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 共同提升——2017年度洛阳市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纪实

一笑而过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五月,满园芬芳的初夏时节,“洛阳市2017年度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在洛龙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隆重召开。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侯晓丽老师、洛阳市各县区数学教研员,以及九县九区的500余名小学数学教师共赴此次盛会。本次研讨会,从去年11月份开始筹备,历经7个月,通过推荐、磨课、研讨,再磨课、再研讨……一轮又一轮的锤炼,最终脱颖而出了6位教师,他们带来了“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关“数的运算”内容的6节现场课。与以往不同,此次研讨会除了“现场课”模块,还有“微格课”、“微讲座”两个模块。作15分钟微格课展示的4位教师,是从四月份参加全市优质课评比活动近300名教师中遴选出的佼佼者;两个专题报告就老师们普遍关注的,市优质课评比活动流程、以及市级课题立项结题工作,这两个热点问题进行解读。<br></b><b> 此次活动还首次采用“全网直播”的模式,场外的老师也能通过网络平台、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同步参与活动,不但能够观看现场视频,还能适时参与讨论。可以说,这次研讨会活动,是在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引领下,为洛阳小数人奉献的一场高质量、高规格的小学数学教学的饕餮盛宴。</b></h3> <h3>  洛龙区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张红利老师担任上午的主持工作,她热情与理性并重、大气与才气兼容,为本次研讨会拉开了帷幕。</h3> <h3>  第一节课,是由西工区芳林路小学的贝昀婷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这位27岁的年轻教师,从教六年来,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多次在省、市级优质课教学评比中获奖。</h3> <h3>  贝老师的这节课,在“分一分”的活动中,让学生品尝到更多的数学味道。她善于运用实例,目标明确,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孩子们感知到“数学”这一抽象化语言系统的简洁性、科学性;她善于借助直观,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的实物操作、列表等方法,帮助学生感受感知数学规定的必要性;她善于利用游戏,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游戏中的数学问题,尝试用算式表示出来,在巩固本课知识的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数学学科的趣味性。</h3> <h3>  她的课,匠心独具,适时点拨,尤其是贝老师能停下来跟随学生的脚步,以学定教、静待花开。这让我们感受到,老师深藏于心的是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深藏于心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学生在这种等待与尊重中,在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时间和空间中,不仅习得了数学知识,更加感知了数学的思想方法。课堂上,孩子们是开心的、快乐的,他们的学习过程是真实的、有益的。</h3> <h3> 来自汝阳县实验小学的侯利丹老师,从教16年来把三尺讲台看做自己的人生舞台,责任心和爱心让她满怀激情上好每节数学课。她曾荣获河南省骨干教师、洛阳市首届名师、洛阳市业务标兵、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执教的优质课曾获部级优课称号,多次获得市、县数学优质课一等奖。</h3> <h3>  课堂上,孩子们用点子图诠释交换律的意义,体会到数学思维方法的奇妙;用类比思想自主探索、归纳、应用交换律,成功实现了知识之上的课堂追求。孩子们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我们看到可贵的成长,聆听到求索的脚步声。</h3> <h3>  利丹老师的教学,激情饱满,全情投入。她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的平台,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渗透代数思想。从加法交换律到乘法交换律,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简单直接,但背后融入的是数学思想,让我们感到这堂课既朴实、扎实,又不失充实与丰实,给人以“润物细无声”的观课感受。</h3><h3><br></h3> <h3>  《算式的变换》,是由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的马晓莹老师执教的。她带领孩子们享受真实愉悦的学习过程,触摸本真有价值的数学知识。马老师曾先后荣获洛阳市名师、洛阳市优秀教师、洛阳市骨干教师、洛阳市业务标兵等荣誉称号,她所执教的数学课获洛阳市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h3> <h3>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的张胜辉校长介绍,马老师是“跨界”教师。课堂上的她,既有语文老师的温暖生动,又有数学老师的精炼严谨。她带来的课也很特别,是一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代数思维、让数学思想方法落地生根的思维训练课。学习从教师智慧的“退”开始,她总是让孩子们站在舞台正中央,让学习真正发生,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她才适时点拨。尤其是她那“马晓莹式”的微笑,温暖而灿烂,为我们留下深刻印象。</h3> <h3>  老师的微笑带给学生求知的动力,孩子们在“变”与“不变”的讨论中发现规律,在“计算器的5键坏了”的活动中解决问题。还有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的课前精彩两分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让孩子们的学习从同伴开始,经历了40分钟饱蘸数学味道的“思维体操”课。</h3> <h3>  上午三节现场课后,洛阳西工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王文利老师带来一场20分钟的微讲座:《公平竞争 精心磨练》。讲座采取“十问十答”的形式,就老师们普遍关注的市数学优质课比赛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答疑。这10个问题是:为什么上微格课、为什么不能用课件、为什么不现场抽课、参赛号是如何产生的、评委如何产生如何评判、为什么不现场公布分数、比赛中应避免哪些问题、微格课中常出现哪些问题、评判的标准是什么、上好微格课的关键是什么。讲座时间虽然不长,但内容全面,向全市数学老师传达的,不仅是赛课的流程、标准与要求,更是一种科学、透明、公正的竞赛精神,对老师们今后参赛有切实的指导意义。</h3> <h3>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老城区第二小学孙燕利执教的一节微格课。孙燕利老师是河南省骨干教师,中原名师培育对象,洛阳市优秀教师。执教的优质课、论文多次获省市级奖,所辅导的青年教师近十人次获省市级优质课奖,多次主持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本节课引导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体会更大计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把杂乱无序的正方体学具变的有序、有结构,体现了数学的结构化思想。通过学具—计数器—数,这三种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形象、具象、抽象这三个认知心理过程,数形结合,突出重点。寓深刻的数学思想于轻松有趣的活动,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精炼有效的教学语言,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h3> <h3>  微格课《搭配》,是由涧西区东方第二小学的于瑛璇老师执教的。年轻的于老师举手投足间透着俏皮可爱,她的教学风格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她所执教优质课曾获部级优课称号,获市、区级优质课一等奖。《搭配》一课以大头儿子一家来洛阳旅游为主线设置情境,让人感觉亲切、有趣。而探究活动的设计,内容丰富,通过学生自主尝试搭配的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板书设计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新颖美观,条理清晰,重难点一目了然。</h3> <h3>  从教十多年的王亚丽老师,执着于数学课堂的教学,尊重、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成绩显著。她是洛阳市教坛新秀,洛阳市优秀班主任,洛阳市师德标兵,吉利区优秀教师,教育教学先进个人。执教的优质课多次荣获市级、区级一等奖。</h3> <h3>  此次研讨会,王亚丽老师带来的课题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本节课,王老师关注了新旧知识联系,促进了知识的沟通;关注问题情境,找到撬动学生思考的支点,引导学生对算理算法的感悟;关注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启发性和挑战性。</h3> <h3>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用“事理”揭示“算理”,用“算理”来推动“算法”,让学生掌握运算的核心含义。这节课,还体现了“求同”与“求异”的辩证统一。“求同”即挖掘新旧知识的相同点,打通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联系,挈领一顿,一通百通,体现数学的本质所在;“求异”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面向学生,尊重学生,合而有所不同。</h3> <h3>  下午第二节课是由王瑾老师带来的《乘法分配律》。王老师是新安县第九、十届政协委员,现任教于新安县新城实验学校。从教十多年,她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和新课程改革,多次受到省市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嘉奖和表彰。曾获得市 “牡丹之春”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 “第九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比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多次荣获市、县级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和教坛新秀等光荣称号。</h3> <h3>  本节课,王老师首先从现实情景、乘法的意义、几何图形中创设了3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对乘法分配律进行了初步的抽象概括;然后举例验证,让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表征来建构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模型,水到渠成地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渗透了“猜想-验证”的数学方法。</h3> <h3> 《乘法分配律》一课,由于多变换、难理解,可以说“令无数英雄竞折腰”。今天王老师的课令人眼前一亮,她把重点放在了用不同的数学表征来对乘法分配律的构建之上,学生有真正的体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论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课后拓展题目的设计,作为某一特定的数学知识被弱化,而“猜想—实验—验证”的数学思考路线,由“此知”到“彼知”的数学联想成为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更高的追求。</h3> <h3> 涧西区景华实验小学张艳红老师,带来的课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位年轻的数学教师,虽然仅仅从教5年,却初步形成了自己亲和力强、幽默风趣、教法创新等教学风格。她执教的优质课曾获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一等奖,参加市级及区级优质课比赛多次获奖。</h3> <h3> 张老师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点子图与竖式结合的方式,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算理。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各种算法,在分析和比较中培养优化意识,感悟利用先分后合的方法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转化思想。</h3> <h3>  计算能力是学生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张老师的课理法并重,孩子们在操作中感悟,在尝试中发现,在交流中升华。这样的设计,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儿童的好胜心理、思维的发展规律、教材的逻辑关系,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孩子们在课堂上精彩纷呈,师生交流和谐生动。</h3> <h3>  洛阳市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孙丽老师带来的微讲座题目是:《课题研究 我们能走多远》。她的讲座清晰明了,言简意赅,举例切实,指导到位,分为“评审”“发现”“学习”三个板块,就课题研究的评审流程、评审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研究的六个步骤等话题进行了阐述。老师们在聆听中,逐渐明晰了对课题研究的选题、立项、开题、实施、中期、解题的认识和了解,并能结合讲座中的问题实例反思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同时也提高了对课题评审规范性、科学性的认识。</h3> <h3>  西工区东下池小学的王军英老师,是河南省数学学科带头人,主持和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执教的一师一优课曾获河南省一等奖。此次研讨会她带来的是一节微格课:《圆柱的认识》,在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索中,课堂亮点一一呈现。看、摸、比较出长(正)方体表面不同的基本特征;圆柱体高的辨析和生活中不同说法的例举;平移圆面、旋转、围长方形渗透“面动成体”的基本数学思想;运用化曲为直、割补平移的转化思想掌握圆柱的底面和侧面的关系。学生对圆柱的特征从不完整、表面认识走向深层次、整体、运动变化的发展层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帮助学生建构空间概念。</h3> <h3>  吕姗姗是洛阳市实验小学教师,从教以来多节优质课获省市级一、二等奖,多次参与市级课题的研究,曾获市模范工作者称号、市教育系统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她执教的是微格课,课题是《有余数的除法》。本节课,基于不断沟通有余数除法意义的语义表征,动作表征和符号表征的设想,借助几何直观建立最基础的概念,运用对比促进学生理解。并且在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意义的同时,从细节处充分发挥本节课在教材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整节课教学环节简约明了,层次分明,衔接自然。为学生整体构建出一种舒适有趣的学习氛围。实现知识在建构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活动中融洽。</h3> <h3>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此次研讨会,先进的电教手段助力教研活动更有效地推进,扩大了教师受益面,场外老师借助云平台同步收看直播,或随后收看回放,最大化地达到共享、交流、提升的教研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云平台的画面流畅、声音清晰、信号稳定,得益于涧西区电教馆录播团队的辛苦付出。</h3><div><br></div> <h3>他们是:涧西区厂北小学唐毓;涧西区东方第四小学章金波、王楠楠;涧西区天香小学相辉;涧西区电教馆王琦;涧西区中信小学赫连山;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区域总监爨正蕾。</h3> <h3>  高新区实验小学的郑瑞丽老师担任下午的主持工作。她妙语连珠,思维敏捷,利落中不失细腻,稳重中不失幽默,为现场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h3> <h3><b>  回顾一天的研讨活动,我们共同品味课堂,寻找教学与儿童之间的0.618;我们一起碰撞思维,追求超越自我的生长线。整整一天,8个小时,6节现场课,4节微格课,2个微讲座,500名与会教师,数千名场外老师,我们共同品尝了一场思想的盛宴。我们的课堂,在活跃中闪现智慧;我们的会场,在无声中充满思考。感谢所有作课教师的辛勤付出、感谢所有幕后团队的大力支持、感谢全市小数人的热情参与,让我们记住:所有的磨砺是为了今天精彩的呈现,所有的思考是为了明天继续前行!</b></h3><div><br></div> <h3>美篇制作:涧西区东升第三小学 刘 静</h3><h3> 涧西区东升第二小学 谷向格</h3>

学生

数学

老师

优质课

小学

洛阳市

涧西区

课堂

执教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