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57a7ff">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font></i></h3> <h1> 他曾经端着一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在襄南监狱当警察;他自幼酷爱二胡,如痴入迷,自学成才。在职业与爱好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如今,曾经的职业成了履历表中泛黄的记录,痴迷的爱好成了倾情的事业。他叫陶明远,现任襄阳市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长。</h1><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自制二胡开启弦上的梦想</b></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57a7ff">陶醉在二胡里的陶明远。</font></i></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 上世纪60年代,童年的陶明远生活在湖北省随州市洛阳镇农村,那个时候不仅物质生活匮乏,文化生活也十分单调。陶明远的长兄自制了一把二胡,出工之余用来自娱自乐,渐渐地,那悠扬的琴声把陶明远带进了美妙的享受之中。于是,他下定决心:也要拉二胡。</h1><h1> 有了决心,琴从何而来?他学着大哥的样,自己造。到野地里捉一条大蛇,剥下皮晒干了当琴皮,用蛋清当粘合剂,木筒、竹筒和罐头盒都可以当琴筒,琴弦花一二角钱到供销社里就能买到,琴弓找不着马尾就用插秧打线的塑料线代替。就这样,一把勉强拉得出声的二胡,伴随着陶明远度过小学时光。直到到进了初中,学校里有3把二胡,其中一把相对固定给学校宣传队的“台柱子”陶明远使用,他才拉上了真正的琴。</h1><h1> </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57a7ff"><i>快乐的人与欢乐的曲。</i></font></h3> <h1> 学校宣传队经常到公社的各个生产大队去演出。回忆起那段日子,陶明远不无怀念。他说:“那时候农村条件差,每天走到生产队,先是帮着插秧或收割,晚上在稻场上演出完再走十几里路回家。虽然没有报酬,但一场下来能拉好多曲,中间穿插着农民自编自演的小节目,气氛融洽,很是热闹。”<br> 在学校里,身为学生的陶明远还代着学校的音乐课。他笑着说:“现在想想真有点胆大,自己还只有半瓶子水,竟敢教别人。”这也怨不得陶明远,因为当时基本没有音乐教材更谈不上音乐教育人才,他的 “半瓶水”还是天天跟着有线广播学来的,只要喇叭里有二胡演奏,陶明远就认真地听,认真地记,然后认真地拉,二胡的基本功竟这样练成了。陶明远说他当时最喜爱《子弟兵和老百姓》这首曲子,说着说着操起一把二胡就给我们演奏起来,不难听出那欢快的琴声发自他内心深处。</h1><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自砸“铁饭碗”只为圆一把二胡梦</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57a7ff">二胡琴友们在巴斯琴行里切磋技艺。</font></i></h3> <h1> 恢复高考后,陶明远只差十几分没考上大学,但还是很幸运地被襄阳师范学校录取,毕业后分配到宜城邓林农场(现襄南监狱)子弟学校教书,当上了一名让很多人羡慕的“吃皇粮”的警察。<br> 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陶明远最爱的自然是二胡。这时候他也知道了自己在二胡演奏上的先天不足,于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二胡理论知识和演奏技巧,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函授。他先后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的函授学习,拜著名二胡演奏家赵寒阳等为师。陶明远从这些名师那里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知道了什么才是二胡的理念,和原来只知道拉曲子相比有了一个质的跨越。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把自己对二胡的理解、想像和意念,寄托到演奏当中。</h1><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57a7ff">听课的学员。</font></i></h3> <h1> 上个世纪90年代,农场组织部分有器乐爱好的民警成立了文艺宣传队,陶明远担任宣传队的总编导,策划、编导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艺曲目,下到各个监区为民警、职工和服刑人员表演。当然,他的二胡独奏《赛马》是必不可少的节目。至今,只要提到陶明远,认识他的人仍赞不绝口。</h1><h1></h1><h1> 陶明远借着中国二胡传统经典《一枝花》和我们谈起了他对二胡的理解。他说:“《一枝花》豪气、委婉地反映了打虎英雄武松的壮志与柔情。原是山东民间乐曲,当这首乐曲被改编成二胡曲时,就不仅仅把它当做一首纯民间乐曲来对待,而是赋予了它特定的人物形象和意境。这能使人们在欣赏这首作品时,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和体会,使得作品获得更为理想的艺术效果。”</h1><h1> 2001年,警察当得挺好的陶明远,突然向单位提出了辞职申请,从领导到同事都不理解。当时,他已经从河北石家庄的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毕业回到襄南监狱,被授予二级警督,担任副科级干部。于是,很多人都来劝他收起辞职念头,但陶明远铁了心要一门心思拉二胡。就这样,监狱领导于2002年批准了他的申请。</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自办学校成了襄阳二胡界“掌门人”</font></b></h1><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57a7ff">陶明远耐心地给小学员讲解指法。</font></i></h3> <h1> “我就不信凭着二胡挣不到一只吃饭的碗。”这是陶明远辞职之初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显示了他的豪气。<br> 但梦不是单凭豪气就可以圆的。脱下了警服的陶明远最初到襄阳剧院办班教二胡,他定了每课时收15元的教学价格,却不敢向人收学费。因为他自认为不是合格的二胡教师,对能否上好课心里没底。好不容易来了一个报名者,他对人家说:“我先教10节课,你要觉得不好就不用交钱。”10节课教完了,又教了10节课,一个人教完了,又教了一个人。到教第三个报名者时,人家主动交钱了。终于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回忆那段日子,陶明远坦言:“难啊,真是到了没钱吃饭的地步,好歹坚持到了今天。”到底有多难他没提,但熟悉他的人说,那时有人去上了320节课都没交一分钱学费,个中滋味不说也罢。</h1><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57a7ff">手把手。</font></i></h3> <h1> 曲折而丰富的人生经历,积淀了他深厚文艺底蕴;扎实而广博的文艺知识,助推他不断攀登事业新的高峰。</h1><h1> 如今的陶明远成功了,他在襄城南街巴斯琴行里的二胡学校越办越热火,还在市老年大学里代课教二胡。2012年襄阳市音乐家协会成立二胡学会,陶明远现在担任第二届会长。二胡携带方便,曲调深受百姓喜爱。陶明远说:“二胡相当于西洋乐器中的小提琴,其声部占据了民乐队的半壁江山,所以是民乐中的老大。”他教授二胡并经常参与公益性的演奏活动,2015年还曾请来赵寒阳老师为襄阳的二胡爱好者授课,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喜爱二胡,弘扬民族音乐。</h1><h1> 有普及就有提高,曾有一名叫张龙祺的孩子经陶明远培养,在上小学6年级那年到北京参赛,获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的“小音乐家”称号。对学生的成功,陶明远自然高兴,但他却很看淡这件事,从不主动向别人炫耀。他认为:学二胡不能带功利心,也不一定都要去走专业的演奏之路。重要是的要弄懂二胡,用二胡为生活添乐。</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