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婆婆也是妈</h3><div>——写在婆婆二周年之际 菊亚</div><div> 2015年六一儿童节(古历4月15日,星期一)下午16时左右,杨絮纷纷,阴云密布,收麦子前的一场透雨紧锣密鼓。当孩子们节日的喜庆尚未完全退去的时候,婆婆在大姑姐千呼万唤中安然谢世,时年七十有五。</div> <h3> 噩耗传来,我在县城家中为备战高考的儿子正做晚饭,丈夫从西安为母亲寻购一种进口退烧药刚刚返回单位。蓝汤五十多分钟的车程是那样的漫长,令人焦急不安。我匆忙回家,乡邻亲友站满了屋子,灵堂已安置妥当,婆婆躺在冰棺中,两个大姑姐及婆婆生前的香客姐妹失声痛哭,看到这一切,我感情的闸门瞬间决堤,扑通一声双膝跪下,刚喊一声妈,便泣不成声……。扶棺端详,婆婆满头银发,蜡黄的、慈祥的面容,好似安然入睡。 </h3> <h3> 婆婆是我永远的回忆。</h3><div> 记得刚结婚时,家里种了大约8亩地,秋季苞谷、大豆、谷子、水稻,小豆、绿豆、红薯等作物种类众多,劳动量较大,抢收完还要耕种麦子,每次从地里回来,婆婆累的直捶腰,但从不叫苦叫累。中午,其他人回家都睡觉,婆婆一个人和面炒菜做饭,我帮着烧火时,婆婆赶紧把我拽起来,说我在娘家没下过苦,让我休息。晚上吃完饭,我准备洗刷锅碗时,婆婆催我快去睡觉,明天还要起早。跟婆婆一块劳动时,婆婆整晌从不午休,我刚干了一会,婆婆就让我歇会儿,喝口水,长长腰,说话间手脚不停的干活。</div><div>婆婆以吃苦耐劳出名。无论地里庄稼活,还是上山采药,扛木头,都不比一般男人逊色。白天下地劳动一天,晚上在煤油灯下织布纺线,缝缝补补,常常熬到深夜。</div> <h3> 在少吃缺穿的年代,三餐不继,可婆婆待客从不小气。深山老家的亲戚邻居腊月到我们村子赶集办年货,以来就是好几个人,婆婆每次都是白面大米招待,而大姑姐和丈夫、小叔只能吃黑馍。为了全家老少8口人糊口,连续几年在临潼讨饭;春季,连续多年曾经带领全村几十口男女人进山挖药补贴家用。修汤峪水库时,为了挣工分,跟男劳同工同酬。在生产队一直是十分工,还当过妇女队长,由于吃苦耐劳,在队上乃至高堡村都是有口皆碑。</h3> <h3> 婆婆待人真诚。听老人们说,有一年冬季的晚上,婆婆从山里扛木头整整走了一天回家已是半夜,又饥又渴又冷,得知队上老了人后,二话不说,连一口水都没喝,帮忙烧锅淘米洗碗,直到第二天乡党过完事才回家。这件事感动很多人,至今传为佳话。</h3><div>婆婆爱心至上。两个孩子和侄子侄女小时候,我当代课教师,丈夫在焦岱上班,孩子无法照看,婆婆每天用绽子背着孩子下地劳动,村子里谁人不知。婆婆从无怨言,认为儿女双全就是福气,总是乐呵呵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div> <h3> 初一、十五进庙院,虔诚跪倒在佛前。婆婆一生信奉佛教,别人初一十五在家烧香,以祈求平安,婆婆却一年360天烧香,农村人称之为烧长香。说是能给家人和后代积福。我和婆婆分房另住,隔着一条巷子,我不在家或大门关着时候,婆婆就在门外烧香,祈求神灵保佑。</h3><div>婆婆晚年对我照顾有佳,因为年轻时吃苦太多,年过七旬便身体虚弱,病魔缠身,但从不忘劳动,总觉得买菜太贵,拖着疲惫的身体种菜。每次从菜地回来,都要给我装一塑料袋子,看我忙着给孩子上课,就悄悄把袋子放到院子。如果大门关着,婆婆直接把袋子隔着院墙扔进来。那几年,婆婆几乎就是我的“菜”篮子。……</div> <h3> 告别了18年的代课教师工作的我,开始跋涉在家里辅导学生作业的探索之路。由于孩子外出求学,丈夫在外工作,我辅导完学生作业时,常常错过了做饭时间,这时,婆婆总会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我手上,曾多少次,在婆婆转身的时候,我感动的热泪盈眶!曾多少次,我在心底呼唤着“婆婆——妈妈”。</h3><div>婆婆走了,永远离开她至亲至爱的人。回忆跟婆婆一起生活的时光,我不禁想起了《婆婆也是妈》这首歌。</div><div>婆婆去了,她把勤劳,善良、诚实、自强和担当留给了我们,传递给了后辈,这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呀!</div><div>婆婆也是妈!</div><div>婆婆就是妈!</div><div>婆婆胜似妈!</div><div>婆婆——妈妈,儿媳想念您!</div><div> 2017年5月10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