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南塘门村位于赤石乡的东北部,因是雕玉山麓中最大的自然村,亦称“塆头”。</h3><h3>从郴州进入赤石的高溪头,沿郴(州)桂(汝城)古驿道,经坪兰,过马鞍石向东行一公里,便是南塘门村。因郴桂古驿道的南面有一口人造方形的池塘而得名。南塘门村位于雕玉山南麓中段,山环水绕,钟灵毓秀。</h3> <h3>南塘门村,当地人俗称“塆头”。自明代肇基以来,人丁兴旺,才俊辈出而享誉宜章县东部地区。历代官宦经过此地时,“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历来被称为佳话。</h3> <h3>其村沿山势而建,分为店门口、上巷、下巷、对门四大板块。</h3><h3>店门口:位于村西北头,明清时,有数家店铺,主要是供羁旅客商住宿,兼营日用杂货。从西头的皂角树至东头的池塘边,沿郴桂驿道一字排开的30米长。店铺青砖黛瓦,上下两层,土木结构。一楼为商店,二楼为客房。明清时的郴桂古驿道堪称当今的省道s353线,商旅络绎、达官贵胄、文人骚客常于此下榻。解放后,随着公路交通运输线的开通,店门口日渐衰落而淡出了历史,现为民居。虽然昔日的辉煌已不再,但“店门口”这个响亮的名字成了这一带村民的代名词。</h3> <h3>上巷:位于村中央,俗称“中间村”,是村子的中轴线。主要建筑有民居群、门楼、宗祠、池塘、古井。</h3> <h3>门楼:离宗祠10余米,位于宗祠之北。坐南朝北,依香岭顶秀色,纳雕玉山灵气。典型的清代建筑,大门上头“进士”匾是朝庭嘉封岁进士谷书霖的,彰显人文鼎盛,代有贤能。旧时,广场矗立数十对旗杆石,是谷氏先祖为游泮黉学的读书人树的标杆,解放后毁坏殆尽。2003年拆除旧门楼重建。</h3><h3>宗祠:清乾隆年间建,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厅,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正门为穿斗式架梁,横梁左为龙头,右为貔貅;梁架上雕有精美的八仙过海,均为浮雕。檐前置卷棚,后龙骨半穹顶。青石礅、门槛,木制门框,门框上方石刻楷书“谷氏宗祠”。下厅设中门,清代木雕件组合而成。上下厅的结合部为天井(窗),天井上洞开,用于透光、通风、盛雨。天井下四周和底部均为规制的青石预制块拼接而成,下有排水糸统。上厅约120平方米,四根硕大的圆柱与厅顶的四根穿榫木梁撑起巨大的龙骨穹顶,穹顶的彩绘是吉祥物和名贵花卉图样。上厅顶端是木制固定的屏风,左右两侧装木门。中央是镂刻的神龛,供奉着谷氏历代考妣之神位。外墙为清水灰檐马头墙。整个建筑简洁明快、古朴典雅。</h3><h3>2003年,拆除旧祠,在原址上重建新祠,沿袭旧制,用现代建筑材料建成。也不失为古村新貌的一道亮靓风景。</h3> <h3>新建的宗祠扩了2倍,内厅可摆放60桌酒席。</h3> <h3>古井:位于池塘下方,掘建于明代。井中石牛、石狮戏水,栩栩如生。数百年以来,这口井养育了全村人。今仍完好,供人观赏。古井呈方形, 井口约10余平方米,深的2米,为人工掘建。用方条青石嵌镶,井台周边米余,可供10余人同时挑水。井边周围用规整的青石块垒筑,巧夺天工,具有极高的古建筑研究价值。</h3> <h3>古井的泉水总是平井口,不溢不漫,不浊不浑,这是一个迷。</h3><h3>上世纪六十年代连年干旱,这口井从未枯竭,伴随着村民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只是因水流量不足,挑水的村民自觉排队,从未发生过因供水不足而引发冲突。</h3> <h3>感谢上苍赐予南塘门村这么一口好井。</h3><h3>清康熙年间(1694/1772),朝廷颁令湖广填川,南塘门村10余户数十村民挥泪告别家乡,这口古井便是宗亲代代相传,作为寻根问祖的参照物。</h3> <h3>民居群:明清建筑,四横四纵,十六栋民居排列有序,整齐划一,是南塘的村的标志性建筑。全是青砖黛瓦,砖木椽檩结构,硬山顶,垂脊墙制式。</h3> <h3>下巷:位于村的南头,一是在村之尾,二是地势略低而名。下巷有一栋别致的建筑,有别于村中的古民居建筑。典型的明清风格,所不同的是东、北两面各开了一条门。老辈人把这栋房叫“贤德门”,这里封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h3> <h3>下巷的石板大道</h3> <h3>下巷的石板路</h3> <h3>门楼前的池塘</h3> <h3>600年的古黄杨,见证了南塘门的繁衍生息。</h3> <h3>长在石砾中的黄杨,三个大人才能合抱。</h3> <h3>南塘门村的卫星云图</h3> <h3>南塘门村小学</h3> <h3>清代岁贡生谷书霖为永济桥(赤石大桥)写的序文。</h3> <h3>雷公石岱风光</h3> <h3>远眺“笠头嘴”</h3>