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当你乘坐汽车或者火车,从祖国内地来到青海高原,就在离开甘肃省境的那一刻,你会看到远处台地上有个白塔,白塔下面写着五个大字“青海第一村”,这就是青海省民和县下川口村。</h1> <h1> 下川口位于湟水与隆治河交汇处,它西靠黄狐山,东南望红山,这两座山如同黄龙与赤龙,而下川口则是他们看护的一颗明珠。</h1> <h1> 这颗明珠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我们的先民所看中,成了允吾(读沿牙)县治所在地,现在尚有部分城墙遗存,依然伫立湟水岸边,望着东去的流水,默默见证着历史的变迁。</h1> <h1> 下川口是青海地势最低之处,海拔不到1700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盛产瓜果、蔬菜,尤其种植桃、梨、杏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允吾梨花"乃碾伯八景之一,每逢"谷雨"时节,这里梨花盛开,满川花香四溢,花树重叠,如云锦铺天盖地。</h1> <h1> 这些照片拍摄于2009年,而这些梨树现在是否尚存在人间还是个未知数。</h1> <h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下川口村以及邻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桃树,号称“万亩桃园”,成为青海省的一大旅游景观。可惜这些年声名愈盛,梨花、桃花却愈稀,这已经成了民和人民心头的一个伤痛。</h1> <h1> 说到下川口村,有一个人一定不能忽略,那就是青海省物通集团董事长杨生良先生。他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富裕了的杨生良就有了回报家乡的念头,他的计划主要是三项内容,一是开发桃花园旅游项目;二是绿化家乡那座光秃秃的黄狐山,三是将村里的文化宗教等公共建筑重建或恢复。</h1><h1><br></h1> <h1> 遗憾的是,其中最大的项目——桃花园景区开发,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另外两项计划正在陆续实施。我一直在关注着桃花园项目,因为桃花园也是我一直挖掘和宣传的对象,在这点上可以说我们不谋而合啊!我一直在想,假设政府的支持力度再大一些,村民多些理解和支持,让桃花园这个项目变成现实,那真是多赢的结局,受益最大的还是下川口人,可现在这样一个多输的局面有多少相关的人反省过?</h1> <h1> 渐渐披上绿装的荒山,不由得让我感叹,这与我四年前(下图)上山来景色已是大不相同。能坚持做绿化这件事,是我最佩服杨生良的地方。绿化荒山要建设道路、引水等各项工程,这需要大笔的投入,而每年的绿化和管护所需费用则如同一个无底洞。对于他个人来说没有任何的收益,只有付出,收益的是社会、是百姓,能这样坚持做下去的人,正是这个社会缺少的人。</h1> <h1> 此时,那个本该立在桃花园里迎接八方客人的石头,失望的伫立在山头,任风云变幻,遥望着一列列火车驶上高原,那些游客却与它无关。</h1> <h1> 远处是民和工业园区,曾经那里有一眼望不到头的桃林。时光如梭,风光不再,唯有怀念留心间。<br></h1> <h1> 红山上原有的建筑曾在“同治河湟回变”中被毁,尚有大量的建筑遗物。</h1> <h1> 杨生良拿出了66万重修了村里的戏台,为传统的“果花戏”搭建了舞台之后,之后又拿出了五十万重建了红山上的魁星阁。</h1> <h1> 从不同角度看魁星阁。</h1> <h1> 下图是2009年时的魁星阁。</h1> <h1> 红山上新建的文殊菩萨大殿,杨生良拿出了70万。</h1> <h1> 这是下川口霍氏家族集资修建的格物亭。按流行的话来说,什么是正能量?这就是家族的正能量!</h1> <h1> 远处三处建筑从高到底,依次是魁星阁、格物亭和菩萨大殿。</h1> <h1> 再次感谢梁增寿先生陪同考察和提供资料。</h1> <h1> 建于黄狐山上的五雷阁,曾毁于清同治年间的“河湟回变”中,文革时期再遭毁坏,1983年重建,供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台上压有狼、骆驼等动物头骨,以镇“冰雹、恶雨、怪风”,以确保本境不受灾害影响,祈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h1> <h1><font color="#010101"> 关于杨生良的事迹我也是道听途说,若有不当之处,还望知情人批评指正。我之所以写,你之所以看,都是因为关心下川口的过去和未来,我们都希望下川口的未来是美好的,为了这个美好的未来,我想,如果大家能够吸取经验教训,那才不枉了付出的代价。</font></h1> <h1> 2013年我写过一篇日志《民和桃花之殇》,现附于后面。不幸的是三年后的2016年,种下的恶果终于结了出来,桃花园被取消了3A级景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i>民和桃花之殇</i></font></h1> <h1> 我亲爱的民和,我亲爱的桃花塬,塬上那些桃花,你们还记得七年前吗?那时的你养在深闺不被识。我苦苦寻觅,在2006年4月23日,终于找到了你,看到你壮观的模样,立时让我欣喜若狂。你还记得和我一起来的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吗?如今,她已远离故乡去深造,而你却已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如果让她看到现在的你,情何以堪?<br> 从此以后,我每年的4月下旬都会如约来看往你,不同的是每年所带的人不同。<br> 你还记得六年前的“五一”节,一位叫云子的朋友,按照我在博客中所记,历经艰难,终于找到了你,她曾写到:“古人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方寻到了桃花源,我在山重水竭疑错路的地方寻到了桃花塬。站在塬上,一马平川,极目远眺,隐约天边的山际线下横绘着一抹淡淡的粉红,蔚为壮观,视野有多宽,那粉红就有多宽,那,就是我几百里追寻的桃花塬。”当人们拿着这些文字,再来看你时,会有多么的伤感。<br> 你还记得五年前,随我而来的是甘青两省100多名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他们来到你的身边,大呼小叫,不断地惊叹你的广博和盛大,多彩和多姿。当模特摆好姿势时,他们兴奋地架起“长枪短炮”,按动快门,“咔嚓”声如机关枪扫射般,没有身临其境的人是无法想象其壮观场景的。你的美名从此广为传播,大批的游客慕名而来。可今天他们再也不会选择这里来做外景地了。<br> 而今,民和的桃花名声越来越大,桃树却是越来越少,桃花源的环境越来越差,没有了绿的麦苗和黄的油菜的陪伴,那些桃花也开的越来越没有精神。特别是今年当听游客们说“民和人民把全省人民骗了”,“什么桃花源,被忽悠了”之类的话时,我就有了一种负罪感,我相信直接或者间接受我的影响而来看民和桃花的人成千上万,让他们带着受骗的感觉离开民和,我感到惶恐,也很无奈。<br> 万亩桃园是民和县旅游的金字招牌,如果利用的好,对民和的旅游是有极大促进的,反之为害不小。我相信政府也在为之努力,但措施还有待改善,力度还待加强,也许会有那么一天,游客们留下的是赞誉而不是怨言。<br> 呜呼,我的万亩桃园,盛景不在,记忆犹存,照片为证,文字为念。</h1><div><br></div> <h3><font color="#ed2308">特别声明: </font></h3><div><font color="#ed2308"> 本文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其他媒体, 如未与本人联系直接转载或使用其中内容,则视为同意每千字200元人民币稿费,每张照片80元人民币稿费。</fon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div><div><font color="#ed2308"> 联系微信号:snljl2</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 </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