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听说过不了多久这个满族风情园就要拆了,政府要在此另作他用,不知道这个园子是什么时候建的,只依稀记得好像自从有平房公园它就在这了。之前来过一次,走马观花似的浏览了一遍,没什么印象了。今天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敬仰,再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走进这个小园子,这一方小天地包罗了满族人的习俗,装素,文字及民族信仰,透过那一件件老物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全过程。</h3> <h3>满族,旧称满洲族,族人旧称旗人。1635年,皇太极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纳入八旗之下,满族雏形自此形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洲族改称满族。</h3> <h3>好大的旮旯哈,那可是儿时的玩具啊。</h3> <h3>看到它,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家门前那口老水井,其实打我记事起,那口井就再没有用过,因为那时家家户户就已经安上了自来水,再后来就被拆除了。</h3> <h3>这口井虽然不深却有水,主人说,井水虽然不能直接饮用,但夏天热的时候,用它冰出来的啤酒特别凉爽🍺🍻。</h3> <h3>由于是早晨来的,院子里静悄悄的没什么人,我是今天第一个到访者。</h3> <h3>这个园子是政府出钱建的,可屋内屋外所有一切动产都是屋主的,老两口都是满族人,他们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民族,每有来访的游客他们都会热情的给你介绍关于满族的历史,习俗以及每件物品的年代,由来和作用。</h3> <h3>你能看出火炕上这个颜色艳丽的木箱子,有一百多岁了吗?是真的,千真万确!</h3> <h3>悠车也叫摇车,长约1.3米,宽0.7米有作,两端呈半圆形,如同小船。悠车多用椴木薄板做成,边沿漆以红色,绘制花纹,书写有吉利话,十分美观。悠车多悬挂在房梁上,将婴儿放在悠车内,摇起来十分轻便,枕头则用小米或高粱米装成。因满族以孩子后脑勺扁平为美,所以使用这样的枕头。</h3> <h3>此物为炕琴,它并不是一种乐器,而是一种家具,是放在火炕上,用来放被褥的柜子。</h3> <h3>纯手工雕刻,看颜色和款式就知道是个老物件,距今已有两百年之久。</h3> <h3>东北八大怪,大姑娘叼个旱烟袋,就是这个东东😜</h3> <h3>将洗衣服用的木板跟洗衣棒槌,衣物放在木板上,用棒槌捶打。</h3> <h3>老式座钟,现在很难看到了。</h3> <h3>一把锁头锁住了多少秘密,又锁住了多少尘封已久的过往!</h3> <h3>梳妆台,够老吧?</h3> <h3>不知何物。</h3> <h3>打开另一扇门,这个屋子可以说是一间小型的博物馆,屋里陈列着一件件很早以前满族人日常生活所用的器具及一些古老的服饰。</h3> <h3>古代满族信仰萨满教,听说这是某位教主的坐垫,是用牲畜的鬃毛编织成的,上面隐约可看到一头牛的轮廓。</h3> <h3>满族是一个悠久的渔猎民族,聪明智慧的满族人用鱼皮制作的衣服,做工多精细。</h3> <h3>用乌拉草编织的鞋子。</h3> <h3>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加以改进。在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新满文”或“达氏满文”。</h3> <h3>大花轿。</h3> <h3>走出园子,回头再次望向“满族风情园”的匾额,想着那个在此生活了十六年的园子的主人说的话:拍吧,留个念想吧,这里很快就拆了!言语中透着的岂止是不舍,我轻轻的叹了口气,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我们不但不能摒弃民族文化,反而更应该重视并将其发扬光大,从而进一步的形成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民族精神!</h3><h3>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