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慈颜心伤五内 抚遗物泪流双行——纪念已故的婆婆——2013、6、22

谐琴听雨

<p>图片来自网络</p> <h3><br></h3><h3> 我的婆婆于2013年农历五月初三病逝,享年72岁。谁说婆媳多口舌?我和婆婆亲如母女。她老人家的仙去,犹如摘去我的心肺,天塌地陷,痛彻心脾。<br> 婆婆一生体弱多病,是营养不良亦或是先天缺损。记忆中的她,一日三餐总是伺候好一家老小才考虑自己。而且总是先啃着馒头后喝汤,我经常玩笑说:“侉做法”(婆婆原籍河北赞皇)。</h3><div><br></div> <h3><br></h3><h3> 婆婆性情温和。和我相处的二十三年中,她从没对我说过一句高声话,也没记她和邻居犯过脸儿红。她言语不多,总是慢腾腾地忙碌着。我公公是个热心肠,喜欢交朋结友,家里从来没有断过客人,有关的、无干的都有,婆婆从没有怨言,总是默不作声地好吃好喝地照应着。婆婆去了后,公公哭着说,你妈虽然不多说,但她知道我的习惯,总是把我照顾周到。上一代人的交流方式我们不理解,但他们彼此的关怀却在心里。</h3><h3><br></h3><div><br></div> <p><br></p><p> 婆婆很慈祥,尤其对子女太过迁就、溺爱。婆婆有子女五个,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老公行二。我结婚时,他们家最小的小子也已经十七、八了,但一直是婆婆挑水。婆婆个子不高,水桶皮实厚重,途中还要上一段很陡的台阶,我看到后很不解,家里有四个男壮劳力,怎么会让婆婆一个弱女子挑水呢,难道一直就没人感觉不合适?于是,我就埋怨起了田夫,结果婆婆解释说,是她舍不得使唤她的宝贝儿们,每天早上趁儿子们还睡觉她就自个儿把水缸挑满了。婆婆这样的做法我很不解且强烈不赞同,但我更无法说服和改变她老人家。也正是由于婆婆的溺爱,导致子辈儿不是很扛事,更不懂得如何心疼和孝顺父母。</p><p> 老人家生前总是自豪地说,她是如何如何疼爱子女,照顾子女的,我也经常反驳她,子女的成长不只是长大,更重要的是心智的成熟。也许老人家到死也没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子女的问题存在认知上的误区。</p><p> 诚然,父母对子女的爱普天之下大同。婆婆的一句口头禅:我除了俺的孩儿们谁都不亲。这话说的没假,不管她的孩子们已长大,也不管孩子做事有多不合适,老人家是从不指责教育一句,一味地护犊。对我们一家子更是恩重如山,我结婚二十三年,可以说有一半时间是吃婆婆的现成饭的。尤其进城后,我们更是吃熟的拿生的,吃汤的拿干的,每次回程肯定是满装满袋(包子馒头烙饼足足儿)。儿子随婆婆生活了七年多,最后让她老人家经历了割舍之痛,我虽问心无愧但我心有何忍啊。</p><p><br></p> <h3><br></h3><h3> 婆婆生病两年多,住院四次,其间我们尽心尽力,问心无愧但无力回天。最让人心酸的是老人在打倒身的那一段时间,我们每每回去(一周一次),她仍心怀希望,希望我们能带来好消息,希望自己的病情能好转。我心痛着但不敢言说,记得婆婆和我说得最后一句话是:林,你看看我的肚子。因为腹水,一个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婆婆却腆着一个大肚子,当时心在流泪却只能好言安慰她。唉!再力量的人在死亡面前却是脆弱的,我婆婆到死都没敢说一句自己的身体不行了,也没有坦然地安排一下后事。这让您的儿女们情何以堪啊!</h3><div><br></div> <h3><br></h3><h3> 婆婆啊,生前我没喊过一您一声妈妈,现在我从心里喊您一声:妈妈,一路走好!我们当地俗语说得对:谁死谁不活,您不活了,活着的人都会好好活下去的,您不必挂心。如果真有阴府的话,希望您可以照顾好自己。如果真有灵的话,希望您老庇佑您的子孙安康顺泰!</h3><h3><br></h3><div><br></div> <h3><br></h3><h3> 呜呼……,子欲养而亲不待!嚎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