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将清水洗尧韭

晓黛

<h3>一溪碧波向东流,菖蒲袅袅似含羞。</h3><div>细叶青青吐幽香,黄花淡淡笼轻愁。</div><div>闲看蜂蝶频起舞,聊将清水洗尧韭。</div><h3>立夏已过端阳至,剪取剑叶避邪丑。</h3><h3>一一四月十四日后楼河再遇菖蒲聊记</h3> <h3>不知是巧合还是心有灵犀,今年又看见大面积种植在河中的菖蒲,恰恰是阴历的四月十四(阳历五月九日),这一日,是传说中菖蒲的生日。</h3> <h3>见过的花儿没有千种也有百种,却从不知道单品的花儿也有自己的生日——除了菖蒲,其他花儿好像没有听说过有自己的生日。这大约也是菖蒲有别于其他花儿的地方吧?</h3> <h3>只知道旧时人们把二月十二日定为花朝节,又称花神节,是百花的生日。“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处在北中国的山东,煎饼卷大葱的人们生活粗枝大叶,感情也比较粗糙,大约是不会有南人这种精致入心的习俗吧?</h3> <h3><font color="#010101">关于花朝节的记载,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谓“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陶朱公范蠡书中亦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其风俗多是郊游雅宴,盛唐即有此风,参加者多是些骚人墨客,有时也有亲朋好友,在观景赏花中饮酒赋诗,欢声笑语,持续不断。</font></h3> <h3>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习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栽树、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h3> <h3><font color="#010101">为百花定生日而庆贺,想来有其该贺的理由一一毕竟是这些有灵性的花儿,润泽了人们枯寂了一冬的心灵,为百花庆生表示一下感谢,顺带着赏赏花喝喝酒吟吟诗词,甚至会会美人谈谈情说说爱私定定终身之类,也是人之常情,情理之中。</font></h3> <h3>然而,单单一种菖蒲花,居然也有自己的生日,这不能不让人感觉有些纳闷。这叫做“菖蒲”的花儿,何德何能,居然让人们单单为她设置一个纪念的日子呢?</h3> <h3><font color="#010101">查阅了相关资料,在《吕氏春秋》中看到这样的说法:“冬至后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于是始耕。”难道是因为这菖蒲生于百草之先,先一步将春情春色春潮送达人间,才让人们心生感激,为其设定生日表情达意?可按此来说,冬至后五十七日肯定不是四月十四日,缘何定在四月的这一天作为菖蒲的生日呢?还是百思不得其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菖蒲为何成为百花中唯一一种有自己生日的花儿,这估计应该是一个难以估测的谜团了。然而,她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中四雅”,却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而且,江南七俗——弹古琴,品普洱,着唐装,听昆曲,燃沉香,习密宗,植菖蒲,亦有菖蒲的一席之地。可见这菖蒲在先人心中的份量和地位。</font></h3> <h3>没有牡丹的娇艳,也没有梅兰竹菊的名气,更不似水仙那般香气逼人的菖蒲,在花卉王国中只能算是一名隐士,但她却是历代画家笔下的常客。石涛、金农、罗聘、齐白石等丹青妙手国师,都曾给她“画过像留过影儿”。有人说她有仙草般的外表,且骨子里有书卷气,凭借这两点,就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竞折腰”了。这话想来不假。</h3> <h3>古人不仅把菖蒲当做神草供奉,其莳养菖蒲的方法较之今人也更为绝妙:“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细,甚者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我有几个朋友也喜植蒲,奇型怪状的瓦盆,“千疮百孔"的上水石,一搓河泥覆盖其根,数块卵石辗压其上,细叶纷披下垂,像剪了茶壶盖发型的稚子,别有一份让人心静的朴拙气场。<br></h3> <h3><font color="#010101">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也是代表端午节气的花儿,旧时南人过端阳节,有把菖蒲叶和艾蒿捆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据说可以却邪避丑。然而,时至今日,这种习俗已经散失殆尽,端午节大家只牢记着吃粽子,或许高兴了划划龙舟热闹一番,至于其他,则一概忘却了。</font></h3> <h3>不仅过端午插菖蒲艾蒿的习俗荡然无存,如今的许多事情,都已经与时俱进到让人苦笑不得。想起给学生讲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有学生问刘禹锡为啥叫刘二十八。我跟孩子们说,这是按刘禹锡在他整个家族中的辈分排行的叫法,他在族中(即整个刘家,包括他的堂兄弟们)排行第二十八。然而,孩子们又问我:什么叫排行?一家人过日子,与堂兄弟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跟堂兄弟们排行?一一现代孩子们的心中,只有家庭概念,至于家族,早已不知为何物了。幸亏他们还知道自己属于大汉民族,如若有一天,连大汉民族都模糊了概念,那才是最为悲催的事情。</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国先民崇拜菖蒲,把她当作神草供养,置于几头案上作为清供,是由来已久的事情。《本草·菖蒲》载曰:“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因而,菖蒲又名尧韭,有时亦呼之为“水剑”。 </font></h3> <h3>我们的先人赞美菖蒲“有山林气,无富贵气。有洁净形,无肮脏形。清气出风尘以外,灵机在水石之间,此为静品,此为寿品,玩者珍惜。”或许,这种品性正适合了文人们淡泊宁静的性子,对了墨客们清高孤傲的脾胃,所以才为历代雅士供奉、称颂吧?</h3> <h3>第一次看见这铺满河床的黄菖蒲花,是2014年的端午节。那天回莒县老家看望母亲,车过龙山,飞驰在一条叫做"银杏大道"的宽阔马路上,忽然就被一条开满黄花的河道吸引住了。</h3> <h3>停车驻足,大片大片的花儿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异常娇艳,连清沏的河水都被映照成了黄色。微风吹过,带子一样细长的叶子不胜风力,左摇右摆,如着汉服的女子娉娉婷婷的舞姿,比起那些摇曳在枝头的花儿,似更有韵味,更显风致,也更引人注目,惹人赏玩。</h3> <h3>调动脑海中了解的所有花卉知识,蓦然想起辛弃疾"春风正在此花边,菖蒲自蘸清溪绿"的句子,以及罗聘那幅《菖蒲拳石图》中疏叶挺拔的菖蒲形象。于是臆测,这满河的碧叶黄花,定然是古人奉若神草的菖蒲了。</h3> <h3>拍了许多的片片,发到QQ上向友人求证,果然,我的臆测是正确的。友人说,这叫黄菖蒲,与古人案头清供及诗中描写的略有不同。古人们喜爱的,是菖蒲中的一个品类一一石菖蒲。苏东坡有诗“烂斑碎石养菖蒲,一勺清泉半石盂。”说的就是石菖蒲。</h3> <h3>而这种黄菖蒲被今人大面积栽植于河道中,则是为了净化空气污水。黄菖蒲适应性强,叶丛花朵特别茂密,是全国各地湿地水景中使用量较多的花卉。无论配置在湖畔池边,还是栽种于河道溪岸,其展示的水景景观,都具有浪漫的诗情画意,观之令人身心悦然。</h3> <h3>春夏之交,用几支黄菖蒲瓶插点缀客厅,可使呆板枯寂的房间顿然生辉,令人心情怡然妙不可言,亦是不可多得的美事雅事。而她的叶子,则可以散发出淡雅的香气,闻之令人身心愉悦,精神放松。此外,黄菖蒲也是一味良药,干燥的根茎可缓解牙痛,调经,治腹泻。也可以作染料。</h3> <h3>更重要的是,这种花浅淡的颜色,能给人以温馨、宁静之感。置身于大片的黄菖蒲丛中,似乎连自己也变成了一株菖蒲,随风舞之蹈之,摇之曳之,于清水中濯尽了俗虑。连性情急躁的人也会宁定下来,忘却了尘俗的烦闷忧愁,蹦紧的神经会暂时获得松弛,心情变得悠然舒展。</h3> <h3>那次在老家的河道中与黄菖蒲邂逅之后,一直对那片水域牵挂在心。后来的几年,因为诸事忙乱,不曾于端午节前后回老家,也就无法再次享受那份置身其中的宁静坦然愉悦之感,算来也是不小的遗憾。</h3> <h3>所幸今年的春夏之交,于后楼河畔散步的时候,又一次遇见了这让我心羡的黄菖蒲,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端阳节马上就要到了,想起古人插菖蒲于门楣的习惯,不免心生遗憾一一这满河的菖蒲,却不能任意撷取一枝来传承那个习俗。不过,或许我可以向友人学习,手植几株菖蒲,闲来无事,也可聊将清水洗尧韭,暂借精气做仙游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