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团队成员</p> <h3> 很多年前,听摇滚歌手郑均用他那苍桑而又慵懒的嗓音吟唱着“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颠把我的魂唤醒,爬过了唐古拉遇见了雪莲花……”“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青稞酒、酥油茶、玛尼堆上的五色隆达、还有N个“隐秘的莲花”……</h3><h3><br></h3><h3> 当时我的心里就在想:那是怎样的一副美景,让歌者颂唱得仿佛穿透了人的灵魂?</h3><h3>于是,我们开始了这个追梦般的行走……</h3><h3> 而当你真正踏进这片神秘的土地之时,便会感觉所有的语言描述都是苍白的,任何美妙的文字都无法形容雪域高原那神秘而又心旷神怡令人震撼的美!</h3><h3> 你只会深切感受到:“身体下地狱,眼睛上天堂,灵魂回故乡“--这就是西藏。</h3><h3>这就是行不够的西藏……</h3><h3></h3> <h3>D1:(6月26日)西安至西宁</h3><h3><br></h3><h3> 筹备了多日,我们的西藏之旅终于付诸行动了。</h3><h3> 早8点我们一行七人,驾驶两部丰田霸道,由西安启程,前往青海省会西宁。</h3><h3> 记得有人说过:喜欢旅行的人都是感性的人,他们都有着一颗火热而驿动的心,这颗心充满着憧憬和幻想,于是生活中便有了这些痴狂热爱大自然的人们。</h3><h3> 所以,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我们此行的领队,也是我的先生——亲爱的老吕。他是一个对大自然有着极大热情的人,2012、2013年已去过两次西藏,加上这次等于是连续三次进藏,他自已说:“游西藏就象吸毒一样,上瘾!”</h3><h3> 途经的第一座山,便是我们祖国的父亲山-秦岭。</h3> <h3>(一)秦岭—我们的“父亲山“</h3><h3> 一直以来,黄河都被称为“母亲河”,它的神圣地位勿庸置疑。而秦岭也因它厚重的历史沉淀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被称为“父亲山”。</h3><h3>因为秦岭是陕西人的骄傲,作为一个陕西移民,我对它也有深厚的情感,所以在此多着些笔墨;</h3><h3> 终南阴岭秀,碧嶂插遥天,原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h3><h3> 秦岭西起青藏高原,集合起千山万岭,逶迤东去,绵延1600多公里,将中国内陆分为南北两半,成为中国大陆中东部最为挺拔的庞大的山脉,也是对中国大陆自然地理、动植物分布和文化形态影响最为深远的山系。</h3><h3> 著名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一句“盖秦岭天下之大阻也”,使得这座雄伟的山系脱离了昆仑山,有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名字。</h3><h3> 这里尤其要特别提到一点:秦岭在“神性地理”层面的文化积累与思想资源,堪称得天独厚。老子讲经的楼观台,作为《道德经》的诞生地,可与基督教的加尔瓦略山、佛教的灵鹫山媲美。</h3><h3>(二)穿过河西走廊—感受古丝绸之路的凝重苍凉</h3><h3> 我们的车辆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均速行驶着,车窗外的景致也因区域的不同呈现着明显的变化:走出陕西的宝鸡,进入甘肃的天水,便可以从植被的覆盖感觉到由陕西秦岭的连绵葱郁变为甘肃河西走廊的凝重苍凉。</h3><h3> 这条现代化的高速路重叠着当年丝绸之路,不由让人油然而生追古之情怀:想当年,盛世大唐皇室的文成公主,是怀着怎样百感交集之情踏上这背景离乡之路的呢?</h3><h3> 沿着滚滚的黄河岸边,绕过甘肃省城兰州,一路车览河西走廊苍凉之美,日行800公里,傍晚时分,我们抵达青海省会西宁市。</h3><h3>(三)西宁-一座现代与民族风韵交融的高原之城</h3><h3>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是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海拔2261米。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市。西宁属高原高山寒温性气候,夏季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h3> <h3> 驱车进入西宁,便感觉到它的现代气息补面而来,越往市中心行进,便越感觉它那浓郁的民族特色撞进你的眼里:先不说那颇具现代感的高架桥和四通八达的道路,也不用说鳞次栉比的高楼和身着时尚服饰匆匆行走的人们,单是看那耸立市内的伊斯兰教风格的清具寺和广场上各式民族风格的雕塑,你便知道,西宁与其他内地省城的与众不同之处了。走在这座城中,时刻会感觉到民族与现代在交替、在过度。在这里,你仿佛来回穿梭于两座城之间,一处民族风韵,一处繁华现代。这就是西宁这座高原之城的魅力所在!</h3><h3>(四)西宁晚宴,领略当地朋友彪悍豪放的敬酒之风。</h3><h3> 热情好客,讲究喝酒礼仪的西宁朋友让我们享受了那天昏地转的眩晕,品味了青冽甘甜的青稞酒,领略了彪悍豪放的敬酒之风。</h3><h3> 平时没什么白酒酒量的我居然也不知不觉喝下了三两多青稞酒(48度的噢),堪称奇迹!可见人们说的在高海拔地区酒量大不是谣传!</h3><h3>D2:(6月27日)西宁-格尔木(晚宿格尔木盐湖大酒店)。</h3><h3> 昨晚深切感受了西宁人民的热情,带着些许的晕眩吃了早餐,我们整理好行囊驱车驶上青藏公路,向格尔木进发。</h3><h3>(一)青藏公路-“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h3> <h3> 青藏公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止于西藏拉萨,是世界上海拨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也是世界上目前通往西藏里程最短、路况最好最安全的公路,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h3><h3><br></h3><h3><br></h3><h3> 自从青藏铁路全线贯通以后,国道109这条世界屋脊上的公路就很难再看到过路的长途汽车了。大部分的过路车都是旅行社的大巴车、货车和私家车。远来的游客多是自驾和搭乘旅行社的客车,只有极少的信徒和驴友会骑车或是徒步前来。</h3><h3> 当踏上雪域之地的时候,才会知道,天原来可以这么蓝,大地可以这么辽阔。行进在青藏线上,那莽莽逶迤的雪山,浩瀚无垠的草原,会使你訇然震撼,心旌摇荡,一种自然升腾又超越自我的感受,无一不震撼着你的感观世界。</h3><h3> 我们一路上领略戈壁辽远空旷的同时,也尽情感受着西部的绝美风光。</h3><h3>(二)日月山-“西海屏风”、“草原门户”</h3><h3> 前往格尔木,会经过日月山,这里是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地,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也曾是唐朝和吐蕃实行物资交流和两地使者往来的中转站。</h3><h3> 日月山的风光并不算精致,阳光、白云、积雪、经幡、耗牛,都是最普通的藏区风物。日月山,在今天的青海,是汉藏关隘,高原与平原接壤处。想当年,这一边是大唐的葱绿田野阡陌纵横,那一边是西域高原茫茫荒野陌生地,此刻站在这春风不度之处,恍然而生穿越之感。</h3><h3> 而日月山的闻名,主要源于那位美丽的为政治联姻的大唐公主。这一道本是很普通的山坡,对于公主来说已经不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感慨,在那个交通极其不便的遥远年代,上了那个山,出了那道关,公主一生就再也没有回过长安。这一坡,其实成了她生离死别的天地墓。</h3><h3> 历来,政治联姻总让人喟然长叹,何况是这样一个纤弱的汉地公主。那时没有公路,没有供氧设备,生在富丽王宫的公主是如何经受那一路的高山缺氧和雨雪风霜的?又是怎样忍受那锥心刺骨的别离之痛的呢?</h3><h3>(三)倒淌河-文成公主的泪滴汇聚而成。</h3><h3> 日月山的不远处的有一洼静水,陪伴她的是一块生硬的石碑,上面刻着这条河的名字——倒淌河,据说是当年文成公主因思念家乡流泪汇聚集而成。</h3><h3> 然而,美丽的传说不会干涸,它仍然吸引着无数朝圣者的驻足追忆,追忆那遥远的岁月,追忆那个古代皇室精致的女人。</h3><h3> 她,李雪雁,世间人只知道她是文成公主,却很少有人记得她的本名。这个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在豆蔻年华之际远离家乡,就此进入了异乡。她不是怀着少女之情去见那梦中的情郎,而是以背负着汉藏友好使者的身份,前往那蛮荒之地与那素未谋面的吐蕃王完成那以政治为基础的婚姻,她的心中究竟有多少哀思忧情呢……</h3> <h3>D3:(6月28日)格尔木</h3><h3><br></h3><h3>(一)休整</h3><h3><br></h3><h3> 格尔木要休整一天,本不在我们计划行程之内。</h3><h3> 原因之一:我们的一个队友李彬,因鼻息肉做手术才刚刚出院五天,两个鼻孔还堵着棉球,就踏上了赴藏的征程;他虽曾当过空降兵,身体素质应该很过硬,但毕竟这是进高海拔的藏区,我们还是心中为他忐忑着;</h3><h3> 原因之二:我们的另一个队友老谢,在银行工作的他出发前因工作关系,接连喝了几场酒,一直没能很好地休息,加上在西宁的晚宴又没少喝,所以第二天前往格尔木的途中他有点头懵懵的,他是个心思很重的人,于是心里压力非常大,怀疑自己感冒了,因为由低海拔区域到高原地区,是很忌讳感冒的,这样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决定在格尔木多停留一天。其实他这种精神状态更多也是心理暗示效应,就象有些人坐车会晕车,而开车绝不会晕一样。</h3><h3> 原因之三:因为明天的行程将是我们入藏后最艰难的,所以大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养精蓄锐,补充给养。既然今日没有什么旅游内容,那就对格尔木多着些笔墨吧!</h3><h3><br></h3><h3>(二)格尔木-河流汇集的地方</h3><h3> 青海的第二大城市格尔木,是青海南线重要通道之一。格尔木,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市区海拔2800米,高寒缺氧,少雨多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是我国仅次于西藏的第二个高辐射区。格尔木是个闻名于世的“聚宝盘”。除拥有独特景观的乌图美仁草原外,盐湖资源占世界第一,矿产资源丰富。同时,它还是野生动物的王国,拥有野牦牛、藏羚羊、盘羊、野驴、白唇鹿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格尔木的昆仑山是世界两大神话源系之一,更是中华道教的发祥地,皑皑的雪山,湛蓝的湖泊,广袤的草原,构成一个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仿佛给人们奉上了一场视觉盛宴,足够让你看到眩晕,美到窒息!</h3><h3> 从西宁一路到格尔木,多数入藏的车辆都由格尔木开出,翻越四座大山:昆仑山(4768米)、风火山(5010米)、唐古拉山(垭口海拨5231米)和念青唐古拉山;跨过三条大河,通天河、沱沱河和楚玛尔河,平均海拨4500米,再穿过藏北羌塘草原,全程1000多公里,大约需要两天车程到达拉萨,中途要在那曲停留一晚。</h3><h3><br></h3><h3>D4:(6月29日)格尔木-那曲</h3><h3><br></h3><h3> 在格尔木充分休整准备之后,第二天凌晨4:30,我们便披星戴月地启程了,开始了青藏线最富挑战性的旅程。</h3><h3> 翻开我这么多年的旅游史,还真没起这么早过,哪怕是在海南三亚住在海边想看日出之时都没有!此刻外面漆黑一片,但天幕上却繁星点点,近得仿佛伸手可及,真想将它们摘下啊!</h3><h3> 公路上只有我们的车隆隆地行驶着。渐渐地晨光微现:看到了启明星,第一次感觉它如此明亮啊!同行的队友玩笑着说:“那架飞机停在天空中不动呢,只有灯光在闪”,呵呵,可真是拥有一颗未泯的童心!</h3><h3> 我们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为自己初次踏上这块神秘的高原大地;为即将见到的巍巍雪山、天路;为自已挑战这高寒缺氧之地的大无畏的勇气……</h3><h3> 微微晨色中,沿途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无名湖,也能让初入藏区的我兴奋地叫嚷着停车拍照。</h3><h3> 海拔高度在不断地叠加者、攀升着,我们车上的海拔表到4000米后数字就不再上升了。老吕会凭着身体的感觉告诉我:到4000了,到4500以上了……于是我们同车的王伟便在这语言传递的暗示作用下感觉有高原反应了……</h3><h3> 而我这爱抽烟的先生,至4700的海拔也要抽支烟过过瘾,一点儿都不听劝!人家还美其名曰:这也是一种挑战!我在同学群里也同步直播着我的西藏行,所以当王群主王向伟同学看到我将老吕抽烟的照片发上后,哈哈大笑说:“不用劝,能抽说明身体好,抽不动的时候劝他也不会抽的”。想想也是很有道理的,索性天要下雨由他去吧!</h3><h3><br></h3><h3> 待天色大亮之时,莽莽昆仑已横亘于我们眼前了,眼前的雄浑壮丽的景色实在是太震</h3><h3>撼了!</h3><h3>(一)巍巍昆仑山</h3><h3> 初识昆仑山,是在中学的地理课本上的“三山夹两盆”(是指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与高山环抱;北部是阿尔泰山,南部为昆仑山系;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h3><h3> 再识昆仑山,是从谭嗣同的“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句中深刻领悟的。那是怎样的一座山脉,能形容出诗人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的气概呢?</h3><h3> 深识昆仑山,便是我们这次的旅行了。</h3><h3>昆仑山口,地处昆仑山中段,海拔4768米,亦称“昆仑山垭口”,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h3><h3> 上午8点多,便远远望见这座传说中的神山了,我们的情绪逐渐亢奋起来。看那群山连绵起伏,雪峰突兀林立,它给予我们的绝对是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我们瞠目结舌惊叹之余,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词藻来描述这壮观的景象了。</h3> <h3> 翻越了昆仑山,我们的车就开始孤独地驰骋在茫茫的可可西里。</h3><h3> 在这里,我特别对可可西里及环保英雄索南达杰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保护站多费时介绍了一下,也算是为环保事业尽自己所能及的一份力!愿我们都能珍爱蓝天、白云、草原、野生动物,感恩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并爱惜保护它。</h3><h3>(三)英雄索南达杰纪念碑及志愿者</h3><h3><br></h3><h3> 1994年1月18日,青海玉树州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带领4名队员在可可西里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缴获了7辆汽车和1600张藏羚羊皮,当他在押送中行至太阳湖附近时,遭18名盗猎分子袭击,不幸壮烈牺牲。当搜寻小组找到他时,已是冰雕般的索南达杰依然保持着半跪的射击姿势。</h3><h3> 昆仑山口、太阳湖、还有布喀达板峰都有他的骨灰。巍巍昆仑,将和倒在可可西里的索南达杰同在。</h3><h3><br></h3><h3>(二)可可西里-是天堂还是地狱?</h3><h3><br></h3><h3> 可可西里荒原,这里是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乐园。虽是一片无人区,却不断上演着人类崇高与卑劣的故事。著名的电影导演陆川曾说过:“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因为可可西里的故事难以诉说,只有真正走过的人才能体会!”。</h3><h3> 可可西里是一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如同它的原意:“美丽的少女”一样,千万年来,在宁静与和谐中存在,只能依稀见到已适应了高寒气候的野生动植物,也正因这些,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h3><h3> 而我们在进入青藏高原感受这里的蓝天、白云、雪山、草原的同时,也应该为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尽一点义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只要能顺带做到以下几点,就是对环境最好的回报。这个区域野生动物的活动很频繁,自驾车的朋友若你发现公路两侧的野生动物后,请不要按喇叭,不要大声喧哗,下车动作要轻缓,观察和拍摄照片请不要下公路的路基,一是公路西侧属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经准许不得进入;二是对野生动物会造成惊吓。6月初7月底是看到藏羚羊最多的季节,见到后请不在正面停车观看,尽量远离羊群,停车时间不要过长,这些藏羚羊也许会跨越公路迁徙,请留给它们一条通道;发现远处有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过公路时,请及时刹车,并请招呼后来的车辆停车,站在远处护送藏羚羊过公路;沿路若发现有破坏环境、偷猎或盗卖野生动物制品行为的事件,请及时与沿途的保护站联系,进行举报。</h3> <h3>(四)索南达杰保护站</h3><h3><br></h3><h3> 在不冻泉保护站前行30公路处就是著名的民间环保组织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了。路标号2952公里处的索站依清水河边而建。索南达杰保护站得建来之不易,它是环保主义者杨欣通过抵押和义卖自已所写的《长江魂》和画册《长江源》进行筹款以及在志愿者和大学生的帮助下完成的。它是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生态保护站。保护站从它建立那天起,就成为了当地反偷猎的一个基地,并扼守住进入可可西里的两条重要路口,索南达杰的妹夫扎巴多杰就曾以此率野牦牛队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同时保护站也成为了一座长江源头科学考察的基地和自然生态的教育基地。</h3><h3><br></h3><h3>(五)楚玛尔河</h3><h3><br></h3><h3> 索南达杰保护站继续往前10公里就是楚玛尔河自然保护站了,在保护站后面几公里处有一个盐湖。因在保护区内,所以未经管理局批准不允许进入。</h3><h3> 楚玛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山。楚玛尔河流域周围,是藏羚羊最大的活动分布区域之一。</h3><h3> 而我们此行非常有幸地远远看到了四只正在吃草的高原精灵——藏羚羊,它们依次排列,低头颔首,伸长脖颈悠然地享受着美食。我在遥远处用长焦镜头拍这些可爱的小生灵的时候,排在最后的那只小羚羊瞬间回首望向我,我及时抓拍到这一珍贵的历史性时刻!这是一副多么美好而又和谐的画面啊!那些可恶的盗猎分子们,他们的心肠究竟黑到什么程度,能忍心对如此可爱的、自在徜徉于自然间的生灵举起那乌洞洞的枪口。</h3> <h3> 在修筑青藏铁路时还发生过一件感人的保护藏羚羊的故事:当年中铁十四局所在区段为了引导产羔藏羚羊通过动物通道迁徙,指挥的工作人员在施工的黄金季节毅然决然停工七八天,并派人轻轻地在后面赶着羊群越过路基,奔向远方。是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h3><h3><br></h3><h3> 绵长的国道109线几乎将青藏高原上的重要地标都囊括在内,而五道梁、风火山、沱沱河自然也在其中。</h3><h3><br></h3><h3>(六)五道梁</h3><h3><br></h3><h3> 五道梁的海拔4600米,这里有兵站、泵站、公路段、加油站等服务性设施。此地被称为青藏线上的“鬼门关”,有“五道梁冻死狼,一边阴来一边阳,到了五道梁,哭天又喊娘”的民间说法。这里地势呈凹陷状,空气流通不畅,空气中的含氧量因此仅有平原含氧量的40%,加之高海拔,所以气候也就极其恶劣了。有不少人到了五道梁就曾因高原反应所引发的急性脑水肿、肺水肿而长眠在了青藏线上。而我们的一个队友“花儿”,到此处后开始面对她进藏后的第一个挑战,有高原反应了!晕车,呕吐,连续几次,人很快就没精神了,老吕马上决定:让她吸氧!其他六人,情况都还不错,有的高原反应较轻微,稍微有些头胀,有的心口有点儿发闷,没有什么大问题。况且此处还不能停留过久,于是大家继续赶路前行。</h3><h3> 望着座落在109国道旁五道梁兵站那整齐的营房,看着那身着戎装的边防战士,不由肃然起敬。也不禁想起多年前的一个有关青藏高原的MTV画面:一个女歌手在雪山旁对着一排排英姿挺拔的战士深情演唱:“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庄严。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她在以歌颂扬,威武神勇的边防战士就是守卫祖国的钢铁长城!</h3><h3>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家喻户晓的的歌星李娜,她所演唱的《青藏高原》、《好人一生平安》《女人是老虎》等歌曲曾倾倒过无数的听众。然而,1997年的春天,李娜的演艺事业正处于颠峰状态之时,她即做出了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无法理解的决定,削去青丝,落发为尼,远离世俗,潜心研佛。 今天,昔日的著名歌星已经成了昌圣法师。而究其李娜当年遁入佛门的原因,据说和她到西藏录制MTV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之前她就读过相关的佛教书籍,并受过寺院住持的开解点化,深感自己与佛有缘。当她在青藏高原高歌时,雪域高原的纯净灵透悸动了她那颗虔诚的向佛之心。</h3><h3> 所以我在感慨之余,不禁想:身处眩目的舞台、鲜花与掌声包围的当红歌星,是什么让她有了那如此虔诚的向佛之心?那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无穷?</h3><h3><br></h3><h3> 走过五道梁兵站,它前方就是带褚红色岩石的风火山口。</h3><h3><br></h3><h3>(七)风火山口</h3><h3> 风火山黄昏时是一片近似火红色的山群,有些像吐鲁番的火焰山,便因此而得名。山口立有一块石碑,上面标下了海拔5010米的数字。山坡上,经幡和风马旗在大风中招展。中铁一局在这里建的风火山隧道是整个青藏铁路上海拔最高的路段和隧道,也就是天路的最高点。在此,特别向当年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致敬:感谢他们克服千难万险,翻山越岭修建了一条神奇的天路,让一条巨龙在雪域高原上腾飞,给藏家儿女带来吉祥,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他们才是真正的巍巍昆仑之神。</h3><h3> 筑路过程中的感人肺腑的故事不胜枚举:铁道兵十师有位叫邓广吉的连长,为修建青藏铁路,他带病上了高原。后来,他在高原得了白血病。在家乡的医院抢救他时,他对亲人和战友留下遗嘱:“我若死去,把我的骨灰埋在青藏高原上,我生前没有把铁路修通,死后也要看到铁路修到世界屋脊上。”</h3><h3> 在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中,施工人员背着5公斤重的氧气瓶,边吸氧边工作。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与天地争,与风雪斗,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催人泪下的赞歌。</h3><h3><br></h3><h3>(八)沱沱河(蒙古语“红河“的意思)</h3><h3> 沱沱河的闻名因于它与亚洲第一长河——长江就从这里被孕育出来。它是长江的正源。全长370公里,海拨4650米。河水含盐碱而不能饮用。其上游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近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沱沱河生态环境已日趋恶劣,植被减少,沙化严重,情况实在令人堪忧!沿路的草原上有很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高原之花,它们没有那么娇艳,却很有生命力,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依旧傲然绽放,就如那世代生活在这艰苦环境中的坚强的藏区人们。</h3> <h3>(九)唐古拉山-我梦中的山唐古拉山</h3><h3> 唐古拉山藏语中意为“高原上的山”,又称“当拉山”,在蒙语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h3><h3> 离开沱沱河,向南走200多公里,便要翻越青藏全线的最高点:唐古拉山。它是青海和西藏的分界线,山口处建有纪念碑及标志碑,是青藏公路入藏的必经之路。</h3><h3> 唐古拉山口,公路海拨5231米,铁路海拨5072米,这里是世界铁路第一高站。唐古拉山是西藏的门户,虽然唐古拉山这一段是青藏铁路海拨最高的地方,但山脉并不象人们想像的那么险峻,可以说是很柔和。唐古拉山峰顶终年积雪不化,数十条远古冰川纵横奔泻,因为山口下面的路海拔已4900米,再翻5231米的唐古拉山只是相对高度300的小山,但刚上高原在这个大气含氧量仅60%的高度,人略微停留一会,就有明显的不适感,何况长时间乘车的鞍马劳顿,所以唐古拉山给众多的入藏者来了个下马威,使之心有余悸,谈唐色变。</h3><h3> 而当我发觉自己竟然可以站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度,与神圣的唐古拉山比肩同在时,望着不远处那劲风吹动肆意飘扬的五色经幡,那如油画般色彩纹理的岩石山体,那覆盖着残雪连绵起伏的群峰,过往的失意、孤寂与哀伤已不值一提,只感到内心澄明、踏实而温暖。当然,还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当一个人能凭着自己的体力和意志,战胜大自然设置给人类的极限挑战后,在面对“一线之隔”的生死时也将归于平常心。</h3><h3> 我们一行七人,只有我们这辆车上的三个人(我和老吕,还有省人民医院的王伟)下车到石碑旁留了影,而那辆车上的四人(前面提过的老谢及其爱人白颖、李彬及其爱人花儿则由于身体等原因没敢下车,徒留下遗憾!本来老吕我们三个爱拍照的人还想多在山口停留一会儿,但他们四人担心在这高海拔地区出现意外状况,催促我们快速离开,他们这是望唐色变啊!如果你有勇气和能力来到唐古拉山口,不要错过在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的石碑旁留个影哦。</h3><h3> 下唐古拉山时,我建议高原反应较重的花儿最好亲自开车,这样可以分散注意力,事实证明我是对的,人的心理暗示作用真的很重要!由此而想到现在一句流行语“传播正能量”,其实传播正能量就是一种激励人们从善的心理暗示,它可让清者上扬,让浊者下沉。慈悲自然就会创造一种正面的气氛,结果会让人觉得平和与满足。只要是一个慈悲的人所在之处,那里就会有一种快乐的气氛。如果我身边的朋友多是家庭婚姻不幸之人,他或她经常在我身边哭泣、抱怨、咒骂,久而久之,必然会在我的心里产生阴影,会让我对自己的另一半产生不信任,这种杯弓蛇影的心态一旦生成,便会影响我对自己婚姻中不足之处的无限放大,那么负能量的心理暗示作用多么可怕便显而易见了。</h3><h3><br></h3><h3> 多扯了一些题外话。下面言归正传!</h3><h3><br></h3><h3>(十)那曲</h3><h3><br></h3><h3> 由格尔木前往拉萨的途中必须停宿一站,而条件相对成熟,具有可选性的只有安多(藏语意为“尾部和下部”)和那曲,依据我们的领队老吕的经验,那曲为藏北地区州府,旅游住宿等条件更好一些。翻越唐古拉山后高度逐渐下降,高原反应也舒缓了,极目这处,那曲渐渐映入眼帘。</h3><h3> 那曲位于藏北,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是藏北的行政、经济、交通中心。藏语意为“黑河”,黑河是怒江的上游,水色发黑,因而得名。海拨4800米。这里气候干燥、寒冷,冬春多雪,长冬无夏,是纯牧业区。那曲近几年来渐渐受到游客的瞩目,虽然这里没有辉煌显赫的寺院,没有鲜花和缤纷的色彩,但这里有辽阔的羌塘草原和神秘的藏北无人区,有冷艳倨傲的高原湖泊,如纳木措、当惹雍措,有可媲美古格王朝的象雄古国遗址,有原始的苯教寺庙……所有这些都值得你用心去欣赏和探究。</h3> <h3> 进入那曲城区,一栋栋藏式风格的楼房和身着民族服饰的藏民提醒着我们,这是到真正的藏区了。那曲很小,只有几条主要街道,虽是柏油路面,但也尘土飞扬,空气也十分干燥。但是藏民看起来真的很淳朴,我们暂停车问路,他们费力地讲着生硬的汉语夹杂着手势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h3><h3> 我们的车子开到本地最好的一家酒店——中信集团投资的中信那曲大酒店时,大家已精疲力尽。</h3><h3> 人就是这样,行在旅途中时,不管有多艰难辛苦都能挺着,而一旦抵达目的地,那根紧绷的神经一放松,便再也没有精神支撑着站立了。大家都疲惫地进入房间,表示不去餐厅吃饭了,把随身携带的速食食品拿出来一分,充个饥就直接休息了。</h3><h3> 留宿那曲的这一夜还着实有些难过,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高原反应,我的感觉是太阳穴胀着痛,睡眠处于很浅的状态,似乎一夜都在混混沌沌地半梦半醒之间。体味着虫啮般的痛苦,心里不油得钦佩那些长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支援藏区的建设者们和守卫雪域高原的忠诚战士们,在高寒缺氧的环境里像铁一般意志坚韧的人们。</h3><h3> </h3> <h3> 终于熬过了那曲之夜,我们继续前行。</h3><h3>D5:(6月30日)那曲-拉萨</h3><h3>(一)第十一届亚运圣火采集地——念青唐古拉山。</h3><h3><br></h3><h3> 离开那曲,再走100多公里就到了当雄(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这里是藏南与藏北的交界地带。著名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沿县的西北横穿全境,第十一届亚运会圣火取自念青唐古拉山主峰下。远望着皑皑白雪覆盖的山峰,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当年那个举着圣火的天使一般的藏族少女——达娃央宗的倩影,她手中高举的火炬承载了十几亿中国人的体育强国梦。</h3><h3>(二)圣湖-纳木措</h3><h3> 在当雄用过午餐,我们前往圣湖纳木错。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纳木措,它也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世界上海拨最高的大型湖泊。它依偎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脚下,山与云相依相偎,不离不弃;云与水相融相合,深情互望,他们足以让人平静。在西藏的传说里,伟大的山和湖都是有名有姓的神,纳木措更是来头不小,据传纳木措是帝释之女、念青唐古拉之妻。所以纳木措被无数信徒视为此生必去的圣地之一。</h3><h3> 据西藏本地人说:每到藏历羊年,诸佛、菩萨、护法神在纳木措设坛大兴法会,如在此时前往转湖念经一次,胜过平时转湖念经十万次,其福无量。这一活动每到藏历羊年的4月15日会达到高潮。</h3><h3> 历来的朝圣者都以到过纳木措转经洗浴为人生最大幸事。信徙们认为,这里的圣水能洗掉人们心灵上的“五毒”,也就是贪、嗔、痴、怠、嫉,并且能够清除肌肤上的污秽。</h3><h3> 藏民认为:转湖能尽涤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无穷的功德,并最终脱出轮回,登享极乐。对于藏民来说,他们因虔诚的信仰而朝圣,往往不惧山高路远,一家老小想搀而来,令人动容!在此,他们转的不是湖,而是前世与今生、善与恶、因与果。</h3><h3> 这里,有着藏传佛教美丽神秘传说中英勇战神的似水柔情,也有着天地间的亘古不变的宁静和由信仰所凝聚的神圣。就连生活在这的各种动物也都对这儿有着浓浓的依赖。纳木措湖上有着大群的水鸟,也不知它们在这高远贫瘠之地是靠什么生存下来的,不知它们眷恋于此地是不是也是因为感受到了这辽阔天地的平静与纯净?还是它们也对这沐浴着佛光的圣地痴恋失智而忘返?而我们,这些依托着现代化设备前来这里的游人们,又该以什么样的行为让这一片神圣的净土尽量维持其原有风貌而不受到任何伤害和破坏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所有对西藏有着狂热之情的人们都必须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h3> <h3> 老吕说他前两次来纳木错,天气状况都还好,尤其是第一次,天空特别晴朗,对于爱好摄影的人来说,这是最美不过了!而我们此次来天公不太作美,多云,拍摄出来的照片缺乏那种醉人心脾的蔚蓝色。</h3><h3> 但无论如何,壮观的圣地湖泊还是牵引着我们的视神经在此留连忘返。那浩瀚无垠的湖面,那远处依偎着湖边若隐若现的雪山,那自由自在展翅翱翔的美丽海鸥,那憨态可掬趴卧在湖边的牦牛,还有那湖边岩石上重重叠叠缠挂着的五彩经幡……都是令人神醉的风景啊!</h3><h3> 然而也有很多大煞风景的人和事:旅游的过度开发,使纳木错景区失去它的纯美,藏民丢失了他们原有的淳朴……</h3><h3> 离开纳木措,继续奔赴拉萨。羌塘草原是我们这一段路程的必经之地。在这里,我们找到了放空灵魂的驿站……</h3> <h3>(三)羌塘草原</h3><h3> 羌塘草原,通常叫藏北草原,在藏语中叫“北方的高地”。</h3><h3> 这里是冰雪之乡,山神之地。是格萨尔王降妖伏魔、纵横驰骋之地,是雄鹰展翅高飞之地,更是被喻为生命的禁区。那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有着大风大雪形成的沉厚苍凉的历史,有着在高寒缺氧的环境里像铁一般意志坚韧的人们。</h3><h3> 如今这片广袤无垠的苍凉大地已被国家划为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独特,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这个动物的王国,也是人类文明应该守护的一片净土!</h3><h3> 因海拔高度的逐渐下降,从那曲出来后身体的不适感也消失,昨天高原反应最大的花儿这会儿也恢复了精神,如花的笑脸重新绽放。</h3><h3> 在老吕建议下,我们在公路边的草甸中尽情开车撒了个欢儿。久居都市水泥森林的我们个个象脱了缰的小马驹,摩拳擦掌地迫不及待地轮番上车,发动马达,随意拨转方向盘,一路狂奔……哇,那种酣畅淋漓爽快真是无以言表。</h3> <h3> 狂飙之后,大家又开始意犹未尽的摆出各种POSE尽情拍照。这个时候,我们这群即将奔五的中年人,在那湛蓝辽阔的苍穹下,在这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里,全都似孩童般地跳跃着、喊叫着、嬉闹着,什么烦恼都可以被融化,什么忧愁都可以被忘却,雪山、草地、蓝天、白云承载了我们灿烂自由的梦……心中有个声音在呼唤:纯净的天空中有着一颗纯净的心!不必为今天愁,也不必为明天忧,这里就是我们无拘无束放空心灵的天堂……</h3> <h3> 西藏,一块有着与丝路一样沉甸甸的远古文明的隐秘土地,那些斑驳风蚀,赤裸的山体就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这里高原缺氧,这里气候恶劣,这里生活艰苦,但这里有瑰丽如史诗般的场景,有风云不定的变幻,也有让你心绪大起大落的人文。在这里,人的感情有时坚强的如大山般屹立不倒,但有时却像惊弓之鸟般脆弱。在这大环境里,旅人的心灵像鸟儿一样放飞出来,无约束地潜意识里的纯真很容易被牵引,碰撞出生命的激情。这种激情象水一样的清澈而无瑕,那是在特定的空间而特定的情感存在。</h3><h3> 要特别说明一下,我们撒欢儿的这个大草原,水草不多,所以也没有牲畜,这是一片长着那种一簇簇刚没脚踝高的我叫不出名字的草的沙地,因此,不要误以为我们口口声声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却在这里驾车狂奔肆意践踏大草原,惊扰可爱的藏区动物们。我们是真正有原则的环保主义者!</h3><h3><br></h3><h3> 离开羌塘草原,距拉萨只有80公里的车程了。这一路沿着雅鲁藏布江行驶,逐渐展现与念青唐古拉山北部完全不同的风光,这里不再是皑皑雪山下水草肥美、牦牛遍地的草原,而是片片翠绿的青稞与黄灿灿的油菜花相间的锦缎般的田地,还有那掩映在高大挺直的杨树中的富有藏式建筑风格的民居。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一幅恬静的西藏农区风光画。你会感觉到这里处处绽放着生命的力量,还会闻到泥土的芬芳,也会从藏童那纯真清澈的眼波中和他们开怀的笑容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h3><h3></h3> <h3>(四)抵达圣地拉萨</h3><h3><br></h3><h3> 距市区还有6公里的车程,我们选择了路边一稍宽阔的地带休息等候,因限速的时间还未到,提早到的话会被处罚。心思重的老谢这时候已完全放松下来了,他走到我们车边,递给老吕一根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根抽着,然后一本正经地说道:到了这儿,抽这烟才有了味道,感觉“么麻哒了”(陕西话“没问题”)。哈,可爱的老谢!你的神经绷了这么多天,该有多累啊!</h3><h3> 终于到达拉萨了!</h3><h3> 这里是旅行者的天堂!这里是色彩的故乡!</h3><h3> 然而这里更是多少人心中的圣地!</h3><h3> 拉萨是一座圣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信众从四面八方的藏区向拉萨涌来,不远千里的用身体丈量着来到佛祖面前诉说心事。当你在遥遥的青藏公路上看到一个个磕长头者,你不会动心吗?你不会肃然起敬吗?</h3><h3> 信仰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每一条通往拉萨的道路上,都会有无数的藏民匍匐着前行,他们都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用最慢的方式走向他们心中的圣地。</h3><h3> 据说,朝拜是每一个藏人生命中必不可少必须亲力亲为的大事,一生中十万次的长跪叩拜是对佛的最高膜拜。正是为了这种最虔诚的佛礼,一代又一代的藏人行走在朝拜的路上,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痛楚、疲惫、虚弱,他们用肉体的痛苦奔波,来换得精神世界的一种圆满、一种解脱,一种安宁,来换得灵魂深处的一片光明。怀着这种信念的人,他们的行为,岂是我们这些匆匆忙忙的游客浮光掠影所能懂得?</h3><h3><br></h3><h3> 藏语中“拉”是“神”“佛”的意思,“萨”是指“地方”,合起来就是“神明之地”之意。</h3><h3> 进入拉萨市区,并没有预想的那样,会有布达拉宫一般颇具藏民居特色的建筑,反而是栋栋现代风格的楼房,市里面酒店宾馆林立,不经意间以为自己又到了某个现代化的都市。</h3><h3> 到了我们准备入住的酒店附近,才看到些藏区的风物,因为这里离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廊街很近了。老城区的小巷子,历经风雨,安静的等待着,一些略显古旧的房子似乎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沧桑。也或许在某一个转角,你就会发现久违的感动与美好。那编着发辫的藏区老阿妈,身着氆氇,手摇着转经筒,蹒跚着步履,背着年幼、高原红脸蛋的藏童,也许是前往布达拉宫?或是大昭寺?更或是色拉寺?还有多少旧时光,消逝在岁月的河里?</h3><h3> 连续三天在海拔4000-4600的区域活动,大家一直没能尽兴畅饮,今晚“胜利进军”拉萨,不喝到一醉方休,也要天眩地转吧!</h3><h3> 几凉几热的菜品上桌,男士们喝着自带的茅台,女士们点了本地的啤酒。拉萨啤酒是我们喝过的很好喝的啤酒之一,它清醇甘洌,因为它是用没有污染的药王山泉水酿选出来的,光是听说这独特的原材料,就引诱得你不知不觉多喝几口。不知酒过了几巡,我们带着微醺回到宾馆休息了。</h3><h3>D6:(7月1日)拉萨——圣地探秘</h3><h3> 拉萨之旅今天正式开始。拉萨之旅是名副其实的人文之旅——圣境之旅:</h3><h3> 信徒们虔诚朝拜的大昭寺;西藏的“封面”布达拉宫;琳琅满目藏式工艺品的八廊街;罗列藏区历史沿革的西藏博物馆;藏式园林艺术风格的皇家园林罗布林卡;神秘藏传佛教的色拉寺、哲蚌寺;一路走来,在让你眼睛上天堂之时,也会颤动你灵魂深处的琴弦,让你的灵魂回故乡……</h3><h3> 出于保护珍贵文物遗址的需要,尽量减少对这座土木结构建筑的人为损害,布达拉宫现在每天限定参观的总人数(4000人),所以需要提前一天在布达拉宫西门门票预订处预约门票,我们抵达拉萨前已通过当地的朋友做了预订,参观时间在7月1日中午,这样我们便先去了大昭寺广场和八廊街。</h3><h3>(一)大昭寺广场的朝拜</h3><h3> 我们从西宁一路走来,阴天较多,昨晚到拉萨后,就连续下了一夜的雨。早餐后,我们七人冒着零星飘落的小雨来到大昭寺广场。</h3><h3> 进入大昭寺前面的广场,就可以看到大昭寺和它周围极具特色的藏式建筑。两根高高的风马旗分别擎立在大门左右的前方,祈福的桑烟从白塔中袅袅升起,五彩的经幡缠满了整个旗柱。</h3><h3> 实在没想到,一大早在大昭寺广场上,会有这么震撼的场面!</h3><h3> 虔诚的信徙布满了大昭寺门前的那一片空地,他们双手合十,正履行着他们郑重而又庄严的仪式:湿漉漉且稍有泥泞的地砖路面上,每个信徙的前面都铺着一个垫子,他们的手上也都带着手套或垫板,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连续不断地起身匍匐,重复着看似简单却又有些耗力的动作,他们心无旁鹜、目不斜视地朝拜着,口中喃喃低唱我们听不懂的梵文……</h3><h3> 大昭寺的旁边还有另一番壮观震撼的场景:那就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为中心而进行的转经活动的庞大队伍,这些虔诚的朝圣信徙们神情平静安祥,手持转经筒,轻声颂念着经文,一圈又一圈地围绕着寺庙转着、转着……这条短短的转经道像永不会枯竭的河流,一直载着信仰向前流淌。</h3><h3> 我无法体会此刻他们的心中所想,但却能从广场前的白塔里依然飘绕着的桑烟,和信徙们五体投地的匍匐中,感受到那样浓烈的氛围,这一切似乎与天空的祥云连成一体,笼罩着整个宇宙的中心。信徙们在这里与天地神灵自由地做着心灵的沟通,仿佛他们的愿望正在六字真言的念颂声中向着云端升起……那是一种超越凡俗的精神依托,也是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更多人所缺失的,就是那神圣而又庄严的信仰的力量吧?!</h3> <h3> 参观大昭寺也预约到了下午,我们便向西来到了八廊街,拉萨著名的商业步行街。</h3><h3>(二)八廊街</h3><h3> 八廊街的建筑全是藏式风格的,一排排的铺面里陈列着各式琳琅的商品,游人如织地穿梭其中。</h3><h3> 我专门在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前留了张影,学习历史专业的我自然对当年政府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遗迹特别感兴趣。</h3><h3> 八廊街上也到处是匍匐磕等身长头的信徙。其中有一个中年男子尤为引人注目,他前身穿着一件好像是牛皮制的围裙一样的衣服,手上戴着手套,古铜色的脸庞,额头正中间有一个鸡蛋大的硬疙瘩,应该是长期磕头磨出的茧子。此时他正在反复不停地做着这虔诚的动作,不同于别人的是,他是在大声地带着哭腔念着经文……</h3><h3> 一大早看到如此众多的虔诚信徙在参佛礼经,对我们这些初见此场面的人不能不说有着极大的触动。</h3><h3> 人作为一种有思想的高等生物,如果没有信仰就失去了灵魂和寄托。如果只是信仰空洞的主义,还不如多聆听这天赖般的诵经之音,这样就可以将世人那颗浮躁之心洗涤。</h3><h3>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现在更多人喜欢去人迹罕至的山川,喜欢与自然为伍,心与自然一样地脉动,感受融入清新与宁静之中,灵魂似乎也消失在宇宙……</h3><h3> 所以,沉浸在西藏这片壮丽山川的丽境与博大人文沉淀的秘境之中,任何人都不会叹息,不会惘然,不会迷失,只会不知不觉在这种情境与氛围下,不停地释放,不停地抛却,不停地遗忘……</h3> <h3>(二)布达拉宫</h3><h3> 西藏人说,布达拉宫是拉萨的封面,也是西藏的名信片,谈论风景,无论如何都得从布达拉宫说起,谁都不能免俗。</h3><h3> 当站在布达拉宫的广场上,远望着这座让我神往已久的圣殿,它那傲首昂天的气势,令人无法摆脱它的诱惑。我的心情和初到唐古拉山时很相似,激动万分,忐忑地好像去奔赴一个与众不同的约会。</h3><h3>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普陀”的音译,表示观音持航以普度众生。布宫是当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此兴建的宫室,当时称“红山宫”。后到五世达赖时期在此旧址上重新修建了宫殿,称为“布达拉宫”,此后这里一直作为达赖喇嘛的冬宫及西藏政治和宗教的中心。</h3><h3> 它又被称为“第二普陀山”,屹立在拉萨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壮丽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h3><h3> 布宫里珍藏了大量佛像、壁画、藏经册印、古玩珠宝,法器供器等。所以说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博物馆,也是一座艺术的殿堂。这里不但是藏民族的物质宝库,也是藏民们的精神圣殿!</h3><h3> 各大佛殿供奉的是佛祖和那些已禅化的达赖喇嘛的描金塑像。佛座上悬吊着色泽鲜艳的飘带,堂内的酥油灯熊熊燃烧着。佛堂里千百盏装满酥油的金灯听说从来没有熄灭过,在灯火的照耀之中,人们的脸上都透露着专注:专注地听导游的解说,专注地观望庄严的佛像。</h3><h3> 布达拉宫,你是所有怀有慈悲之心之人心中向往的神殿,是人们心中一朵永不凋谢、离天最近的圣洁莲花!</h3> <h3>(三)大昭寺</h3><h3> 在拉萨旅游,一定会有人告诉你这样一句话“到拉萨如果不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到过真正的拉萨。”</h3><h3> 西藏民间一直有一个说法——“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实际上今天的拉萨这两个字就是从大昭寺演变而来的。最早拉萨不叫LASA,古文书上都是RASA,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大昭寺当年是用千只山羊驮石运土而建的),后来因为修建了这样神圣的纳佛殿,里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经、佛塔,还有四面八方的信徙来这里朝圣,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RA为LA,在藏语里是佛的意思,SA是地。</h3><h3> 大昭寺前面,有两块被围墙围起的石碑。南边的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公元九世纪,唐朝与叶蕃王朝达成和好,当时的松赞干布为表示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它是历史的丰碑,见证了藏汉人民的渊远情谊!</h3><h3> 大昭寺的神圣源于它里面供奉着:藏王松赞干布的泥泊尔妃子赤尊从她家乡带来的明外多古神像(即释迦牟尼佛祖的八岁等身像);以及佛祖的12岁等身像(此像是南北朝时期,印度国王送给中国的无价之宝,几百年后,唐太宗在送文成公主入藏之时,将原来一直供奉在洛阳白马寺的这尊佛像赐予公主携同进藏。)</h3><h3> 站在佛像前,默默凝视着,只见佛祖面容祥和,色彩美艳,细长的眼睛顺着脸部轮廓微微上挑,好似能看透世事的所有悲欢!</h3><h3> 看到那些被黄金包裹的佛塔,我的心里不只是敬仰。那种幽暗之中的无上华丽,那深深的殿堂,那金碧辉煌的佛像,那高高在上的庄严,那今非昔比的佛家弟子,还有他们额头上深深的皱纹,轻叩着你的心菲……</h3><h3> 藏传佛教教徙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位于此处,释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这里是朝圣者们最终的向往。</h3><h3> 我们离开大昭寺时,依然可见那络绎不绝的虔诚朝圣者熙来熙往,当阳光洒在朝拜的人身上时,一切看起来如此的和谐。我想:那神秘神圣的精神信仰就是这样生生不息,世世代代永远流传的吧……</h3> <h3>D7:(7月2日)拉萨</h3><h3><br></h3><h3> 今天游览的几处胜迹是记载藏传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的的“哲蚌寺”和“色拉寺”以及藏式皇家园林“罗布林卡”,记录西藏文明发展脉络的博物馆。</h3><h3> 每个来西藏的旅人,除了因为这里是世界的最高地,它是雪域桃源的丽境;它是惊世之魅的秘境;大概另一个巨大的诱因就是:它更是灵魂洗礼的圣境,它是佛教的故乡,是佛教信徙的圣地。</h3><h3> 事实也确实如此,这里星罗棋布着1700多座佛教寺院,活佛近万人,信徙更无以计数。但若论寺庙规模最大、占地最广、僧人最众,却非哲蚌寺莫属。而且由于历世达赖喇嘛皆以哲蚌寺为母寺,该寺在格鲁派寺院中独享最高地位。有人说,但凡你对佛教有那么一丝兴趣又不想去太多地方,那么来到西藏,你可以不去布达拉宫,可以不去大昭寺,但绝对不能错过哲蚌寺。这里是藏传佛教供养最全面、最完整、最系统、最规范的寺庙。其他寺庙的特点在这里都有,一应俱全。</h3><h3><br></h3><h3>(一)哲蚌寺</h3><h3> 哲蚌寺座落在拉萨市西郊的10公里的根培乌孜山下,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藏语意为“米聚”,象征繁)。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大寺之一,是地位最高的寺院。</h3><h3> 寺院中的措钦大殿里还保存有二世到四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它原来是宗喀巴关静修的地方,也是哲蚌寺最早建筑。</h3><h3> 提起哲蚌寺的“展佛”,可谓盛名在外。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哲蚌雪顿节当天,寺后的山坡上会张挂巨型释迦牟尼像,即我们说的晒大佛,成千上万的信徙香客和旅游者前来朝拜,镇寺法宝法螺也被抬出来,随着法螺的号声直冲云霄,喇嘛亦吹起号角,彩旗翻飞,场面浩大,这就是著名的展佛,是哲蚌寺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h3><h3> 当年哲蚌寺为了表达对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片虔诚之心,召集了拉萨地区会剌绣的少女,日日夜夜一针一线,用了九九八十一天,才绣好这幅佛像。如今,这幅巨大的释迦牟尼绣像作为哲蚌寺的珍品,完好地保存着。当年这些纯洁的少女们,也把藏区信徙对佛祖的无限景仰用心血绣入其中。这一刻,我不知道有多少佛教徙从世界各地涌向圣地西藏,但我知道他们正以自己最虔诚的方式,顶礼膜拜着至高无上的佛祖。</h3> <h3>(二)色拉寺</h3><h3> 作为西藏三大寺庙之一,色拉寺自然也是西藏必游地,其辩经活动相当具有典型性。</h3><h3> 色拉寺位于拉萨北郊3公里的色拉乌孜山南麓,依山而建,规模宏大。山下有一片美丽的玫瑰林,藏语称这种植物为“色”,拉是“神”的意思,色拉寺的名字就是从这来的。</h3><h3> 色拉寺的中心是措钦大殿,原来主供色拉寺创始人释益西的塑像,七世达赖时又供奉了一尊强巴佛鎏金铜像,南墙的高大经架上,珍藏着一套明成祖朱棣赠送给释迦益西的永乐版“大藏经”。这经架上放着数量不等的用布裹好的经书。行走在这里,这几万卷千百年,从没舒展过的经书,忽然迸发出撼人的记忆。没有光,没有声音,即实实在在的让人被这份执着所打动;它们记载了千百年来孜孜不倦抄写经书的喇嘛们,记载了无数的黑暗岁月里光辉的人性,也见证了高原上这群坚强质朴的人们对神明对天地的敬畏,对善良对勇敢的诠释。尘封的经书,封印不住它们所凝聚的力量!它所见证的历史,它所蕴藏的智慧都会继续传承下去,一辈辈,一代代!他们是这座庄严的寺院得以生动的另一部分。</h3><h3><br></h3><h3> 色拉寺基本上是藏区本地信徙朝拜的圣地,几乎少见大规模的观光游客。因此,佛寺的上空仿佛永远是宁静安详的。所有的人物,所有的面孔,都变得庄严肃穆,寺院的钟声是轻柔的,诵念经文的声音是轻柔的,行走的脚步是轻柔的,被风掀起的衣裙是轻柔的——看着他们起起伏伏地长跪叩拜。我不禁想:他们因什么而来?他们怀着怎样的期盼与希望?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和身世?</h3><h3> 许多的问号萦绕在脑际,与他们虔默的诵经、起起伏伏的叩拜渐渐融合成一种无法言说的感情,有敬畏、有感动、有从心底涌上的关于生命的苦楚酸痛与怜惜——我想搀起每一个匍匐在地的朝圣者,我迫切想与他们交谈,想知道他们生命中的艰难困顿,想掏出身上的钱物帮助每一个受难的生命。然而,他们真的需要我的怜悯同情吗?</h3><h3>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大抵如此。是什么支撑着我们在艰难困顿中前行?是什么延续着我们日复一日的生命?是信念、希望、梦想!这些平素看似虚幻空洞的缥缈无物的文字概念,此刻却被这些顶礼膜拜的朝圣者演示得那么清晰可辨、触手可寻。</h3> <h3>(三)罗布林卡</h3><h3> 罗布林卡是拉萨的后花园,藏语意为“宝贝园,”是一个古代藏式园林,也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好、古迹最多的园林,现也被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h3><h3> 罗布林卡在布达拉宫西侧约2公里的拉萨河畔。18世纪七世达赖在此建正式宫殿格桑颇章,此后成为历世达赖喇嘛处理政务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h3><h3> 走进罗布林卡,宫墙深院,古木成荫,绿草如茵。现在的罗布林卡已没有喇嘛居住,假日随处可见那些穿着鲜艳服装的藏族群众,三五成群,搭上一顶帐篷,或围上几块布幔,在里边喝酒和酥油茶,弹着六弦琴,唱着民歌,或打扑克、下棋。这里是反映西藏民俗的一个窗口,特别是重大节日时,这里更加热闹,只要你有兴趣常被邀请一块载歌载舞,乐他一把。昔日的皇家园林,此时已是汉藏百姓安逸休闲的乐园。</h3><h3><br></h3><h3> 关于博物馆,在世界各地,乃至中国各省市,各具风格、颇有内容的不胜枚举。而西藏博物馆,也自然以它独特的内涵吸引着仰望它的参观者们。在这里,人们寻找关于生命的苍茫博大;感知人类文明的丰富精彩,体味荒凉中显现的真实,找寻孤独者丰沛的灵魂。</h3><h3>(四)西藏博物馆</h3><h3> 西藏博物馆,座落于拉萨市内,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具有鲜明的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特点,同时又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实用特点和艺术神韵,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博物馆内丰富的馆藏珍品中,除了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像、各式藏文典籍外,特别要提的应是历代中央政府颁给大活佛的金印,金瓶掣签仪式使用的金瓶和玉签。这些稀世之宝,从西藏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方面向参观者直观地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h3><h3> 博物馆能够全面客观真实地展示出西藏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是广大参观者了解西藏,认识西藏的“第二课堂”</h3><h3></h3> <h3>D8:(7月3日)拉萨-岗巴拉山-羊卓雍措-日喀则</h3><h3> 一早起来办理了退房手续,我们离开拉萨,继续行程,前往日喀则!</h3><h3> 驶出拉萨,开往贡嘎。阳光好灿烂,净蓝的天空,蚕丝般的云,拉萨河轻快地欢唱,绿油油的草地上三三两两散落着自由散漫的牛羊。路况良好,一排排葱绿的杨树似英武的卫士。途中也曾遇到部队拉练的大车队,非常规范地、有秩序地打着右转向,礼貌地让行社会车辆,战士们庄重地行着军礼。感谢你们——最可爱的人!</h3><h3>(一)仙境中的岗巴拉山</h3><h3> 岗巴拉山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浪子卡县和贡嘎县之间,海拔4750米,从拉萨出发沿机场路到曲水县分路之后,沿着碎石路前行,之后就开始翻越岗巴拉山,路非常险,一边是山峦,一边是悬崖。自从拉萨到日喀则的新路修通后,这条路就很少作为客运线了,因为从这里到江孜的全程均是碎石路,一般车辆都不愿意走这条路,对车辆的磨损比较大。只有少数的旅游车为了游客观赏羊湖(羊卓雍措)而前往。</h3><h3> 翻越岗巴拉山时,最高点的前后两公里的车程,就如同在云端中遨游,大团大团的云雾缭绕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间;车四周也时不时萦绕着飘渺的仙云,引诱得我忍不住打开车窗,伸手去采摘,丝丝的雾气拂过脸庞,沁入鼻腔咽喉,润得人心旷神怡。乘车的我可以肆无忌惮地尽赏美景,而开车的老吕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全神贯注地驾驶着。也深深地感谢你——辛苦的老吕!</h3><h3> 站在岗巴拉山口可以很好地观赏羊湖,这里和高原上很多的山口一样,有巨大的玛尼堆,扯着层层叠叠的五彩经幡。和我同车的王伟,刚一下车就兴奋地举起相机,对着一只栓在柱子上的藏獒“咔嚓咔嚓”了几张。紧接着,走过来一个藏民,要收拍照费40元,王伟只好在惊诧且无奈之余乖乖地交钱了事。进入藏区后,一路走来,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是有那么几次,也或多或少影响了我们的美丽心情。但这并不是藏区的主流,也不会干扰我们热爱雪域的主旋律!看!天堂般的羊湖已似一位身姿绰约的仙女惊艳了我们的双眼!</h3><h3>(二)羊卓雍措——静若处子之湖</h3><h3><br></h3><h3> 羊卓雍措,藏语意为“天鹅池”,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为西藏三大圣湖,湖面海拔4410米,东西长130千米,南北宽70千米,湖岸线总长250千米,总面积638平方千米,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据说天气睛好时羊卓雍措湖水蔚蓝,碧波轻荡,白云雪峰倒映其中,湖周远山隐约可见,景色奇美。我们抵达羊湖之时,天上的云朵也较多,但是它们也遮不住羊卓雍措蓝丝绒般静谧的柔情之美。山顶上有云层覆盖,在湖面投下巨大的不规则的身影。于是,纯净的湖水在阳光下呈现着深浅不一的蓝色:浅蓝、深蓝、孔雀蓝;如此地深邃,夺人魂魄。</h3><h3> 当我们的车驶到岗巴拉山口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不远处的羊卓雍措是一个静如处子的翡翠湖,优雅恣意地横躺在青黛色的群山间。人们说“纳木措”以“动”取人,那么羊卓雍措便是实实在在的以“静”撩人。这里山风虽大,但湖面却波澜不惊,纹丝不动,湖水不再多彩,却像极了一块巨大的翠绿绒毯,直直地铺陈到视线之中。此刻,你绝对不会想像平时那样喧哗,甚至连动都不敢动,生怕惊动了美丽的湖水女神,打扰了羊卓雍措的谧静安宁。</h3><h3> 羊卓雍措弯出一个巨大的弧形,宛如一条缎带围绕着群山,婀娜地伸向远方,消逝在连绵的山峦之中。</h3><h3> 走近羊卓雍措,你就愈发感觉到它的清丽与神圣。天空中时不时飞过一群群的黑颈鹤,是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坐骑的守护神。这美丽的高原精灵在天空中轻盈地掠过,自由而洒脱的身影仿佛也掠过了你的心。此时此刻,这些黑颈鹤正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h3><h3> 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岁月沧桑的痕迹。高原上萧瑟的风,吹散了笼罩在雪山顶上的薄雾,露出了卡惹拉冰川的真容,一切的一切就像做着一场悠远的梦,那份美丽震撼着你那尘封已久的心。你会被它的纯净与悠远所折服,这就是留在羊卓雍措的真实感觉。</h3> <h3> 走进这里,一种清新的感觉会轻轻地走进你的心,那份失落已久的纯净和真诚从你的心底被唤起,穿行在湖边白塔与五彩经幡之间,和着空气中传来的经轮响动以及藏歌的沧桑,流淌进每一个行者的心间。</h3><h3> 湖水轻盈透彻的蓝色,与天空中的那种深邃的蓝色相呼应,也与游人心中的陶醉与感动融合。你可以看到远处那冰封千年的雪山静静地倒映在湖水里,仿佛也被沾染了一丝丝的温柔,湖边的草丛里,盛开着美丽的格桑花,让你不由自主的记住了它的美丽。一切仿佛是梦里的景色,这就是梦里的天堂。云的故乡——羊卓雍措。</h3><h3> 感人至深的小说《情断西藏》让人们留恋那一段造化弄人的惊世之恋,更让人们记住了羊卓雍措这个名字。过去由于藏族没有吃鱼的习惯,湖鱼自生自灭,从不怕人,人近湖边,鱼儿纷纷游来。羊湖里盛产着高原特有的深水鱼,这种鱼自古以来都被藏民奉若神明,动不得。每当夏季,湖中的鱼群从湖泊深处游到湖边滩地、河口产卵时,往往随手即可抓获。阳光下银鳞闪烁;牧人扬鞭跃马,牛羊涌动如天上飘落的云彩,高亢、悠扬的歌声在山谷间回响,幽静安谧的羊卓雍措生机勃勃,意趣盎然。难怪藏族人民要把羊卓雍措看作是美好、幸福的象征了。它确实是大自然的一份厚赐。</h3> <h3> 我们沿着羊卓雍措行驶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可见其地域之广。继续前行,傍晚时分,来到了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的日喀则。</h3><h3>(三)日喀则</h3><h3> 日喀则,藏语意为“水土肥美的庄园”,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比拉萨市海拔高度3916米还要高出343米!</h3><h3> 历史上,从元朝开始,八思巴就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以萨迦(即今日的日喀则地区)为中心建立萨迦地方政权统领西藏。到四世班禅喇嘛驻锡扎什伦布寺,开始了由清政府中央政府管辖下的班禅活佛地方统治。</h3><h3> 现今的日喀则市已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其繁华程度不亚于拉萨,中外游客到此甚多,作家、诗人多来此采风。</h3><h3> 这里也是所谓的“后藏”地区,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被看作是“藏戏”的发源地。,藏戏中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源远流长,用以活跃生活,教诫后人。</h3><h3> 到了日喀则,如果说你必去之地,那肯定是扎什伦布寺了。</h3><h3> 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寺,是西藏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寺庙,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h3><h3>(三)扎什伦布寺——世界之巅的觐见</h3><h3> 进入日喀则城西北的尼玛日山上,便可见扎什伦布寺的金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顶璀璨而夺目,历经近五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依然气势如宏。寺院依山而筑,殿堂叠耸、色彩绚丽、庄严神圣。</h3><h3> 仰望这世界之巅的扎什伦布寺,无疑平添了几分神圣与敬畏。我们不敢贸然造访,于是,先沿着寺院的后墙,以顺时针转经的方式,来开始我们的扎寺之行。</h3><h3> 转经之路蜿蜒曲折,一溜转经筒依院墙而建,一直通往山上,路边随处可见虔诚的转经人,每经过一个经筒,都伸出那黝黑的右手,转动酥油的经筒。如此依次转下去,整个行程下来,大约需要2小时左右。</h3><h3> 碧空如洗,风静云止,一切都静得那么安宁。各种样式的彩色佛教壁画,散落在沿途的山岩上,还有一座座玛尼堆和彩色经幡,一些墙上还堆砌着成堆的牛头,洁白的哈达随风飘扬。在如此高海拔爬山,并非易事,道旁不时可以看到歇脚的路人,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的虔诚之心,有时甚至是每日前往,这便是信仰的力量。</h3><h3> 行至山腰的位置,便可以清楚地观看日喀则城市的全景,大片的房屋,连绵的山谷。正下方则是扎什伦布寺壮观的楼宇庙群了,一堵水泥建造的高大白墙矗立在寺院后方,这便是每年晒佛的地方。扎寺的“晒佛节”为每年藏历5月14至16日,晒佛节共举行3天,每天上午10时左右至中午12时展出佛像,连续三天展出的佛像依次为:第一天的过去佛即无量光佛,让人缅怀过去;第二天是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像,让人祈祷今生的快乐;第三天是未来佛即强巴佛,让人憧憬未来。佛法的崇高境界也在此更加弘扬光大。</h3> <h3>D9:(7月4日)山南泽当山南泽当地区</h3><h3>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诞生过西藏历史上的众多第一,素有藏民族之宗和藏文化之源的美称,是西藏古代文明的摇篮和藏民族绵延不绝的根。因为这里有描述藏民族之生命起源神猴壁画的“桑耶寺”、有汉藏民族融合的使者文成公主行大婚之礼的“雍布拉康”宫殿、还有文成公主主张兴建的镇魔寺庙之一的“昌珠寺”。</h3><h3> 我们今天就参观这几处西藏历史沉淀最厚重之地。</h3><h3><br></h3><h3>(一)昌珠寺</h3><h3> 昌珠寺,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佛堂,在信徙们的心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崇高地位;它位于雅砻河谷的腹地,距泽当镇往南3公里处,属格鲁派寺院,同时,它和文成公主也有着很深的渊源。此寺的兴建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文成公主不但信奉佛教,并且通晓五行之说和风水之术。 她经过细致观测,认定整个西藏处在仰卧的魔女身上,必须建12座寺庙以资镇慑。</h3><h3> 它也曾经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冬宫,文成公主进藏后,常常与松赞干布一起回雅砻故里过冬,昌珠寺至今还保留着文成公主用过双孔“老虎灶”和棕色陶盆;据说不论男女,只要摸一下公主用过锅灶,就能做出可口的饭菜。看着那大唐王室的公主曾经用过的寝具及墨色的灶台和古旧的陶盆,你会感受到那家庭温馨的气息在悄然涌动着,也会油然钦佩这位在雪域高原上度过了大半生涯的伟大女性。</h3><h3> 提到昌珠寺,就不得不提到它的镇寺之宝——珍珠唐卡。唐卡是西藏一种特殊的绘画品种,图像绘制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缎带镶边,既便于悬挂,又可旅行携带。唐卡上绘制的内容大都是佛祖菩萨、大德高僧和佛教故事,一直是寺院供奉的珍品,并受到佛教信徙和广大群众的喜爱。昌珠寺这幅唐卡非同寻常,它不是将线条和色彩涂抹在丝绸布料上,而是用珍珠和彩色宝石嵌镶而成的,不管从哪个方向看,图画中的菩萨都好像在看着你。这幅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传世珍品,凝聚着众多藏族民间艺术。</h3><h3><br></h3><h3>(二)雍布拉康</h3><h3><br></h3><h3> 我们的车驶出山南地区的泽当镇,远远便望见了那被称为文成公主的婚房和夏宫的典型藏式风格的宫殿。走至近处,只见在两面峭壁簇拥的中央,有一条狭窄的山道直通顶端,终结于一座白墙红檐金顶的碉堡式建筑。这里,便是雍布拉康!“雍布”意为母鹿,“拉康”意为神殿,雍布拉康就是“母鹿后腿上的宫堡”。远望雍宫所在的山岗,恰似母鹿往后伸出的一条腿,而城堡就建在这条“腿”的关节处。城堡不大,即瘦削冷峻,易守难攻。</h3><h3> 雍布拉康自建成后一直承担着宫殿的使命,直到33代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将王都迁往拉萨。但雍宫与佛教结缘始于第28代赞王时期,当时有印度高僧来到雅砻,将《六字真言》、《诸佛菩萨名称经》等经书以及黄金宝塔、牟陀罗手印等宝物献给赞普,于是一直被奉为神物,供奉在宫内。</h3><h3> 由此,雍布拉康见证了佛教传入西藏的开端。由于当时笨教在吐蕃势力太盛,佛教入藏之初受到压制,但松赞干布即位后就扶持佛教的发展,之后,雍布拉康因为珍藏西藏最早的经书而成为佛教圣地,成为许多高僧大德的修行之地。</h3><h3> 远远眺望着这座足足比布达拉宫早了近九个世纪的,屹立于峭峰上的雄伟宫殿,它上接深邃天幕,下踏陡峭的山路,它亲眼目睹了那个背负着汉藏友好的使者,那个一袭尊贵华服的大唐公主,如何步入了松赞干布的世界,它见证了当年那场盛世婚礼。</h3><h3> 我的脑海里不由浮想联翩:当时该是怎样的一种壮观场面呢?那前呼后拥的送亲与和亲的队伍、那飘扬的五彩经幡、那雄浑而喧闹的牛角号音、还有那装饰华丽的宫殿,无一处不飘荡着汉藏人民的欢歌笑语吧。</h3><h3> 所以,雍布拉康,它不是西藏最出名的宫殿,也不是西藏最宏伟的殿堂,却称得上是西藏的“第一座宫殿”,真正的朝圣者总是要匍匐在它的脚下,才算膜拜到了民族的根系和灵魂。</h3><h3> 当松赞干布早逝而去世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没有留下子女,她又只身从拉萨来此,了却余生,想必这个才华横溢的精致皇室女子,或多或少也因为这里有着曾经见证浪漫的宫殿,有着她自己用生命编织出的美好回忆吧。</h3><h3> 如今在山南,你总能听到百姓说他们吃的粮食是公主带来的种子;他们炒菜用的盐巴和制作酥油茶用的茶叶是公主赐予的;他们用的纺织、木工等技术是公主随行匠人教会的……这片广袤而厚重的天地之间,老百姓世代流传着关于文成公主的赞歌。</h3><h3><br></h3><h3>(三)桑耶寺</h3><h3><br></h3><h3> 桑耶寺的著名在于它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庙”的美称。桑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h3><h3> 它位于山南地区,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在藏胞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地位,据说它的造型和布局活脱脱就是佛经上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整个桑耶寺占地面积很广,规模宏伟,金碧辉煌。在佛殿门口虔诚地磕着等身长头的藏民们,礼毕之后才会进去拜佛。</h3><h3> 我们怀着肃然之情,蹑脚步入这座美寺,即使早已做好了静若止水的禅宗准备,也难免不会被这里无以伦比的美丽所震慑,整个寺院的布局,依循着佛经想象中“世界”的结构设计而成,如同梦境中的极乐王国。</h3><h3> 寺院核心的邬孜大殿是修法的主殿,它代表宇宙中心须弥山,层层叠加,从下至上三层分别有藏式、汉地和印度三种风格,其错综融合的形式将佛教的宽容展露无遗。若是经过大殿,你常常会感受到一股慑人的气场,高垂的幡幔下数十排矮桌、座榻整齐排列,平日里常会有众僧齐聚,法器高鸣,听着虔诚的信徙反复诵念经文,看着佛像前酥油灯闪烁的火光,闭上眼,可以感受穿越来世的感觉。神圣的气氛令人肃然起敬!</h3><h3> 在大殿内围墙中层廊道壁面上长92米的古老壁画——西藏史画,从远古传说的罗刹女与神猴成婚,繁衍了西藏这片土地上最早的人类开始,接着描述了雅砻部落的兴起,上天迎请了第一位吐蕃王朝赞普聂赤赞普。史画上有佛教入藏,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大昭寺的兴建,赞普朗达玛灭佛等重大事件,一直画到九世达赖喇嘛时期,被誉为西藏的《史记》。</h3><h3> 桑耶寺最令我惊眼的还有那寺院外四周围的长长一圈转经筒,我们这些游人和本地那些虔诚的信徙们一起,缓步行进转动着这些沉重的经筒祈福。我的手指依次抚过它们,感受着落在它们身上的岁月的印痕。但经筒实在太笨重了,我不得不使劲儿转动它并听到转轴艰难的吱纽声,可紧随在我身后的一个身材弱小的藏民却能飞快的转动轴承,令经筒发出欢快的响声。这是什么样的力量?我只能说,这是因为她的心中有无上虔诚的信仰。这是我们这些非藏区的、无虔诚信仰的游人们所缺失的,也是我们空虚的心灵世界永远无法比拟的!在他们面前,我们永远只是精神世界卑微的矮子!</h3><h3>谁知道,这巨大寺院里的第一声经轮由哪一个信徒转动,由哪一个经筒发出?谁能知道,这最后一个经轮何时在何处停止转动?</h3><h3> 谁又能知道,在这漫无头尾的转动声里,包含了转经人多少祈祷?多少念想?多少希望?</h3> <h3>(四)福祸相依</h3><h3><br></h3><h3> 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这句富于辩证法的格言,流传近三千年,给予人们多少启迪!也让我们在接下来的这段阴差阳错的行程中体会颇深!</h3><h3> 我们原本计划在游览完桑耶寺后返回山南地区首府乃东县城。但一看时间还尚早,大家一商议,不如继续赶路,到100公里处的曲松县休息,样明天可以省出更多的时间,早点到达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及南迦巴瓦峰下,从从容容尽赏那憾人美景。但当我们到达曲松县城之时,却发现这个冠以县名的地方实在太小,竟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宾馆来入住,虽然此时天色已近黄昏,连夜在不熟悉的高原山区赶路本是我们的大忌,但此时是进退不得,大家于是又再商议,决定继续前行,到达下一个县城加查县落脚。</h3><h3> 又继续行驶了一个小时的路,却不曾想路途远没有我们预想的顺利,地图上标注和导航上所引导的,那段路况本不太好的我们要走的路,正在施工修护,据当地藏民讲,我们至少要开三个半小时才能到达加查,而且那路面全是粗砂石的。无奈之下,前后折腾了近五个小时,我们最后只能精疲力竭地原路返回乃东县城。</h3><h3> 后来才知道这一阴差阳错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大的福气,因为我们一辆车的避震不知什么时候颠断了,如果当时我们不原路返回,勉强去走那段极难走的路的话,这辆避震出了问题的车颠簸在那样的路面上,会出现什么不利的情况,我们实在不敢想像!所以,生活中福祸相依的格言如此生动地演绎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得不感叹!人生中的弯路、苦难有时候或许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一种磨练意志的考验,它让我们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h3><h3> 西藏地区属于高原地带,高海拔低气温造成了油菜花的花期相对较晚,一般在七月上旬才能看到金黄色的踪迹,直到8月末,藏区的油菜花才渐渐凋谢。同时藏区的油菜花田与青稞田衔接紧密。在视觉上造成了相互交错的感觉,层次非常清晰,似一匹匹色彩清新的锦缎铺陈于山腰谷地。这险峻的地带的油菜花胜景,给这段惊险的旅程增色不少。</h3><h3> 人生亦是如此:有时即使在最深的绝望里,也会遇见最美的风景!有点摄影小爱好的我,也在这辗转的错路中意外地收获了一幅黄昏彩虹的照片,这真是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h3><h3> 在行走的过程中,把握有意味的画面,用摄影的形式,把在路上的经历捕捉下来与身边的人们分享,这就是旅行带给我们这些旅人的宝贵财富。旅行的意义何在?我们生活在一个蓝色星球上,如果到老都没有真正地认知它、了解它,那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吧?我们生存的意义不仅仅是满足温饱这基本的需求,还应有欲望地去认知这个世界,并去创造和改变它吧?而认知的方式也有很多种,看书、上网……但旅行却是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如果在身体条件尚好,经济条件亦可的情况下,多出来在这个星球上走走吧、感知吧!不要总是说:我现在很忙,实在脱不开身,等到哪天我有……再去……很多事不能等,一等,也许就沧海变桑田;想做的事赶紧做,不要给人生等来太多的遗憾!</h3> <h3>D10:(7月5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宿营</h3><h3><br></h3><h3>(一)桑日的坎坷之路</h3><h3><br></h3><h3> 因为昨天的错路之行致使我们及时发现了车辆避震出了问题,所以今日上午,我们只能在修理场等候。同时也在熟知本地路况司机的建议下,决定下午前往桑日县,再向波密方向的雅鲁藏布江景区进发,但据说那是条路况也很糟糕的土路。但是现实情况就是这样,目前没行选择!亦如我们的人生之路,逢绝境之时,要生,你只能硬撑着前行,除非你甘心选择放弃人生!</h3><h3> 这一段路仅60公里,但却都是土路,到了后半截,居然是坑洼不平,极其难走!一路上都是沿着悬崖峭壁行驶,旁边是万丈深渊的滚滚的雅鲁藏布江,右前方全是怪石嶙峋、刀劈斧削般地山峰,让你心惊胆惧地不敢直视。</h3> <h3>(二)渐入波密桃花源境</h3><h3><br></h3><h3> 渐渐地走出了这片险境之地,眼前的景致慢慢变得葱绿了,老吕告诉我们,波密美丽的田园风光开始了。缓缓流淌的河水;绿意盎然的田地;飘荡着袅袅炊烟的村舍;那田垄边、小河旁、甚至马路中间闲卧着的牛羊……这里的一切恬静又充盈着生机。当阳光从云层中渗透出来,衬着远处的雪山、冰川而折射出美丽的光晕、你恍然间仿佛来到陶渊明诗中的桃花源。</h3> <h3>(三)南伽巴瓦峰下的宿营</h3><h3><br></h3><h3> 由于修车耽误了多半天的时间,我们抵达目的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时已是晚上八点左右。之前我们已在老吕的建议下安排好今晚在此宿营,那种新奇而又冒险的感觉刺激着我们的神经。</h3><h3> 万赖俱静之下,景区内一高坡上(此地距雅鲁藏布江谷地海拔高度差至少有3000米以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营地唯有我们这一拨人宿营,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在这天地间狂欢了!</h3><h3> 我们将两辆车对向停着,车大灯对照在中间空地,把几个防潮垫平铺在草地上,将野餐用的一切依次取出摆放好,我们的别具特色的南迦巴瓦峰下的浪漫晚宴开席了!天当被、地为席,这是古代诗文中描述侠客、游子的句子,今天让我们这些久居繁华都市的游人们,在这雪域高原的神峰下,在这滚滚奔流的大江边,自由奔放地演绎着……</h3><h3> 我们直接对碰着啤酒瓶;吃着各种平时不屑一吃,而此时却深感美味无比的速食方便食品;高歌着、谈笑着、对饮着,间或在静谧的夜色中吼上一两声的狼嚎之音。于此刻,我们是自然之女、自由之子、万物之灵!世俗的一切正远离着我们……</h3> <h3>(四)南迦巴瓦峰的清晨</h3><h3> 昨夜狂欢后的我们钻进景区营地早已搭好的帐蓬中,许是喝上小酒后的微醺、许是景区营地这德国进口的帐蓬保暖适宜的温度,再许是神峰下半山间的安宁幽静,我们竟然一夜好眠!</h3><h3> 酣睡后醒来时,天色已大亮,掀开帐蓬门帘,眼前的景象把我们惊呆了!</h3><h3> 昨天天色已晚,没能见到南迦巴瓦峰的身姿。此刻,我们露宿的营地旁被那片片云雾缭绕着,那明黄色和天蓝色的小帐蓬隐约掩映其中,真是宛若人间仙境。此景只应天上有!对面那高耸入云的南迦巴瓦峰,也并不象书中所形容的那样“直刺云端的战矛”,反而似一位披着婚妙的羞答答的少女,舒挽着玉手半遮着头纱,让你只能带着缺撼的感慨仰望着她那半露的玉容。</h3><h3> 当地藏民说:能见到南迦巴瓦身影的人,都是受到神灵眷顾的人。如此美丽的山峰之所以不能时刻与人们相见,是由于南迦巴瓦山脚下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处在印度洋的水汽通道上,导致整个区域终日被云雾笼罩,极难遇到晴好天气。实际上,有太多的旅行者都不止一次从川藏线上走过,他们都曾经近距离地接触过南迦巴瓦,但遗憾的是,却很少有人见过南迦巴瓦的真容。所以,如果有谁要上路去寻觅南迦巴瓦的芳姿,首先要带上的就是好运和期待,因为南迦巴瓦极致的美实在充满了太多的吝啬。</h3><h3> 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太容易得到我们往往不懂得去珍惜!</h3> <h3>D11:(7月6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波密</h3><h3><br></h3><h3>(一)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h3><h3><br></h3><h3> 行进在前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幽深险峻的山道上,两岸群山对峙,直插云天。山道紧靠着石壁,如一条游丝细线,浅浅地绕在山崖石壁上。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它拦腰切开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弯弯曲曲流经西藏南部。</h3><h3> 而在雅鲁藏布江九十度的大拐弯处有着极为险峻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个峡谷比它更长、更深,也没有哪个地方比它更加丰富多彩、气象万千……它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秘境”。</h3><h3> 游览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我们驾车过轮渡,前往鲁朗。途经风光如诗如画的尼洋河时,顿然让人心思飘然,魂往神飞。</h3> <h3>(二)尼洋河风光,两江汇合处</h3><h3> 尼洋河是位于雅鲁藏布江北侧的最大支流,也是雅鲁藏布江流域内的五大支流之一,在传说中是神山流出的悲伤眼泪汇集而成。</h3><h3> 该河两岸森林植被完好,河水清,含沙少,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河”。尼洋河之美,美在它的水色。那个清澈,那个翡翠般的绿,那个飞溅的洁白的浪花。清澈、翠绿、洁白,这三种视觉效果是纷纷攘攘、难分难辨地交融在一起的。</h3><h3> 藏族人民崇拜大自然,他们祖祖辈辈用神话故事、美妙歌舞膜拜大山、赞美江河。他们对雪域高原深沉的爱恋使得这片神秘大地更具有摄人魂魄般的震撼美!</h3><h3> 尼洋河在源头是一条细流,它奔流向前,越流越急。它要冲破各种阻力,不急不行。到了中游以下,河面已越流越宽,水流也渐渐平缓了下来。这时的尼洋河已渐入佳境,河水中,对岸那如黛的青山、葱郁的绿树清晰倒映其中;天上白云也到尼洋河里来游荡,它们在河里弄湿了衣衫,一件一件都挂到天上去晾晒,这时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词:行云流水。这是一种难以言语的美妙境界,创造这个美妙词汇的人,当他获得灵感的那一刻,我想他的心灵肯定已和大自然的美景融为一体了。</h3><h3> 如此人间仙境,便叫人忘却红尘,渔舟唱晚,神仙眷侣般归隐田园,自在随心的生活才是生存的最高境界吧!</h3> <h3>(三)骑行者——诠释疯狂青春的人们</h3><h3><br></h3><h3> 在色季拉山口停车休息之时,看到了一群可爱帅气的大男孩儿们,也是勇敢的骑行者们。我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朝气逢勃的英姿,而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火热的青春!</h3><h3> 行驶在川藏线上,你随处可见一个个、一队队、一群群的骑行者,那是一群诠释青春疯狂的人们!他们头顶骄阳,淋沥暴雨;他们气喘吁吁,迎风逆行;他们餐风露宿、疲惫至极;但他们有坚持,有信念、也识时务,懂得迂回!</h3><h3><br></h3><h3> 我们在业季拉山口暂停歇息时,遇到一个陕西来的骑行者,一个不到三十的美女。因不想途中过多负重,她携带的水不多,看到我们的车挂着陕A的牌子,如同遇见了亲人般马上停车求助。她说已经快两个小时没喝一滴水了,快撑不住了。</h3><h3> 我们问她:“骑行这么辛苦,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进藏?”</h3><h3> 她答:“趁着还年轻,挑战自己身体极限,同时测试自我抗艰苦的底线,正所谓年少无惧,青春不悔吧!”</h3><h3> 我们又问:“那如果有便车搭你走呢?你还坚持骑行吗?”</h3><h3> 她的回答还真出乎我们的意料:“有车能搭肯定坐啊!”我们诧异:“你不是选择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挑战自己吗?”</h3><h3> 她淡然答:“是啊,但我累的不行的时候,就要灵活调整!”</h3><h3> 我们继续疑问:“那你这不就背离初衷了吗?况且你这一路多不容易啊,坚持下去,你可能就成为人们所说的骑行勇士,就成为标杆了!”</h3><h3> “可以成为勇士、标杆的人多了去了!我可不指望出什么名,这一路骑到现在我觉得已经够锻练我的毅力了”。</h3><h3> 瞬间我们的价值观没了标杆。而当她继续给我们说着她沿途的经历,比如在下通麦天险时,为了省点力不刹车随着坡溜车,差一点就溜进了通麦河,后来知道曾经就有骑行者这样下河丢命的;夜晚投宿简陋的客栈,没有热水冲洗疲惫的身体时,那种难以忍受的感觉;在某个山村小杂货店,和几名骑行者一起把店里的100多个馒头全包了……</h3><h3> 看她似轻描淡写的说着一些趣事儿,看着她坐看云起般地释然。我不禁在想:是的,有些坚持有必要吗?坚持是做给自己看的,还是做给别人看的呢?就如当下微信圈子里转发很多的心灵鸡汤的美文中所说的:生活中,你往往很在意别人看你的眼光,岂不知别人的目光未在你身上停留片刻!</h3> <h3>(四)鲁朗林海田园风光</h3><h3><br></h3><h3> 鲁朗林海位于西藏林芝县鲁朗镇境内,距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路上,座落在深山老林之中,素有“西藏江南”美称。“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是龙王爷居住的地方,也是”叫人不思乡“的地方。</h3><h3> 鲁朗海拔3700米,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两侧青山由低往高分别由灌木丛和茂密的杉树和松树组成“鲁朗林海“,中间是整齐划一的草甸,犹如人工整治一般;草甸中,溪流蜿蜒,泉水潺潺,草坪上成千上万种野花怒放盛开;颇具林区特色的木篱笆、木板屋、木头桥及农牧民的村寨星罗棋布、错落有秩,勾划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居图“。这山峦、这林海、这草甸、这泉水、这野花、这篱笆、这村寨,就像是一幅一幅看不厌的油画,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h3><h3> 身陷童话般的田园色彩,感受美妙无比的幽静情怀,让人宁愿在世外桃源里与世隔绝……无论我用多少华丽的辞藻,也难以形容出鲁朗清幽圣洁的风韵。</h3><h3> 这里景色清幽秀美,气氛恬淡祥和,处处安然有序,一切都那么协调安逸,真是休身养性的绝佳之地。在这样的环境里居住,才配得上谈论幸福指数吧。</h3><h3>(五)鲁朗美食——石锅鸡</h3><h3> 旅行与美食一直密不可分,除了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满足了视觉享受,我们当然也要品尝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鲁朗的石锅鸡就是本地非常有名的一道美食,据说味道极鲜极美极香。它用的是当地的藏香鸡,配的是珍贵的藏地药材:如手掌参(是当地所产的一种特殊药材,形如极小的手掌,煮熟后变得透明)等,熬汤用的水是雪山流下来的溪水,再配以松茸、百合、枸杞等多种食材,炖制几个小时,就成了香味扑鼻的石锅鸡。</h3><h3> 我们先喝了鲜汤,真是香浓可口、后味醇厚、回味无穷;再吃鸡肉,酥嫩鲜美、不柴不老,不油不腻;之后还可再添加些蔬菜等均衡营养。这石锅鸡果然是名不虚传!</h3><h3> 最让人心动的是做这石锅的材质,石锅产于墨脱,富含钙铁锌等各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用这石锅煮食,对人非常有益。这种石锅只产于我国西藏林芝地区的墨脱县,原材料是雅鲁藏布江两岸陡峭崖壁稀有的天然岩石,当地人用纯手工的方法将整个石头中间掏空,凿成厚薄均匀的圆桶状,要知道,锅的厚度只有几毫米,一不小心就容易凿穿,所以难度极大。这种石料在开采的时候硬度不高,号称软石,但一旦成型硬度就大大增强。由于气候原因,每年仅七八两个月才能上山采制,上山前需备足两个月的食品和柴火。加上墨脱的交通又极为不便,公路不通车前,那些石锅制成后只能由人肩挑人背,从深山大岭中运出来,然后放入雅鲁藏布江江水中浸泡30天左右才能使用。一般石头火烧会开裂,而这种墨脱石锅却可耐2000度的高温,且传热快、不粘锅、不变色。由于才制艰难,运输不易,其价格也不菲,一个就要1800元。川藏线上的风光就是这样,秀丽与险峻交错着,一会儿让你迷醉痴狂,一会儿又挑战你心惊肉跳的神经底线。通麦天险,就是它其中的一个险峻之地。</h3><h3><br></h3> <h3>(六)过通麦天险——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br></h3><h3><br></h3><h3><br></h3><h3> 从拉萨到成都的川藏公路,在雪山高原间穿梭,一路艰险无比,尤其是西藏林芝境内的“通麦天险”。这是川藏线上最险峻的一段路,也是泥石流最严重和规模最大的一段。据闻大雨季节,通麦天险会车时,有些车子可能半个轮子悬空,想想那样的场景,都会让人胆战心惊,一身冷汗。</h3><h3> 之所以称为天险,一是窄,一侧是陡峭险峻且不时有飞石袭来的山崖,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河谷,路边垂直下去二十米就是咆哮的帕隆藏布江,靠江一侧大多没有护栏,道路却仅能容一辆车行驶;二是这条路的路基很多地方是塌方后用木桩纵横交错搭建起来的泥地。坑洼不平,车轮极易打滑。</h3><h3> 我们的车辆过此路段时,路况似乎更为糟糕,目前川藏段的很多险路都在进行隧道施工,据说明年就会有很多隧道贯通,届时318国道的路况会大有改观。但此时却是最难走的阶段,因施工影响自不必说,很多路段因明年隧道将开通,现在连基本的养护都不做了。</h3><h3>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痛苦行驶,我们终于顺利通过了通麦大桥,开离了这段天险之路。坐在我们车上的王伟,此时长舒一口气,告诉我们,他紧张地手一直握住车门把手,僵硬地都快抽筋了……</h3> <h3> 墨脱,作为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它的原始、它的神秘一直是很多热爱西藏的旅人的梦想之境。它就像是一个闺中待嫁的少女,等待着世人去揭开遮掩着它的美丽面纱。</h3><h3> 老吕2013年进藏时,已尝试过向墨脱进发,但因途中遇到其他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阻碍了前行的道路,徙留遗憾返程。所以此次进藏,他决定一定要完成这个心愿,而我们另外几个初次进藏的,更是对这片莲花圣地无限神往。</h3><h3><br></h3><h3>D12:(7月7日)波密-墨脱-然乌湖</h3><h3>(一)嘎隆雪山</h3><h3> 墨脱,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与印度毗邻。墨脱的门巴人、珞巴人说他们居住的地方叫“白隅欠布白马岗”,意思是“隐藏着像莲花那样的圣地”。</h3><h3> 据当地有经验的司机讲,墨脱虽说已修通公路,但只能称得上是国家四级公路,即可以通汽车的道路而已,所以鉴于此种路况,我们一大清早就从波密出发,好赶在中午抵达墨脱!</h3><h3> 从波密到嘎隆雪山这一段,路况还是相当的不错,竟然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进墨脱的路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糟糕嘛!</h3><h3> 嘎隆雪山,海拔已近4200米,它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站在路旁记载修筑墨脱公路历史的石碑旁,眺望前方的雪山:只见山峰高耸,气势巍峨磅礴,山上大片的铁杉针叶林郁郁葱葱,两侧是两条山谷冰川,晶莹耀眼,奔来眼前。雪山的下方是片开阔的盆地平坝,还有一片草甸沼泽,牛群悠闲;真是风光如画,美不胜收!难怪当初嘎隆寺的主持在这里开拓圣地。在这大自然得天独厚的大好风光之间,寺庙香烟缭绕,信徙烧香叩头念佛;如遇有宗教节日,一定热闹非凡,可以想象:平坝上帐篷点缀,炊烟阵阵,篝火堆堆,酥油茶飘香,人们载歌载舞,那一切该多么有意境啊!</h3><h3> 上车继续前行,一过嘎隆拉隧道可真感觉到了,波密到墨脱的路实在破烂的超乎想像。也只有四驱越野车能走,墨脱公路可真是越野车挑战的终极道路</h3> <h3>(二)秘境墨脱</h3><h3> 公路一直在半山腰上打转转,那盘山公路就象一个个“弓”字被横向无限拉伸后再纵向排列在一起,从一座山上铺下来,再从另一座山下铺上去……那路转弯的角全是180度的平角,惊险至极!一边是随时可能发生泥石流的高山,一边是数百米的悬崖绝壁,绝壁下是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一路上让人不得不提心吊胆。路面不是泥泞不堪,就是狭窄只容一辆车单向通行,如遇对面会车,其中一辆车必须退行让路。我们两部车的司机那驾驶技术真是超赞!错车时的表演那真叫漂亮!</h3> <h3> 无限风光在险峰!在这里也得到了极致的诠释!游墨脱的妙处,也就在这抵达目的地险途中。</h3><h3> 一路上尽可领略到从高山寒带到热带雨林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海拔落差3000米,最高点4200米的嘎隆雪山,至最低点的墨脱县城1020米,一路上植被覆盖的层次感极为清晰: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到了谷底,居然还看到了亚热带的芭蕉树,你不能不感叹这自然界的美丽景致及神奇!“一山显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对此最生动的写照。</h3><h3> 这里真是植物的宝库,拥有着“世界动植物博物馆”和“世界生物基因库”的美誉。墨脱不仅山多,水也多,那无处不在的河流及瀑布给它增添了无限灵气:一路上,嘎隆河和雅鲁藏布江交错着,欢快地追随着我们的步伐。有的瀑布如清丽婉约的少女,丝丝连连的舒展的曼妙的身姿;有的则如塞上奔腾的马群、空中呐喊的天兵;有的又象一幅超宽超高的巨大水幕,悬挂在群山之间,历经沧桑。</h3> <h3> 在这江河之间,还有墨脱人留下的原始的交通设备:即“藤网桥”和“溜索”。已有300年的历史。藤网桥整个呈管状悬空,多位于峡谷险要的河段,行走其上,桥随着人的重力与河风的吹送,左右晃悠幅度极大,但整座桥近似密封,不会有危险。</h3><h3> 墨脱著名的景观还有溜索,过溜索时以背对江面的姿势高速滑向对岸,需要较高的胆量和平衡技巧才能顺利过江。这些充分显示古代墨脱人智慧与勇敢的实物现在已作为遗迹在此供游人们观赏与慨叹。</h3> <h3>(三)人文墨脱</h3><h3><br></h3><h3> 资料上说:墨脱有着最优越的气候条件、最充沛的水利资源;最丰富的林业资源、最原始美丽的旅游资源、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更有着神秘独特的人文资源,堪称“五最一秘”。</h3><h3> 那么抵达墨脱县城后,你会深深领会这神秘独特人文的蕴意了!</h3><h3> 墨脱不仅风光绝美,人文民俗也别具风情。门巴人与珞巴人是本地的主要居民,他们的民族文化也源远流长。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但是没有文字,通用藏文,门巴人主要信仰苯教和喇嘛教。门巴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仅有3000人。也是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和门巴人一样,与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也兼营畜牧业和狩猎,擅长竹藤器的编织和制作各种木碗。</h3><h3>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在政府的帮助下,这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居住的二层小楼的屋顶也安装了卫星接收天线。我们一路上经常可见公路边稍微宽敞的空地上正在搭建的一片片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这应该也是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程。期望门巴族和珞巴族的人们过上越来越红火的现代化的生活,更希望他们能将宝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世世代代永流传!</h3> <h3>(四)今日墨脱</h3><h3> 墨脱因作为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级城市而闻名,从古至今仍旧保存着人背牲驮的运输方式。由于所有生活物资全部都靠人背牲驮,墨脱的物价非常高。一瓶啤酒20元,一盘素炒土豆丝25元。</h3><h3> 有人说,在到过墨脱的人面前不要言路,意思是说的这世上再没有比墨脱更难走的路了。可以想见在这相对封闭的山区的人们,生活中有着多么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h3><h3> 但当我们走进它时,却还是被这座处处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小县城惊住了。这实在与我们所想象的大相径庭,原以为这座小城会原始的象民国时代的小镇,亦或是更象明清年代小村,事实是远非你所想。这里有现代化的网吧,有较新潮的服装店,也有贴着当红韩国明星头像的美发屋……如果不是那街面店铺的门楣装饰中,显露出其夹杂差着门巴族或珞巴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你会以为自已来到了内地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我们常见的小县城。</h3><h3> 墨脱,它并不是人们臆断的落后古老,它的身上处处展现着现代化的元素。那么它的原始神秘的魅力会不会在这公路修通后而带来的越来越多的游人的脚步声和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中渐渐消逝怠尽呢?</h3> <h3>D13:(7月8日)然乌湖-曲孜卡</h3><h3><br></h3><h3>(一)然乌湖——从天空滑落人间的泪水</h3><h3> 然乌湖和藏东南众多因地质运动、崩塌而形成的湖泊一样,是一个典型的堰塞湖。在地质运动激烈的西藏,大大小小的堰塞湖如同繁星镶嵌在苍茫的雪域高原,在众多的湖泊河流中,然乌湖算得上是个年轻的新生儿,从诞生至今也不过两百来年,她的生命有多长谁也无可预料,也许高原下一次轻轻的皱眉就可以让它从此消失,就算短暂,也在不长的时间里留下过撼动人心的美。</h3><h3> 然而和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丽海子相比,然乌湖又是幸运的,她悄悄地生长在川藏线旁,在形成至今两百多年的静默岁月里,在每一个路人的不经意一瞥中留下了永恒的美丽印象。</h3><h3> 然乌湖,这是一个中转站,聚集着八方来客,有从川藏线过来的,有走察隅古道的,还有一队队辛苦从墨脱徙步下来的,一个个小脸黝黑却神采奕奕。各种气场在这里交汇,一宿之后大家又各奔东西。</h3><h3> 第二天早起,想拍然乌湖的美照,可是,天公不作美,阴天,没有蓝色的天光倒影,看不到它澄明婉约的风韵。而在微薄的云雾中,白色的湖水更是神秘淼瀚。对面带着冰尖的雪峰凌历倒影其中,更衬托着然乌湖幽静冷艳,象是一个遗世独立的神秘迷人的冰山美女。难怪人们会把这的美景用“藏地的阿尔卑斯”来赞誉。</h3><h3> 如果说青藏线以其苍凉雄壮而令人震撼的话,那么川藏线则以其秀丽险峻而使人心朝澎湃。</h3><h3> 接下来的怒江七十二拐就会让你深深体会到这一点。</h3> <h3>(二)怒江七十二拐——最壮观的魔鬼公路</h3><h3> 川藏线上拥有着著名的七十二道拐,这也是川藏南北线的交汇点,拉萨向东通往邦达的必经之地。要翻越海拔4798米的业拉山口和横断山脉最大的一道天险怒江山,川藏公路在这里呈“之”字型盘旋,是川藏线上拐弯路最多的路段。尚且不说弯多,更可怕的是夏季的泥石流的侵袭让此路有着“死亡之路”的可怕称谓。 这路段的惊险,简直是荡气回肠。道路狭窄,路侧是半壁陡峭悬崖和湍急的怒江水,气势还是比较险峻的,不能大意。这也相当考验司机的耐性,不过好在道路是柏油路,但我们两个司机老吕和李斌的技术和心理素质那可是久经锻造的!</h3><h3> 站在七十二拐最佳观景点上,你可以看到川藏公路在山上曲折蜿蜒,非常壮观。当险峻的公路都成为风景的同时,也深深地叫人感慨,当年修筑这段公路的人们的艰辛与不易。</h3><h3> 原来的川藏公路叫康藏公路,是解放初修筑的,以前没有公路时,从西藏到内地只有靠马帮,路上要走半年。川藏公路从1950年4月开始修建,经过十一万军民的艰苦奋战,北线于1954年12月正式通车,2000多军民为此付出了生命。让我们在享受交通便捷的同时,也永远记住当年那些为此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h3><h3> 走过滇藏交界处曾是茶马古道上重要驿站的盐井,就算离开雪域西藏了!</h3> <h3> (三)依依惜别雪域西藏</h3><h3> 依依不舍别离陪伴了十一天的圣地西藏,一路的转山、转水、转 白塔,放空灵魂,置身其中……</h3><h3> 如果你行走过西藏,你便会领悟人们所说的“西藏之旅就是洗心之旅”不是虚言!</h3><h3>这里,天如宝石,水似丝绒,天与地因神圣而相连,人与人因虔诚而相遇,传说与信仰因永恒而相融。</h3><h3> 在西藏,总有那么一阵风时时吹动经幡,模糊了穿越风霜用梵语写的经文。人们仰望着念青唐古拉山、岗巴拉山、南迦巴瓦峰、岗仁波齐峰,环绕着诸多神山朝拜,对着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等匍匐磕着等身长头,或是绕着天湖纳木错匍匐磕着头……</h3> <h3> 那朝圣的信徙们的虔诚令人肃然起敬:他们行着长跪大礼,五体投地地前额抵地的朝拜着。没有人督促他们,也没有人阻止他们,一切都是那么自自然然地发生着。即使身边有再多的眼睛注视,即使有再多吵杂的声音询问交谈,他们依旧不怕污泥,不怕粪便,不避石子,不避坑凹,就这么无条件地跪下;虔敬至诚的动作,单纯朴素地眼神,用胸膛行走,用身体丈量,他们用这种方式拉近人与佛之间的距离,拉近着肉体与精神之间的平等。这是对长生天的礼拜,这是对厚土地的膜拜啊,前方有多远?膜拜何时歇?太阳何时升起,星星何时殒落?狂风何时吹过?骤雨何时降落?这些统统不在他们的大脑意识里,他们的眼里,只有通往佛教圣地的长路,他们的心里,只有默诵着六字真言,只有至高无上的佛界神灵!</h3><h3> 匍匐在朝圣的路上,他们的肉体,低于尘埃;</h3><h3> 匍匐在朝圣的路上,他们的灵魂,高于天界;</h3><h3> 匍匐在朝圣的路上,他们的生命,因膜拜而永远壮美!</h3><h3> 当我们置身其中,放空了自己走进她的山水、神殿,或许自己都惊叹于这自然而然的虔诚,在最稀薄的空气里,人心却被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宁静所充盈!</h3> <h3> 虽然离开了西藏,但我们的藏区行并未真正结束,因为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都处于大藏区的范围内,接下来还有云南香格里拉的少数民族风情及四川甘孜稻城亚丁仙境般的迷人风光等着我们去感受与欣赏。</h3> <h3>D14:(7月9日)曲孜卡-云南香格里拉</h3><h3> 作为四条进藏线路之一(青藏、新藏、川藏、滇藏),滇藏线的险峻是有名的,不仅是道路狭窄,特别是在雨季,塌方、泥石流等时有发生;而往往越是险峻越是壮美,这也是造就滇藏线一路绝美风光的原因。</h3><h3><br></h3><h3> 与曲孜卡的偶然邂逅,更像是一个帅气美少年与一个妙龄女子的浪漫约会,他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如何面对时,就兀自撞进了她的怀抱。挣扎了几下,空余一身湿漉漉的温暖。这种温暖是和在拉萨不一样的,拉萨永远都是明晃晃的阳光,干燥得让人有点心生浮躁。而在曲孜卡,把身体浸在暖暖的温泉水中,你会渐入慵懒惬意、心旷神怡、天人合一之佳境,这不仅是一种身体的放松,也是一种心灵的放空!</h3><h3><br></h3><h3>(一)曲孜卡温泉</h3><h3> 曲孜卡意为“温泉岸”,曲孜卡温泉休闲中心位于曲孜卡乡政府所在地,面对滔滔的澜沧江,背靠美丽雄壮的达美拥雪山。这里依山傍水,自然风光奇秀,景观雄伟,气候宜人,良田平畴,处处桃李芬芳,民风淳朴,资源丰富,让人有步入世外桃源之感。一半温泉氤氲、雾迷神离,另一半则是江水澎湃,荡气回肠。曲孜卡的神奇正在于就着涛涛的澜沧江水泡温泉,实在是令人赞叹不已的绝妙组合,地表的江水和着地层里的温泉在曲孜卡是那样和谐的共存着。如此强烈的对比,如此激烈的碰撞,是怎样独特而令人欣喜万分的感受!</h3><h3><br></h3><h3> 从曲孜卡温泉休闲中心出来,前往千年古盐田的路上,在一块难得平坦的公路边平整修砌的观景台上,平眺远近层叠的山峦,不禁会对这块苍凉的自然之地心生敬畏:那灰黄色的斑驳风蚀的山体、那略微平缓山坡上青葱的青稞田、那掩映其中若稳若现的白色民居、那最远处笼罩在云层阴影下絳红色裸露的山体;都会使你不禁慨叹:世间的万物都会以其独有个性的姿态向人们展示它们的内涵,和谐共存才能永恒!</h3><h3><br></h3><h3> 参观澜沧江边的千年古盐田,也是此条旅游线的一个重要行程点,在古老与现代交融的、绛红的、波涛汹涌的江边,在阳光和风云的陪伴下,怀着敬仰和探秘之意,我们来了,一步步叩问这千年之地的悠久历史及其动人的传说,追寻那古老的制盐之术和勤劳朴实盐民们古往今来的生活。</h3><h3><br></h3><h3>(二)曲孜卡千年古盐田</h3><h3> 千年古盐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工晒盐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古盐田历史悠久,距今约有1300历史,年产盐达数百万斤。</h3><h3> 这里可以观赏到手工制盐的全过程,还可以看到独特而原始的生产工具、勤劳朴实的盐民和淳朴的民俗风情。在澜沧江东西两岸的沙滩和悬崖陡坡上,层层搭建有3200多块用木头架子搭建起的盐田,中间用窄窄的栈道连接着:金黄色的卤水在阳光下闪耀,映着晒盐的人们,他们正弯着腰弓着背,头顶烈日,辛勤劳作。</h3><h3> 在与盐民只言片语的聊天中,可以零星地感受到世事的变迁、历史的苍桑和盐民生活的艰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盐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极其原始的过去已一去不复返,但这混浊奔涌的江水边绛红色的古盐田,却依然生机勃勃地在古今融汇中承载着历史,延续着未来!</h3> <h3> 云南德钦境内的梅里雪山被当地藏民奉为神山,处于世界闻名的澜沧江、金沙江、怒江三江并流的地区。它以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著名。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是云南第一高山,早在30年代就被美国学者称为“世界最美之山”</h3><h3><br></h3><h3>(三)梅里雪山风姿</h3><h3> 梅里雪山地区是一个多宗教、多教派的藏区,以藏传佛教为主体,并存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多宗教共存共荣,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自古以来梅里地区藏民博大的胸襟和包容性。</h3><h3> 我们此行有幸一睹主峰卡瓦格博峰在云雾缥缈中露出的片刻真容。得此山神眷顾,我们激动地马上将车停在合适的位置拍照,只可惜它展露芳容的时间还是太短暂了。</h3><h3> 卡瓦格博的耸立挺拔之美以及在宗教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旅游者和登山者,然而,从二十世纪初至今的历次大地规模登山活动无不是以失败告终。</h3><h3> 当地藏民认为:人类一旦登上峰顶,神便会离开他们而去,缺少了神的佑护,灾难将会降临。这也更让人领会,当地藏族同胞对人与自然关系真诚和深刻的理解:人只有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方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若一心与自然为敌,只意欲征服自然,则必将会以失败甚至死亡而告终。</h3><h3> 梅里雪山面积非常大,而且沿途森林茂密,最容易迷路,而一旦被困,深处人迹罕至的深山区,没有外部的救援,也非常容易发生危险。而且搜救成本特别高,参与搜救的人员也同样面临很多危险。</h3><h3> 自1996年后,国家也是明令禁止不允许攀登梅里雪山的。现在,在梅里雪山下各个旅馆和寺庙中,常能见到藏族同胞呼吁禁止攀登雪山的倡议书,其行文简洁,话语犀利,真诚而又富有深意。</h3><h3>(未完待续)</h3> <h3> </h3><h3> 后记</h3><h3> 最近,我看到一份资料,中国的九零后比八零后少了23.24%,00后比九零后少了35.96%。中国的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效益,已远远超过了工业。凡是服务业发达的地方,年轻人就多。</h3><h3> 这一现象说明几个问题,一是中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二是闲人会愈来愈多,三是健康及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态成为绕不过的一个现实问题。</h3><h3> 作为年轻人"大哥"和创业导师的吕力先生,用他的智慧、影响和人格魅力,身边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而且成为年轻人的知心朋友。</h3><h3> 吕力先生1964年出生于山西大同,1985年下海,成为弄潮儿,先后从事过餐饮、娱乐、生物工程、海产养殖、房地产等行业。2005年落户西安,现任香港豪邦控股集团副董事长、陕西省创业促进会副会长。30年的商海沉浮,吕力成功过、失败过、上当过,他把自己多年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人生阅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创业者。由于吕力先生平易近人、宽以待人、一视同仁,所以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这些年轻人,都喜欢称之为"吕哥"或"老玩童"。</h3><h3> 吕力先生工作之余,有一大爱好,那就是摄影。2012、2013、2016年,他驾着越野车、带着照相机、率着他的团队,先后三次进藏,拍摄了大量真实、感人、珍贵的照片,为我们了解西藏、图说西藏、理解西藏、研究西藏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实乃善莫大焉。</h3><h3> 西藏乃人类神秘之地、勇者探险之地、世人向往之地,被称为世界屋脊和人间的香格里拉。由于气候、交通、身体等原因,不是每个人都能去西藏的。而吕力先生已经去了3次,且说以后还要去。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驱使着他?感染于他?我想,应该是大静、大美、大景、大山水,大人文、大视野、原生态等综合魅力的感召吧。</h3><h3> 6月26日,久违的吕力先生和我在中国旗袍会第三届全球佳丽大赛陕西赛区(西安地区)初赛现场见面。他和我都是评委,且座位相邻。大赛开始前,从聊天中得知,他刚从西藏回来,又拍摄了不少好片子,准备出本名为《藏区行记》的电子书。我遂让他把资料发至我的邮箱,打开一看,真可谓件件佳作,张张精品。我说,这本书视觉独特、拍摄用心、画面逼真,建议在出电子书的同时也出纸质书。他说,好啊!你若有空,先给我作个《序》吧。我就欣然应允了。</h3><h3> 以西安为起点,去西藏可以有青藏、川藏、滇藏等几条路径,也有自驾、乘火车、飞机等多种去法。而吕力先生三次进藏,每次都是自驾,路径选择也随心。驾车一路西去,沿途风景美不胜收。他如果发现了值得纪录的山水、人文、风情,就会驻足拍摄,从不浪费时光。</h3><h3> 打开《藏区行记》,你可以读出吕力镜头里大秦岭蜿蜒西伸的高大与巍然,经宝鸡、到天水、过滚滚黄河岸边之兰州、入河西走廊后的苍凉与雄浑。等到了西宁,浓郁的民族风情、好客的青海朋友,会使你将青稞酒的甘冽与豪爽尽情领略。</h3><h3> 从西宁-拉萨的青藏公路,号称青藏高原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路。也是通往西藏的几条公路中里程最短、路况最好、行驶最安全的道路。</h3><h3> 吕力的拍摄就从青藏公路必经之地格尔木开始。路黑山白的雪域天路,南迦巴瓦峰的棱角,昆仑山的壮观,可可西里的辽阔,无人区的宁静,藏羚羊的穿梭,沱沱河的清澈,油画般的山峦等尽收镜头。尤其是青海与西藏的分界线一一高原上的大山唐古拉山,号称雄鹰飞不过去,一般人身体也适应不了。吕力却能在唐古拉山口5231米海拔路碑前拍照、合影、逗留,足见其精力之足、耐力之强、体力之壮。</h3><h3> 冬春多雪、长冬无夏的藏北那曲,白雪皑皑的念青唐古拉山,云水相融的纳木错圣湖,独特的藏式建筑,朴实善良的藏族农牧民,生命禁区羌塘草原的牛羊群,雅鲁藏布江,布达拉宫圣殿,大昭寺广场顶礼膜拜的朝圣者之虔诚,贡嘎、羊卓雍错、卡若拉冰川、日喀则、昌珠寺、尼洋河等的瑰丽与多彩,烂漫与迷人均从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民俗等诸方面,通过照片,折射出民族人文历史和生活实录,反映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h3><h3> 喜马拉雅南麓的墨脱县,是中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县城。前往的道路险峻无比、三连瀑布出奇秀丽、人文历史令人探寻。川藏线上南北交汇点上最为壮观的"魔鬼公路"一一怒江七十二拐,是"之"字型最多的盘旋山路,滑坡、泥石流随时都有发生的可能,被称为"死亡之路"。走过滇藏交界处曾是茶马古道上的盐井,就算离开雪域了。经过十多天的旅行、大跨度的穿越、长时间的拍摄,西藏之行至此暂告一段落,但吕力和他的团队新的旅程,心的空灵之灵魂洗涤还远远没有结束。</h3><h3> 摄影不只是一门技术、一项爱好、一阵乱拍,它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探索、探秘、探险。吕力用自己超人的精力、过人的胆识、惊人的毅力,多次深入藏区,拍摄风景、抓取镜头、按动快门、纪录生活、情系高原,用透支时间、身体、健康,为大家奉献了一桢桢美仑美奂、独一无二、空间无限、引人入胜的照片,这样的善行、善举、善德,其功在当今,其利在千秋。</h3><h3> 吕力的脚步、镜头、身影虽然离雪山、距西藏、与高原渐行渐远了,但其思想、其感想、其遐想永远没有休止符,将来,他一定会以他的这种精神,影响、带动、凝聚喜欢他的所有年轻人再出发、再进藏、再远行,拍摄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艺术作品的。</h3><h3><br></h3><h3>(2016年7月9日姚骏骊于西安墨花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