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周末开始看大热的剧集《13 Reasons Why》,是高中生自杀的故事。编剧很懂得吊人胃口,以男主角为主线,等他慢慢发现自杀女孩的故事。看了几集下来,最大感触是,那些高中生和父母真的完全不沟通的。父母的姿态要不就是对青少年的行为习以为常的冷漠,要不就是气急败坏说你你你太过分了,接下来两周除了上学哪里也不准去。。。<br></h3><div><br></div><div>不由得我要代入,是不是自己也有习以为常或者气急败坏的态度?想想,自己应该还好,发生什么事的时候,我在小朋友面前一直都还保持很冷静很隐忍的。没事发生的时候,我就是天天象朋友似的配陪他聊上二三十分钟,他说说学校发生了什么或者抱怨某老师笑某同学感叹人生不易,我也会说说我工作上遇到的奇葩。我知道他不是什么都和我说,如果真的什么都和我说,估计我也是要担心的。<br></div><div><br></div><div>小朋友的青春期,还是进行时,不过算有惊无险过了大半。最惊一次我还被校长叫到学校谈话,小朋友被停课一天加写文一篇自己反省。别问我为了什么事,这是我和他的秘密。这么说吧,我和他一致同意这处罚其实是轻了。<br></div><div><br></div><div>这事发生后,我深感为人父母的不易。不过又想,我尚且觉得这样辛苦,别人呢?(话说以前有个女同学喜欢说,她不会做的题目她不担心,因为她不会做,应该也没有别的同学会做。她又的确不是盲目自信。)<br></div><div><br></div><div>想起小朋友青春期之前就和我开玩笑说过他青春期不会象电视里那样的全世界都欠他的态度的。我那时候说,别说得太早。不过他的确没有怎么让我失望,我一边看着他成长,一边还是感觉骄傲的。这无关他将要面对的升学。而是,作为一个人,他在遇到各种事情后的应对和态度,让我感觉骄傲。<br></div><div><br></div><div>又想起自己的青春期,一半在上海,一半在美国。在上海的那一半青春期,父亲已经在美国,母亲的休息日是周五,所以感觉上我是没人管束一样。不过父亲坚持每个星期打国际长途和我聊天,当年的电话费还是天价,对一直都很节省的父亲是相当相当大的开支。我当然也不会在电话上和父亲讲心事,只是说些闲话。那些周日的早晨,那些越洋电话的时光,已经很遥远,现在回想起来,突然明白,那是一种陪伴,珍贵得无可取代。<br></div><div><br></div><div>到美国后,我有惊有险过完了青春期,上完了大学。(写到这里,发现这篇必须屏蔽父母,他们要是真的知道我当年都经历过什么,估计会昏过去。我连问都不想他们问起。)那时候我曾想,这些我都经历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了。<br></div><div><br></div><div>当然后来我还经历过大坎,(是不是更大,值得商榷)身边总有不离不弃的朋友陪伴着我。<br></div><div><br></div><div>人需要被人懂得。可是毕竟那不是容易的事。如果难有人完完全全的懂得,部分的懂得,也是陪伴,也是支持。<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