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陕西关中西府的岐山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周易》诞生之地。还有闻名大街小巷的岐山名小吃: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文王锅盔……</h3><div> 而我就出生在这美丽的古城边二华里的南溪小村,村边沟底有溪向南涓涓而流,与人工开凿的水库连为一体。岸边杨柳低垂,那些不知名的小花星星点点的开着煞是好看。燕子俄而掠过水面,荡起了层层涟漪。水库里的鱼儿在水草之间游来游去,小男孩在玩打水仗,大点的男孩子在凫水摸鱼。女孩子则挽起裤管,站在水里,一边嬉戏一边洗衣裳,羞涩的偷看男孩子洗澡。在水中很是凉快,热极了,这便是极好的一个去处。</div><div> "云儿"母亲喊着我,"吃饭了,是洗衣服还是玩水呀?"母亲絮叨着,而我早己提着篮子里的衣服一溜小跑回家去了。母亲做了美味的手擀辣子面,面条薄,光,劲道,配上胡萝卜,黑木耳,豆腐,鸡蛋,韭菜做的菜,浇上汤,那就是一个美!岐山的臊子面自古有名,而母亲是宝鸡蟠龙塬上的人,六十年代的初中生,识文断字的。不是地道的岐山人却将岐山的手擀臊子面做的极其地道。母亲信佛,她说万物都有生命,以素食为主。我们都尊重母亲,也都不吃臊子面而吃辣子面。觉得这样亦是很好!我大口的吃着,母亲喊着"慢慢吃,小心呛着,还有,馋猫!"。</div><div> 父亲去世的早,撇下母亲还有年幼的我们。母亲四十多岁守了寡,再没有改嫁,她总怕我们吃亏,得不到爱护。生生的将年华蹉跎在我们姊妹几个身上。我的记忆里父亲是个很优秀的人,七八十年代宝鸡县(现在的虢镇)某乡镇的乡长,书记,后又调回岐山的一家企业中做党委书记。那时干部下乡都是推着自行车,到老乡家里吃派饭。父亲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了一辈子,到去世也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积蓄。我们仅靠着那微薄的遗属生活费艰难度日。但母亲很坚强,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地里,家里不停的忙。白天在田间地头劳作,晚上还要在灯下缝缝补补,母亲永远在忙,供我们读书,还要生活。家里养了十几只芦花鸡几乎天天在生蛋,可我们却吃不到。母亲攒了鸡蛋要卖钱,贴补家用。(运气好的话,母亲把破了壳的鸡蛋留下给我们打牙祭。)磨面的麸皮母亲攒上几回,够一袋了再推到街上去换钱。地里麦子收割后留够吃的,剩下全部卖掉。就这样,日子还是过的捉襟见肘,苦日子在一天天的难捱中度过。虽苦,却也乐在其中。母亲总用有限的食材变着花样满足着我们的味蕾,槐花饭,蒸面皮,煎饼蘸蒜汁……</div><div> 母爱无疆,母亲用她温暖的臂弯为我们挡风避雨,我们就像小鸡崽一样在母亲护佑下成长。几经流年,渐渐相继长大也都己成了家,有了自已的小家庭。当年那个美丽的小水库早己干涸,那年嬉戏的少年都已不再年轻了。而我慈祥的老妈妈两鬓早己斑白,岁月无情的将沧桑刻在母亲的脸上。七十多岁的母亲身子佝偻着,腿也弯曲了。而我们现在都很忙,忙着自己的生活,工作,小家庭。每逢节假日才回去看母亲,母亲嫌我们花钱买礼品,嫌买的多了。而我们总想让母亲在有生之年能过的好些,更好些……而她总嗔怪着我们乱花钱。"日子要细水长流,要节俭"吃亏是福,与人为善,等等在母亲那就变成"吃得了亏,忍得了人,才能做得人上人!"母亲永远在讲着她的道理,我们也在母亲絮絮叨叨中懂得了做人要真诚,善良。每当看到街道边的乞讨者,残疾人,我总是很难过,总要掏些钱来捐助他们,居委会或民间自发组织的一些救助活动,只要有时间我都热心参与。也许做的微不足道,但尽力了,心里暖暖的。感恩人生,一切安好!正直永远最可贵,善良永远不过期!虽然我们姊妹都没有做得了母亲口中的人上人,但却个个都能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或多或少的收获着自已的幸福。</div><h3>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应及早,不要等不忙了,等有空了,等……还好,一切都还好,愿母亲余生里平安健康,幸福长久。</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