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前言</p><p> 《大阳村古文明掠影》(第一辑)终于呈现于大家面前了。这是大阳村有史以来第一部以摄影为主,文字为辅的侧面展示大阳古文明痕迹的影印本,也是借用影像形式表达大阳村古文明积淀的宣传书。</p><p> 大阳村古称楼烦,据传楼烦古国在此筑城驻军,东突西进,曾辉煌一时。然而,楼烦王骄傲自大,不思进取,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实践中战败亡国,仅保留国号作为县名流传了下来。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楼烦县侨置今大阳村,只筑城池,未划辖区。那时未设崞县,所以素有“先有楼烦县,后建崞州城”之说。</p><p> 大阳村地域广阔,交通便利,梯田层叠,依山望水。村东约三、四里的玉带山,山势挺拔,南北绵延,顺势往东南六、七里便是原平名胜五峰山。玉带山因山腰有一层看似“玉带”的岩石带而得名,上有“白顶”,下有清泉,怪石嶙峋, 山路蜿蜒。每到盛夏, 鲜果满树,一碧万顷,山花烂漫,沟壑纵横, 登高远望, 顿感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远处,滹沱河用一缕银色丝带,仿佛想把两岸的层层绿意系牢、带走……。关于玉带山的民间传说也有很多,这里不便多说。</p><p> 大阳村属丘陵地貌,从村西的白停线或崞大线上远望,竟看不到村里的一砖一瓦,一房一舍,只有村前高大挺拔的两株明代古松赫然在目。 </p><p> 大阳村不仅是原平农耕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一部“史记”,而且是原平人文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不仅是一处原平战争史上驻军剿匪的战略“制高点”,而且是一幅原平人自古崇文尚武、忠孝传家的“生活图”。大阳人以顽强的毅力,在明清崞县史上创造出少有的奇迹,大阳人正以不懈的努力创造着美好的明天。</p><p> 今天,大阳村正在支委与村委的带领下,以发展文化名村、生态名村及旅游名村为近期目标,集思广益,开拓进取,众志成城,共图大业。欢迎有识之士前来大阳村考察、指点、融资、开发。</p><p> </p><p> 张耀清 于2017.4.30</p> <p>大阳村卫星地形地貌图</p> <p>村落简介</p><p> </p><p> 大阳位于原平市城区东北27公里处,村史悠久,早在1700年前西晋怀帝置楼烦县城于此,随着时代的变迁,楼烦城邑溃废后得名楼烦村,故称古楼烦。</p><p> 大阳村现居人口716人,298户,耕地总面积3900余亩,村民以张姓为主,张氏祖上原籍河北枣强县清河镇溪口村,明洪武中期随军攻克崞州城平寇后屯田而定居于此,‘</p><p>三世大夫’张建、张濯、张汝为翰林院编修太史,张坦书法名人张震皆出于此,特别是清朝乾隆年间壬戌会试,大阳村的张氏家族以参考人数21名排列全国第二,于福建莆田县的林家齐名于世,号称“南林北张,天下第二”。</p><p>村中古迹众多,古树参天,明清时期的古碑随处可见,村民尚存圣旨、牌匾、画像、古籍、书法等珍贵文物。</p><p>大阳村张氏一族系明洪武年中期迁居于此。大阳张族始祖名世广,出生于元末时的河北枣强县。因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张世广与其弟世荣、世德投笔从戎,跟随徐达军队北伐,转战于并州、忻州、代州之间,后定居于崞县的北庄(今原平市大阳村)。好在耕读传家、文墨治家的思想观念被张氏一家深深认可,“勤奋”二字成为家族的传家宝。张文苑、张勤、张文宝等族人先后考取了廪生和岁贡生,从此打开了张氏一族科举仕进之路。</p><p>明清期间,大阳张氏家族成员中有资可证博取功名者共计332人,其中科甲出身的进士和举人就多达29名。</p><p>进士7名:</p><p>张允中,顺治己亥恩科(1659年),三甲55名,吏部主事。</p><p>张维城,雍正癸丑科(1733年),三甲105名,直隶无极县知县。</p><p>张宏,乾隆壬戌科(1742年),三甲88名,朔平府教授。</p><p>张济世,乾隆辛未科(1751年),三甲155名,河南新安县知县。</p><p>张镳,乾隆乙卯恩科(1795年),恩赐翰林院检讨。</p><p>张棣,道光丙申恩科(1836年),三甲55名,直隶静海县知县。</p><p>张坦,光绪甲午恩科(1894年),恩赐翰林院编修。</p><p>举人22名:</p><p>张珙,顺治甲午科(1654年),武举。</p><p>张其悳,康熙丙午科(1666年),广东惠来县知县。</p><p>张容(车字旁),康熙甲午科(1714年)陕西洛川县知县。</p><p>张守谦,雍正癸卯恩科(1723年),江西雩都县知县。</p><p>张濯,雍正甲辰科(1724年),霍州学正。</p><p>张锡锦,雍正己酉科(1729年),解州学正。</p><p>张盛世,雍正壬子科(1732年),山东茌平县知县。</p><p>张鶠翀,雍正己卯科(1735年),文水教諭。</p><p>张文龙,乾隆丙辰恩科(1736)。</p><p>张永锡,乾隆辛酉科(1741年)。</p><p>张晋(车字旁),乾隆辛酉科(1741年)。</p><p>张天佑,乾隆辛酉科(1741年),顺天中式,忻州学正。</p><p>张铸,乾隆辛酉科(1741年),顺天中式。</p><p>张云龙,乾隆丙子科(1756年),蒲州训导。</p><p>张健,乾隆己卯科(1759年)。直隶滦州知州,调署永平府知府。</p><p>张博,乾隆乙酉科(1765年),湖南善化县知县,升靖州知州。</p><p>张錧,乾隆辛卯科(1771年)。</p><p>张沛仁,乾隆乙卯科(1795年)。</p><p>张震,嘉庆庚申恩科(1800年),孝义训导。</p><p>张淑燕,道光壬午科(1822年),江西雩都县知县。</p><p>张淑纲,道光乙酉科(1825年),阳高训导。</p><p>张曾,道光丁酉科(1837年),以军功保花翎布政司衔,署理陕西陇州知州。</p><p>正因为科名显赫,大阳张氏一族出仕为官者多达百余人,其中在朝居官者5人,任知州、知府的7人,学正、教授8人,知县20人,教諭60多人。其任职之地遍及大江南北,在文功武卫方面颇有建树。自清乾隆之后,大阳村中科举旗杆林立街巷,功名匾额遍布门楣,明清时期的三进、四进大院比比皆是。而该村村西官道旁竖立的19通功名碑,彰显出一派庄重威严的景象。有村中老者介绍,古时,凡路经此地的州县官吏,必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敬意。</p><p>据大阳村张氏《世广之家·家史传记》一书记载,从明洪武中期至清朝末年,张氏一族共历十六世,辈辈有官,官官清廉,世多文人,代有名士。一部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就有39人在“人物”中有传。最为出色的如事记载入清《国朝一统志》的张允中、因平“三藩之乱”有功名列《台湾府志》的张尹(王字旁)、以非科举出身官至户部侍郎的张鹓、不事权贵而惜字如金的书法家张震、富有传奇经历有文武兼备的大学者张曾。</p><p>崞县在宋元明清诸代,著述书目、刻印版本者,多达70多人、作品90多部。而大阳张氏就达11人、20多部,其中有张允中《治襄录》,张棣《甓斋学古文集》、《诗赋偶存》和《遣病枝谭》,张维《存心事天图说》,张健《耘皋老人古文遗集》和《宦余适志草》,张晋《燕山诗集》和《明远堂文稿》,张濯《念贻堂文稿》,张曾《古今体诗稿》、《古丰识略》、《归绥识略》和《石矾诗集》,张震《东墅诗录》,张璳《劝諭恒言》,张守仁《闻见困知一得录》等最为知名。</p><p>张世广身后有子四、孙七、曾孙十九、玄孙四十六、耒孙九十一名。由于人丁兴旺,家族繁盛,许多子嗣遂迁往其它村落居住,形成了以大阳为家族中心的崞县张氏望族。时至今日,原平市的南头、金庄、井沟、现峪、丰窊、璜珥、下社、班村、西峪、神山、长乐等村和五寨县某村的张氏人家,都属大阳张氏始祖世广的后裔,初步统计有人口一万多。</p><p>因而,清代的大阳村,一派繁荣景象,东南西北共建大门四座、戏台四座,并推出了大阳八景:风山玉带,龙泉金浆;高岗九龙,暗门二龟;寺院古槐,平原云稼;麟堡不夜,玉泉长春。</p><p>近年来,大阳村党支部、村委会相继对始祖坟茔、明代古松,进行了整修和维护,还要建立古代碑林、重修张氏族谱,以打造历史文化名村为主,开发乡村观光旅游项目。然而,这实在不易,因为许许多多的古迹早已在漫长的岁月河流里冲洗殆尽,太可惜了。</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桥沟堡又称大阳堡,清初列崞县三十七城堡之一,始建于明洪武二年,起名桥沟堡,为明军楼烦卫设施,清顺治五年重修,改名大阳堡,为当时崞县军事设施之一,周长38.4丈,高3.9丈,占地1.53亩,清初因大阳张琳在此御寇诛贼而出名。</p><p><br></p> <p>藏书楼位于村中前街的一处两层门楼,上挂‘文魁’巨匾,在巨匾后内阁又挂‘忠厚传家’匾额一幅,系张氏家族诰授奉直大夫正五品霍州学正张濯所建,楼顶高挂御赐‘忠霍州学正儒学正堂’红灯笼一对,还有后来乡民奖赠之‘望重东山’和‘皇华报国’新匾。现今仅存‘文魁’一匾为族人所收藏。</p> <p>古楼烦门因建于低洼处,又称暗门。清乾隆年间张族在原楼烦城门的旧址上修复了古楼烦门,时为大阳四门之首,其门眉‘古楼烦’三字和背面书写之“蓝田”字迹依旧保留。</p> <p><b>大阳村清代照壁 摄于2017年4月</b></p> <p>明代古堡与碾上支古槐</p> <p>原平市中阳乡大阳村地处半丘陵区,位于原平市城区东北27公里处,东靠玉带山与苏龙囗镇长乐村接壤,西邻滹沱河与本乡孙家庄村交界,南北分别与本乡中庄村、大狼沟村相邻。境内有原白公路、崞大公路横穿直插。距京原铁路、108国道、大运高速公路出口仅几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地理坐标北纬38°52′,东经112°49′,古称楼烦。</p><p>早在战国时代,赵国国君武灵王(名赵雍)深知本国处于燕、东胡、林胡、楼烦、秦、韩之间,不强兵会国亡,决心奋发图强,振兴赵国。进行军事改革,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攻灭中山、林胡、楼烦三国,国势大盛,此刻置楼烦县。</p><p>在一千六百年前,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刺史刘琨徒陉北五县与陉南时,楼烦县侨置今大阳村,只筑城池,未划辖区。</p><p>同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应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之请,发兵击败铁弗匈奴刘虎和白部鲜卑。刘坤上表为他请功,晋愍帝封他为大单于、代公。将句注山陉岭以北之地(包括代县、朔县、繁峙、楼烦一带)赠给他。314年进封代王后,建立了拓跋制的奴隶制政权,史称代国。</p><p>公元376年11月,前秦拓跋苻坚统帅三十万大军攻打代国,拓跋什翼犍因代军连遭失利,直至包括楼烦在内的代国亡,复名楼烦县。</p><p>素有“先有楼烦县,后建崞城县”之说。后楼烦县与崞县同时并入原平县,县治废后得名楼烦村。</p><p>城邑溃废后的楼烦村,居住着孙、高、胡、武、田等土著杂姓,到宋代初年新居于齐,有继居于燕。元代,由于当局的残酷统治,中原大地喊人普遭惨劫,百姓过着非人的牛马生活,然而燕姓附和与齐,两姓结盟奸诈,私通官吏,外损而内实,一跃而为河东霸主,虽地处土丘荒坡,却富有资材、地庄,势力极大,齐、燕两姓以地庄东、西、南、北、中五庄之分,该村居北城北庄,到洪武年中期,明太祖发布“荒田归垦荒者所有”之高明国策。从此,原给齐、燕种地之佃农耕耘上自己垦荒之土地。随之原有地庄先后建村,脱离了楼烦统属,楼烦即解体。楼烦本土按当时地庄之称正式改村名为“北庄村”。</p><p>明正德末年,时任崞县知县的王佐按东、西、南、北、中五方阳气只缺东阳一说,选定北庄作为东阳。但鉴于北庄背靠巍然的白顶玉带山,面对洪流滔滔的滹沱河,境内丘陵起伏,形似巨龙,弯弯曲曲的盘旋于山岭,形象雄伟、高大;且又追本溯源(我祖先在汉代迁直隶涿州之前,部分家族曾居住于山西河东大阳县)故而将北庄改名为大阳。再后来,大阳村又被列入崞县三十七都,张氏家族自然成为正统的大阳都原八甲。</p><p>大阳村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人杰地灵。自洪武年间张氏居住于此孕育了—代又—代建设祖国的英才。特别是清朝乾隆年间壬戌会试,大阳村的张氏家族。以参考人数二十—名,排列全国第二,与福建浦田县的林家齐名,号称南林北张、天下第二。</p><p>清朝康熙年间吏部考功司主事张允中,又名张胡,日伴君王,忠心耿耿。康熙皇帝曾称张胡为朕分忧,共扶社稷,为天下第一忠臣。同治年间二品将军张小袁摆儿骡陈击败匪军举世闻名。光绪年间七十六岁中举进士,钦赐翰林院编修太史名声大震的张坦。清朝末期崞县的书法名人张震等,足以证明大阳村的历史文化是辉煌灿烂的。正因为科名显赫,大阳张氏一族出仕为官者多达百余人,其中在朝居官者5人,任知州、知府的7人,学正、教授8人,知县20人,教諭60多人。其任职之地遍及大江南北,在文功武卫方面颇有建树。自清乾隆之后,大阳村中科举旗杆林立街巷,功名匾额遍布门楣,明清时期的三进、四进大院比比皆是。而该村村西官道旁竖立的19通功名碑,彰显出一派庄重威严的景象。有村中老者介绍,古时,凡路经此地的州县官吏,必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敬意。</p><p>据大阳村张氏《世广之家·家史传记》一书记载,从明洪武中期至清朝末年,张氏一族共历十六世,辈辈有官,官官清廉,世多文人,代有名士。一部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就有39人在“人物”中有传。最为出色的如事记载入清《国朝一统志》的张允中、因平“三藩之乱”有功名列《台湾府志》的张尹(王字旁)、以非科举出身官至户部侍郎的张鹓、不事权贵而惜字如金的书法家张震、富有传奇经历有文武兼备的大学者张曾。</p><p> 清代的大阳村,一派繁荣景象,东南西北共建大门四座、戏台四座,并推出了大阳八景:风山玉带,龙泉金浆;高岗九龙,暗门二龟;寺院古槐,平原云稼;麟堡不夜,玉泉长春。</p><p>还有张氏家族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修路、建桥、盖庙、助学、兴办公共福利事业也是其德行之—。</p><p>据县志记载,清明两代的崞阳大桥、云中河大桥、阳武河大桥都是大阳村张族所肋建。</p><p> 大阳村的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以四大经济产业为支柱,全面建设新农村。四大产业:一是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优质杂粮为辅的种植产业。二是发展以牛羊等草食动物为主,优质瘦肉型猪和家鸡为辅的养殖产业。三是以核桃、红枣为主,杏、桃为辅的林果产业。四是恢复古村落文化建设,重点对古碑、古树、古物、古坟等保护、修复,并配套本乡五峰山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搞文化古村落旅游及观光农业旅游。近年来,大阳村党支部、村委会相继对始祖坟茔、明代古松,进行了整修和维护,还要建立古代碑林、重修张氏族谱,以打造历史文化名村为主,开发乡村观光旅游项目。然而,这实在不易,因为许许多多的古迹早已在漫长的岁月河流里冲洗殆尽,太可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