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武安市语文中考备考组工作会

心素如简

<h3>  5月9日下午,在市教研室一楼会议室, 市语文中考备考组开展了以“明确方向,提高实效”为主旨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市语文教研员张子庆老师主持,市语文中考备考组全体成员参加,充分体现了老师们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高度热情。</h3><h3> 教学研讨凸现“实”字,着力解决老师们在中考冲刺阶段遇到的深层次问题。首先,由备考组成员介绍本校的复习进度和复习策略,并提出复习中的困惑和问题。然后,针对发现的问题,共同研讨下一步语文复习的策略,各校明确努力的方向。</h3><h3> 本次活动,汇聚各校教师智慧,为提升备考复习的有效性,打造高效复习模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教师们在研讨中活跃主动,实现了各校交流互动,取长补短,互助共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推进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载体。</h3> <h3>张老师主持备考组活动</h3> <h3>张老师在认真做笔记</h3> <h3>  二中分校贾阿利老师就修改病句这一专题交流了一下本校的具体做法。先给学生练习题;通过做题情况反馈学生的问题,再做针对性指导;并再次测试检查学习效果。这一做法达到了对症下药的目的,弥补了学生知识的缺失,有效教学得以体现。</h3> <h3>  关于说明文阅读,崔新书老师认为,兴趣是读懂的前提。十三中语文组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多途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说明文复习分步实施:1.学生归纳知识点,提纲式复习;2.师生归纳常见题型,教师点拨要点;3.一课一知识点,步步抓准;4.当堂限时检测,查漏补缺。提高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提升了阅读分值!</h3> <h3>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直是考试的难点,李建刚老师谈了十中的“一二三”阅读法。即把重点放在课内阅读,采取“一通读,二分析,三迁移”的方法,使这三个步骤相互联系起来。这里所说的“一通读”,就是初步阅读相关的文言文语段,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内容,然后逐字逐句直译,同时积累文言词汇,训练语感。“二分析”,是指在整体感知以后,对一些难点加以分析,或结合上下文发现有帮助的相关信息。“三迁移”,是指在练习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向课外迁移,这对于解决课外文言文阅读有很大帮助。&nbsp;</h3> <h3>  八中郭俊贤老师,就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和增强对现代文理解能力的角度谈到两点做法。</h3><div> 一方面,日常训练。每班每天晨读时间,多遍诵读一篇课外文言文或分享一篇精美短篇现代文,从准备到领读到解读,学生轮流进行,教师提前做好指导。另一方面,总结积累。一周一总结,每周安排学生收集整理本周诵读过的文章,打印成卷,周日作业就是从中挑选一篇最喜欢的,按照中考说明要求自己出题,周一互相交流。长期坚持,以此提高学生能力。</div> <h3>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最难以突破的难点。八中教师张桂霞着重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方面谈了自己的有效做法:一、摘抄中考满分作文,严格夯实书写,二、欣赏满分作文,积累写作素材,三、背诵满分作文,量身订做变式作文。四、张贴,朗读自己的优秀作文。为作文分层教学打下了基础,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h3> <h3>  二中黄红艳老师就文言文虚词的复习,给大家分享了她的做法:针对文言虚词既是中考必考点又是难点的实际情况,黄老师在总结梳理了16个虚词用法的基础上,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天总结一篇,一个优等生负责整理一篇课内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由老师把关,学生整理,学生讲解。夯实了虚词的复习。</h3> <h3>  张永梅老师就五中初三语文组如何夯实古诗词默写谈了他们的做法。首先老师带着学生根据主题给诗词分为爱国篇、思想篇、送别篇等类型。让学生根据主题分类背诵整首诗。在背会整首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根据考试题型出题。学生交换做题。做完后先自查再互查。最后把错题记到错题集上,早读反复背诵,做到有的放矢。</h3> <h3>  《中考考试说明》新增了“根据生活需要,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这一内容,五中王俊娟老师就这一专题交流了本校的做法。先明确分类;再按类别列出各自包括哪几种文体,并详细分析其内容、格式等方面的异同点,制成表格,一目了然;然后精选习题专练,适时以班内学生为例出题,夯实知识点又增加趣味性。</h3> <h3>  实验中学王英老师就名著阅读这一专题介绍了本校的具体做法:1、让学生熟知考点及题型。2、根据“中考说明”让学生梳理出课后名著导读中篇目和新增篇目,利用早读时间对名著简装本进行阅读。3、每班抽调2至3名学优生根据阅读内容摘抄出精彩片段进行整合,依据考点及常见题型设计训练习题,从而达到读、练结合,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h3> <h3>  张老师最后做了总结,对今后复习和教学提出五点要求:一是摸清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选择复习内容。二是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严格筛选试题,让检测针对性更强。三是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克服疲惫和懈怠。四是千方百计调动积极性,避免课堂低效和无效。五是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提高复习的效率。总之,时间紧任务重,合理安排最重要,张老师在结束时,安排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会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