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雅灰乡,有一个偏远而淳朴的送陇苗寨,寨子里藏着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服饰“百鸟衣”。</h3><h3><br></h3><h3> 百鸟衣,是失落的历史,也是爱情机密。对于苗族人,百鸟衣不仅是重要的礼服,也是一种图腾象征,千百年来,一代代绣娘绣出的,是一部生动而恢弘的民族史诗。</h3> <h3> 百鸟衣是苗族一个支系的服饰,来源于苗族人对鸟的崇拜。苗族祖先在迁徙过程中以及定居下来后,会到山中猎取各种鸟,感谢鸟给他们带来食物,对鸟的崇拜由此而生。不仅把鸟变成图案绣在衣服上,还会把各种羽毛装饰在衣服的下摆。他们用百鸟衣把自己装扮成鸟的样式,以表达对祖先的追念。</h3><div><br></div><div> 丹寨县境内的苗族支系自称“嘎闹”,即鸟的部族之意。据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文志》记载,居住在现今黔东南一带的“东谢蛮”首领谢元琛率领了一个庞大的歌舞团去朝见唐太宗,唐太宗命大画家阎立德用画笔把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服饰记录下来,该书中被称为“卉服鸟章”的正是这种美丽而神秘的百鸟衣。</div><div><br></div><div> 从丹寨县城往东,汽车一会儿从山腰盘到山顶,一会儿又从云端直下到谷底,行驶70公里的山路,途经排调、雅灰乡。从县城到雅灰乡为柏油路,路况良好,从雅灰乡到送陇为泥路,有3公里。沿途,黔中大地原生态的景致、淳朴的民风一定会深深地吸引着、陶醉着您。颠颠簸簸近3个小时,才到达了送陇苗寨。走进送陇,一条新开的通村公路蜿蜒地通往山外。那险峻的山势,幽深的山谷,不难想象,这个美丽而又古老的村庄,曾经交通是多么的闭塞。雅灰因山高路远,在丹寨县素有“丹寨西藏”之称。从丹寨县城到雅灰乡,一天只有两班乡村巴士。</div><div><br></div><div> 送陇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丹寨县东南部,雅灰乡西南部,东与苗族“锦鸡舞之乡”麻鸟村相接,西与苗族“跺月亮”之乡盖赖村相邻。地处丹寨县、雷山县、榕江县和三都县四县交界,同时也属于雷公山和月亮山的交汇处。距县城69公里,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辖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86户1225人,全是苗族。</div><div> </div><div> 送陇,是个美丽而幽静的苗寨,环抱于群山翠竹之中,空气温润,气候宜人。其历史年代久远,文化积淀深厚。村内百鸟衣、古瓢琴舞、芦笙舞独具民族特色,并有古树参天、青云翠竹的衬映,使得山村更加充满古老艺术和完美。</div><div><br></div><div> 进到村口,只见村民们身穿五彩斑斓的百鸟衣,把小小的山寨装扮得如过节般喜庆,他们翩翩起舞,用最隆重的古瓢琴、给哈舞、拦路酒,表示对客人的欢迎。让我们感受到苗族人民的浓郁古风、热情好客,也第一次近距离体验了苗族百鸟衣的风情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div><div><br></div><div> 送陇百鸟衣,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刺绣而成,其制作方法和工序多而复杂,工艺传承年代久远,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已被中国服装博物馆收为“镇馆之宝”。百鸟衣,苗语发音( od bod),又称(od yel),其意为苗族的“鼓藏服”,作为宗教仪式的法器和苗族生活的历史记录传承下来,都是在盛大节日才穿,与友同欢,与祖共舞。百鸟衣整件衣服用丝线绣着五颜六色各种造型鸟图案组成,衣脚排列一束束鸟的羽毛。百鸟衣艺术主要是表现在衣饰上的鸟纹、鸟形。他们以大块的平绣或丝片贴花而成的鸟纹、形象各异的花鸟鱼兽古朴传神。百鸟衣艺术表现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透过一系列图式和色谱来描绘他们的多彩生活及审美情感,基于苗族世界万命同源、平等的理念,构筑苗族社会形态、色彩与生存背景的和谐之美。</div><div><br></div><div> 对那些酷爱收藏或者倒腾民族工艺品的人来说,送陇村是一块宝地。因为早在上世纪90年代,送陇村的百鸟衣就引起国外收藏家的注意,寨子里有五十年甚至百年历史的百鸟衣都被外国人收购了。</div><div><br></div><div> 现在,送陇村的女人们几乎都在制作百鸟衣卖,一件制作好的百鸟衣售价至少一万元左右,甚至有的达到了七八万元。</div><div><br></div><div> 仔细观赏,百鸟衣的衣料十分特殊,是自纺自染自织的土布,对襟、无领、无扣、长袖,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边是花衣,下边是连缀在衣摆上的花带羽毛裙。宽大的长袍上绣满了造型各异的鸟、鸟头龙以及铜鼓、蛙、鱼、蜈蚣等图腾符号,百鸟衣的裙子由16至18根彩条组成,每根彩条上绣满花鸟等图案,彩条下顶端缀满了羽毛绒球,但现在已经改用家禽羽毛。内贴身着刺绣或是蜡染胸兜,下穿青布百褶裙,雅灰式裙前围一菱形刺绣裙帕,套蜡染脚套并束编织带。戴在头上的山字形银角插银梳、银花、银钩,银冠上也装饰着鸟羽。整件百鸟衣五彩斑斓,大大小小的鸟可以达到上百只,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div> <h3>虽说在黔东南有“侗族住在水边边,苗族住在山尖尖”的俗语,但苗族“嘎闹”支系的山实在是尖得险峻,让人望而生畏。</h3> <h3>绣一件锦绣如画的百鸟衣,就像在绣自己的锦绣人生。</h3> <h3> 一位苗家长者向我们介绍:百鸟衣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繁琐,要经过染布、捶布、刺绣挑花、裁缝、镶花边、镶吊羽绒等工序,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制做一套需耗时一年,是绝对的手工制作。</h3><div><br></div><div> 首先,缝制百鸟图案的底板就不是普通材质,而是一整块蚕丝板。汉族人做丝绸是先让蚕结成茧,再缫丝、织造;而苗族人做蚕丝板是直接排丝。排丝是制作百鸟衣的第一道工序,在以前也是最耗时的步骤,需要找一块平整的木板,在上面画出经纬线,然后让蚕按照经纬线的排列,一边爬行一边吐丝,最后木板自然而然就被‘镀’成了一张蚕丝板。</div><div><br></div><div> 让蚕自己吐丝织绸,表面上看似很“自动化”,其实是一件效率很低的事。因为每一波春蚕吐完一次丝后,当年的春天就结束了。而要制作百鸟衣,需要收集足够多的蚕丝板,为此,每个绣娘都要等上三四年。但这还只是做百鸟衣之前的材料准备阶段,真正的考验——“绣花样”才刚刚开始。</div><div><br></div><div> 百鸟衣,字面意思是在衣服上绣100只形态各异的鸟。但实际上,“百”只是概述,百鸟衣上绣的鸟少则几十,多则上百;“鸟”也只是泛指,百鸟衣有男女之别,男装(苗语称“欧花勇”)多由概念化的“牛龙”或“蛇龙”等图案组成,只有女装(苗语称“欧花闹”)才绣百鸟。而苗族“嘎闹”支系的百鸟衣之所以多绣百鸟,是因为“嘎闹”在苗语中是“鸟的部族”之意,“嘎闹”人认为自己是上古时期蚩尤部落中以鸟为图腾的“羽族”的后裔。</div><div><br></div><div> 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苗族人只能把自己的历史用不同的载体表现出来。比如口口相传的苗族古歌,水与火浇铸的苗族银饰,还有一针一线绣出的苗绣……而百鸟衣则堪称其中一部最恢弘的史书。一代代苗女们跟随自己的奶奶、母亲和姐妹,在刺绣过程中记录自己民族的前世今生。当她们生儿育女后,一件件百鸟衣就像讲述苗族文化的连环画,成为苗族孩子们最生动的启蒙读物。</div><div><br></div><div> 仔细观赏,百鸟衣的衣料十分特殊,是自纺自染自织的土布,对襟、无领、无扣、长袖,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边是花衣,下边是连缀在衣摆上的花带羽毛裙。宽大的长袍上绣满了造型各异的鸟、鸟头龙以及铜鼓、蛙、鱼、蜈蚣等图腾符号,百鸟衣的裙子由16至18根彩条组成,每根彩条上绣满花鸟等图案,彩条下顶端缀满了羽毛绒球,但现在已经改用家禽羽毛。内贴身着刺绣或是蜡染胸兜,下穿青布百褶裙,雅灰式裙前围一菱形刺绣裙帕,套蜡染脚套并束编织带。戴在头上的山字形银角插银梳、银花、银钩,银冠上也装饰着鸟羽。整件百鸟衣五彩斑斓,大大小小的鸟可以达到上百只,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div><div><br></div><div> 地道的民间百鸟衣,鸟图腾异彩纷呈、色彩斑斓,纹样造型粗犷、豪放、原始,充满野性。尤其是背后的图案最为精美,大多以一条盘旋的龙为轴心,外围环绕着多层鸟,整体形成一个圆形,图式古朴,千姿百态,别致传神。在苗族诸多灿烂的文化中,图腾文化是整个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独具古朴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衣饰上的鸟纹、鸟形,这种让百鸟云集于一身的服饰,无不散发着浓烈的原始文化气息和图腾意识,是罕见的原生态精美服饰,堪称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之珍品。</div><div><br></div><div> 研究苗族文化的学者说,百鸟衣第一次一鸣惊人,是在唐朝的“卉服鸟章进长安”事件中:唐贞观中,东蛮谢元深入朝,颜师古奏言,昔周武时远国归款,乃集其事为《王会图》,今卉服鸟章,俱集蛮邸,实可图写,因命立德等图之。(《宣州画谱 .阎立德传》)</div> <h3>以卉服鸟章之名的百鸟衣,</h3><div>能在霓裳羽衣盛行的唐代博得生前身后名,</div><div>百鸟衣有自己的杀手锏:</div><div>苗家女人穷其一生,</div><div>只会作一两件百鸟衣。</div> <h3>苗家妇女在演示百鸟衣的制作工艺。</h3> <h3>百鸟衣就像讲述苗族文化的连环画,成为苗族孩子们最生动的启蒙读物。</h3> <h3>百鸟衣的制作技艺,如今正在消失......</h3> <h3>百鸟衣上两只如太极图一般头尾相连的双鱼图案在苗族代表着阴阳调和,属于一种生殖崇拜的象征,在古代,是苗女绣来做定情信物之用的,但现今,这种风俗在绝大多数地方都已经消失,没想到在送陇苗寨还保存得这样完好。</h3> <h3>一件出众的百鸟衣,会让女孩们在这场“非诚勿扰”的游戏中获得不少亮点。因此,对于苗家姑娘来说,绣一件锦绣如画的百鸟衣,就像在绣自己的锦绣人生。</h3> <h3>与其说百鸟衣是一件衣裳,还不如说它是一种精神图腾。也因为如此,绣娘在制作百鸟衣时往往都不计成本。</h3> <h3>小伙身穿百鸟衣,一边演奏古瓢琴,一边展示苗家图腾文化。</h3> <h3>链接:</h3> <h3>在2016第二届“中国传统村落• 黔东南峰会”“四评选两征集”活动中,丹寨县送陇村通过专家的考核与筛选,凭自己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和景色迷人的自然风貌,最终从上百个传统村落中脱颖而出,获评“黔东南州十大优秀传统村落”美称。</h3> <h3>送陇村于2013年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时拥有百鸟衣和古瓢琴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送陇苗寨是古瓢琴舞的传承圣地和百鸟衣的发源地之一。</h3><div><br></div><div>送陇是苗族百鸟衣发源地之一,其节日盛装都为百鸟衣,制作工艺精湛,苗绣代代相传,并有着苗族百鸟图腾传承圣地的美称。同时,送陇苗寨的古瓢琴舞艺术也别有一番风味,是目前贵州省丹寨县东南部雅灰乡境内苗族村寨里传承较好,并一直完整保存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其拉揍出的音律优美,舞步和谐,人们都跳得其乐融融,同时送陇苗寨还被誉为古瓢琴舞的传承圣地。</div><div><br></div><div>百鸟衣和古瓢琴是苗族“嘎闹”支系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物品,也曾是苗家男女用来谈情说爱的“利器”。以往每逢节假日,全村人都会聚集到护寨树下的小广场,男的穿上“欧花勇”,女的穿上“欧花闹”,然后一起跳“锦鸡舞”。这是苗家姑娘想象中最美好的事,也是苗族小伙们拿出自制的古瓢琴拉情歌的最好机会。于是,这样的节日聚会就成了集体相亲会。</div><div><br></div> <h3>古瓢琴,苗语发音( gux hieb 鼓哈),谐音叫“格哈”,因为制作得像瓢状,又能拉出像芦笙一样的乐曲,所以又名(格哈琴),用汉语翻译就是“笙瓢”的意思。意义为“像芦笙一样的瓢”,所以称之为“古瓢琴”,跳的舞蹈叫古瓢琴舞。</h3> <h3>百鸟衣,苗语发音(od bod 哦博),又称(od yel 哦游),其意为苗族的“鼓藏服”,作为宗教仪式的法器和苗族生活的历史记录传承下来,都是在盛大节日才穿,与友同欢,与祖共舞。百鸟衣整件衣服用丝线绣着五颜六色各种造型鸟图案组成,衣脚排列一束束鸟的羽毛。百鸟衣艺术主要是表现在衣饰上的鸟纹、鸟形。他们以大块的平绣或丝片贴花而成的鸟纹、形象各异的花鸟鱼兽古朴传神。百鸟衣艺术表现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透过一系列图式和色谱来描绘他们的多彩生活及审美情感,基于苗族世界万命同源、平等的理念,构筑苗族社会形态、色彩与生存背景的和谐之美。</h3> <h3>正可谓,来到送陇苗寨游玩的客人都称这里是一片净土,是休养生息和享受创作的最佳地,通过大家的努力与不断宣传,近年来送陇苗寨逐渐被外界认知并纷纷慕名而来。有学者用“古树参天雨晴雾淡倚栏百鸟衣,翠竹环抱烟霭有无拂拉古瓢琴”的诗句来形容送陇苗寨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与迷人的景色,以此来表达他们被送陇的美丽所吸引、被送陇的米酒所陶醉和对送陇的喜爱与无比眷恋。</h3> <h3>悠悠芦笙舞,绵绵古瓢情。目前送陇苗寨正在努力挖掘、传承、发展和保护传统文化,求学与外出工作归来的送陇青年们积极投身到送陇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建设之中,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对外界的认知,为家乡出谋划策,进一步发展好送陇“古瓢琴舞、百鸟衣之乡”的生态旅游文化,带动家乡父老脱贫致富的同时,让送陇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和景色迷人的自然风貌屹立于民族文化魂宝之林,尽情的向外界展示送陇苗寨的美,欢迎四方宾客的到来。</h3> <h3>以百鸟衣和古瓢琴为基础的原始相亲活动,随着村里公路的修通而土崩瓦解。自上世纪90年代起,陆续有旅行者来到送陇苗寨,鲜活的百鸟衣便渐渐变成了私人藏家橱窗中冰冷的藏品。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如毛细血管一般的乡村公路,为苗寨送来了一波又一波收购百鸟衣的商家,与此同时,也送走了寨里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到后来,连许多会做百鸟衣的绣女也离开了闭塞的苗寨,百鸟衣便卖一件少一件,最终被炒成了天价。</h3> <h3>这些让我想起自己去年9月份刚到台江挂职期间的一件事,有一天我在一苗族藏家朋友处发现和亲眼目睹了一件贵州月亮山地区苗族的祭祀服——老“百鸟衣”,并且是保存得很完好的老百鸟衣,这件老苗衣又被一位外国友人所收购,我还算有幸提前拍摄下来,实在是深感遗憾和痛心!藏家迫于经济压力,要将这件老苗衣转让给海外藏家,经济的窘境也只能让我们叹息和惋惜了!</h3><div><br></div><div>贵州民族服饰和民族绣品已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已大量流失国外,被大批有意识的国外文化人士收购收藏。目前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老苗衣、绣品已极为罕见和难觅,实是一件可悲和值得重视的事情!</div><div><br></div><div>据了解,贵州月亮山地区的祭祀服“百鸟衣”是一套极具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民族服饰。至今月亮山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套“百鸟衣”已有300多年历史,如不采取措施,这套祭祀服也一样会流失出去,将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的一大损失。</div><div><br></div><div>贵州月亮山地区的祭祀服“百鸟衣”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刺绣而成。老“白鸟衣”都是在蚕丝布上用丝线绣各种花、鸟、虫、鱼、蝴蝶、太阳等自然符号的苗族传统图案。与现在的为经济利益驱使的制作“新白鸟衣”用苗族土布和红、黄、绿、蓝等颜色的锦缎丝绸在上面进行拼合完全不同!裙摆由若干块鸟、鱼、龙刺绣品组成,最下面一圈是一排美丽的百鸟羽毛。百鸟衣色彩艳丽,图案古朴奇特,反映了苗族人民精巧的刺绣工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百鸟衣被苗族人称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div><div><br></div><div>该服饰保留了春秋时期将上衣与下裳连为一体的“深衣”造型样式,为都柳江流域月亮山地区苗族“吃牯脏”活动时穿戴的专用服饰。</div><div><br></div><div>这“百鸟衣”与黎族的“龙被”,一样具有神秘的祭祀色彩。贵州与海南,远隔千里,服饰上却有相似性,恰恰说明了文化跨越山水的传承与融合。</div><div><br></div><div>因百鸟衣制作工艺复杂、费工费时,从事这项工艺的人极少,这项非遗技艺也面临逐步失传的危机,真正的老“白鸟衣”更是难觅!这件老“白鸟衣”流失海外,也唯有叹息的份了…………</div> <h3>百鸟衣代表着最具黔东南民族特色的符号而频频登上舞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