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白马沟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h3><h3> 白马沟的西面有一个很高很大的山,南北走向,远远望去山上的石头黝黑,人们称之为"大黑山"。</h3><h3> 上古时期黑龙江叫黄龙江,黄河之胞弟。性情暴躁四处改道,戕害百姓。</h3><h3> 大黑山在很久以前只是一个小山梁,山下住着一对年轻李姓夫妇。这一年,妻子已怀胎十月,家里人又高兴又焦急,孩子却迟迟不肯露面。五月十三的凌晨,妻子腹痛临盆,家人急忙找来老娘婆时孩子已经落草了。当接生婆打开胞衣,立刻吓昏了过去。原来胞衣里是一条黑蛇。丈夫见状觉得很不吉利,到外屋拿来菜刀举起就剁,黑蛇见状腾空跃起,顺着后窗蹿了出去,丈夫的刀已经落下,斩断了黑蛇的尾巴。断尾黑蛇是北海龙王三太子转世。三太子慈悲为怀,因偷到人间布雨震怒玉帝遭贬人间。黑蛇向北驾云☁️行至长白山下,见黄龙正在发威,于是将怒气泄出,杀死黄龙,留于江中。 从此江水连绵滋润白山黑水,黑龙江由此而来。黑蛇的断尾化做山梁,"大黑山"横空出世。"秃尾巴老李"不忘母亲的孕育之恩,每年出生之日返回看望母亲,并给家乡布雨。三太子与何仙姑的弟子静慈仙姑交好,早年静慈的母亲嫌贫爱富坚决不允,静慈一怒之下出了家。</h3><h3>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黑山上古木参天,荫翳蔽日,豺狼当道,野兽横行。这里住着一个黑蛇精,在家中排行老七。他仗着是王母娘娘的远方外甥,炫耀自己是皇亲国戚,占山为王,横向乡里,欺压百姓。这一年黑蛇精在大黑山上摆坛设法,要方圆几十里的百姓每日送上童男童女协助做法。说:这些送来的童男童女可以得道升天,去天宫的蟠桃园摘桃子,脱离人间苦海,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如果不答应,就叫这里十年滴雨不下,人们干枯而死。一时间百姓人心惶惶,奔走相告。不到二年的时间,天气干旱,土地焦枯,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h3><h3> 以往山下的百姓虽然每日劳作,生活清贫,但男耕女织,夫妻和睦,儿孙满堂,其乐融融。</h3><h3> 在大黑山东面约十里有一个山坳,这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山坳北面的满是杜鹃,春天杜鹃花开得像燃烧的火焰;山下沟里遍地白草,到了秋季,茫茫无际,牛羊穿梭成群;东梁和西梁上古松苍劲,翠柏秀美。</h3><h3> 这一日在峨眉山金顶修炼的静慈仙姑驾着一只雄鹰巡游至此,静慈仙姑手搭凉棚向下瞭望,一惊非小:如此美丽的风景中怎么含有妖气!她想:妖精作祟,百姓遭殃,救苦救难是佛门的本分,我不去除了他,谁去?于是,她口念佛语降落在白草沟的北山上,嘱坐骑雄鹰🦅在山顶静候。自己拈着净瓶,右手提着一根柳条,穿着芒鞋来到大黑山下。</h3><h3> 山下的百姓见一仙姑至此,有些奇怪,问到:"师傅要到哪里去?"</h3><h3> 静慈说:"去大黑山上。"</h3><h3> "上大黑山,也去拜道坛?"</h3><h3> "不,我是破道坛!"</h3><h3> "师傅,可不能乱说话,这大黑山上的神仙,神通广大,可得罪不起啊!"</h3><h3> "老乡们不要担心,我自有办法。"</h3><h3> 众人随仙姑来到山顶。黑蛇精见远远的来了一行人,走在前面的竟是一个尼姑,手拈净瓶,心里高兴极了。已经很久没有沾到腥味了,来个年轻美貌的少女倒也是造化。</h3><h3> 黑蛇精满脸堆笑:"小女子随我来。"伸手就拉静慈仙姑的玉腕。只见静慈仙姑右手一抖,柳枝已经缠在黑蛇精的脖子上十几圈。黑蛇精的七寸被系牢没有了任何反抗能力。黑蛇精的手下见势不妙,纷纷举起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前来助阵。静慈仙姑水袖向四周一扬,飞沙走石,众妖四散奔逃。</h3><h3> 静慈仙姑对围观的百姓说:"你们随我来看。"众人随仙姑来到山后面的岩洞前,拨开荆棘和藤蔓。啊呀!洞里全是头发和白骨,一股股血腥味喷将出来,差点把众人熏倒。这时大家才明白,黑蛇精设法坛是赚人吃。</h3><h3> 黑蛇精的狗头军师见群情激愤,急忙跑到天宫,撞见太上老君:"老太君,大事不好啦,我们黑蛇大王在家里被人欺负了!"太上老君不问青红皂白说:"随我来。"便捡起炼丹炉里的一个火星投将下来。正砸在静慈仙姑坐骑的后背,雄鹰🦅断翅而亡,两个翅膀化作山峰,矗立在白草沟的正北面。人们把此山称为"鹰子山"。火星溅到白草上,火光冲天,把白草沟的土烧焦,变成红土。黑蛇精的龟丞相急忙向南逃窜,大火烧红了南面的山梁,变成了红砂梁。乌龟再也爬不动了,被定在那里,也化作了山梁,人们称之为"王八盖子梁。远远望去,圆圆山梁,就像一个乌龟趴在那里。在"王八盖子梁"东面有一山洞,静慈仙姑恐龟相再兴风做怪,建庙派和尚值守,即"石佛洞"。</h3><h3> 黑蛇精被降伏后,罪不容恕,理应斩首,太上老君苦苦求情,玉皇大帝耐于王母娘娘之面,免予死罪,令在大黑山下建塔镇压,以昭后妖。大黑山下小塔沟的白塔是也。</h3><h3> "秃尾巴老李"每年回家路过鹰子山总不忘给静慈仙姑的坐骑添些贡品。白草沟人便在"秃尾巴老李"停留处建一庙宇。从此这里泉涌澎湃,未曾干枯。</h3><h3><br></h3> <h3> 若干年后,一白姓蒙族人居住在白草沟。红土地薄,不利于庄稼生长,白家人丁稀少。</h3><h3> 清朝咸丰年间,山东文登表山后张家克字辈兄弟三人,逃避半岛战乱辗转来到葛杖子沟里落草为生,称之为张百万杖子。</h3><h3> 白草沟与张百万杖子一梁之隔,白家见张家兄弟仁义厚道,相互甚是交好,建立刎颈之交。几年后,蒙族白姓无男丁,因年迈体弱投奔四合当耐马营子女儿家养老,便将 白草沟交予张家兄弟管理,临走赠以白马。张家兄弟纪念相赠之情,将白草沟改为白马沟,沿用至今。</h3><h3> 白马沟是一个四门四关的地方。所谓四门四关,即进出白马沟的东南西北四个通道如同四扇门,将白马沟封闭得严严实实。从外面不翻过山梁,不转过山湾根本看不到山坳中白马沟的人家。</h3><h3> 张家的祖先聪明智慧,勤劳勇敢,忠厚诚实,礼仪待人。</h3><h3> 从白马沟南行五里有一条河,古称赛因台河。河的南北面各有一座山,北面的叫卧凤山,南面的叫凤凰山。河面宽阔,河水清澈,两岸野花遍地,绿柳成行。河的北岸一排三百多年古榆树上好多偌大的鸟巢中栖息着上百只白鹭,仿佛人间仙境。湍急的河水在卧凤山东头随着山形急转向北,在凤凰山下打了个旋,形成了一个深潭,当地人称"王八坑"。传说古时候有两只凤凰飞到这里,见此处风景十分秀美。雌凤凰贪恋美景不忍离去,化作一座山,守候在这里;雄凤凰振翅南飞,转身见伙伴已化作山梁也落定尘埃。雄凤凰头顶的婴簪变作一株大榕树,菩萨庙就建在大榕树下。</h3><h3> 在美丽的卧凤山下住一对姓孙的夫妇,家境殷实,有四个儿子。一直到了五十多岁又生得一个女儿,出生时凤凰山上开着火红的杜鹃,父母疼爱有加,名字就叫杜鹃,长到十四五岁时美极啦,打扮起来赛过孔雀,且心灵手巧,针织女工无所不能。远近的小伙子都想接近她,可是没有一个被她看上的。</h3><h3> 这一年,孙家在马场买了一匹四蹄带有白毛的枣红马🐎,十分喜爱。到家后挣脱了缰绳,马儿识途,跑了回去。马场主心生歹意,必须要孙家在一个月内自己想办法在马群里套住逮回去,否则不与归还。</h3><h3> 孙家为了赌一口气,悬赏一千现大洋寻人逮马。眼看期限已到,没有人敢尝试,孙家人愁眉不展。</h3><h3> 这一天突然有一后生提着榜文来见孙老汉,说愿意为孙家寻回失去的马。孙家父子知道有人愿意前去逮马,纷纷出门迎接。只见此人二十岁上下的年纪,高高的身材,黝黑的脸庞,浓浓的剑眉,透着绝顶聪明的精气神。孙家的老四有宝一看认识:这不是白马沟张家老二赞儿嘛。两个人从小一起在张家读私塾,也常在一起打柴卖柴,后来知道赞儿学了铁匠,打出的铁活铡刀,菜刀、镰刀、镐头坚固耐用而远近闻名。孙有宝拉着赞儿进了堂屋,寒暄过后,赞儿说明来意:"孙家叔叔,我父亲说,孙家暂时有困难需要人手,要我来协助一下。"孙家父子闻听非常高兴,知道有赞儿出手,一定能逮回失去的"四蹄飞雪"。</h3><h3> 赞儿随孙家父子连夜套车启程赶往马场。事情紧急,快马加鞭次日下晚到达。休息一夜,天光未亮急忙起身,必须要在群马出栏时辨认出自己的枣红马。</h3><h3> 马场主人见有生人出现便前去询问,知道来意后不肖一顾,策马扬鞭催马群撒入茫茫草原。</h3><h3> 赞儿从小家里养有白马,深知马的习性。</h3><h3> 生马蛋子,野性十足,桀骜不驯。</h3><h3> 此时赞儿换好紧身衣裤,嘱孙家父子远离马群,免其受到惊吓。自己骑着带来的劣马,抓起套马杆和绳索,匍匐在马背上紧随四蹄飞雪其后。清晨刚出围栏的马群撒欢儿狂奔,啃噬着带露珠的青草。赞儿随着马群时而狂奔,时而漫步,在太阳升起约一杆子高的时分,终于接近目标。只见贴在马肚子下的赞儿纵身而起,在群马一愣之际,对准了四蹄飞雪的马头飞出套索,不偏不倚将其套住了。群马见有生人突现,惊悸中四散奔逃。四蹄飞雪哪里受过如此礼遇,从小随母马驰骋牧场,逍遥自在。脖子突然被异物箍住,呼吸有点不畅,何异于太岁头上动土,甩开四蹄飞驰而去。赞儿带紧自己的劣马,两脚蹬住马镫,被四蹄飞雪拖行约一个时辰,四蹄飞雪终于慢了下来。赞儿见机收紧套索,在贴近之际腾空弹出,落在了四蹄飞雪的光被上,伸出铁钳般的双手摞住马鬃。这一下非同小可,四蹄飞雪的两个前蹄腾空而起上下猛蹬,后蹄直立,眼睛血红,口中咴儿咴儿嘶鸣,尾巴左右抽甩意欲将背上的人甩掉。只见赞儿两只手紧紧攥住马鬃,两腿扣住马的前袢,脸贴在马脖子上。四蹄飞雪见一招不灵,前蹄落地,后蹄左右飞蹬,并前后交替,势必将后背的人抛下去。赞儿就像贴在马背上一样,任尔东西南北中。四蹄飞雪气急败坏一路飞奔而去……</h3><h3> 也不知道究竟跑了多远。夕阳西下时分,四蹄飞雪就像斗败的丧家犬垂头丧气地加着尾巴驼着赞儿出现在众人面前。孙家父子正欲向前扶下赞儿,只听扑通一声,整个人滚落下来,已是人事不省。一宿的呼唤,鸡叫时分,只见赞儿蠕动一下嘴唇,随后叹了一口气:"孙叔,我回来了!"老孙头紧紧地抱住赞儿,四个儿子齐唰唰跪在周围,已分不清泪水和汗水。老孙头哽咽着说:"赞儿,我们对不住你呀!"</h3><h3> 从马场回来,孙家父子坚持要赞儿就留在孙家浆养几日,张家人说:没有必要,还是回家吧。孙家的执意挽留,无奈,赞儿留了下来。三个日日夜夜,美丽善良的杜鹃姑娘深深地喜欢上了赞儿,一日三餐非要亲自下厨挑着样做好吃的送到赞儿的面前。腼腆的赞儿在姑娘面前不敢吃饭,央求说:"小妹,你去忙别的去吧l,我没事的。"可杜鹃姑娘就是不走,非看着赞儿吃完饭,收拾干净才不舍的离去。三天后,赞儿完全好了,要回家了,孙家人拿出现大洋,赞儿坚决不收:"孙叔叔,我父亲说过,谁家都有为难着窄的事,帮个忙不算什么,不要钱的。"见赞儿执意拒绝,老孙头说:"那好吧,这钱我们给你留着。"</h3><h3> 孙家主动上门提亲了。张家当然求之不得,说:"我们张家逃荒至此,家里底子薄,早有此意,但不敢攀你们的高枝,这下好了,成了亲家,我们一定会善待你家姑娘的。"这年秋天杜鹃姑娘风风光光地嫁到了张家。</h3><h3> 后来孙家父子也迁居到白马沟。</h3><h3> 杜鹃姑娘勤劳善良,心灵手巧, 持家有方,几年的功夫张家的境况就好了起来。赞儿和杜鹃一共生育了五个儿子,其中老大过继给大哥珍儿。珍儿虽娶了两房夫人,但没留下一男半女。</h3><h3> 因此白马沟的张家都是一脉相承的,张孙两家是共同的祖先。时至今日,张孙两姓,有时也会产生些许矛盾,但从不辱没祖宗。</h3> <h3> 在白马沟的腹地有一深宅大院里,正房五间青瓦房是张家祠堂,里面供奉着列位祖宗的牌位及画像。东厢房有客房和议事厅,张家的大事小情由族长"张二爷"召集族人在此商议决定。西厢房是帐房和库房。门房十二间,通道西面六间是厨房和粥厂;东面六间是一明的饭厅。每逢灾荒之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张家的粥厂门庭若市,方圆百里里前来领取救济粮和喝粥的的乡亲络绎不绝。张二爷的善举被广为传颂,享有盛誉,感天动地。</h3><h3> 张二爷早年丧父失母,流落街头,在一次乞讨时受到舅母的刁难侮辱后励志:定要立业!遂带领哥哥逐集市贩卖针头线脑桃红鬼子绿等杂物。一次年关在喀左三台集市卖对联,一僧人买对联后将搭裢落至摊前。为寻找失主哥俩等到深夜。那僧人竟是三台寺庙主持,化缘归来,因疲惫忽略将贵重物品遗落,侥幸返路寻找时两个瑟瑟发抖的孩子仍留原处,遂掏出一千两银票酬谢被拒绝。感动之余,遂起资助之心。中年时两兄弟竟成就家业。广置良田。还在凌源南大街开办织工厂"福顺和",后改名"同义成"(原凌源前桥厂旧址)。还在老家创办学堂,办学方针"有教无类",不分贵贱男女均可入学,免除一切学杂费用。其创举受到凌源县令洪子奇赏识。洪县令受启发便在凌源财神庙和粮市后亦开办男女学堂(朝阳街小学和粮市后小学)。张二爷给予了全力的资助。</h3><h3> 白马沟向北过白道梁便是孟杖子太平沟梁,是张家人去柳城(凌源城)的便道。一次月中旬张二爷从外地归来经柳城回家,刚出城太阳已落山,顶着月亮匆匆赶路。行至太平沟梁上内心稍有恐惧便哼起小曲儿。远远的听有人呼唤:"老哥,你去哪里?"二爷前后仔细看看,原来也是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从后面赶来。便回说:"老人家,我外出,现在回家。""哦,好哇,我去孟杖子,咱俩顺道。"二爷和老人一路搭话聊着家乡及外地的趣事十余里路很快到了孟杖子村。"老哥,你慢走吧,我到啦,咱俩再会!"老人挥手道别。"再会,再会!"二爷拱手告别。鸡叫时分二爷到家敲开门,全家人无不惊诧:"你是一个人回来的吗?""太平沟梁闹老虎你不知道吗?""你吃了熊心豹子胆啦!""你真的不要命了!"此时二爷才知晓的,最近太平沟梁闹大虫,已经伤了四、五个人,吃掉十几头牲畜,白天都要几个人结伴同行过梁。回想所遇老人定是上天保佑,是山神爷显身。</h3><h3> 白马沟北面鹰子山上生长着一种树,当地人叫做"棒棒籽"树。灰白色的树皮,不开花,却接有绿豆般大小黑色的果实,生长非常缓慢,质地细腻坚硬,几百年的树龄不过一搂子粗细。话说"七七"事变后,小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强行占领东三省。白马沟过南梁十余里有一财主,姓禹,年轻时跑过天津卫,见多识广,甲午战争后就送儿子去东洋留学。儿子学成回国后给洋人做翻译。满洲国时柳城归建昌管辖。此时禹翻译摇身一变成为建昌警察署长。父凭子贵,禹员外在方圆百里声名显赫。这一年恰逢禹员外六十六大寿,在这一带指名道姓......必须送上礼物,否则自己想。张二爷知道得罪不起,苦思冥想,恍然大悟,就这么着。便叫家人请来最好的木匠,在鹰子山上伐回两株最粗的"棒棒籽"树。攒成一个四五六的寿材,五月初四寿日当天派骡子车送去。禹老员外见寿材满心欢喜,这寿日得寿材,寿上加寿,寿寿无边。只是觉得礼物有点轻,由此埋下祸根。</h3><h3> 这年刚一入秋的一个上午,白马沟村外开来一辆黄绿色敞篷卡车。从车厢里跳下七八个伪军列队排开,随后在前车厢内走出一个日军少尉。一阵子"八嘎牙路......."的吼叫后,伪军挨家挨户抓来了全村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拥进了张家祠堂院内。首先要族长前来听训:你们中国人不是良民的干活,我们来保护你们你们必须交租子的巴嘎,今年开支增长要加倍征收的依马斯,你们白马沟是大户要带头的牙路,否则全都要死啦死啦的!说完开枪打死了一只游荡的黑狗,卷起几缕尘土扬长而去。</h3><h3> 张二爷百思不得其解,往年都是伪乡长前来催租,今年怎么小鬼子巴嘎巴嘎的来啦。于是留下全族的男人进屋议事,女人孩子们该回家回家。经商议得出结论:一定是我们张家做错了什么事,日本鬼子很生气!晴干开渠道,须防暴雨时。由于白马沟在山坳处,外面来人村内全不知晓。决定在东、西梁顶南北两面各修筑防护哨(炮楼子),监视外面的动静。与祠堂前共五炮楼,每日派人值守,有生人前来以点烟为号,全村人撤离。同时在北沟里挖出地道,把收获的粮食也存入地道内。还买来了十几枝土枪和火药。白马沟修筑工事一事很快传到日本鬼子那里。秋后的一天夜里日伪军二十多人前来偷袭。岗哨及时发现情况,通知村里人迅速撤离进入地道。张二爷便和几个青壮年留守保护。一通炮火,东西梁上的炮楼被摧毁,鬼子进村了。挨户搜查中,发现无人,便牵走所有的牲畜。家蓄是农民的命根子。二爷见状气撞顶梁,举起土枪朝着领头的鬼子兵开火啦,一枪爆头。随后嫌装火药麻烦抡起旁边的铡刀片冲向敌群。密集的枪响过后,二爷已成了筛子网,一代英豪惨死在日本鬼子的炮火中。</h3><h3> 张家族人为二爷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遗体安放在四官营子房申村金銮殿山下。</h3><h3> 禹员外也参加了安葬仪式。在安慰家属时有人问到张家送的寿材你们打开了吗?禹员外反问:为什么要打开?张家人说:你打开就知道啦!</h3><h3> 禹员外回家后立即打开寿材,里面放着两扇猪肉新鲜如初。已经是大半年的时间啦!</h3><h3> 此寿材是一个无价之宝呀!</h3><h3> "我不是人哪,我不是人哪,我害了张二爷呀!"</h3><h3> 满洲国热河省有两个最高学府,分别是承德中学和凌源中学。张二爷的长子张士元为第一任凌源中学校长。张士元早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主攻英语和数学。满怀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张士元积极联络凌源的爱国人士钱晓荷等人,组织民众和学生上街游行,抗议日本鬼子的统治暴政和乱杀无辜。游行活动群情激愤,持续发展,搞得日伪政府惊惶失措,慌忙调来宪兵队武力镇压。为了避免伤及无辜群众,张士元挺身而出与日伪政府分庭抗礼,最终寡不敌众,被日伪宪兵司令部以"国事犯"罪名押入锦州监狱。五年的监狱生涯严重摧残张士元身体,落得终身腿疾,不到五十岁的年纪,必须拄着拐杖才能行走。但未能磨灭其爱国意志,出狱后仍积极组织爱国救亡运动。</h3><h3> 解放战争时期,白马沟张家人追随罗文加入人民解放军。张树云、张国发随四野参加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直至解放海南岛。张树云任解放军某炮兵旅旅长,一九八零年离休后在徐州干休所修养。张国发任解放军某部团长,一九八一年离休在广州干休所修养。</h3><h3> 白马沟解放战争期间属凌源第四战区。地方武装县大队下辖第四区小队队部就在白马沟。区小队队长于密林是一个车轴汉子,灵活机智地于国民党反动派巧妙周旋,牵制国民党部队,支援解放军前线作战。一九四八年冬季的一个夜晚,据说是四野参加塔山阻击战部队约五百多人由葫芦岛兴城经玲珑塔、喀左、后坟、乌兰白、过高家梁去宽城就曾宿营在白马沟,张淑志和张国兴负责安排食宿。临走时留下三名伤员在白马沟养伤,就住在张淑志家。分别是尹国忠、李大柱和冯华。三个月后被来人接走。具老一辈回忆:解放军战士穿着很朴素,但纪律严明,一个个挺精神。</h3><h3> 全国解放后,小窝铺人民公社政府就设立在白马沟张家祠堂,管辖小窝铺,老爷庙,葛杖子、大房申、高杖子五个大队,为此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国初期由于经济落后,小窝铺公社政府使用柴油机发电,发电机组就设在东厢房。</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