埃及语的意思为"回答的人",目的是让他们为死者承担在冥世的一切劳作。如同人间分工不同,夏勃梯种类也很多,下面介绍本次展览展出的几种夏勃梯。</h3> <h3>11、莱艾伊夏勃梯</h3><h3>古埃及新王国时期</h3><h3>高19.8厘米</h3><h3>木</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法国托斯卡纳探险队发掘,1828-1829年入藏</h3><h3>&nbsp; &nbsp; &nbsp; &nbsp;夏勃梯是古埃及的陪葬俑。夏勃梯被放置于墓中,是用来作为死者的仆人,通常肩扛农具,来世将要被唤醒做体力劳动。本件夏勃梯的脸部、戴有巨大乌琶克(usekh )项圈的身体、以及精心上色的农具,都描绘得细致入微。"亡灵书"的第六章被写在身体上的七行横栏之中:在这些文字中,他应奥西里斯(死神)的召唤,在来世代替死者耕作。莱艾伊是埃及神话中太阳神的司库。</h3><h3>&nbsp; &nbsp; &nbsp;</h3><h3><br /></h3><h3>&nbsp; &nbsp; &nbsp; 12、可纳的夏勃梯:这件夏勃梯的身上不再有任何农具的痕迹。农具原本是扛在肩上的,但这里它被握于交叉在胸前的双手中。脸部雕刻得细致入微,眼睛被涂成黑色。"亡灵书"的第六章被铭刻在身体上七行横栏及腿上一行纵栏上。</h3><h3><br /></h3><h3><br /></h3> <h3>&nbsp; &nbsp; 13、&nbsp; &nbsp;"死者之妾"雕像</h3><h3>Figurine&nbsp;of the"Coacubine&nbsp;of the Dead"</h3><h3>古埃及新王国时斯</h3><h3>出土于底比斯城</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所谓的"死者之妾"被认为可抚慰亡灵,通常表现为</h3><h3>躺在床上的形象。这件雕像床被涂成黑色,带红色圆环,紧贴人物雕像之后。雕像以裸体姿态躺在床上,手臂垂于身体旁边。她头戴巨大假发,缠着黄色缎带,胸前绘有黑色项链。</h3><h3>&nbsp; &nbsp; &nbsp;&nbsp;</h3><h3>&nbsp; &nbsp; &nbsp; 14、 内斯泰纳贝提谢鲁的夏勃梯:这件干尸造型的夏勃梯的假发、脸上的眼睛以及在蓝色彩陶上勾画的黑色农具图案,都描绘得细致入微。"亡灵书"的第六章被写在身体上八行纵栏中。内斯泰纳贝提谢鲁应该是这件夏勃梯的女主人的名字。</h3><h3><br /></h3> <h3>&nbsp; &nbsp; &nbsp; &nbsp;亡灵书是什么?为什么会雕刻亡灵书在夏勃梯身上?其实用通俗的说法,亡灵书是一张"白昼通行书",它其实是古埃及一部宗教性诗文集,古埃及人相信,通过这些符号可以帮助死者顺利到达来生世界。所以自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亡灵书会雕刻在夏勃梯的身上放入墓中了。</h3> <h3>哈采普苏特陵庙Temple of Queen Hatshepsut</h3><h3>时代:古埃及第十八王朝</h3><h3>&nbsp; &nbsp; &nbsp;&nbsp;哈采普苏特陵庙位于底比斯卫城的最北端,在帝王谷和帝后谷的中间。</h3><h3> <br /></h3><h3></h3><h3>&nbsp; &nbsp; &nbsp; &nbsp;哈采普苏特是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一世的女儿,她是除克莉奥佩特拉以外另一位成为法老的女性。哈采普苏特将自己的陵庙建在峭壁上,以一种优雅的效果显示其统治的长治久安。陵庙分为三层,刻有许多富含深义的浮雕。</h3><h3>&nbsp; &nbsp; &nbsp; &nbsp;哈采普苏特是埃及的第一位女王。在其夫图特摩斯二世死后,她作为太后为年纪尚幼的图特摩斯三世处理朝政,之后自立为女王。她注重贸易,通过和现在的索马里地区的贸易往来,来获取香料。这些场面也反映在葬祭殿的壁画上。作为女法老,哈采普苏特有强硬的政治手腕,与其养子、后来的图特摩斯三世一直暗中争权。在她去世后,图特摩斯三世采取了报复行动,将陵庙中有她形象的地方都毁掉了。现有的陵庙规模大都是后来修复的。</h3> <h3>1、项链</h3><h3>Necklace&nbsp;</h3><h3>彩陶</h3><h3>古埃及</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陶珠发现于埃及,经复原而成。由珠子、彩陶小管组成,其中还镶入了一个小荷鲁斯眼护身符。</h3><h3><br /></h3><h3>2、珠串项链</h3><h3>Necklace Beads&nbsp;</h3><h3>古希腊</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威尔逊-巴克遗赠,1948年入藏。</h3><h3> <br /></h3><h3></h3><h3>3、项链</h3><h3>Necklace&nbsp;</h3><h3>彩陶</h3><h3>古埃及</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威尔逊-巴克遗赠,1948年入藏</h3><h3>&nbsp; &nbsp; &nbsp; &nbsp;陶珠发现于埃及,经复原而成。由珠子、彩陶小管组成。</h3><h3><br /></h3><h3>4、圣甲虫金戒指</h3><h3>Gold Ring with Scarab</h3><h3>黄金和石</h3><h3>古埃及新王国时期</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戒指托用压花装饰,上面嵌着金甲虫。金甲虫底面雕刻着对称的文字:正面磨损严重,呈现了甲虫的细部结构。</h3><h3> <br /></h3><h3>5、卜塔图案戒指</h3><h3>Ring with Image of Ptah&nbsp;</h3><h3>青铜</h3><h3>古埃及晚王朝时期</h3><h3>埃及佛罗伦萨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戒指底座为椭圆形,雕刻有卜塔图案。卜塔是古埃及孟斐斯地区所信仰的造物神,而后演变成工匠与艺术家的保护者,他的妻子是赛克迈特,卜塔放于神庙内殿的基座上,头部被带紧裹,身体被木乃伊包布绑缚。只有双手未被束缚,握持着象征生命,稳定与全能的节杖。</h3><h3> <br /></h3><h3>6、彩陶戒指 <br /></h3><h3>Faience Ring&nbsp; <br /></h3><h3>彩陶</h3><h3>古埃及新王国时期</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法国-托斯卡纳探险队,1828-1829年入藏</h3><h3>&nbsp; &nbsp; &nbsp; &nbsp;戒指为一朵玫瑰花和两朵莲花的造型。这类戒指多见于陪葬品中。其过于精细易碎,因此无法佩戴。它具有保佑功能,仅作陪葬品之用。</h3> <h3>(上)镜子Mirror</h3><h3>青铜</h3><h3>古埃及新王国时期</h3><h3>埃及佛罗伦萨博物馆,法国-托斯卡纳探险,1828-1829年入藏</h3><h3>&nbsp; &nbsp; &nbsp;&nbsp;扁圆盘形镜子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典型造型。又长又薄的凸榫被插入一个木质手柄,后者已经遗失。</h3><h3><br /></h3><h3>(下左)眼影粉瓶Kohl Vase&nbsp;</h3><h3>雪花石膏</h3><h3>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 瓶子是典型的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尤其是第十八王朝)的造型,具有突出的瓶口和底。瓶体呈双圆锥形状,用于存放涂抹和保护眼睑的眼影粉。</h3><h3><br /></h3><h3>(下右)梳子Comb&nbsp;</h3><h3>木</h3><h3>古埃及新王国时期</h3><h3>佛罗伦萨埃及博物馆,斯基亚帕雷利第一次探险,1884-1885年入藏</h3><h3>&nbsp; &nbsp; &nbsp; &nbsp;长方形梳子的一边有一排梳齿,另一边是四个装饰性突起。每面刻有水平线。</h3> <h3>枕头Headrest&nbsp;</h3><h3>木</h3><h3>古埃及新王国时期</h3><h3>埃及佛罗伦萨博物馆,法国-托斯卡纳探险,1828-1829年入藏</h3><h3>&nbsp; &nbsp; &nbsp; &nbsp;枕头矩形底座加长,短边呈圆形:枕头表面平整,呈马鞍形,睡眠时颈部可枕在上面。</h3> <h3>克里特文明,约公元前2850年—前1450年。</h3><h3>&nbsp; &nbsp; &nbsp; &nbsp;也译作米诺斯文明或迈诺安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属于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文明,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米诺斯"这个名字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克里特国王米诺斯。</h3><h3>&nbsp; &nbsp; &nbsp; &nbsp;克里特文化共分为四个时期,</h3><h3>&nbsp; &nbsp; &nbsp; &nbsp;1、约公元前6000年开始,克里特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h3><h3>&nbsp; &nbsp; &nbsp; &nbsp;2、自公元前2500年,克里特开始进入金石并用时期。进入前王宫时期,并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物。约前十七至前十六世纪被毁(或因地震)。</h3><h3>&nbsp; &nbsp; &nbsp; &nbsp;3、前二千年代中叶,克里特开始初步发展,进入古王宫时期,在米诺萨斯及法埃斯托斯出现相当宏伟的宫殿式建筑、各种精制的工艺品及线形文字"A"(尚未译解);表明当时已经阶级社会,克里特岛产生奴隶制城邦。其居民据认为多半来自西亚。前1700年开始,米诺斯开始进入新王宫时期,这一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全盛期,此时的米诺斯王不仅统治克里特岛,还遍布在整个爱琴海地区,包括希腊的雅典及迈锡尼地区,同时,与埃及的关系十分紧密。</h3><h3>&nbsp; &nbsp; &nbsp; &nbsp;4、自前1450年起,操希腊语的民族入侵克里特岛,最终导致克里特文明的衰落,爱琴文明的中心转移到了希腊本土的迈锡尼地区。克里特文明的标志是王宫的突起。</h3> <h3>第三单元:地中海沿线的古文明:迈锡尼、塞浦路斯和腓尼基</h3><h3>&nbsp; &nbsp; &nbsp; &nbsp;地中海航线途径之处遗留下的物质遗存见证了地中海沿岸各地文明交流与碰撞的历史。这一展览单元选取了地中海沿线三个颇具代表性的文明:早期爱琴海文明的代表——迈锡尼文明,地中海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受多种文明影响的塞浦路斯,活跃于整个地中海地区的腓尼基商业文明,为观者呈现出一幅相互影响与融合的地中海文明历史图景。</h3> <h3>迈锡尼文明,约公元前1900年左右--公元前1200年</h3><h3>&nbsp; &nbsp; &nbsp; &nbsp; 迈锡尼文明是古希腊青铜时代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迈锡尼文明是爱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了克里特文明。约公元前1900年左右,迈锡尼人开始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定居,到公元前1200年开始衰败,后多利亚人南侵,宣告了迈锡尼文明的灭亡。这是古希腊青铜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包括《荷马史诗》在内,大多数的古希腊文学和神话历史设定皆为此时期。传说中的《荷马史诗》也以这一时代为背景。</h3><h3></h3><h3>&nbsp; &nbsp; &nbsp; &nbsp;&nbsp;王朝按考古发掘的资料而称之为竖井墓王朝和圆顶墓王朝,竖井墓王朝约持续百余年,到公元前1500年后为圆顶墓王朝所取代。迄今为止,神坛只有在宫殿里面被发现过,这可能证明了国王在自己手中也掌握着宗教的权力,比如他们本人可能就是高级祭司。迈锡尼的土地分为两大类:一是私有土地,一是公社保有地。迈锡尼的奴隶制度也分为国王所有和私人所有。商业活动在非常早期就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程度。</h3><h3>&nbsp; &nbsp; &nbsp; &nbsp;在荷马时代,酒具有深厚的社会内涵,饮酒须遵循一系列固定的仪式规范,更是文化精炼和演变的标志。对贵族精英以及特洛伊探险的英雄们来说,酒是一种奢侈品,我们可以设想在爱琴海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饮酒了。因此,我们还可以想象,在迈锡尼、梯林斯(Tirvns)和伊萨卡(Ithaca)岛的古老住宅里,荷马时代的英雄们端着华丽的迈锡尼酒杯奠酒和饮酒的场景。</h3><h3></h3><h3><br /></h3> <h3>陶骑手像</h3><h3>Horseman&nbsp;</h3><h3>迈锡尼陶</h3><h3>公元前1200年一公元前1060年</h3><h3>出土于希腊</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 <h3>小陶罐</h3><h3>Small Olla</h3><h3>迈锡尼陶</h3><h3>公元前1200年一公元前1100年</h3><h3>出土于罗兹岛(Rhodes)&nbsp;</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 <br /></h3> <h3>梨形罐</h3><h3>Piriformis Jar&nbsp;</h3><h3>迈锡尼陶</h3><h3>公元前1330年一公元前1200年</h3><h3>出土于罗兹岛(Rhodes)</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 迈锡尼人在买卖油的时候,使用了各种尺寸的罐子。不同的罐子用来装香精油或食用油。</h3><h3> <br /></h3> <h3>基里克斯陶杯</h3><h3>Kylix&nbsp;</h3><h3>迈锡尼陶</h3><h3>公元前1330年一公元前1200年</h3><h3>出土于罗兹岛(Rhodes)</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饰有螺旋形彩绘纹饰。</h3> <h3>单耳大口杯</h3><h3>Single-handled Cylindrical Beaker</h3><h3>迈锡尼陶</h3><h3>公元前1390年一公元前1330年</h3><h3>出土于罗兹岛(Rhodes)</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本件绘有几何纹饰图案。这类陶器制作精良,品质一流,更因其精美绝伦的装饰而无比珍贵。这些陶器通常出口到黎凡特海岸。</h3> <h3>斯凯佛司杯&nbsp;</h3><h3>Skyphos</h3><h3>迈锡尼陶</h3><h3>公元前1330年一公元前1200年</h3><h3>出土于罗兹岛(Rhodes)</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斯凯佛司杯是一种双耳大饮杯,比基里克斯杯要深。本件饰有螺旋形纹饰。</h3> <h3>基里克斯高脚陶杯</h3><h3>Kylix on Raised Foot&nbsp;</h3><h3>迈锡尼陶</h3><h3>公元前1330年一公元前1200年</h3><h3>出土于罗兹岛(Rhodes)</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饰有动物形象彩绘。</h3> <h3>双耳喷口杯Krater</h3><h3>迈锡尼陶</h3><h3>公无前1330年一公元前1200年</h3><h3>出土于罗兹高岛(Rhodes)</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物馆</h3> <h3>塞浦路斯Cyprus</h3><h3>&nbsp; &nbsp; &nbsp; &nbsp;塞浦路斯位于东地中海,在今天的希腊和土耳其之间。从青铜时代晚期开始,塞浦路斯经历了两波希腊移民潮。第一次高潮是在迈锡尼时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希腊商人开始访问塞浦路斯。第二次高潮则是在公元前1100到公元前1050年间,一般认为这次民族迁徙导致了此前青铜文明的崩溃。塞浦路斯在希腊神话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阿芙洛狄特和阿多尼斯的出生地,是喀尼刺斯、透克洛斯、皮格马利翁的家乡。</h3><h3>&nbsp; &nbsp; &nbsp; &nbsp;塞浦路斯具有重要战略位置,是地中海交通的重要枢纽。公元前第8世纪的腓尼基人开始在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建立殖民地。公元前708年开始,亚述占领塞浦路斯达一个世纪。历经短暂的埃及统治时期后,公元前545年,波斯又统治了塞浦路斯。公元前499年塞浦路斯人在萨拉米斯国王的带领下发动起义,反对波斯帝国。叛乱虽然被镇压,但塞浦路斯设法保持高度自治,并面向希腊世界开放。</h3> <h3>双色安法拉罐Amphorain Two Colour</h3><h3>陶</h3><h3>出土于塞浦路斯</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饰有同心条纹和圆环的彩绘纹饰。</h3> <h3>白陶罐</h3><h3>White Slip Jug&nbsp;</h3><h3>白陶</h3><h3>公元前1450年一公元前1200年</h3><h3>出土于塞浦路斯</h3><h3>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本件绘有几何纹饰图案。这类陶器制作精良,品质一流,更因其精美绝伦的装饰而无比珍贵。这些陶器通常出口到黎凡特海岸。</h3><h3> <br /></h3> <h3>白陶酒器<br /></h3><h3>White Slip Drinking Vessel</h3><h3>白陶</h3><h3>公元前1450年一公元前1200年</h3><h3>出土于塞浦路斯</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 <h3>白陶碗</h3><h3>White Slip Bowl</h3><h3>白陶</h3><h3>公元前1450年一公元前1200年·</h3><h3>出土于塞浦路斯</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 <h3>双色陶杯</h3><h3>Cup in Two Colours</h3><h3>陶</h3><h3>公元前750年一公元前600年</h3><h3>出土于塞浦路斯</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饰有彩绘棕榈叶纹饰。</h3><h3> <br /></h3><h3>双色安法拉罐</h3><h3>Amphora in Two Colours</h3><h3>陶</h3><h3>公元前750年一公元前600年</h3><h3>出土于塞浦路斯</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饰有彩绘同心条纹和圆环纹饰。</h3> <h3>女性小雕像</h3><h3>Female Figurine&nbsp;</h3><h3>赤陶</h3><h3>大约公元前1200年一公元前1050年</h3><h3>出土于塞浦路斯</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本雕像尽管高度风格化,但拥有明显的女性特征,如胸部和耻骨。</h3> <h3>鸦片油瓶Opium Vase&nbsp;</h3><h3>赤陶</h3><h3>约公元前1600年一公元前1450年</h3><h3>出土于塞浦路斯</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这件小瓶子可能用于装鸦片油,因为其形状与提炼鸦片的罂粟籽相似。</h3> <h3>骑手小雕像 Figurine of Horseman&nbsp;</h3><h3>赤陶</h3><h3>大约公元前750年一公元前600年</h3><h3>出土于塞浦路斯</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从其风格化的圆锥形头部(代表尖角形头盔)判断,雕像可能是一名勇士。</h3> <h3>双色安法拉罐</h3><h3>Amphora in Two Colours</h3><h3>陶</h3><h3>公元前750年一公元前600年</h3><h3>出土于塞浦路斯</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饰有彩绘同心条纹和圆环纹饰。</h3> <h3>双色陶杯</h3><h3>Cup in Two Colours</h3><h3>陶</h3><h3>公元前750年一公元前600年</h3><h3>出土于塞浦路斯</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饰有彩绘棕榈叶纹饰。</h3> <h3>(左)赫拉克勒斯头像</h3><h3>Head of Heracles&nbsp;</h3><h3>石灰岩</h3><h3>公元前600年一公元前500年</h3><h3>出土于寒浦路斯</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赫拉克斯的头上浓密的卷发包围着前额。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宙斯与阿尔克墨涅之子。他神勇无比、力大无穷,后来他完成了12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此之外他还解救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隐藏身份参加了伊阿宋的英雄冒险队并协助他取得金羊毛。死后升入奥林匹斯圣山,成为大力神。</h3><h3><br /></h3><h3>(中)男性头像</h3><h3>Male Head&nbsp;</h3><h3>石灰岩</h3><h3>大约公元前230年一公元前200年</h3><h3>出土于塞浦路斯</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 </h3><h3>这是希腊化时期的作品,年轻的男性头上戴着桂冠。&nbsp;</h3><h3> <br /></h3><h3> <br /></h3><h3>(右)男性头像</h3><h3>Male Head</h3><h3>石灰岩</h3><h3>大约公元前230年一公元前200年</h3><h3>出土于塞浦路斯</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 &nbsp; &nbsp; &nbsp; &nbsp;从其风格化的圆锥形头部(代表尖角形头盔)判断,雕像可能是一名勇士。这类雕像在塞浦路斯非常普遍,因此可能是圣殿制造的还愿祭品。</h3> <h3>&nbsp; &nbsp; &nbsp; &nbsp;&nbsp;现代考古发现中,有两种产品最早在塞浦路斯产生。一是葡萄酒。考古发现,葡萄酒是最早于5500年前在寒浦路斯生产的;二是香水。2003年在塞浦路斯一个遗址中,发现了4000年前制造香水的场所和世界上最古老的香水,制作香水的香精都是产自塞浦路斯本地生长的植物。</h3> <h3>陶长颈瓶</h3><h3>Flask&nbsp;</h3><h3>陶</h3><h3>公元前750年一公元前600年</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饰有彩绘同心条纹和圆环纹饰。</h3> <h3>陶酒坛</h3><h3>Oinochoe</h3><h3>陶</h3><h3>公元前750年一公元前600年</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饰有彩绘同心条纹和圆环纹饰。</h3> <h3>(左)双耳瓶形香水瓶</h3><h3>Amphoriskos-shaped Unguentarium</h3><h3>彩陶</h3><h3>公元前6世纪</h3><h3>卡利亚里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这种小双耳瓶形状的香水瓶用于保存香膏、香精和香氛油。</h3><h3> <br /></h3><h3>(中)花蕾状香水瓶</h3><h3>Alabastron-shaped Unguentarium&nbsp;</h3><h3>彩陶</h3><h3>公元前6世纪</h3><h3>出土于圣安蒂奥科岛(Sant'Antioco)</h3><h3>卡利亚里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彩陶香水瓶,进口自地中海东部地区,是贵族精英的奢侈品。香水瓶制作精良,颜色鲜艳夺目,可用于保存珍贵的膏油和香水。</h3><h3> <br /></h3><h3>(右)陶酒坛形香水瓶</h3><h3>Oinochoe-shaped Unguentarium</h3><h3>彩陶</h3><h3>公元前6世纪</h3><h3>卡利亚里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这种三裂片坛口的小陶酒坛形状香水瓶用于保存香膏、香精等。"</h3> <h3>塞浦路斯式青铜釜</h3><h3>Cypriot-style Bronze Cauldron</h3><h3>青铜</h3><h3>公元前12世纪一公元前11世纪</h3><h3>出土于努拉盖莱尔诺帕塔达一萨萨里</h3><h3>卡利亚里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 <br /></h3><h3>&nbsp; &nbsp; &nbsp; &nbsp;在撒丁岛发现的这类大釜是一种重要标志,它意味着意大利南部和撒丁岛的港口与塞浦路斯之间存在间接的贸易往来。尤其是伊奥利亚岛,它是来自爱琴海和塞浦路斯的商船的主要到达港。</h3><h3> <br /></h3><h3>塞浦路斯式青铜金</h3><h3>Cypriot-style Bronze Cauldron&nbsp;</h3><h3>青铜</h3><h3>公元前12世纪一公元前11世纪</h3><h3>出土于努拉盖莱尔诺帕塔达一萨萨里</h3><h3>卡利亚里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边缘正下方垂直设置有小环手柄。</h3> <h3>腓尼基人Phoenicians</h3><h3>&nbsp; &nbsp; &nbsp; &nbsp;腓尼基是古代最重要的海洋文明,分布于地中海东岸肥沃新月地带的沿海部分,即现代黎巴嫩、以色列和叙利亚的海岸线一带。主要的腓尼基人殖民地都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有些位于西地中海,甚至到了大西洋沿岸。腓尼基人极具进取心,他们的跨越地中海的贸易网络从公元前1500年延续到公元前300年。腓尼基人使用单层甲板大帆船、人力帆船,发明了两层桨座舰船。通过他们的航海发明,腓尼基人能够载着大量货物远航至今天的摩洛哥、西班牙海岸。在古希腊和古罗马,腓尼基人以"紫色染料商"闻名,因为他们垄断了贵重的紫色染料。腓尼基人的另一重要贡献是腓尼基字母,几乎所有现代拼音文字都起源于它。</h3><h3> <br /></h3> <h3>叙利亚-巴勒斯坦莫酒碗</h3><h3>Syrian-Palestinian Libation Bowl</h3><h3>青铜,外面层有黄金装饰</h3><h3>公元前7世纪</h3><h3>出土于努拉盖莱尔诺帕塔达一萨萨里</h3><h3>卡利亚里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浅碗有一个吊环,上面有一系列指向中点的凹口。</h3> <h3>带碟盘的油灯</h3><h3>Oil Lamp with Dish</h3><h3>陶</h3><h3>公元前7世纪中叶</h3><h3>出土于波普洛尼亚</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在波普洛尼亚地区,油灯并不是有关腓尼基的唯一发现;还出土了少量腓尼基陶器,但不属于奢侈品类,这表明该地区有腓尼基人存在的痕迹,这可能与公元前8世纪末期至公元前7世纪末期之间,人们比较关注坎普拉和厄尔巴岛上的矿藏有关。</h3> <h3>三脚陶盘</h3><h3>Tripodal Plate</h3><h3>陶</h3><h3>公元前7世纪中叶</h3><h3>出土于波普洛尼亚(Populoniaa</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该器皿造型取自东方的石臼,多见于地中海西部腓尼基地区,并从此地迅速流传到伊特鲁里亚和拉齐奥的主要中心区域。</h3> <h3>莱基托斯瓶</h3><h3>Lekythos</h3><h3>施釉陶器</h3><h3>公元前7世纪。</h3><h3>出土于波普洛尼亚(Populonia)</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莱基托斯瓶是一种浅饮杯,带有横向的手柄。通体装饰有一系列彩绘平行条纹。</h3> <h3>小陶罐</h3><h3>Small Jug&nbsp;</h3><h3>施釉陶器</h3><h3>公元前9世纪晚期一公元前8世纪初期</h3><h3>出土于塔尔奎尼亚(Tarquinia)</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在塞浦路斯、罗兹岛和迦太基,陶罐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类器皿,并存在大量当地仿制品。这种小陶罐来自塔尔奎尼亚,它首次证明伊特鲁里亚的第勒尼安海岸和意大利南部的地中海东海岸之间存在联系。</h3> <h3>护身符</h3><h3>Amalets&nbsp;</h3><h3>公元前7世纪中叶</h3><h3>出土于波普洛尼亚(Populonia)</h3><h3>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 <br /></h3> <h3>护身符夹具Amulet Holder </h3><h3>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h3><h3>高4.3厘米</h3><h3>金</h3><h3>出土于塔洛斯(Tharros)</h3><h3>卡利亚里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鹰头造型的护身符夹具代表荷鲁斯。</h3><h3><br /></h3><h3> 黄金叶Gold Leaf</h3><h3>公元前5世纪</h3><h3>长18厘米</h3><h3>金</h3><h3>出土于塞诺尔比(Senorbì)</h3><h3>卡利亚里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br /></h3><h3>耳环Earring</h3><h3>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h3><h3>长7.6厘米</h3><h3>金</h3><h3>卡利亚里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nbsp; &nbsp; 半月形耳环带有鹰和篮子形状的垂坠。鹰代表埃及神话中的鹰神荷鲁斯,他是伊西斯和奥西里斯的儿子。</h3><h3><br /></h3><h3>刻有铭文的银杯Silver Cup with Inion</h3><h3>公元前7世纪&nbsp;</h3><h3>直径18厘米</h3><h3>银</h3><h3>出土于圣安蒂奥科岛(Sant’Antioco)</h3><h3>卡利亚里国家考古博物馆</h3><h3>这类制作精美、气质高雅的银杯产量极少,它们通常饰有精美的压花纹饰。</h3> <h3>&quot;如果不去西西里,就像没有到过意大利:因为在西西里你才能找到意大利的美丽之源。&quot;这是格斯在1787年4月13日到达巴勒莫时写下的句子,这是他为寻找西方文化的根源第一次来到意大利。的确如此,这个地中海上最大的岛屿,也是意大利面积最大的省份,的确是一块巧妙的土地,这里迷人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非常的和谐地融合为一体,自然有从古至今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为证:这里曾经居住过希腊人、古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诺曼人、施瓦本人、西班牙人等,他们的文化已然印证在这里了。</h3> <p class="ql-block">  此次展览为我们开启了一段探索之旅。它既包含对地中海文明的现实理解,又体现了其象征意义(地中海是西方文明起源的象征)。罗马人所说的"地中海"是其知识与文化之源,它得益于那些横穿和往返于东西方海域的海上航线,又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扩大。航海绝不局限于人员的转移和物品的交换,更是知识传播的基本媒介。这是本展览的起点,它展示了地中海地区古代主要文化的嬗(shan)变。在这片海洋中,这些文化相互交融、更迭,构成了一段连续不断的文明兴衰史。</p><p class="ql-block"> 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讲述了各种文化生与死的方方面面:权力、财富、美貌、时尚、手工艺、祭祀仪式、哲学、诗歌、文学、家具,以及精心设计的用于接纳今生和来世的所有人类生命形式的空间。生与死是本展览的永恒主题,它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行,见证了文化和文明的更迭发展;它们跨越海洋,将地中海沿岸的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绘成了其伟大历史的华章。(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jxhsy5u" target="_blank">文明之海----从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二)</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k8791fd" target="_blank">文明之海——从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三)</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