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牡 丹 之 源</h3><h3> 宜川故称丹州,相传因盛产牡丹而得名。据《吴志 物产志》(清乾隆18年,即1753年,由宜川知县吴炳撰修,因此,称之为吴志)记载 : “《郡志》云 : 宋欧阳修花谱,延安红、丹州红,皆谓产之杰出者。自丹延以西尤多,土人刈以为薪。”《图经本草》云 : “丹延山中皆有,查今县东三十里兴集镇之东山名牡丹塬(今秋林镇看花园),夏秋仍多开花于野。”</h3><h3> 据我县近年调查,在宜川南部集义、寿峰、秋林等林区野生牡丹亦有分布,虽数量不是很大,约5万株左右,但分布面积较广,占到宜川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而农村庭院和烈士陵园、古寺庙等地也有栽植,用于庭院绿化,尤其是交里乡段塬村的古牡丹,有数百年历史,占地2~3平方米的古牡丹,被人誉为“牡丹之王”,至今仍生长健壮,每年开花近百朵,不仅吸引了不少游客,多次被各级新闻媒体进行报道,成为宜川牡丹栽植历史最早、最有力的见证。</h3><h3>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结合的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宜川作为牡丹的 “故乡”,再次 “花开盛世” 是历史的需要,更是宜川人民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h3> <h3><font color="#010101">本篇摄影、编辑 : 刘涛,微信名称 : 高山流水,宜川县交通运输局干部、宜川县摄影家协会会员、宜川县卧龙联盟摄影协会会员、宜川县音乐家协会会员、宜川县电影电视艺术协会副主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