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柳树营子村有10棵非常独特的古树,种植在普祥寺的正前方。主持告诉我说,它叫文冠木,后来“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就是人们传说《杨家将演义》中杨宗宝“穆柯寨三取降龙木”中的降龙木,就是文冠果树。<h3> 小城子镇柳树营子村普祥寺门前的这10棵文冠果树,属于国家二级古树,栽植于公元17世纪前半期,即公元1645年春季,清顺治二年,与普祥寺同龄,已历经372年风雨沧桑,当时主要是用文冠果种子榨油供点佛灯。</h3><h3><br></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我国人工栽培文冠果的历史比较悠久,有文字记载最早于公元7世纪在西北庙宇、宅院里就有生长种植,而以甘肃、内蒙古分布最多。明清以后,文冠果被引种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东北。民间相传文冠果是神树,最早是由僧人引种的。庙宇、宅院里很早就有栽植,而且对文冠果油的利用也比较早。在古代出土的皇家陵墓中,长明灯用的燃料就是文冠果油,它耐燃,无烟。在西藏、青海、内蒙等地,寺庙里的僧侣把文冠果油作为佛前长明灯用油,以示佛光普照、神道长明。据传:“在藏、蒙佛教界,把文冠果树视为神树,把文冠果油称作神油,只有活佛和少数高级僧侣、喇嘛才有机会和资格食用……庙宇里用文冠果油点长明灯,不但灯光明亮,而且不冒黑烟,不熏佛像。”</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因此,每建一处新的庙宇,僧人都要将种子带去,种植于庙宇前后,几年后小树结籽,即可供庙内使用。后来文冠果油逐渐转为僧侣的食用油,成为素食斋饭的调料,故庙宇道观将之视为珍宝。但文冠果毕竟量少,在西北、华北和内蒙古一带藏、蒙佛教的庙宇道观中,它成为喇嘛、道长、方丈、高级僧侣们的专用品,蒙语名为僧灯木道,一跃成为地位身份的象征。庙观内生有文冠果,不仅是一种祥瑞之物,更是庙观的一大瑞相,在西藏、青海、内蒙古的一些旧喇嘛庙内,至今仍有树龄较大的老文冠果树。在西藏、青海、内蒙、河南一些旧喇嘛庙内,至今仍有树龄较大的老文冠果树。这就是以前医药条件不发达,但和尚能够长寿的原因之一,因此文冠果油被民间誉为长寿油。</h3> <h3></h3> <h3></h3> <h3></h3> <h3> 文官果在宋朝时叫文冠花,当时的文官,都按照它开花的次序穿袍,以此区分官阶的大小。首穿白袍,次着绿袍,再穿红袍,最大的官才穿紫袍。民间流传:“闻到文官果,当官不用悉:摸到文官果,升官在眼前:吃到文官果,当官一辈子”。听说在晋北地区,因着她具有某种象征好处,农户喜欢把文官果栽在土窑洞的脑畔上,成熟的文官果落下来,他们会说:“文曲星降临了”,“文官入院了”。完美的寓意携着百姓完美的期盼。</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烟尘里,香依旧……300多年的古寺,300多年的文冠,300多年的守护,谁为谁青梅煮酒?谁为谁香径徘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互相心灵上的归宿。<h3> 春拜普祥寺,文冠花竞开。</h3><h3> 不疑白雪落,为有暗香来。</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